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鄉(xiāng)村夫妻教師,34年撐起了一個鄉(xiāng)村的教育
其實很多生活在鄉(xiāng)村大山里的孩子想要讀書比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還要難,小編最近看到一條關(guān)于鄉(xiāng)村教師的新聞,備受感動,下面小編帶你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早上7點多,高永起和妻子就到達了河北臨城縣趙家崇小學,把教室和院子打掃干凈,迎接學生們的到來。這對太行山深處的“夫妻鄉(xiāng)村教師”,已在這里堅守了34年。
“我們山里的孩子,如果想要有出路,就一定要有文化,沒有老師,就相當于切斷了他們走出大山的路。”1984年,高中學歷的高永起,聽完村小校長的一席話,選擇了留在村里,成為一名鄉(xiāng)村教師。四年后,老校長退休,學校只剩下高永起一個教師,妻子不忍心他太辛苦,又通過考試加入了村小。
從此,兩個人,一個學校,撐起了太行山深處孩子們的求學路。高永起已經(jīng)不記得自己教過多少學生,但他記錄著,自己教過的孩子里有400多名考上了大學,30多名考上了研究生。
深山里的“夫妻檔”
今年,高永起的妻子葛英芬就要退休了,這是她成為鄉(xiāng)村教師的第30年。
1984年,高永起從部隊退伍回到家鄉(xiāng)不久,時任趙家崇小學的校長就來家里找他。“校長說,我是高中畢業(yè),現(xiàn)在村里的學校很缺老師,希望我能留在村里當老師。”
當時,趙家崇小學每年有五六十名本村學生,卻只有一名老師,既當校長又講課,而校長已經(jīng)五十多歲,退休在即。
“我對自己沒有考上大學,一直很遺憾,聽完校長的話,我覺得不能讓山里的孩子因為沒有老師而考不上大學。”高永起說,趙家崇地處太行山腹地,四面環(huán)山,水資源短缺、土地貧瘠,“孩子要想有出路,就一定要有文化,沒有老師這個途徑,他們就沒有其他途徑了。我自己考不上大學,但我可以培養(yǎng)學生們考大學。”
基于這些考慮,21歲的高永起自愿報名考試成為了一名正式教師。校舍就在村子外面的一處高崗上,是村民們用自己燒的磚蓋起來的兩間土房,高永起和老校長一人守著一間教室。
初當教師,高永起沒什么經(jīng)驗,老校長就手把手的教他講課、批改作業(yè),希望退休后高永起能接起學校的擔子。
1988年,老校長退休,但學生并沒有減少。學校里只剩下高永起一個教師,和六十多名分散在五個年級的孩子。為了保證教學質(zhì)量,高永起動員在家務農(nóng)的妻子來學校代課,“她也是高中畢業(yè),平時我在學校,她也經(jīng)常來學校和學生們玩,輔導作業(yè),對學校都比較熟悉。”
代課一段時間后,妻子也通過考試,和高永起一起成為趙家崇小學的正式教師。兩個人在周末和放假的時候才能干農(nóng)活,家里的地平時只能交給親戚幫忙打理。
學校有五個年級,高永起采用了“復式教學”的方式,把五年級和二年級合并為一個班,由自己上課,而妻子則負責一年級和三四年級的學生。每天早上,他和妻子會早早來到學校,把門窗都打開透透氣,然后打掃好教室和外面活動的院子,就等待孩子們的到來。
為了保證從村小畢業(yè)的孩子能夠跟上縣里中學的教學,除了語文和數(shù)學外,高永起還開設了音樂、體育、美術(shù)課,到了五年級,則增設科學、思想品德課。從早上第一節(jié)課開始,一直到放學,一個班的課程表上的所有課程,都由一個老師來上。
夫妻倆在不同的教室同時上課,有時課間要輔導學生作業(yè)、管理班級紀律,一天內(nèi)難得一見,只有中午或晚上的時候才能見面說說話。但隔著薄薄的墻,兩個人能隱約聽到對方講課的聲音,“也覺得很安心”。
