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2)
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二
《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摘要: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當代青年大學生思想壓力也隨之加重。全國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加大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開展各類心理講座與心理咨詢,從而避免或消除同學們沉重的心理壓力,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狀況,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適應當前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預防各種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保持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因此,為更好地深入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以“心靈俱樂部”為載體,開展各項心理教育活動便成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心理健康;咨詢;途徑
一、當代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特點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不僅具有相近的年齡,而且有著相似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生活經(jīng)歷,所以大學生心理有共同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和一般的心理特點。同時,他們又有著極大的差異,比如家庭背景的不同,以往成長經(jīng)歷的不同,生活習慣的差別,地區(qū)間的差異等等,因此,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也就存在著多樣性與復雜性。
(一)大學生的挫折心理
挫折的產(chǎn)生,往往是人的動機行為受到干擾和障礙,使個體無法達到目標而感到沮喪和失意;自我期望值過高,導致期望值的絕對化、過分化、無限夸大后果,從而拉大期望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進而產(chǎn)生嚴重的挫折感。有的學生對自己要求過高,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同時認為大學生活應當是完美而理想的,因而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當挫折來臨之時,束手無策,痛苦不堪。有的學生一旦遇到小失敗、小挫折,就把后果想得非常糟糕。這種夸大后果的結果是使人愈加消沉,情緒也愈加惡劣,心結難開,難以自拔。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麥獨孤(McDougall W.)于20世紀初提出,個體受挫折而產(chǎn)生的種種行為,均起源于本能。他在《社會心理學引論》一書中給出本能下的定義為:本能是一種遺傳的或先天的心理傾向,決定那些有此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種類的客觀,在感知時體驗著某種特殊情緒的激動,以及對它做出某種特殊樣式的動作或至少體驗著這種動作的沖動。他還認為人和動物的行為都是有目的性的,只是目的性的高低不同。一切行為都是為達到一定的目的,而策動和維持這些行為的動力是本能。在麥獨孤看來,人在活動中遭受挫折而產(chǎn)生的情緒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各種挫折行為反應都是本能沖動的結果。
(二)大學生的學習心理
毫無疑問,大學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如何順利地完成學業(yè)?如何學業(yè)有成?如何成為社會有用之才?這些都是每一個大學生從踏入大學校門那一刻起必須面臨的問題。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那么心理學又是如何對學習進行描述的呢?心理學家對此有不同的見解。行為主義學派桑代克認為:學習即試誤、知識、技能的學習,是一個通過嘗試-錯誤-再嘗試的反復的過程。建構主義學派皮亞杰認為:學習史一種能動的建構過程。學習的結果,不只是知道對某種特定刺激做出某種特定反應,更是頭腦中認知圖式的重建,并且這種新的圖式是創(chuàng)造性的,它在性質(zhì)上也不同于原來的圖式。
目前,有部分學生在學習上存在最為嚴重的就是學習動力缺乏的心理,這種情況長此以往將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喪失學習的能力,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常見的以下幾種情況可能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發(fā)生: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大一新生與過去的教育形成鮮明的對比,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新知識,這種困惑會對將來的學習帶來影響,由此而產(chǎn)生抵觸情緒;對學習內(nèi)容感到厭煩、乏味,經(jīng)常上課心不在焉;學習目的性不明確,熱衷于網(wǎng)絡游戲;由于屢次考試受挫,學習的積極性已基本磨滅,再加上沒有更好地自我調(diào)解能力,造成破罐子破摔;不求上進,虛度光陰,為混文憑草草了事等等。
(三)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障礙心理
大學生渴望能夠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擁有自己的人際關系網(wǎng),這不僅是一種求得他人認可的心理需求,而且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其做事的成與敗,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常見的交往障礙心理有以下幾類:自我為中心型,這類學生處事常以自己的目的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興趣和想法,還固執(zhí)己見,惟我獨尊,盲目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多疑型,與人交往時有所懷疑和顧慮是正常之舉,但是,防備心過重,懷疑一切,這就是多疑了,多疑不但不能發(fā)展良好的人際關系,而且還會挫傷別人的感情;自卑型,一個人一旦產(chǎn)生自卑心理以后,不僅會嚴重阻礙其交往活動,使人性格孤僻,而且還會抑制人的自信心發(fā)展,抑制人的能力的發(fā)揮和潛能的挖掘。那么,學會自我反省與自我調(diào)節(jié),將會對解除交往心理障礙起到較好的作用。
