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2)
淺談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篇二
《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總結、心得、意義、途徑。
【摘要】本文主要結合自己半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習心得體會來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幸福觀的理解。
導語:
錯誤并非出自我們的星球,而是出自于我們自身——莎士比亞。
心理健康,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詞語,在學習這門課之前,我一直對這個概念似懂非懂,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后,我對心理健康這個概念發(fā)生了本質上的認識變化,這門課交給了我很多的知識,在將來也一定會對我的生活和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
理論研究與實踐證明,人是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的統一。人不僅僅是一個生物體,而且是有復雜的心理活動,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完整的人。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出,健康是一種生理、心理與社會適應都趨于完滿的狀態(tài),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tài)。健康是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統一,二者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當生理產生疾病時,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響,會產生情緒低落,煩躁不安、容易發(fā)怒,從而導致心理不適;同樣那些長期心情抑郁、精神負擔重、焦慮的人易產生身體不適,因此,健全的心理有賴于健康的身體,而健康的身體有賴于健全的心理。
上部分——學習小結
一 心理健康的含義
世界衛(wèi)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
不少人認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兩個沒有關系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
的,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心理長期處于一種抑郁狀態(tài),就會影響內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一個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懷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會整天郁郁寡歡,最后導致真的一病不起。
現實生活中,所謂的正常人有許多人整天愁眉苦臉、心煩意亂、以安眠藥渡日,長期在苦悶絕望中掙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殺的絕路;有許多人終日以酒為伴、沾酒就醉,打人罵人;有許多人與人敵對、沖突、訴訟、犯罪;有許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壓、關節(jié)炎等非器質性疾病,甚至身患絕癥、早亡;有許多人無能、失意、潦倒、貧窮;有許多人學生學習不好;有許多人苦惱于性問題;有許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處,整日疑神疑鬼;許多家庭因成員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惱萬分;許多夫妻不和、爭吵、打鬧、離婚„„。
由此可見,生活中的所謂正常人,其實并不在人的最佳狀態(tài),只是處于人的最佳狀態(tài)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tài)。我們實際離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現在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huán)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于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地發(fā)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夠有限度地發(fā)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guī)范的前提下,能夠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現代心理健康的標準:
(1)智力標準。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條件,良
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會人學業(yè)成功、事業(yè)有成的心理基礎。用IQ值來表示。智商≥90為正常,上不封頂,<70為智力落后。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
康,但是IQ不能說明一個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證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災樂禍。
(2)情緒標準。情緒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情緒穩(wěn)定,而且還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緒健康的標志,且情緒的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還要與情緒反應的程度相適宜。
(3)意志標準:是指人自覺地確定活動目標,支配自己行動,克服重重困難,以實現預定的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階梯,如果做事過于優(yōu)柔寡斷、徘徊不前、思前想后,或不計后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現。
