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定向思維的測試題
有關于定向思維的測試題
只要提及創(chuàng)造思維,無不批判定式思維在創(chuàng)造思維形成過程中的阻礙作用,而對定式思維的積極作用一般都是一帶而過或只字不提。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有關于定向思維的測試題,希望對您有幫助哦。
有關于定向思維的測試題
1.籃子里有4個蘋果,由4個小孩平均分。分到最后,藍子里還有一個蘋果。請問:他們是怎樣分的?
2. 在荒無人跡的河邊停著一只小船,這只小船只能容納一個人。有兩個人同時來到河邊,兩個人都乘這只船過了河。請問:他們是怎樣過河的?
3.一位公安局長在茶館里與一位老頭下棋。正下到難分難解之時,跑來了一位小孩,小孩著急地對公安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頭問:“這孩子是你的什么人?”公安局長答道:“是我的兒子。”請問:這兩個吵架的人與公安局長是什么關系?
4.已將一枚硬幣任意拋擲了9次,掉下后都是正面朝上?,F(xiàn)在你再勢一次,假定不受任何外來因素的影響,那么硬幣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
5.有人不拔開瓶塞,就可以喝到酒,你能做到嗎?(注意:不能將瓶子弄破,也不能在瓶塞上鉆孔。)
6.抽屈里有黑白尼龍襪子各7只,假如你在黑暗中取襪,至少要拿出幾只才能保證取到一雙顏色相同的襪子?
答案
1.4個小孩一人一個。對于這一答案你可能不服氣:不是說4個人平均分4個蘋果嗎?那籃子剩下的一個怎么解釋呢?首先,題目中并沒有“剩下”的字眼;其次,那3個小孩拿了應得的一份,最后一份當然是最后一個孩子的,這有什么奇怪呢?至于他把蘋果留在籃子里或拿在手上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反正都是他所分得的,不是嗎?
2.很簡單,兩人是分別處在河的兩岸,先是一個渡過河來,然后另一個渡過去。對于這道題,你大概“絞盡了腦汁”吧?的確,小船只能坐一人,如果他們是處在同一河岸,對面也沒有人(荒無人跡),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能都渡過去。當然,你可能也設想了許多方法,如一個人先過去,然后再用什么方法讓小船空著回來,等等。但你為什么始終要想到這兩人是在同一岸邊呢?題目本身并沒有這樣的意思呀!看來,你還是從習慣出發(fā),從而形成了“思維嵌塞”。
3.公安局長是女的,吵架的一個是她的丈夫,即小孩的父親;另一個是公安局長的父親,小孩的外公。有人曾將這題對100人進行了測驗,結果只有兩人答對;后來對一個三口之家進行了測驗,結果父母猜了半天拿不準,倒是他們的兒子(小學生)答對了。這是怎么回事呢?還是定勢在作怪。人們習慣上總是把公安局長與男性聯(lián)系在一起,更何況還有“茶館”、“老頭”等支持這種定勢。所以,從經驗出發(fā)就不容易解答。而那位小學生因為經歷少,經驗也少,就容易跳出定勢的“魔圈。”
4.二分之一,這道題本來很簡單。硬幣只有兩面,不要說任意拋10次,就是任意拋擲1000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也始終是二分之一,不會再多,也不會再少了。對這道題,如果沒有上題的那種定勢在作怪,一般馬上就可以說出答案來。
5.可以將瓶塞壓入瓶內。在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總是拔開瓶塞后才喝酒的。但是,也可以將瓶塞壓入瓶內,不過,只是人們不常這樣做罷了
6.3只,這也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有人曾用這道題去考4名大學生,其中居然有3人回答說,至少要拿出8只,才能保證取到一雙顏色相同的襪子。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相同”與“不同”。取一雙顏色相同的,答案是3只;取一雙不同的,答案才是8只。那么,既然題只要求取出顏色“相同”的又為什么會產生顏色“不同”的定勢呢?這主要是由于題目中“黑白尼龍襪”和“各7只”的影響。
總結:
思維定勢對思維活動的影響是明顯的。由于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習慣的束縛,人們在處理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時就往往囿于舊有框框,一旦你擺脫了它,你的思維就能閃爍出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
看了有關于定向思維的測試題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