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數(shù)轉換相關學術論文
模數(shù)轉換系統(tǒng)要通過一定的時序來控制才能正確采樣和讀寫,通過單片機軟件編程的方法控制時序可以節(jié)約成本,縮小體積,同步性能好,可以進一步提高系統(tǒng)的可靠性。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模數(shù)轉換相關學術論文,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模數(shù)轉換相關學術論文篇一
逐次逼近型模數(shù)轉換器原理實驗方案研究
摘 要 為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逐次逼近型模數(shù)轉換器這一教學難點,文中設計了逐次逼近式A/D轉換器實驗配合理論教學。實驗包括基礎和進階兩部分內容:基礎實驗采用串行10位數(shù)模轉換器(D/A轉換器)TCL5615設計逐次逼近式A/D轉換器;在進階實驗中要求學生采用雙路D/A轉換器方案實現(xiàn)高精度A/D轉換器,引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在設計過程中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 逐次逼近 A/D轉換器 單片機 創(chuàng)新實驗
中圖分類號:TN7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9.033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Analog-principle Experiment Scheme
WANG Rui[1], WANG Yubing[1], WANG Dexuan[2]
([1] College of Electric Science & Engineering,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2] Changchun No.48 Middle School, Changchun, Jilin 130051)
Abstract 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uccessive-approximation ADC difficulty of teaching, the paper designed the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A/D converter experiment with theoretical teaching. Experiments including basic and advanced two parts: basic experiments serial 10 DAC (D/A converter) TCL5615 design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type A/D converter; require students to advanced experiments using dual D/A converter program to achieve high-precision A/D converter, causing students to think independently, to develop their sense of innovation and ability to innovate in the design process.
Key words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A/D converter; SCM; creative experiment
0 引言
模數(shù)轉換器(A/D 轉換器)是模擬電路與數(shù)字電路接口的關鍵部件,在工業(yè)控制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①②③根據(jù)設計原理的不同,A/D轉換器主要分為并行比較型、逐次逼近型和雙積分型等。④其中并行比較型A/D轉換器為滿足高速需求設計;雙積分型A/D轉換器為滿足高精度需求設計。逐次比較型A/D轉換器具有中等速度(5 MS/s以下)、中高精度(8~16位)、低功耗和低成本的綜合優(yōu)勢,使其在工業(yè)控制領域有著更廣泛的應用。⑤關于A/D轉換器原理和應用技術的內容是數(shù)字電子技術、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和現(xiàn)代電子技術等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該內容實踐性較強,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講授方式,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A/D轉換器原理。因此,我們設計了包括基礎和進階兩部分的逐次逼近式A/D轉換器原理實驗?;A實驗部分采用串行10位數(shù)模轉換器(D/A轉換器)TCL5615設計逐次逼近型A/D轉換器,幫助學生理解掌握逐次逼近型A/D轉換器的設計原理;進階實驗部分要求學生采用雙路D/A轉換器方案實現(xiàn)更高精度A/D轉換器的設計,對理論的運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樣既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又在設計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1 逐次逼近型A/D轉換器設計實驗原理
