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學概論論文
人類從誕生開始就為了適應環(huán)境、滿足自身的需求,不斷突破身體的各種極限,創(chuàng)造了各種各樣的技術,以實現對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的改造。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視新聞學概論論文,供大家參考。
電視新聞學概論論文范文一:電視新聞直播中應用傳播規(guī)律
[摘要]電視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具有自身的媒介特征和傳播規(guī)律,電視新聞直播方式被廣泛應用以來,大眾可以通過電視影像實時獲取新聞資訊,見證新聞事件發(fā)生的全過程。電視新聞直播不僅發(fā)揮出電視媒介的技術優(yōu)勢,充分展示其影像魅力,更是凸顯傳播規(guī)律對于新聞實踐的指導和推動,帶動大眾傳播與社會進步的結合與思考。
[關鍵詞]傳播規(guī)律;電視新聞;直播;實踐探析
前言
當下快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時效性、準確性與信服力已經成為新聞競爭的重要依據。電視的線性特征和獨有的影像語言,使得它在新聞直播中具有自身媒介優(yōu)勢。根據斯圖亞特•霍爾的“解碼編碼理論”,電視新聞在直播過程中受到傳播規(guī)律的指導和影響,電視媒介使用通信技術將新聞事件編碼為實時電視畫面,再通過畫面編輯和新聞解讀將電視畫面解碼為新聞資訊傳達給受眾,這個信息傳播過程就是電視新聞的傳播規(guī)律,過程中的同步性、直接性、現場感和不可預見性是傳播規(guī)律的具體表現,具有實踐意義和研究價值。電視新聞直播將新聞事實直觀展示在觀眾面前,將新聞事件的現場發(fā)生同步傳輸,在保證新聞真實性和準確性的同時,充分滿足了觀眾獲取資訊的迫切需求,實現了新聞資訊的信息傳播。人們希望在第一時間獲取真實準確的新聞資訊,親眼所見和真實感受更能帶動人們的判斷感受和情感融入,當重大新聞事件的現場直播帶動大眾的同步感受和熱情反饋,大眾媒介的傳播功能得到了最好體現。
電視新聞的直播特征
1.同步性
同步性是電視新聞直播的典型特征,也是吸引觀眾收看的魅力所在。它使得新聞事件的發(fā)生和報道同步,充分滿足觀眾獲取新聞資訊的時效性要求。從早期的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到錢塘江大潮、國慶閱兵,電視新聞直播逐漸發(fā)展并日益成熟,用電視手段將新聞事件同步實時呈現,滿足了受眾迫切希望得到資訊的心理期待,實現了復雜新聞內容直接化編輯,也是編碼到解碼的傳播過程。這個同步過程進一步確保了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增加了受眾的認同感。
2.直接性
電視新聞直播將新聞畫面和內容信息直接傳達到觀眾,避免了“多層轉播”造成的“信息損耗”,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內容的曲解和變形”,保證了新聞事實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增加了觀眾的信任度。通過傳播理論可以得知,受眾接收信息的信任程度決定了信息的傳播效果,信任程度越高,傳播效果越好。影像語言具有其自身的藝術魅力,可以營造氣氛渲染以帶動觀眾的感情融入和情感認同。電視媒介呈現的現場即時畫面,是最具說服力的新聞元素,在畫面基礎上結合多種電視新聞手段,如現場采訪、口頭解說、細節(jié)發(fā)現等,增加了新聞的真實性和信服度,獲得了受眾的選擇偏愛,提升了電視新聞的覆蓋范圍和傳播效果。
3.現場感
電視新聞直播的同步性和直接性帶動了受眾接收信息的參與感和現場感。心理學家鮑爾曾提出“固執(zhí)的受眾”理論,認為被動接收的信息很難被受眾實際接受,受眾更愿意接受擁有理智判斷和情感認同的信息渠道中傳遞出的資訊。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信息的發(fā)展,受眾擁有更高的自主性和選擇權,也擁有更為清晰的理性思考和感情判斷,要想獲得他們理性層面和感性層面的雙重認同,就要提升新聞事件報道的“現場感”,帶動受眾“參與”新聞事件。
4.不可預見性
電視新聞直播是新聞事件的實時記錄,它在事件發(fā)生前會做好一切預判和期待,卻無法控制事件的發(fā)展,這個過程呈現的懸念特征,充分調動觀眾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掌握新聞傳播的主動權。在帶動受眾理性思考和情感體驗的同時,讓受眾主動獲取資訊并且關注新聞事件發(fā)展,提升新聞價值和傳播效果。錢塘江大潮的電視直播就具有這方面的典型特征。電視技術的進步,使得錢塘江大潮這一壯美的自然景觀可以實現在電視直播中完全記錄和同步展現,觀眾通過電視新聞就可以看到多角度的實時畫面,超越時空距離和避免浪潮危險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文字解說了解相關的知識資訊,在多重基礎上對于浪潮形成主動期待和持續(xù)觀看,實現了新聞資訊的信息接收。