(4)社會適應標準:較好的社會適應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較好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積極而和諧的人際關系,能適應周圍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須;③處理和應付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如作出決定、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情緒控制、心理換位、人際溝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證明,不能有效地面對現實、處理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是導致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對現實、把握現實,主動適應現實。
(6)心理活動特點應符合年齡、性別特點。人的一生要經歷各個不同年齡階段,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該年齡階段的特點。
(7)注意力集中度。注意力是一切活動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證。如果一個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穩(wěn)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動,如兒童多動癥,成人的焦慮抑郁癥等都會存在注意力問題。一般5~7歲可連續(xù)注意時間約為15分鐘;7~10歲為20分鐘;10~12歲為25分鐘;12歲以上為30分鐘,甚至更多。
(8)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寬容、悅納、善待他人,不斤斤計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確評價自我。即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9)在不違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獨特的個性特征。
(10)在不違背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法規(guī)的情況下,對個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當的滿足。
二、大學生心理適應調整方法
適應是所有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新生學習與掌握心理調適的方法,將有助于新生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新生適應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順其自然法 -----這種調適法的核心是要在整個適應過程中保持一種自然、寧靜、平常的心態(tài),主動直面各階段出現的得失成敗,特別是要坦然接受適應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問題,不抵制、不反抗、不回避,而是采取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它,努力克服、解決它,形成與大學相協調的生活態(tài)度,對學習、生活的個體安排與學校的整體進程保持一致。
積極暗示法--- 暗示是對非對抗條件下,通過語言、表情、體語以及符號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見和觀點或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動。
重新評價法--- 由于中學和大學對學生的評價方式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如對優(yōu)秀中學生的評價方式是單一的,主要是學習成績,對于優(yōu)秀大學生的評判方式是多元化的。除了學習外,還有社交能力、社會工作能力、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個人特長、專長等。因此正確認識與評價自我,建立與新環(huán)境相適應的評價方式,對新生順利適應大學生活就顯得非常緊迫。新生要注意汲取和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不斷提高各方面的知識和修養(yǎng)水平。
再定目標法 ---新生在進校后不久,隨著對大學好奇新鮮感的逐漸消退,多數人發(fā)現,不僅在上大學前對大學的美好期望、無限理想被客觀現實擊碎,而且還強烈感受到各種目標在實現過程中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具體表現為:迷茫型,即上大學前預設的目標變的越發(fā)渺茫;;喪失型,不少學生進入大學后,在高考的目標實現后,頓感失去了任何目標;;沖突型,部分新人入大學后不久,在對大學整體情況并不是很熟悉的情況下就建立了多個目標。在新環(huán)境里,為使新生的學習、生活有明確動力、努方向,每個新生應結合自身特點,重新設定目標。
參加實踐法--- 人的心理是在社會文化交往、社會實踐中形成發(fā)展的,因而新生多參加人際交往、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和體育運動等,往往有利于鍛煉心理,增強意志,豐富經驗,發(fā)展才智,從而促進心理的健康與發(fā)展。
宣泄情緒法---- 新生在適應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各種負性情緒。為防止長期被負性情緒困擾,應及時宣泄負面情緒,從而獲得心理平衡、恢復正常心境。
交流溝通法---- 適應期間,當新生在人際交往和環(huán)境適應等方面產生困惑苦悶時,應針對不同問題,及時主動與父母、老師或師兄師姐交流、溝通,向他們傾訴苦悶,與他們共同探討對策,傾聽他們的建議和意見,尋求他們的支持。
心理咨詢法---- 當新生在適應過程中產生各種負性情緒和消極心理,在經過自我調適、交流溝通后仍無效時,應主動向高校心理咨詢機構專業(yè)人員求助,從而恢復正常心理。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個新生應針對自己的適應心理,靈活運用心理調適方法,從而加快適應過程,使整個大學生活有個良好的開端。
