2017年一帶一路時事政治試題及答案
2017年一帶一路時事政治試題及答案
對于于“一帶一路”的時事政治,你了解多少呢?建設“一帶一路”,是以同志為的黨中央主動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2017年一帶一路時事政治試題以供大家閱讀。
關注2017年一帶一路時事政治(↓點擊進入↓)
☞☞2017年一帶一路時事政治試題☜☜
☞☞2017年一帶一路時事政治試題參考答案☜☜
☞☞中考政治復習:一帶一路時事政治考點預測☜☜
2017年一帶一路時事政治試題
1.古絲綢之路是一條商貿之路,也是一條文化傳播和交流之路。東西方使節(jié)、商隊、游客、學者、工匠川流不息,沿途各國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譜寫出千古傳誦的友好篇章。這說明:
A.商業(yè)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B.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C.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D.外出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2.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緊密、合作更深入、發(fā)展空間更廣闊,中國倡導用創(chuàng)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構想的提出將使曾經繁榮幾個世紀的絲綢之路迎來新的生機,對世界經濟將產生重要影響。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①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客觀要求 ②是我國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的戰(zhàn)略基點 ③將為沿途各國經濟提供更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④有利于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中國主張,中國與中亞各國要堅持世代友好,做和諧和睦的好鄰居;要堅定相互支持,做真誠互信的好朋友;要大力加強務實合作,做互利共贏的好伙伴。這一主張:
?、俜现袊c中亞各國的共同利益 ②體現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反映了中國對中亞地區(qū)事務的主導權 ④有利于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3年,在訪問中亞四國、印度尼西亞時先后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兩大倡議,被合稱為“一帶一路”,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反響積極。共建“一帶一路”有利于:
?、偻卣菇洕l(fā)展空間,完善我國開放型經濟體系 ②區(qū)域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實現資源優(yōu)化配置 ③構建區(qū)域經濟優(yōu)勢,實現主導世界市場的目的 ④平衡區(qū)域內各國經濟發(fā)展,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5.2013年以來,我國積極推動與周邊國家在經濟等領域的合作。從貫穿歐亞腹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到攜手東盟共同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再到推動連接東亞與南亞的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一個活力四射的經濟圈正在形成。這表明:
?、傥覈饾u成為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領導者 ②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我國堅定地走和平發(fā)展道路 ④我國與周邊國家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6.2013年9月17日,主席在訪問中亞四國時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zhàn)略構想。中亞地區(qū)與我國西部新疆自治區(qū)接壤,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但地處內陸,交通不便,技落后,資本短缺,工業(yè)不發(fā)達。反觀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技日新月異,但能源資源日益短缺。因此,中國與中亞諸國存在廣闊的合作前景。
依據材料,說明中國與中亞各國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推動我國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戰(zhàn)略價值。(9分)
7.古代絲綢之路,猶如一條彩帶,將古代亞洲、歐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聯接在一起,為古代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2013年9月,主席訪問中亞四國并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zhàn)略構想。“絲綢之路經濟帶”將通過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qū)域大合作格局。
千百年來,在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各國人民共同譜寫出千古傳誦的友好篇章。兩千多年的交往歷史證明,只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fā)展。這是古絲綢之路留給我們的寶貴啟示。
(1)聯系上述材料,用文化生活的知識說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推動中西亞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8分)
(2)請運用政治生活的知識說明為什么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fā)展。(6分)
8.(2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于中國古都長安和洛陽,連接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古代陸上商業(yè)貿易路線,它猶如一條彩帶,將古代亞洲、歐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聯結在一起。中國的四大發(fā)明、養(yǎng)蠶絲織技術以及絲綢制品、茶葉、瓷器等,通過絲綢之路傳送到亞洲、歐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同時,中外商人通過絲綢之路,將中亞的駿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樂、熬糖法、醫(yī)藥,西亞的樂器、金銀器制作技術、天文學、數學等輸入中國。
材料二 能否掃清政治障礙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成功與否的關鍵。就內部而言,我國新疆的恐怖主義、極端宗教勢力、極端民族主義和民族分裂勢力十分猖獗,對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造成了嚴重威脅。從外部來看,美國憑借其在阿富汗的軍事存在力圖干涉中亞事務,甚至威脅中國的邊疆安全。
材料三 2013年,我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傳工作正式啟動,力爭在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結合材料一,運用文化生活有關知識,分析絲綢之路對中外文化交流與發(fā)展的意義。(8分)
(2)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的知識對材料二進行簡要分析。(14分)