傳播規(guī)律的實踐指導
1.流程縮短和技術應急
電視新聞直播的快速直接使得新聞制作流程縮短,要在最短時間內實現新聞資訊的實時發(fā)布和順利播出,就需要完善的流程制定,同時配合相應的全面技術應急預案。新聞直播前期需要大量的背景信息擴展和知識儲備,在新聞制作流程縮短的要求下保證新聞質量,要求新聞工作者堅守新聞信念和職業(yè)道德。在宏大新聞敘事的同時,注意新聞細節(jié)的提煉,后續(xù)加入追蹤和深入報道,以完善新聞內容、豐富新聞資訊、加強新聞深度,全面提升電視新聞直播的傳播價值。由于電視新聞直播的即時性和不可預見性,在充分做好準備工作的同時,必須做好預案,對于一切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做好應急準備。應對新聞事件的非常態(tài)發(fā)生和突發(fā)事件出現,嚴守“把關人”職責,及時準確應對突發(fā)情況,保證安全播出,維護電視媒介的新聞權威和輿論傳播使命,使得電視新聞直播實踐不斷進步和完善。
2.編輯策劃意識
在新聞傳播中,新聞制作人員作為“傳播者”控制了電視新聞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從而影響到“傳播范圍”和“傳播效果”,這就對新聞工作者的價值理念和工作水平提出更高的職業(yè)要求。新聞制作的編輯策劃是對于新聞內容的選擇和輿論傳播的引導,是電視新聞的主體。根據新聞主題確定受眾范圍,依據受眾要求制定節(jié)目風格、表達方式和傳播目的。在電視線性傳播的媒介特征下,將審美價值和邏輯含義寓于畫面的編輯組接,充分發(fā)揮電視的影像語言特征,用聲音和畫面吸引受眾,強化編輯策劃意識,不斷實踐創(chuàng)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yè)使命感,全面提升電視新聞直播的傳播價值。
3.高效配合協作
電視節(jié)目制作是需要多個崗位共同協作的集體工作,各個崗位都具有其專業(yè)性和技術特征,電視新聞直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需要全體工作人員的高效協作和緊密配合。在電視新聞直播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人員都需要充分準備、認真工作,確保每個細節(jié)準確配合。2009年建國60周年閱兵和2015年抗戰(zhàn)勝利閱兵都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播記錄,也是弘揚愛國精神、維護世界和平的重大新聞事件。電視媒體在直播準備過程中進行了周密準備和演練,央視閱兵直播分布57個機位,兼顧各個場景和角度,同時注重對新聞細節(jié)的敏銳把握,形成后續(xù)報道和深入采訪,不僅增加了革命歷史、軍事知識的宣傳教育,更是帶動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使命感,彰顯了民族文化和國家地位。通過團隊密切協作的電視媒介,使得信息輸出量大大增強,充分實現其大眾媒介的傳播價值。
4.多媒體方式的融入
“互聯網+”時代已經形成多媒體手段的百花齊放。電視要充分認識并利用這些新興語態(tài),進一步融入多媒體手段,無論是策劃、拍攝、剪輯還是后期制作,要充分運用新興技術手段,讓多媒體技術更好地為電視節(jié)目制作服務,提升制作效率和傳播效果。電視新聞直播的實踐探索,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形成傳統媒介和新媒體技術的資源共享和優(yōu)勢互補,電視媒介將不斷進步,繼續(xù)發(fā)揮其競爭優(yōu)勢。
結語
傳播規(guī)律對于大眾媒介的生存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實價值,電視作為教育宣傳和傳播資訊的主要媒介工具,用影像語言和線性傳播特征作為自身優(yōu)勢,在大眾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傳播價值和文化內涵。直播是電視新聞特有的傳播方式,保證了新聞的準確真實,增加了觀眾的情感認同和時空體驗。新聞直播是電視媒介的競爭優(yōu)勢和發(fā)展趨勢,其發(fā)展過程深受傳播規(guī)律的引導并已經形成眾多的實踐經驗,建立了電視新聞的權威語態(tài),彰顯了電視的大眾媒介地位。在電視新聞直播的發(fā)展過程中,將傳播規(guī)律與時代特征相結合,充分發(fā)揮電視新聞的媒介特征和競爭優(yōu)勢,使得電視新聞直播更加凸顯其藝術魅力和傳播價值。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默多克.傳媒產業(yè)的功能和價值[J].新華文摘,2004(2).
