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政治論文范文(2)
中學政治論文范文
中學政治論文范文篇二
中學,那樣的意境
摘要:對當下這個時代文化與教育的體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試著用過去的中學來體認現在的中學,進一步,體認現在的教育與文化,過去的中學,現在的中學,意境應該是一樣的。教育在根本上是詩教。
關鍵詞:體認;中學;意境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8-0003-05
意境
對當下這個時代文化與教育的體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總體上說,人對任何時代文化與教育的體認,都可以是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知識與利益,應該是體認時代的兩個根本立場。我試著用過去的中學來體認現在的中學,進一步,體認現在的教育與文化,也期望能夠從這種體認中,體認出更多。
中國近代有兩個美學大家,宗白華先生(1897年—1986年),朱光潛先生(1897年—1986年),他們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真正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當下許多所謂的大學,一所大學的意義恐怕都不能和這兩位先生中的任何一位相提并論。朱光潛先生在歐洲留學期間,從1926年11月到1928年3月,在上海的《一般》雜志(后改名為《中學生》)上,發(fā)表了總題為《給中學生的十二封信》的文章,這些文章,已經成為文化教育經典。朱光潛先生出國前曾經做過中學老師,他寫這些信的時候,也只有30歲的樣子。其中的第一封信是《談讀書》,就是談論中學生怎么讀書的,其中勸中學生:
你與其讀千卷萬卷的詩集,不如讀一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你與其讀千卷萬卷談希臘哲學的書籍,不如讀一部柏拉圖的《理想國》[1]。
原來,1920年代的中學生鼓勵來讀先秦的《國風》或漢朝的《古詩十九首》,和古希臘的思想家著作《理想國》。今天的中小學老師是不是讀得了《國風》或《古詩十九首》?今天的大學老師——即使教授,是不是讀得了柏拉圖的《理想國》?實際上,大學教授是不是能夠讀得了《國風》或《古詩十九首》?換句話說,80多年前的中學生,要求讀的書,不是現在的大學教授能夠吃得下去的。
再讀幾段朱光潛先生信中的文字。他在《談靜》一信中的一段文字:
靜的修養(yǎng)不僅是可以使你領略趣味,對于求學處事都有極大幫助。釋迦牟尼在菩提樹陰靜坐而證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許多偉大人物常能在倉皇擾亂中雍容應付事變,絲毫不覺張皇,就因為能鎮(zhèn)靜?,F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這潮流里,自然也難免跟著旁人亂嚷。不過忙里偶然偷閑,鬧中偶然覓靜,于身于心,都有極大裨益。你多在靜中領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們看著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著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你對著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談話,只是默然相對,心領神會,便可覺得朋友中間的無上至樂。你有時大概也發(fā)生同樣感想罷?[2]
再讀一下朱光潛先生在《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一信中的一段文字:
去夏訪巴黎盧佛爾宮,得摩掌《蒙娜·麗莎》肖像的原跡,這是我生平一件最快意的事。凡是第一流美術作品都能使人在微塵中見出大千,在剎那中見出終古。雷阿那多·達·芬奇(Leonardo de Vinci)的這幅半身美人肖像縱橫都不過十幾寸,可是她的意蘊多么深廣!佩特(Walter Pater)在《文藝復興論》里說希臘、羅馬和中世紀的特殊精神都在這一幅畫里表現無遺。我雖然不知道佩特所謂希臘的生氣,羅馬的淫欲和中世紀的神秘是什么一回事,可是從那輕盈笑靨里我仿佛窺透人世的歡愛和人世的罪孽。雖則見歡愛而無留戀,雖則見罪孽而無畏懼。一切希冀和畏避的念頭在霎時間都渙然冰釋,只游心于和諧靜穆的意境。這種境界我在貝多芬樂曲里,在《密羅斯愛神》雕像里,在《浮士德》詩劇里,也常隱約領略過,可是都不如《蒙娜·麗莎》所表現的深刻明顯。
我穆然深思,我悠然遐想,我想象到中世紀人們的熱情,想象到達·芬奇作此畫時費四個寒暑的精心結構,想象到麗莎夫人臨畫時聽到四周的緩歌慢舞,如何發(fā)出那神秘的微笑[3]。
這樣的文字和思想,就是宗白華先生說的意境:“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這靈境就是構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4]現在的中學,還能夠和中學生與中學老師討論《蒙娜·麗莎》的意境嗎?現在,以標準答案為臆境,中學生和老師都不必討論,也不會討論,只要背誦標準答案,蒙得一個高分。
現在的教學,要求老師對所教內容進行這樣那樣地講授,然后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那樣這樣地理解,教學內容就像五馬分尸一般地被講解、作業(yè)、練習、考試肢解了。當代的教學方法既不基于教學內容,也不基于老師和學生的氣質,基于考試與分數。教學,教師以學生為注意,學生以教師為注意。傳統(tǒng)教學,教師不以學生為注意,學生不以教師為注意,教師和學生都以教學內容所攀緣的意境為注意。即教師是把學生帶到教學內容的意境之中,教師只有在那個意境之中,才可能把學生帶到那個意境之中。一個老師給學生上《蒙娜·麗莎》課,在于把學生帶到《蒙娜·麗莎》的意境之中,譬如,蒙娜·麗莎的微笑,而不是講解《蒙娜·麗莎》的中心思想是怎么回事。教師教詩經《關雎》,就是教師和學生能夠共同進入兩三千年前講戀愛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意境之中。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雎鳩關關相對唱,雙棲河里小島上;純潔美麗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對象。
長長短短鮮荇菜,順著水流左右采。純潔美麗好姑娘,白天想她夢里愛。
追求姑娘難實現,醒來夢里意常牽。相思深情無限長,翻來覆去難成眠。
長長短短鮮荇菜,采了左邊采右邊。純潔美麗好姑娘,彈琴奏瑟親無間。
長長短短鮮荇菜,左采右采揀揀開。純潔美麗好姑娘,敲鐘打鼓娶過來[5]。
這是我國研究詩經很有造詣的前輩學者對《關雎》的白話翻譯?!蛾P雎》原文,一般的中學生和中學老師應該是知道的:
國風·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看了“中學政治論文范文”的人還看:
2.中學思想政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