晚上放學回家,高永起和妻子早早吃完飯,一起批改作業(yè),準備第二天上課的內(nèi)容。兩個人就這樣守著一個學校,學校慢慢變成了“家”,學生也慢慢變成了“孩子”。
高永起對這些孩子百般呵護。之前,鄰村的學生來學校上課需要過一條沒有橋的大河,下雨天水位上漲,高永起會趟著深及小腿的河水,一個個把學生抱到河對岸,放學的時候再一個個抱過去。即使天冷時河水冰冷刺骨,高永起也沒有放棄過,直到2010年左右修了一座橋。
他也不是沒有遇到過誘惑。上世紀九十年代,曾有村里的年輕人找到高永起,勸他一起到外省去工作,“他說外面工資給得高,幾年就能回家蓋樓。”但高永起沒有猶豫就回絕了,“我覺得這些學生是我的責任,雖然收入不高,但只要能糊住我們倆的生活就可以。”
2001年趙家崇小學與鄰村的三個小學合并為一個教學點,高永起夫妻負責教授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三年級以上的則前往中心校就讀。合并后,為了讓年紀小的孩子也能提前接受教育,合并后的趙家崇教學點又增加了幼兒園教學,開設了小班、中班、大班。
2004年,趙家崇教學點又迎來了一名新的教師,高永起和妻子葛英芬身上的擔子,才稍微輕了一點。如今,學校已經(jīng)有了6名教師,共100多名學生,但高永起和妻子,依然堅持每天早上過去學校打掃衛(wèi)生,然后站在門口迎接孩子們。
一家三代六位教師
高永起所在的趙家崇,雖然地處偏遠,經(jīng)濟條件差,但村民卻很重視文化,出過不少教師。
“在我父親那個年代,就有不少教師。在解放初期,我們一個村子里只有26戶人家,當時就出了18位教員,幾乎一家一個。”高永起的父親,也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名老教師,父親高永起對他產(chǎn)生了不少影響。 “他從小就告訴我們,能當教師培養(yǎng)學生,是一個有利于千秋萬代的光榮職業(yè)。”
1996年,因為鄰村一個小學沒有教師,學生們將面臨無學可上的問題,得知情況后,高永起和父親動員起了高中畢業(yè)的弟弟。“當時外面的老師都不太愿意來農(nóng)村教書,因為條件也比較艱苦,我就和我弟弟說‘你來吧’。”之后,高永起和父親一直在家里教弟弟怎么給學生們講課。如今,高永起的弟弟仍在鄰村一個小學當教師。
高永起的母親早逝,2008年春天,他的父親因腦出血癱瘓在床,生活無法自理。盡管和父親居住在一個村子里,相隔不過數(shù)百米,高永起卻不能在床前照顧,“當時學生很多,不能耽誤他們的課。”
于是,白天照顧父親的工作只能交給外嫁鄰村的妹妹,高永起夫婦則等到每天下午放學后,再過去家里照顧父親。高永起覺得沒有盡到子女孝道,但父親很理解,還曾囑咐他:“不要為了我分心,學生更重要,你管好學校就行了。”
高永起說,平時去看父親時,父親總是很關(guān)注他和弟弟在學校里教書的情況,幾乎話題都是圍繞學校里的事情,然后再教導他們“作為教師應該怎么樣怎么樣對待學生”。
前幾年,高永起有兩個侄女準備填報高考志愿,詢問高永起的意見,高永起強烈推薦“教師職業(yè)”,“我盡量把她們往這個方向上引導,希望她們能當教師就當教師。”后來,兩個侄女都采納了高永起的建議,填報了師范學校,如今已經(jīng)畢業(yè)從事教師工作。
三代人里出了六位教師,讓這個教師家庭在崇尚文化的村子里,也受到了不少尊敬。34年里,高永起已經(jīng)不記得自己教過多少學生,但他記錄著,自己教過的孩子里有400多名考上了大學,30多名考上了研究生。
每到過年的時候,學生們從外地回到了家鄉(xiāng),都會去高永起家里坐坐,和他談談在外面的工作和生活,聊聊天,這是高永起感覺最幸福和有成就感的時候。
鄉(xiāng)村教師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