[2]雷躍捷.張彩.電視新聞頻道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
[3][法]塔爾德.傳播與社會影響[M].[美]克拉克編.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劉建明.新聞學前沿[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5][英]戴維•莫利著.電視、受眾與文化研究[M].史安斌主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電視新聞學概論論文范文二:縣級電視新聞采編創(chuàng)新對策
摘要: 縣級新聞面對區(qū)域內的受眾群體,其吸引力就在于它貼近民生,所以在新聞采編過程中要結合生活實際,創(chuàng)新思維,豐富采編信息,避免平庸和僵化。要強化新聞策劃和編排的前后期創(chuàng)作提升效應,靈活應用語言表達方式,這樣才能更好的服務大眾,吸引大眾。
關鍵詞:電視新聞;采編
1縣級電視新聞采編面臨的問題
特色的語言表達是電視畫面的有力補充,能夠傳輸更加豐富的信息,但在我國縣級電視新聞采編的中對于語言的應用往往套用其他新聞的語言格式,老套固化沒有新意,平淡而缺乏個性,難以配合圖像對觀眾進行視覺、聽覺方面的沖擊。另外主持人的解說也存在一些缺陷,在表達的清晰和精煉程度、現場感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2提升縣級電視新聞采編質量的對策
我國縣級電視新聞在采編方面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加以改進:
2.1突破傳統模式,創(chuàng)新采編思維和方式
首先縣級電視新聞采編要有親民意識。特別是對于時政類新聞,要注重提煉,把握重點,選好角度,發(fā)掘出會議的“干貨”,配以醒目的標題,少說套話、官話。比如我臺在采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市教育工作會議召開”等時政類新聞時,不以“我市召開某會議”、“某領導在會上強調”等為標題,而取名“我市今年經濟增長目標10%”、“我市今年3.8億元建設教育民生工程”等。鏡頭則配以反映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相關工程的最新動態(tài)畫面。在播報《市政府召開“五大戰(zhàn)役”項目建設服務工作評議會議》的新聞時,轉換角度,用《“五大戰(zhàn)役”服務質量好壞群眾說了算》作標題,并播出群眾對各單位的評議結果。再如對《縣委召開擴大會議傳達貫徹市委工作會議精神》的報道,可以對在市委工作會議上與本縣有重要關系的經濟社會工作作有選擇的重點報道,拉近與觀眾間的距離。其次,要注重新聞采編方式的創(chuàng)新。如在報道社會民生新聞時,鼓勵多采訪和使用現場同期聲,有選擇地播放精彩的現場片段錄像,并結合微信等網絡平臺,方便觀眾事后查看。有的新聞事件本臺記者在趕往采訪的途中,第一目擊者可能會把拍到的視頻和圖片先傳到互聯網,新聞部門要及時聯系作者以獲取第一手資料,并在本臺新聞中加入該資料播出,使畫面更具現場感和說服力。有的新聞事件僅用一張圖片就能反映出多重信息,方式簡便,時效性強,電視臺要鼓勵多播報此類圖片新聞。在報道種養(yǎng)殖等農業(yè)新聞時,可突破現場空間限制,如電話邀請專家對農戶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等,以更好的服務受眾,延伸信息量。
2.2增強策劃意識,改變傳統編排方式
