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普陀山旅游攻略
浙江普陀山旅游攻略
普陀山位于錢塘江口、舟山群島東南部海域,系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浙江普陀山的旅游攻略,供大家參考!
浙江普陀山氣候
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qū),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濕潤,季風明顯,雨量流沛,光照充足。
氣溫:據(jù)1970—1990年實測,年平均氣溫16.1℃。最熱為8月份,月平均最高氣溫27℃,最冷為1月份,月平均最低氣溫5.5℃。
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900~1300毫米間。春夏兩季占全年降水量60~65%,秋冬兩季占全年降水量35~40%,降水一秀集中在3—4月份春雨期和5—6月份梅雨期,8—9月份因臺風影響降水亦較多。
風:季風明顯,4月份由偏北風向偏南風轉(zhuǎn)換,5—8月份多東到東南風,9月由偏南風向偏北風轉(zhuǎn)換,10月至次年平3月多北到西北風。
日照:1961—1986年平均日照2096.5小時,1963年日照最多,2471.4小時;1987年最少,1786.3小時。全年日照以8月份最多,平均279.8小時,2月份最少,平均120.7小時,平均陽光照射時間為可照時間的54.7%.
霧:據(jù)1961—1986年實測,霧日各月皆有,全年占霧日15—55天。平均36.8天,其中3—6月份為霧季,霧日占全年總霧日70%以上,8—11月份為少霧季,霧日占全年總霧日3%。其余月份占總霧日的27%。
霜:據(jù)1961—1986年資料,初霜最早日為11月1日,終霜最遲日為次年4月4日,年平均有霜期110.8天,有霜日14.8天,最多1985—1986年31天,最少1973—1974年6天。
雪:1961—1986年年平均雪日4.8天,發(fā)生在12月至次年4月,其中2月較多。1963—1964年雪日最多,共9天,1974—1975年最少,無雪日。
浙江普陀山民風民俗
觀音文化節(jié):
觀音文化節(jié)是普陀山最盛大的旅游節(jié)慶,始創(chuàng)于2003年,每年舉辦一屆,迄今已經(jīng)成功舉辦7屆;它是經(jīng)國家宗教局批準,在國家旅游局、中國佛教協(xié)會、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wù)委員會及舟山市人民政府的直接指導下,由普陀山管委會和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主辦、相關(guān)單位和企業(yè)協(xié)辦的,以海天佛國深厚的觀音文化底蘊為依托,以弘揚觀音文化、提升名山文化品位為目標的佛教旅游盛會。節(jié)慶緊緊圍繞觀音文化這一主題展開,通過弘法講經(jīng),祁福朝拜、放生法會、佛教音樂會、傳燈法會、蓮花燈會、佛教論壇、佛教攝影大賽、佛教用品展等一系列內(nèi)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融文化、經(jīng)濟、旅游為一體,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的觀音弟子、佛教信徒、香游客聚緣海天佛國,共享文化盛宴。
普陀山之春旅游節(jié):
“普陀山之春”是融群眾娛樂、游客參與為一體的互動性大型旅游娛樂文化活動。于1990年首創(chuàng),每年舉辦一屆。其內(nèi)容豐富多彩,包括聲樂、舞蹈、戲劇、書畫、攝影、燈謎、幸運抽獎、佛國茶道、旅游義工活動等,是普陀山繼觀音文化節(jié)、香會節(jié)之后的又一旅游盛會。 它已成為普陀山人員之間的相聚與交流創(chuàng)建平臺,將進一步挖掘文化內(nèi)涵,激發(fā)普陀山文化旅游的活力,將進一步拉近駐山人員與游客間距離,成為構(gòu)建和諧普陀山的重要載體。
