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心理健康與疾病的論文(2)
探析心理健康與疾病的論文篇二
《心理因素與疾病》
摘要:人類有著高度發(fā)達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及特有的第二信號系統(tǒng)。情緒在人類大腦皮層高級神經活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主導作用,而且,大腦皮層對情緒活動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即受意識的控制。
關鍵字:心理因素;疾病
專家認為,人的大腦機能是心理活動及內臟的生理與病理活動的指揮棒。在不同的情緒狀態(tài)下,會出現(xiàn)不同的生理、生化反應。如精神愉快,血流中便增加一種有利于健康的化學物質。相反,悲傷、憂郁、焦慮不安,尤其情緒處于無休止的混亂之中,會嚴重地干擾人體各器官功能,引起新陳代謝失調,生理活動紊亂,甚至罹患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糖尿病及癌癥等病的發(fā)生,心理因素在所致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
心血管疾病 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物遺傳與代謝傾向、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但精神緊張或情緒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致病原因。各種引起精神緊張的情緒因素,特別是憤怒、恐懼、焦慮,均可使血壓升高。強烈的精神刺激,可使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釋放增多,可使心跳加快,外周小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長期憂心忡忡、焦慮抑郁,神經血管經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膽固醇和脂質易于血管壁上積聚,而形成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并且在情緒激動時,可引起冠狀動脈痙攣,誘發(fā)心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塞。
此外,在心理和情緒作用下,心臟代償功能下降,容易發(fā)生急性心衰。血小板的黏滯性升高,從血小板釋放出血栓烷增多,形成微血栓導致心肌梗塞。
潰瘍病情緒對胃腸道功能的影響是很明顯的,當情緒激動時,胃的緊張性和運動都將減弱。有人把胃腸稱為“情緒器官”。如“垂涎三尺”、“望梅止渴”等都說明了消化液分泌具有“心理性”的例子。
精神因素致病應激學說認為,沮喪、緊張、恐懼、暴怒等強烈的精神刺激,通過丘腦下部――垂體――腎上腺通路分泌出較多的腎上腺皮質激素,使胃酸分泌增加,胃液的酸性增強,從而引起潰瘍病,或抑制潰瘍面的愈合,加重潰瘍病的病情,甚至出現(xiàn)潰瘍急性穿孔、出血。
糖尿病在情緒引起機體一系列的神經――內分泌反應中,包括垂體前葉激素釋放增多,胰島素分泌減少,這是引起糖尿病的生理生化基礎。
情緒緊張狀態(tài)時,血液中糖的濃度升高(所謂情緒性高血糖),并可引起糖尿。中樞神經系統(tǒng)影響血糖的途徑是交感系統(tǒng)通過肝神經直接興奮肝細胞,并通過內臟神經――腎上腺髓質的途徑,而發(fā)生高血糖效應。如果情緒緊張持久,機體在調節(jié)高血糖的過程中,由胰島制造更多的胰島素以應需要,最后終于使產生胰島素的胰島細胞因工作過度而衰竭,逐漸趨于退化,從而形成永久性糖尿病。
癌癥大量的臨床證明,人的個性特征和情緒與癌癥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英國醫(yī)生調查了250例癌癥患者,發(fā)現(xiàn)其中有156人在患病前有過重大精神打擊。其機理研究認為,重大的精神刺激,會使已經變弱的免疫系統(tǒng)更加削弱,防御機能降低,因而容易致癌。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處于緊張狀態(tài)的動物,白細胞減少,胸腺、脾、淋巴結的重量減輕。
祖國醫(yī)學關于心理與疾病的關系,遠在兩千多年前就有比較豐富的臨床經驗與深刻的認識。強調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認為人的情緒波動過于激烈或持續(xù)長久,可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和、臟腑功能紊亂,或者使正氣耗損而易受外部所侵。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并認為在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調都傷心,心為五臟六腑的主宰,心藏神,心傷則引起其它臟腑功能失調。
我們認識了心理因素與疾病的關系,就要注意培養(yǎng)樂觀的情緒,充分發(fā)揮內在的積極因素,去預防和戰(zhàn)勝疾病。
探析心理健康與疾病的論文相關文章:
2.淺談心理健康論文
探析心理健康與疾病的論文(2)
上一篇:淺談心理健康與成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