三、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有關資料表明,大學生不同類型、不同嚴重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發(fā)生率呈現出上升趨勢。我國大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的比例,80年代中期為23.25%,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來己達30%,且正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解決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因此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大學生個人人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也是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和發(fā)展的需要。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青年中期,他們的生理發(fā)展已基本成熟,但其心理發(fā)展水平卻正處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真正成熟的狀態(tài)。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開始關注自己的內部世界。他們內心充滿著各種特殊的矛盾現象,如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情緒與理智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等。從大學生的外部環(huán)境來看,社會競爭的加劇、家庭條件的差異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人際關系日趨復雜等,都可能成為他們主要的壓力源。并且大學生面臨更多的社會義務和選擇,這些內外因素常常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導致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因此,解決好大學生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學生成長和發(fā)展質量的重要因素。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怎樣解決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優(yōu)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2、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
心理素質是人才素質的基礎,大學生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便無法很好地完成學業(yè),更無力承擔未來建設祖國的責任,從這個角度講,心理素質直接影響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關系到高校能否完成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決不能忘記或忽視對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起基礎性作用的心理素質,決不能忘記或忽視旨在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把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因此,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和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的需要。
在新形勢下,高等學校德育的內涵和外延有了新的拓展,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政治品質的形成與其心理健康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系,可見,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兩者應該緊密聯系、互相促進,這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因此,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一步加強和深化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高校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的需要。
下部分——學習心得體會
在學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我受益匪淺。它幫助我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它讓我更好的認識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
這門課程很好的幫助了我適應大學生活。剛進入大學時,我和很多同學一樣有著很多心理問題。首先是目標失落與確立的沖突。中學階段,我有一個具體目標:考大學。隨著“上大學”這個直接、實在、確定的目標實現,我開始尋找新的目標作為自己學習的動力。但是由于對大學生活缺乏了解,所以,確立目標時產生了許多心理沖突。首先,“理想的大學”同“現實的大學”之間的矛盾使我產生了深深的目標失落感。以前在我心中大學是一座充滿詩情畫意的殿堂,剛入
大學時也十分興奮、愉快。但興奮和激動之后,卻發(fā)現現實中的大學原來是如此的平淡、枯燥,“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日復一日無限循環(huán)。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帶來心理上的不平衡,引起心理沖突。其次,大學培養(yǎng)目標的“高”與“空”使我對目標難以把握,覺得很困惑和迷茫。大學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高級人才,可我卻感覺目標的內容比較空洞,目標的階段性也不明確,我完全不知道如何按照目標來設計和規(guī)劃自己。另外就是自豪感與自卑感的沖突。高中時候我是班上的佼佼者,我?guī)е鴥?yōu)越感和自豪感踏入大學校園,但很快我發(fā)現,在強手如林又需要較好自理能力的新環(huán)境中自己的優(yōu)勢已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無法面對挫折的自卑感。還有理想中的我與現實中的我的沖突。理想中的我是站在一個很高的位置的,因為社會對我的期望很高,也與我自己曾經優(yōu)越的地位有關。而現實中的社會認同是不以自己的設計為轉移的,當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高時,我不免會產生產生心理沖突。剛開始面對這一切,我茫然不知所措,后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給了我很大的幫助。面對目標失落與確立的沖突,它教會我要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 。生活在當今社會的人,不能單靠被動地順應環(huán)境,須主動地去適應環(huán)境,保持個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和諧。首先,一個人要能對自己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然后,客觀認識個人能力的優(yōu)勢和劣勢,確定適合自己的追求目標,既不輕易否定自己,也不過高的估計自己,盡量保持適中的自我期望水平。 在處理理想與現實、自尊與自卑的心理矛盾上,它教會我在全面認識自己的基礎上,對影響自己成長的主要心理壓力進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找準自己的主要問題,然后有針對性的學習、努力提高,適時調整。它鼓勵我積極投身實踐活動,走進外面那個紛繁復雜的“課堂”,經風雨,見世面,在實踐中受到磨練和考驗,從而變得更加成熟和堅強。并從中獲得社會經驗,正視人生舞臺后面的許多真實情景,領悟人生的哲理。
