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特點分析報告論文(2)
大學生心理特點分析報告論文
大學生心理特點分析報告論文篇二
《“90后”大學生個性心理特點分析》
摘 要:“90后”大學生已經成為本科院校的主力軍,研究“90后”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對于高校工作的開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90后”大學生的個性心理受其出生、生長時期的經濟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因素的影響,有其自身的特點。
關鍵詞:“90后”大學生 心理特點 行為依賴
1.引言
“90后”是“80后”的派生詞,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中國公民。如今本科院校的受教育主體絕大部分為“90后”的學生。由于出生年代、生長環(huán)境、受教育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與“80后”大學生相比,“90后”大學生有其自身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點。教學作為動態(tài)的過程,應隨著教學對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面對“90后”的大學生,大學英語教學面臨了新的挑戰(zhàn)。本文試分析“90后”大學生個性心理特征,探索適應“90后”大學生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
2.“9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征
2.1內心要求獨立與行為表現(xiàn)依賴并存
“90后”出生于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時期,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各國文化交流頻繁,學生從小就可以接觸外國文化。與“80后”學生相比,他們接受外國文化的渠道更加多樣,所獲取的信息更加直接,具有更強的真實性。通過電腦和電視,“90后”學生可以直接觀看西方的節(jié)目,通過書本,“90后”學生可以直接閱讀西方的資料。與此同時,部分學生可以通過在國外生活或學習的親朋好友了解所感興趣的內容。從學習中他們了解到西方人的獨立性。在他們眼中,西方人所擁有的自由正是他們在強壓的應試教育下所向往的。于是“90后”學生內心渴望獨立,希望學校和家長能夠給他們更多的自由。但是當真正面對問題和困難的時候,“90后”大學生首先想到的不是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求救于老師和家長,表現(xiàn)出極大的依賴性。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90后”學生對西方文化了解具有片面性,導致狹隘地將獨立和放任自流畫上等號。二是“90后”學生從小就是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呵護下長大,部分父母會根據(jù)他們的成長經歷,避免一些問題的出現(xiàn),或是在問題出現(xiàn)的時候父母會全權解決。在中國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下,一考訂終生,父母向孩子灌輸?shù)乃枷胧牵灰獙W習好,其他困難父母就可以為其解決,“90后”學生對父母有著極大的依賴性。而大學教育更趨向于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在大學里分數(shù)不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因此遠離父母的“90后”學生在面對困難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直接求助于班主任,對老師表現(xiàn)出極大的依賴性。他們內心的要求獨立與行為的依賴形成強烈的反差。
2.1自我意識強和責任感不突出并存
“90后”學生多為家中的獨生子女,在家長的呵護中成長,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他們大多從“我”出發(fā),而不是從“我們”“他們”出發(fā),思考問題具有單向性特征,不會采用換位思考等多方位的方式思考問題。“90后”學生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導致的結果是,在面對他人的批評和指責時,更多的是尋找外部原因或他人原因而忽視自身原因,不能勇于承擔責任。例如,在面對班級凝聚力問題的時候,多數(shù)學生的回答是班級不團結,不容易開展班級活動,因此不愿擔任班干部。換句話說,大多數(shù)同學想到的是“班級為我做了什么”而不是“我為班級做什么”,或是“他人為我做了什么”而不是“我先為他人做什么”。責任意識較為淡薄,以自我為中心是很多“90后”學生的特點。
2.3個性張揚和內心孤獨并存
21世紀是一個凸顯個人特點、張揚個性的時代,社會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取得成功的途徑各有不同,從各種競賽到各種選秀節(jié)目,無不體現(xiàn)著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無不體現(xiàn)個性的重要性。“90后”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在大家的稱贊聲中長大的,都有自己的特長,對新事物有很強的接受能力。剛進入大學,他們對大學生活充滿好奇,想體驗與以前不同的生活,于是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善于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力圖與他人不一樣,努力找到肯定自己的方式。對于部分“90后”學生來說,這種個性的張揚主要體現(xiàn)在他們所擅長的方面。而對于自己的非強項,很多同學不能表現(xiàn)出熱情,有較強的面子觀點,害怕出丑,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有時候表現(xiàn)得不愿與他人交流,體現(xiàn)了內心孤獨的一面。同時過分依賴網絡也是阻礙學生與他人正常交流的因素。正是由于他們來自獨生子女家庭,缺少玩伴,因此電腦和手機就成為了“90后”學生的玩伴,他們往往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中,脫離了現(xiàn)實的生活。他們認為只有通過上網,才能覺得身心放松,才能忘掉現(xiàn)實生活中的煩惱,網絡成為他們發(fā)泄壓力的主要方式,這體現(xiàn)出他們的內心孤獨。
2.4外表成熟和內心脆弱并存
“90后”的學生有著成熟的外表,但是他們的內心比較脆弱。他們渴望挑戰(zhàn),但是一旦失敗,就容易一蹶不振。因為一次的失敗容易否定自我。歸根結底,就是“90后”學生害怕面對困難,當困難和挑戰(zhàn)出現(xiàn)的時候,他們束手無策。我認為原因如下:(1)與高中相比,大學生對民主的要求更高,同時,大學和大學老師也給予學生更多的民主。部分“90后”學生習慣了高中時期的教師任命制,在相對公平的競爭條件下,他們高中時期所擁有的優(yōu)越感逐漸減少,甚至消失,產生了強烈的挫敗感,于是消極放棄。(2)“90后”學生認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而他們忽視了成功是要建立在不斷努力的基礎上,當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短期的努力得不到及時的回報時,就采取了消極厭世的態(tài)度。
2.5功利思想濃重和社會責任淡薄并存
功利思想濃重也是“90后”大學生的顯著特征之一,大學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環(huán)境,是學生進入社會的準備階段。受社會環(huán)境、就業(yè)壓力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90后”學生耳濡目染接觸到一些社會現(xiàn)象,在做事的時候染上濃重的功利色彩。部分學生認為在學生會擔任要職、入黨等都比學習重要。部分同學將入黨的目的單純地認為是找份好的工作,而對于黨和黨員的真正認識不夠,不能清晰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這導致有些同學盡管入黨,但是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不能以黨員標準要求自己。而其因有二:一是在校擔當過學生會干部,在校入黨便于以后找到好的工作。二是與學習者活動相比較,上述兩種活動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和機遇色彩。
另外,為了保障考核的公平性,學校將很多考核進行了量化,采用加分的方式進行。其目的是鼓勵大家學習,鼓勵大家參加各項活動,而加分只是一種手段。學生錯誤地將加分作為活動的目的,若該項活動加分少或者是沒有加分,導致的結果將是很少人或是沒有人參與該項活動。
3.結語
上述為“90后”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學管理中應該充分考慮到“9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和特長,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從被管理者逐步轉變?yōu)閰⑴c者,共同參與教學管理。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獨立意識,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是教育工作者要一直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斯琴格日勒.淺析“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1,(06).
[2]張玲.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與教育對策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13).
大學生心理特點分析報告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