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職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論文
淺談中職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論文
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技巧,課堂教學提問技巧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著重闡述了在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素質(zhì)特點巧妙提問的技巧,使 提問 這一課堂教學藝術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得到充分發(fā)揮。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談中職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相關論文。內(nèi)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談中職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全文如下:
摘 要:語文是中職學校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也是一門工具學科。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高低,不僅影響著其他學科的學習,而且對其以后工作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在語文新課改的大背景下,中職語文也開始審視自己的現(xiàn)狀,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提問是引導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對話式教學的最常用方式是提問。而回視語文課堂的提問現(xiàn)狀,在教師提問的有效性、學生回答的積極性方面,存在著不足。
現(xiàn)今中職語文存在的問題中,教學形式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這一問題相當尖銳,因而中職語文教改研究實踐的熱點之一就是教學形式的改革。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成了這一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這也成了每位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積極探索的方向。
1 當今中職語文課堂提問的現(xiàn)狀及不良傾向
1.1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處于被動狀態(tài)
近幾年來,中等職業(yè)教育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了迅猛發(fā)展,然而,不能不提及的生源質(zhì)量也在迅猛下滑。學生入學實際文化程度低,語文課堂上,學生的活躍程度不夠,對問題的把握不夠,思維能力差,想象力匱乏,學生學習與思考處于被動地位,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編制課堂提問,學生被動作答,甚至于不愿作答,課堂越來越多地呈現(xiàn)死氣沉沉狀。
1.2 變“滿堂灌”為“滿堂問”
現(xiàn)在老師都非常重視教與學的互動,在“滿堂灌”方式遭到批判之后,轉而使用提問這一形式,學生似乎參與課堂活動了,課堂氣氛也活躍多了。其實,這是一種模糊認識,“滿堂灌”的實質(zhì),仍是老師在操控,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來抓住學生,使他們高度緊張。在這樣的精神高壓下,上課成了學生沉重的心理負擔,甚至對上課有了厭惡感、恐懼感。長此以往,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更沒法發(fā)揮。
1.3 問題設計中沒有重視學生這一學習主體
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設計問題,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如何去學,起到主導作用,真正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往往忽略了這個問題,設計問題成了為了完成教學目標,靠近教參得出答案的手段,僅僅只為教師講課或板書“填補空檔”服務,教學實效不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導致的后果令人堪憂。
2 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2.1 提問要有針對性,能發(fā)一問而牽動全文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解讀課文,應該站在宏觀的層面,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用一兩個問題統(tǒng)領起全文的思想。
例如在教學《警察與贊美詩》中,這篇文章是從一個流浪漢的悲慘遭遇中得出美國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個尖銳問題―― 是非顛倒,黑白混淆。這個主題內(nèi)容,學生很容易理解,但對這個題目,為什么是“警察與贊美詩”則不容易理解。因而在講解題目時,設置了這么一個問題,為什么要把這作為文章的標題?兩者間有什么關系?通過分析,我們得出警察是維護社會治安、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的力量,贊美詩則是一種精神力量,使人心靈得到凈化升華。這是兩種不同的力量,但是他們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美好的力量,同時也是蘇比追求的方向。這么一分析,全文的線索、中心就在題目中得以體現(xiàn)。分析完全文再回頭看這個題目時,歐?亨利的用意就豁然開朗了。在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林沖本是東京80萬禁軍教頭,地位不低,生活富裕,家庭和美。而本無造反之心的人卻走上了梁山,這是為什么呢?從這一問題出發(fā),從而鑒賞了林沖如何一步一步地被逼上梁山的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性格的變化的過程以及官逼民反的主旨。
集體討論在現(xiàn)今被廣泛重視,那么設置一個有效的討論題目,也是相當關鍵的一步。例如,在教學《雷雨》時,就可以圍繞“周樸園到底對魯侍萍有沒有感情”這個問題展開,圍繞這個問題,關于戲劇沖突、人物形象分析等問題都可以解決,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
2.2 追問要能夠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
問題能對全文進行引導還不夠,課堂提問的價值遠不止此。教師還要能恰當?shù)靥釂枺褑栴}深化,引向學生去思考更深層的問題。因此,教師還要根據(jù)學生課堂的反映,根據(jù)“學情”的變化,把握提問的契機,創(chuàng)設提問的情境,選擇不同的角度,不斷變換提問的形式和方法,用提問去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把問題引向對作品的深層思考。
在教《項鏈》時,我們都知道作者將最后矛頭指向當時的法國社會,深刻地揭示了當時法國社會崇尚浮華勢利的風氣對人們的影響。但怎樣使學生理解這一點呢?孤立的人物分析很難使學生理解這一點,而直接由教師指出又顯得勉強。為此,在分析了瑪?shù)贍柕碌男愿裰?,設計了以下問題。
一是根據(jù)剛才的分析討論,你認為瑪?shù)贍柕碌幕拘愿袷鞘裁?
(愛慕虛榮,追求享受,誠實守信,頑強有毅力)
二是瑪?shù)贍柕碌男愿裨趤G了項鏈之后,有了很大轉變,那么她完全改變了嗎?
(愛慕虛榮的本性依然存在,從她空閑時的回憶中可以看出)
三是在變與不變之間,是什么在影響著她的想法?(社會風氣)
通過以上問題的討論分析,逐步明白了莫泊桑寫作本文的意圖是揭示當時法國社會的不良風氣對人們的影響。這三個問題不僅鞏固了學習內(nèi)容,而且使學生積極思考,一步步理解了小說的主題。
2.3 給學生提問機會,讓學生主動設問、回答
課堂上的提問并非教師的專利,上課也并非只能教師問,學生答。讓學生采取設問的方式,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解決問題,或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當我們把提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時,也就有機會傾聽學生心中的疑惑、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深度。筆者在教學《音樂就在你心中》時,就采用了這一方法,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兑魳肪驮谀阈闹小愤@篇文章,是一篇議論性散文,文藝性、理論性較強。對于這類文章,學生本身對研讀文章沒什么興趣,如果再按常規(guī)處理,學生難以接受。因而在上課時,先讓學生欣賞了《二泉印月》《高山流水》等經(jīng)典曲子,然后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學生積極發(fā)言,結合課本內(nèi)容,同學們都將問題指向一處――我對音樂的感受。同學們的回答很精彩,盡管他們離音樂家很遠,但對音樂的理解卻不失深沉。因而這篇文章在討論中得到了深化,只需稍稍總結課文內(nèi)容,同學們就理解了。這樣做,課堂活躍了,同時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結語
提問是一門藝術,就像電視主持人要用話語引起觀眾的注意一樣,教師也要用自己的語言,巧妙地設計問題,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躍躍欲試,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每個人對課文的理解不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提問方式,但有一點不會變,即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對自己的提問下一番功夫,讓自己的提問藝術在不斷的積累中得到提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