這門課程幫助我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它教會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過自我剖析我發(fā)現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我性格上太過于執(zhí)著近乎偏執(zhí),在這門課程的指導下我避免了走向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的誤區(qū)。以前我處理問題我總是比較武斷,很難聽取別人的意見,更聽不進任何批判意見,對別人也缺乏信任感。所以有時候總是會犯錯誤,但是又很難反省自己。因為這樣在人際交往上我會面
臨很多尷尬,人際圈也越來越小,甚至連好朋友也沒有幾個了。在心理課上,通過老師的教導和書本的指導,我慢慢的開始正視自己。我開始嘗試著去聽取別人的意見,我開始感受到思想交流的樂趣,雖然還是會偶有摩擦但是那是思想碰撞的火花。通過學習我掌握了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并通過這些技巧的靈活運用我的人緣又慢慢好起來。我知道良好的人際關系有賴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賴于彼此思想上的溝通。因此要注意常與人交談,交換看法,討論感興趣的事情。這樣,可籍以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降低內心壓力。溝通時,語言表達要清楚、準確、簡練、生動。要學會有效聆聽,做到耐心、虛心、會心,把握談話技巧,吸引和抓住對方。我也克服了我的依賴心理。以前我總是缺乏獨立性,經常感到自己無助,無能和缺乏精力,害怕被人遺棄,將自己的需求依附于他人,過分順從他人的意志,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通過這門課程我學會了幾種解決方法。習慣糾正法。依賴型人格的依賴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所以首先必須破除這種不良習慣。清查一下自己的行為中哪些是習慣性地依賴別人去做,哪些是白作決定的。我每天作記錄,記滿一個星期,然后將這些事件按自主意識強、中等、較差分為三等,每周一小結。對自主意識強的事件,以后遇到同類情況應堅持自己做。例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愿穿成熟衣服上課,那么以后就堅持穿成熟衣服上課,而不要因為別人的閑話而放棄,直到自己不再喜歡穿這類衣服為止。這些事情雖然很小,但正是我改正不良習慣的突破口。 重建勇氣法。我開始選擇做一些略帶冒險性的事,每周做一項,例如:獨自一人到附近的風景點做短途旅行;獨自一人去參加一項娛樂活動或一周規(guī)定一天“自主日”,這一日不論什么事情,決不依賴他人。通過做這些事情,增加了我的勇氣,改變了我事事依賴他人的弱點。
這門課程幫助我規(guī)劃人生,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人生的確需要規(guī)劃,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準備做些什么樣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個腳印向踏實的人生目標靠近。 剛聽說“規(guī)劃人生”這個概念,我的眼前一下子就亮了好多,這的確是個偉大的提議。人的一生如果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永遠是隨波逐流,得過且過,過一天算二響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會走到什么地方。有些時候,理想也等同于我們的目標,但只是有了理想卻沒有認真規(guī)劃,在實現的路上歧路多多,看著是大道,走的是岔道,計劃往往趕不上改變,到頭來
感嘆行路難,安慰自己已經追求了過程就不要太再意結果。這是理想與現實出入太大不得不給自己的安慰。 而如果你的確認真規(guī)劃了你的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即定的目標,如果過程出現了偏差就及時改正,始終讓自己的目標在現實的征途中存在。一旦緊咬目標,你會發(fā)現你有戰(zhàn)無不勝的力量,而且會努力為自己的最終理想而奮斗不已。 目標清晰與昏昏噩噩根本就是兩種不同人生的選擇,規(guī)劃好你的人生,你會奮不顧身地為理想而努力,而你行動的動力,也是你每一個階段不同的規(guī)劃目標。所以一個好的人生規(guī)劃太重要了,而這門課就很好的幫助了我。步驟一是發(fā)現或搞清楚主要人生目標是什么。在不斷的自我提問中確定自己的目標。步驟二是當能夠用一個簡單的句子表達出我的人生目標了,那么就可以著手準備實現這項目標了。在這方面,職業(yè)的選擇就是我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職業(yè)是一個工具,是幫助實現終極目標的工具。規(guī)劃自己的職業(yè)的重要性,就像將軍籌劃一場戰(zhàn)役一樣,也像一個足球教練確定一場重要比賽的作戰(zhàn)方案一樣。 步驟三是在弄明白了我的職業(yè)將會幫助我實現人生更大目標之后,我著手考慮我的人生和職業(yè)規(guī)劃中的具體細節(jié)了。這時候需要有一個詳細的個人職業(yè)發(fā)展計劃。這個計劃可以是一個五年的計劃,也可以是一個十年、二十年的計劃。步驟四 是在形成了上面的具體的短期的目標之后,就可以策劃一下將如何去達成它們。步驟五就是行動了。這會是所有步驟中最艱難的一個步驟,因為要求停止夢想而切實地開始行動。我們知道良好的動機只是一個目標得以確立和開始實現的一個條件,但不是全部。如果動機不轉換成行動,動機終歸是動機,目標也只能停留在夢想階段。要想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有兩個方面的陷阱需要謹慎避免,一個是懶惰,另一個是錯誤,哪怕是小的錯誤。懶惰是事業(yè)成功的天敵。很多人不息地奮斗一輩子都沒有能夠完美地實現自己人生目標,更不用說懶惰者了。要想有一個無悔的人生,除了認準目標外,還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最后就是不斷地修改和更新人生和職業(yè)發(fā)展目標。人生目標的確定往往是基于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條件的。這樣的環(huán)境和條件總在變化,確定了目標也應該做出修改和更新。
人的靈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礎是心理。這門課程幫助我塑造了一個自由高尚的靈魂,為我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指導,為我的未來照亮了道路。
漸漸的,我對心理學產生了好奇,我覺得它很古老,很神秘,很有趣,就像那離我們越來越遠的古代文明,只能去追尋,卻再也不能身臨其境!