二、“心靈俱樂部”成立的重要意義
“心靈俱樂部”的成立是以“責任、奉獻、專業(yè)、有效”為宗旨,結合學生實際,使“心靈俱樂部”更好的扎根于學生當中,并且服務于學生,在班級配備2-3名心理委員成立的一個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生社團組織,以有效地解決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為目的,狠抓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營造關心關愛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積極探索加強和改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的有效途徑。
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我們將以“心靈俱樂部”這個平臺,開展多場心理咨詢活動,為同學們排憂解難,緩解同學們的心理壓力;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tài),引起大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大學生解決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促進身心全面發(fā)展。宣傳和普及生涯規(guī)劃的知識和理念,用心理學專業(yè)知識引導學生進行人生規(guī)劃,回歸理想主義教育,大力促進大學生擇業(yè)就業(yè)工作的順利、有效開展。
三、積極發(fā)揮“心靈俱樂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載體作用,并探索其有效途徑
(一)普及心理知識,講求廣泛性
“心靈俱樂部”以“普及心理知識,講求廣泛性”為理念,以“關注心理健康,放飛綠色心情”為主題,舉辦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講座、“心靈交流”――心理沙龍、“心心相映”――談影像中的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知識競賽、“傳遞心靈火炬”為奧運加油活動、“構筑團隊信任,共建和諧校園”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和諧校園,陽光心靈”心理健康教育最優(yōu)班級體評比活動等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通過校園廣播、學院刊物、宣傳櫥窗等宣傳媒介,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解決傳統(tǒng)受教育和咨詢對象的戒備心理。
在廣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通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潛能的開發(fā)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實踐,鼓舞他們向著良好的方向發(fā)展,不斷完善自我。提高心理品質(zhì),優(yōu)化人格素養(yǎng),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解決成長中的各種困惑及問題,增強心理保健意識,增強其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能力,開發(fā)人體心理潛能,使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的發(fā)展,形成積極向上的氛圍。
(二)貼近思想實際,講求針對性
“心靈俱樂部”以“貼近思想實際,講求針對性”為理念,邀請了西南交通大學大學生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老師對輔導員、俱樂部骨干、心理健康委員進行不定期培訓,有針對性地科學分析四個年級學生表現(xiàn)出的不同心理氣質(zhì),使受訓學員準確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方法,正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工作以及各項活動。此外,組織受訓學員認真學習西南交通大學《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實施辦法》,積極預防學生因心理疾病而造成傷害事故。
(三)服務健康成長,講求實效性
“心靈俱樂部”以“服務健康成長,講求實效性”為理念,由會長負責俱樂部各項活動的組織策劃安排及執(zhí)行,并協(xié)調(diào)好內(nèi)部各成員的具體工作職責。邀請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的老師定期或不定期進行系統(tǒng)的心理知識專題講座,使會員對心理學進行系統(tǒng)了解,提高咨詢技巧,有助于在全院學生中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組織學生問卷調(diào)查,及時了解同學們的思想動態(tài),幫助有需要的同學解決心理困惑,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與尋求幫助,從而有效地發(fā)揮俱樂部的積極作用;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定期邀請心理咨詢老師進行現(xiàn)場咨詢,及時有效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段鑫星,趙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學出版社,2003.
2、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人民出版社,1999.
3、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作者單位:黃鶯,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鄭澎,西南交通大學校團委)
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