觀音香會節(jié):
“普陀山三大香會期”,分別在農(nóng)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菩薩是中國民間普遍信仰的對象,受到善男信女的虔誠禮拜。據(jù)說農(nóng)歷二月十九是觀音菩薩生日,六月十九是觀音菩薩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觀音菩薩出家日(一般說是涅槃日),這三天已是中國佛教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逢香會期普陀最為盛況,國內(nèi)外信徒紛紛上山,十八日三大寺例行莊重的祝誕普佛和觀音法會,通常有上千僧眾和信徒參加。晚上數(shù)千人在圓通殿內(nèi)外坐香,齊誦大悲觀世音名號。翌晨,從普濟寺的中門大開到佛頂山,香客如涌;從法雨寺的九龍殿到千級石階的香云山徑,信徒禮膜參拜,一步一跪拾級而上,虔誠之至,令人感悟。十十九日中午,各寺庵上大供,由住持帶班頂禮祝福,設(shè)齋供眾,晚卜舉行隨課普佛。此時,大眾齊聲唱念頂禮諸佛菩薩名號,拜愿此起彼落,莊嚴肅穆。同時,普門、地藏、普賢、文殊諸殿誦拜各類經(jīng)懺,寺內(nèi)燈燭輝煌,通宵達旦。
習俗清明節(jié):
各家持糍粑、菜肴等到祖墳祭祀,祀畢,于墳頂加土插竹,掛紙銅鈿、撒米飯、獅螺等物,謂上墳。如有孩子圍觀,須分糍粑或錢幣,謂分麻糍銅鈿,以囑孩子保護祖墳。舊時,同宗還行族祭,合族男子同吃“清明羹飯”,食后還分糍粑。族祭費用皆從族中祀田收入支付,祭祀儀式多由族長主持。此俗解放后已止。清明前幾日,各家還要設(shè)祭祀祖,飯后往屋頂上拋獅螺,以驅(qū)蟲虐。清明日,家家戶戶插柳條于門壁,婦女插柳條、菜花、青蒿等于發(fā)際,以求來世親人齊全。有“清明戴花,來世有媽;清明戴枝青,來世有親人;清明插楊柳,來世有娘舅”等語。
習俗端午:
端午時,家家戶戶插菖蒲,蘄艾(俗稱“蒲劍”、“艾旗”)等于門檐,并用菖蒲作人形,佩于孩子身上;制香囊放于箱籠或掛于孩子胸前;在蛋殼上畫孩子跨虎圖(謂“蛋殼老虎”),掛于床沿,并貼自畫端午老虎于大門、房門以祛邪。配制雄黃酒飲服及噴灑屋內(nèi)外,驅(qū)邪消毒;燒白芷、蒼術(shù)以祛害蟲;用彩線扎成圓形辮子,系于小孩腕上(男左女右),叫纏手繩、長壽繩、端午籠,一直帶到七巧夕。用雄黃在嬰兒頭上寫個“王”字,以“劈祟”等。端午節(jié)還要裹粽子、做烏饅頭、團子等祭祖并饋送親友鄰里。
民俗中秋節(jié):
普陀山民于八月十六過中秋。傳說其來歷有二:一說宋代宰相史彌遠,回家過節(jié)途中耽誤一日;二說方國珍忙于守城,忘了過節(jié)日。史、方的家人等待到第二天才過中秋,后旁人沿習至今。中秋前,家家備購月餅,并饋贈親友及師長。中秋傍晚,陳月餅、酒肴祀祖后,飲酒賞月吃月餅,謂“合家團園”。
習俗元宵:
正月十五。舊時多自制燈籠,或懸掛屋檐,或提燈外出游玩。是夜,鄉(xiāng)間燈會進城,居民晚餐后皆上街看燈會,并多食糯米湯圓(也叫“元宵”),意謂團團圓圓。解放扣,燈會不興,但居民還要在這晚個出,名曰看燈會,實在散步或走訪。近幾來年,鎮(zhèn)政府舉辦元宵節(jié)活動推行猜燈謎等活動,燈會也逐步恢復。
習俗春節(jié):
凌晨設(shè)香案、陳果品“祭天”,并放爆竹,謂“開門迎財神”。人人穿戴一新,小孩要問長輩拜歲,去親戚朋友師傅家拜歲的,多攜帶荔枝、桂圓、紅(黑)棗等禮品,謂“挈拜歲包頭”。也有人家去祖墳祭拜,謂“拜墳頭歲”。有的先去宗廟禮拜,謂“拜菩薩歲”。初二始走訪親友,出門見人,忌講不吉利話,不吵嘴;要互道問候、祝福。早上與人交談,禁忌“早”字,一為防生蚤,二為避遭災?,F(xiàn)多不諱。早餐興吃糖年糕,多與酒釀混煮,以討“生活年年高”之兆。初一不汲水、不灑掃、不花錢購物、不動剪刀,食物都有除夕預先切好。婦女不去井邊洗衣、洗菜。上述習俗現(xiàn)雖存在,但不一定嚴格遵循。
民俗重陽:
九月初九日。鄉(xiāng)間有做團子、裹粽子祭祖并饋送親友之風。婿家要給丈姆娘挑重陽重擔,現(xiàn)多為饋贈一般性禮品,如酒、糕等。近年,居民多有登高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