首先,讓我分析一下同學們的心理健康現狀。大學生本應該是社會上文化層次水平較高、思維最為活躍、最有朝氣的群體之一。應該渴求知識、積極向上、胸懷博大,時刻關注國內外的風云變幻,把個人的理想和志向同祖國的興旺發(fā)達和民族的繁榮復興融合在一起。但是,由于社會轉型和自身發(fā)展階段的影響,使得正處于青春期、社會閱歷淺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了諸多問題。據有關調查顯示,全國大學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學的人數占退學總人數的 54.4%。有28%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有近10%的學生存在著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在最近的幾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表明,大學生中精神行為檢出率為16%,心理健康或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的約占30%。諸多的數據和事實表明,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弱勢群體。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
1、沒有學習目標,缺乏學習動力,不能集中精神進行學習,害怕困難。其中有些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往往由于沉迷于網絡游戲或上網聊天,學習成績不佳,進而對學習產生厭倦、對考試感到焦慮。
2、自我評價失調。許多大學生都是中學時的學習尖子,心理上有較強的優(yōu)越感,而進入大學后,這種優(yōu)勢不再,這使得他們的優(yōu)越感受到重創(chuàng)。這時一旦學習成績稍有波動,就會降低自信心,甚至產生失落感和自卑感。
3、人際關系適應不良。由于存在交際困難,同面對面的交流相比較,一些大學生更愿意在網絡這個虛擬的環(huán)境中進行交流,迷戀于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世界脫離。長此下去,對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4、就業(yè)心理困惑。這在即將畢業(yè)的學生當中尤為普遍。學生在擇業(yè)過程中,沒有做好就業(yè)心理準備,不能很好的認清當前的形勢,對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評價不夠確切,好高騖遠,一日三變。還有部分學生在擇業(yè)中不認真思考,盲目從眾。
大學生應該是社會的棟梁之才,同學們的健康成長關系到社會的未來!因而,我們不能不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針對上述出現的問題,我認為:
1、大學生應當好好地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自己究竟想成為怎樣的人,自己想要的究竟是怎樣的生活,然后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為了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究竟要怎么做。有了這樣的思考與選擇,相信他們就會去好好努力。
2、大學生應當正確審視自己的能力水平,然后坦然的接受它。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你很差,而是你目前的水平與他人有差距而已。為了縮小這個差距,你需要付出心血與汗水,好好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與水平。等到收獲那一天,相信你的笑容是甜美的。
3、大學生不應當只埋頭于書海,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大學生應當擁有開闊的心胸與視野,多結交朋友,這對于大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非常有幫助。
4、大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就業(yè)觀。在大學里應當積累一定的就業(yè)知識,這有助于看清就業(yè)形勢。同時大學生應當對自我的能力進行正確的定位,切忌好高騖遠。其實,剛剛出來工作的大學生一般沒有什么經驗,你要想想,用人單位憑什么給你很高的待遇?所以,剛開始的待遇不太好是正常的,但是,你要用實力去證明,你有足夠的能力去獲得應得的待遇。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的是我們的情感狀態(tài)和心智狀態(tài),也就是我們的所感與所思。正如身體健康并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一樣,心理健康也不僅僅是指沒有心理問題或沒有心理病。情感健康指的是我們洞察外部世界,并對其挑戰(zhàn)做出回應,做出合理人生策略的能力。一個心智健康的人不會隨意夸大也不會任意低估自己的能力,他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都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
(1)心理健康的標準
1、保持理智與平衡 2、具有自我價值感 3、具有愛的能力 4、具有建立和維持親密的能力 5、能接受現實中的各種可能性和局限性 6、對工作的追求與自己的天資和教育背景相適應 7、能體驗到某種內在的寧靜與滿足感,讓自己覺得此生沒有虛度。
(2)概述依戀的類型:A:安全型。表現為感覺與別人接受相對容易,依賴他們以及讓他們依賴自己都感覺自在。而不會常擔心遭人遺棄或別人與自己太
接近。 B:回避型。表現為與別人接近會讓自己感覺不自在;完全相信別人是很困難的,如果別人靠得太近就會緊張。如果愛侶過于親昵,會不自在。 C:焦慮矛盾型。表現為常擔心伴侶家人是不是真的愛自己,或者不想和自己在一起了。
(3)抑郁癥產生的原因:1. 太多的欲望。你可能會因為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或者有太多人在不同的方面要求你而感到不知所措。 2.任何形式的失落都會使你感到抑郁。你可能是因為最近失去了一位深愛的人,或者是因為生活中的瑣事而十分苦惱, 還可能包括失去希望和失去自己的形象,以及一些重要的東西失去之后。 3. 過多的變故如果在很短的時期內出現,就會導致壓力,最終變?yōu)榫趩室钟簟?/p>
是的,說這些,好像漫無邊際,也許吧,這也正合心理學一樣,沒有邊際,你不可能完全讀懂,只能慢慢去了解,去接觸!以后,大家多讀點心理方面的材料吧!親身感受,才會深刻!
參考書目:
1.《心理健康》栗九紅,劉玉娟 東北大學出版社
2.《健康心理學》李虹
3.《健康心理學:人類健康與疾病的心理解讀》李凌 蔣珂
4.徐學俊、王文.《心理學教程》.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06.01
5.甘映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探討.高教論壇,2009.02.19
6.劉海燕、高艷.《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建設》.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4.17
淺談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2)
上一篇:淺析藝術設計心理學論文
下一篇:學生心理輔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