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討達芬奇的睡眠方法(2)
打盹是直接改善θ腦波的關鍵。
θ腦波,即超意識腦波。在清醒時,更多的θ腦波,就意味著擁有更高的創(chuàng)造性智力
據(jù)說歷史上那些“高產(chǎn)”的名人,絕大多數(shù)深諳此理并恪守之。列奧納多?達?芬奇、托馬斯?杰斐遜和巴克明斯特?弗勒都一直使用這個的“技巧”,另外還有諸如尼科拉?特斯拉、托馬斯?愛迪生、拿破侖和溫斯頓?丘吉爾等聰明的“大腦”們更是同時利用打盹休息獲益不少。
另外打盹似乎還有長壽的好處,弗勒活了87歲,達芬奇到60多歲才掛點--他們都活了各自所處時代男性平均壽命的兩倍!
趣味知識:當大腦處于θ腦波狀態(tài)時,腦細胞會重組鈉鉀比率。鈉鉀比與滲透作用有關,滲透作用即各種化學物質(zhì)出入腦細胞的化學過程。在一個長期的 β腦波狀態(tài)后,鈉鉀比就會失去平衡,這就是造成所謂的“精神疲勞”的主要原因。而一個短暫的θ腦波期(約5 至15分鐘)便能夠恢復正常的鈉鉀比,也就是說恢復精神狀態(tài)。
人類原始天性更適合于多相睡眠,而非我們所習慣了的單相睡眠行為
單相睡眠,相當于人們普遍的睡眠行為,即晚上睡覺,白天干活。
多相睡眠,則是指在一天內(nèi)分布存在多次的睡眠/清醒事件。如果一天睡眠計劃中含一次午睡,那就是一個多相睡眠的例子了。
首先,自然界中幾乎所有動物的行為都是多相復雜性的。而且多相睡眠是人類嬰兒時期占主導地位的睡眠方式,只有在稍年長后,兒童才逐漸被斷絕了午睡的概念。此外,當人們與外界環(huán)境隔絕聯(lián)系后--保證無法從自然因素(如陽光),或人為暗示(如鐘表、電視節(jié)目)來判斷實際時間--將傾向于表現(xiàn)出更多的短暫睡眠行為,而非保持只“夜晚”才發(fā)生的單相睡眠。最后一點,小睡打盹--即短時間的睡眠--比起長時間的睡眠來說,在提神醒腦方面更為有效。
但是很遺憾,我們似乎都已“忘了”這種符合生理自然天性的睡眠方式,維持著一塵不變的9點睡5點起的作息習慣。
從單相睡眠習慣轉(zhuǎn)變到多相睡眠并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是要循序漸進逐漸減少夜間睡眠,并且在傍晚小睡一會--關于小睡,你應該只選擇兩種時間長度:要么20分鐘,要么90分鐘(或者90分鐘的倍數(shù))。因為打盹20分鐘能讓你只進入睡眠的第一階段,而不會跌進深度睡眠,才能在醒來后能夠獲得一定的休息效果。
對于如何使自己轉(zhuǎn)變并適應多相睡眠這樣的睡眠方式,有兩點很關鍵:
1、測量你自己的睡眠周期長度。90分鐘只是一個平均值,不同的人還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我自己前些年還是90分鐘,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縮短為75分鐘了。因此假如我現(xiàn)在7點鐘時一頭栽倒在床頭上,在不使用鬧鐘的情況下,第一次醒來時時針就會指在8點15分。
2、每天必須至少有兩個分界明顯的睡眠階段,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只連續(xù)睡4個半小時就說“我今天睡夠了”是絕對行不通的,這樣的話這一天剩下的19多個小時的非睡眠狀態(tài)時間里,你會感覺自己如同身處地獄中一般。一天的睡眠必須被分成2個(或更多個)階段,這樣才能把睡眠REM期所達到的效果,充分“滲透 ”到這24小時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