(3)結合材料三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9.(2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于中國古都長安和洛陽,連接亞洲、政洲和非洲的古代陸上商業(yè)貿易路線,它擾如一條彩帶,將古代亞洲、歐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聯結在一起。中國的四大發(fā)明、養(yǎng)蠶絲織技術以及絲綢制品、茶葉、瓷器等,通過絲綢之路傳送到亞洲、歐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同時,中外商人通過絲綢之路,將中亞的駿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樂、熬糖法、醫(yī)藥,西亞的樂器、金銀器制作技術、天文學、數學等輸入中國。
材料二 2013年5月14日,由文化部、外交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部門共同組織開展的2013年“中阿絲綢之路文化之旅”活動在北京正式啟動。該活動是針對阿拉伯國家聯盟成員國開展的大型系列文化交流活動,旨在打造對阿文化交流新品牌,塑造中國文化嶄新的整體形象,向阿拉伯民眾呈現一個涵蓋傳統(tǒng)與現代的文化藝術“中國夢”。近年來,中阿文化交流與合作整體進展順利,雙方積極派團參加在對方國舉辦的國際藝術節(jié)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推動了雙方民眾的廣泛參與,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既有效提升了中華文化在該地區(qū)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也為中國人民了解阿拉伯文化起到了媒介作用。
(1)結合材料一,運用文化生活有關知識,分析絲綢之路對中外文化交流與發(fā)展的意義。(8分)
(2)結合材料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知識,分析開展中阿文化交流與合作舉措的依據。(14分)
10.(24分)2100多年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古絲綢之路”。如今,一條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正在重新崛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13年9月,中國同志在訪問中亞四國時,首次正式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zhàn)略構想,提出從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入手,形成跨區(qū)域大合作格局。這表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已由學術.局部和部門層次上升到了國家戰(zhàn)略.外交戰(zhàn)略的高度,體現了中共18大后中國外交的創(chuàng)新,也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踐行合作共贏外交新理念的具體表現。
(1)結合材料一,運用“當代國際社會”的有關知識,分析我國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構想的正確性。(12分)
材料二 中亞地區(qū)與我國西部新疆自治區(qū)接壤,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但地處內陸,交通不便,科技落后,資本短缺,工業(yè)不發(fā)達。對中國來說,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中國對能源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同時也需要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因此,這種雙方合作的互補優(yōu)勢和利益的高度契合,使中國與中亞諸國存在廣闊的合作前景。
(2)依據材料二,從經濟生活角度,說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推動我國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戰(zhàn)略價值。(12分)
11. 材料一 2013年9月17日,主席在訪問中亞四國時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zhàn)略構想。中亞地區(qū)與我國西部新疆自治區(qū)接壤,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但地處內陸,交通不便,科技落后,資本短缺,工業(yè)不發(fā)達。反觀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科技日新月異,但能源資源日益短缺。因此,中國與中亞諸國存在廣闊的合作前景。
材料二 能否掃清政治障礙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成功與否的關鍵。就內部而言,我國新疆境內的恐怖主義、極端宗教勢力、極端民族主義和民族分裂勢力十分猖獗,對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造成了嚴重威脅。從外部來看,美國憑借其在阿富汗的軍事存在力圖干涉中亞事務,甚至威脅中國的邊疆安全。
(1)依據材料一,說明中國與中亞各國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推動我國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戰(zhàn)略價值。(6分)
(2)結合材料二,說明中國為了掃清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政治障礙,應當采取哪些針對性措施。(6分)
12.(26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2013年10月訪問東南亞時,提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海上絲綢之路”事實上早已存在。中國絲綢的輸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兩條主線路,比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更為悠久。
東海起航線:據歷史記載,早在公元前1112年,周武王就派遣箕子到朝鮮傳授田蠶織作技術。箕子從山東半島的渤海灣海港出發(fā),走水路抵達朝鮮,把中國的養(yǎng)蠶、繅絲、織綢技術通過黃海最先傳到了朝鮮。公元前三世紀,江浙一帶的吳地有兄弟二人,東渡黃海至日本,傳授蠶織和縫制吳服的技藝。隋唐時期,日本使節(jié)和僧侶往來中國頻繁,他們仿制彩色錦、綾、夾纈等,至今仍沿用中國唐代的名稱。宋代有很多的中國絲綢被運往日本,元代政府設置市舶司向日本出口絲綢,明代日本從中國輸入的生絲、絹、緞、金錦等不計其數。
南海起航線:早在漢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時,中國海船就攜帶大批絲綢、黃金,從雷州半島起航途經今越南、泰國、馬來半島、緬甸等國,遠航到印度去換取這些國家的特產。由于中國絲綢對世界各地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東南亞、南亞乃至西亞、歐洲各國都派使節(jié)到中國通好,進行貿易交換,中國絲綢通過緬甸傳到歐洲的大秦(羅馬)。唐宋兩代,伴隨著北方少數民族的活躍以及我國造船、航海技術的長足發(fā)展,我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及至非洲大陸航路的紛紛開通與延伸,海上絲綢之路替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明代,中國航海家鄭和攜帶大量絲綢、瓷器和鐵器等贈品,率船隊七下西洋,促進了中外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空前交流與發(fā)展,對世界的文化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當前,順應時勢,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為環(huán)太平洋國家和地區(qū)提供難得機遇,必將有著更加美好的未來。
(1)請從文化生活角度,談談“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與發(fā)展的作用。(12分)
(2)運用聯系客觀性原理,分析“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10分)
(3)有人認為“海上絲綢之路體現人類實踐特點的重要活動”,請談談這一觀點的合理性(4分)
>>>點擊下一頁有更多關于“一帶一路”時事政治試題答案的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