新聞的吸引力不僅在于內容,而且要有創(chuàng)造,這種創(chuàng)造主要體現在編排和策劃上,而這方面恰是縣級臺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福安新聞每年都有結合時政、重大紀念日等主題策劃欄目報道,如近期的城市環(huán)境綜合整治《“百日會戰(zhàn)”我們在行動》、《從數字看民生》、《紅旗飄過紅土地》等,通過大量的一線采訪,反映百姓身邊事,讓群眾參與議政。本臺曾與本市一家三甲醫(yī)院在農歷七月初七當天聯合策劃了一個音樂《快閃秀》節(jié)目,拍攝到大量病人和家屬現場詫異的瞬間、感動的表情細節(jié),并在當晚的《福安新聞》中全程播出快閃秀和對醫(yī)生、病人家屬的采訪,取得良好社會效應。在編排方面,縣級臺的軟肋在于常常按領導的排位順序決定新聞的先后,而把新聞的價值意義作為次要參考因素。《福安新聞》在編排中打破常規(guī),以新聞內容的重大、重要性及與百姓的關聯度來決定編排的先后順序。同時,突出頭條引領和提要引導作用,一檔十五分鐘的新聞,選三到五條民生新聞作提要提示。另外,還利用“組合效應”來進行新聞的編排策劃,把一些相似或者具有對比性的新聞以比較的方式進行播放,以方便觀眾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比如在播放與傳銷相關的新聞時,考慮到社會公眾可能會對傳銷與營銷或銷售出現認識上的偏差,我們在新聞中作了相應的甄別。福安臺在新聞策劃與編排中,善于跟蹤熱點,引導輿論,充分體現編輯意識,力爭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福安新聞》欄目也因此獲得了全省“縣級臺十佳新聞欄目”稱號,福安臺多次獲評年度“先進縣級臺”。
2.3注重新聞語言的靈活使用
針對不同的受眾主體,新聞在語言使用時應當有所差別。縣級新聞的受眾以當地群眾為主,采編時要特別注意語言的使用,并選擇與本地實際情況最貼切的播放方式,使觀眾感受到新聞與自己息息相關。首先是在使用語言上要和文學語言有區(qū)別,要體現出個性化,體現出真實、形象視覺效果的特點,為畫面加分。比如在播放養(yǎng)殖業(yè)的新聞時可以采用當地居民通常使用的稱呼,或把養(yǎng)殖方面的問題平民化表述。本臺在一則信鴿拍賣的新聞中,創(chuàng)造性地用童聲作解說,并模擬該只信鴿擬人化的語言,生動反映出拍賣現場競拍的熱烈過程,新聞取名《帥鴿身價值五萬》作標題,節(jié)目播出后受到觀眾的好評。其次是主持人在作現場解說時要注意語言的技巧,做到簡練、完整,盡量使解說語言具有感染力和號召力,針對不同的新聞要表達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同時要側動表達出新聞報道的重點和熱點,這都是新聞采編中需要注意的內容。
3結論
縣級新聞面對區(qū)域內的受眾群體,其吸引力就在于它貼近民生,所以在新聞采編過程中要結合生活實際,創(chuàng)新思維,豐富采編信息,避免平庸和僵化。要強化新聞策劃和編排的前后期創(chuàng)作提升效應,靈活應用語言表達方式,這樣才能更好的服務大眾,吸引大眾。
參考文獻
1、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修訂的思考彭愛萍;孝感學院學報2011-05-18
2、廣播電視新聞專業(yè)創(chuàng)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培養(yǎng)彭愛萍;新聞知識2011-01-15
電視新聞學概論論文相關文章:
3.關于新聞采訪論文
電視新聞學概論論文





上一篇:電視新聞專業(yè)學術論文
下一篇:電視新聞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