逐次逼近型A/D轉換器主要由逐次逼近寄存器、時序控制電路、D/A轉換器和比較器構成,其重點是D/A轉換器和比較器。逐次逼近型A/D轉換器采用二進制數(shù)搜索法控制D/A轉換器的輸出電壓逼近輸入模擬電壓。以設計位逐次逼近型A/D轉換器為例,步驟為:
(1)確定A/D轉換器輸出的位,令D/A轉換器的輸出為2-1,它與輸入電壓一起輸入到比較器進行比較,比較的結果(1或0)作為A/D轉換器輸出的第位,記作。
(2)確定A/D轉換器輸出的位,令D/A轉換器輸出2-1�?2-2,再次與輸入電壓比較,比較結果作為A/D轉換器輸出的第位,記作。
(3)以此類推,直到得到A/D轉換器的最低位。
2 實驗內容
實驗以單片機為主控制器實現(xiàn)A/D轉換器內部時序控制和D/A轉換器的控制,利用設計的逐次逼近型A/D轉換器測量模擬電壓,將轉換結果顯示在LCD上。
2.1 基礎實驗
基礎實驗中要求學生根據(jù)逐次逼近型A/D轉換器原理,設計具有8位分辨率的A/D轉換器,轉換時間盡量短。設計制作一個0~5 V可連續(xù)調節(jié)的信號源用來測試設計的A/D轉換器性能,最后將轉換結果顯示在串行段式液晶SMS0401上。
為了突出逐次逼近型A/D轉換器設計原理這一學習重點,我們在實驗中盡量減輕學生的設計負擔,選用最簡設計方案。D/A轉換器是設計逐次逼近型A/D轉換器的核心部件,考慮實驗效果和成本我們選用簡單易用的10位串行D/A轉換器TLC5615。顯示采用段式液晶SMS0401,僅有兩個控制引腳。設計中需要的控制端口較少,對控制速度要求很高,因此,我們選用20引腳的新型STC系列單片機STC12C5204,指令代碼完全兼容傳統(tǒng)8051,工作頻率范圍0~35 MHz,相當于普通8051的0~420 MHz。用10位D/A轉換器設計逐次逼近型A/D轉換器,理論上A/D轉換器的分辨率可以達到10位。為了保證設計精度,我們要求學生采用基準源芯片AD780提供D/A轉換器的參考電壓。 2.2 進階實驗
在基本實驗的基礎上,我們?yōu)橛杏嗔Φ耐瑢W提出更高的要求,用10位D/A轉換器設計精度高于12位的A/D轉換電路,盡量保持高的轉換速率。新的設計任務需要學生靈活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
文中提供一個較新穎的設計方案,采用雙10位D/A轉換器設計16位D/A轉換器,替代基礎實驗部分的D/A轉換器,進而實現(xiàn)更高精度的位逐次逼近型A/D轉換器。16位D/A轉換器輸出模擬電壓模型為:
圖1 雙10位D/A轉換器實現(xiàn)A/D轉換器結構圖
圖2 學生作品的設計測量結果
觀察發(fā)現(xiàn),整理后的16位D/A轉換器輸出電壓可以分解為兩部分,一個10位D/A轉換器與另一個10位D/A轉換器衰減64倍后的低6位的結果相加。因此,采用上述原理設計的逐次逼近型A/D轉換器結構圖,如圖1所示。
設計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比較器LM393輸入端的信號,根據(jù)信號噪聲特點加適當無源濾波電路,可以進一步提高測試精度。圖2是學生設計作品的測量結果,三角形離散點所在曲線是A/D轉換器輸出結果,測量線性度好且無明顯差異。圓形離散點所在曲線是A/D轉換器的絕對誤差,結果在正負0.0003 V間,滿足14位A/D轉換器精度。
3 結語
本文設計了配合逐次逼近型A/D轉換器原理教學的實驗方案,包括基礎實驗和進階實驗。文中討論了逐次逼近型A/D的設計原理,在基礎實驗部分詳細論述了采用10位串行D/A轉換器TLC5615設計逐次逼近型A/D轉換器的過程,設計原則力求簡潔有效,突出重點。在進階實驗中提出更高的要求,讓學生用低精度D/A轉換器實現(xiàn)高精度A/D轉換器的設計,訓練學生靈活運用理論解決實際設計問題的能力。在該部分我們采用兩路10位D/A轉換器TLC5615設計逐次逼近型A/D轉換器,精度達到14位。通過實驗的方式,讓學生帶著設計需求學習理論,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實際教學效果好。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工程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注釋
?、?張文義,張強,張�H鐘,等.特定消諧變頻調速實驗裝置的研究[J].實驗室探究與探索,2011.30(6):24-26.
?、?王睿,于永江,楊罕,等.基于FPGA的雙激光器同步控制的實現(xiàn)[J].光電子・激光,2010.21(2):204-207.
?、?花漢兵.基于MSP430F449單片機的數(shù)據(jù)采集實驗設計[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5):59-60,82.
?、?席德勛.現(xiàn)代電子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孫彤,李冬梅.逐次逼近A/D轉換器綜述[J].微電子學,2007.37(4):523-531,547.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模數(shù)轉換相關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