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議論文怎么寫
語文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聯(lián)系。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大學語文議論文,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大學語文議論文篇一
讓語文學習充滿趣味
摘 要: 基于“學”的課堂,教師應當從學生出發(fā),讓語文學習充滿趣味。
關鍵詞: “學”的課堂 語文學習 情趣性教學原則
在《我的“五重”語文教學觀》中,于永正用“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概括了語文教學經(jīng)驗,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語文教學原則:講究趣味性。
《小語鑒賞學》在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中,特別列出一條“情趣性原則”,作者陳志華這樣論述原委:教育發(fā)展到今天,我們又認識到,還有比能力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我們的教育應該少些包辦,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話,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人’。”反思語文教學,人文精神實在太少,尤其缺的是情趣。
在語文情趣性教學原則下,如何構建“學”的課堂?我認為必須讓語文學習充滿趣味。
一、兩種課堂:“教”的課堂和“學”的課堂
教育發(fā)展到今天,課堂教學已經(jīng)成為最主要的教育教學方式。對教師來說,不上課似乎就不是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對學生來說,不上課似乎就意味著沒有接受教育教學。課堂的重要性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越來越凸顯。
在實際生活中,就課堂中的人的主體地位看,課堂有兩種形態(tài):“教”的課堂和“學”的課堂。
“教”的課堂是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也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明顯,教師的教學以講為主,學生的學習以聽為主。在“教”的課堂中,教師占據(jù)課堂的高地:發(fā)號施令、照本宣科。
“學”的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也就是學生的主體作用顯著,學生的學習以自己學為主,教師的教學以引導學為主。“學”的課堂中,學生占據(jù)課堂的高地:經(jīng)歷學習過程,開動腦筋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根據(jù)多元智能理論和建構主義思想,“學”的課堂才是真正有用的課堂,才是真正促進學生精神、思維、情感成長的課堂。“學”的課堂的構建從學生出發(fā)設定課堂目標,設計課堂流程,檢測課堂效果。教師要面向?qū)W生,以知識及承載知識的教材或?qū)W材為中介,通過設置問題,加以引導,把教的活動改變?yōu)閷W的活動,把教的活動滲透到學的活動中,教和學共同面對新知識,共同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此時,“教”和“學”是同向的,在這種方向下,“教”和“學”是融合的、一體的、共進的,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是平等中的首席”的真正內(nèi)涵。
二、“學”的課堂:學習為主的課堂
“學”的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在“學”的課堂中,學生這個主體在課堂上的主要活動就是經(jīng)歷學習過程。
一是以解決問題為主要活動的學習過程。問題牽引學生的學習是最佳的教學方式。但是,這個問題不是由教師提出,而是由學生提出。為了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總是讓學生自行閱讀文本,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欲望。只要學生提出問題,就充分鼓勵,引導他們提出更高質(zhì)量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中的絕大多數(shù)學生無法一下子解決,就作為全班的問題進行討論,多方面地思考問題,直到解決問題。著名教學專家孫雙金的課堂總是用學生的問題作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他有許多經(jīng)典課例,這里略作匯總。
在《泊船瓜洲》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甄別主要問題:“何時還?怎樣還?為什么不還?”一個“還”字產(chǎn)生的連鎖問題,將這首詩的教學重點巧妙轉(zhuǎn)換為學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
在《古詩四首》中,引導學生對每一首提出問題,其中第一首《贈汪倫》的問題是:“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偏偏李白開船的時候來送?”第二首《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問題是:“李白他看了多久?”第三首《別董大》的問題是:“如何讓老朋友高高興興上路?”第四首《渭城曲》的問題是:“用什么方式送別老朋友?”這幾個問題牽引學生自己思考、自己閱讀、自己想象,古詩常規(guī)的教學方式讀讀、背背、想想、說說被顛覆了,成了以學習為主的課堂。
在《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中,引導學生提問:“為什么獨獨用石頭這沒有生命的物體來形容有生命的人物?這妥當嗎?”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一下子就從“教”轉(zhuǎn)變?yōu)?ldquo;學”。
二是以任務驅(qū)動的為主的學習過程。一堂課四十分鐘,學生完成一個或幾個任務,完成了任務就表示學習結束。任務驅(qū)動的課堂把教學時間變成學習時間,學生成為時間的主人,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自己朗讀,自己寫作,自己表達――在游泳中學會游泳,這是游泳教練最拿手的教學方法和最有用的教學手段。美國各級各類學校的英語課程每天都有20分鐘至40分鐘不等的語言實踐課程,教師不得講授任何的知識,必須放手由學生進行語言操練,讀讀、寫寫、畫畫、說說。這樣的語言教學經(jīng)驗,對“學”的課堂的啟示在于:學的課堂必須放手由學生經(jīng)歷學的過程。我在語文教學中注意以任務引領語文學習,讓學生真實經(jīng)歷學習。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練習三》中《處處留心》的教學為例:
任務一:朗讀“關云長溫酒斬華雄”:讀順、讀準,讀出當時的氣氛;聽別人讀,說出自己聽讀之后的感覺;和別人交流讀得好的心得,再次朗讀,達到流利、生動。
任務二:講講三國故事:朗讀這些成語,讀出自己的感覺;選擇一個自己了解的故事,講給同座聽;推薦一個同學或者毛遂自薦來展示故事;聽聽別人聽完你故事后的看法并表示感謝,和對方展開有關“怎樣講好故事”的互動。
任務三:課堂學習的自我小結:從朗讀“關云長溫酒斬華雄”中你得到有關如何讀名著的啟發(fā)嗎?從講三國故事中,你得到什么教益?
以上三個任務,都是從學習的角度設計的,教師把課堂活動完全交給學生,由學生讀、講、總結,在親身經(jīng)歷學習后,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鍛煉,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高。
三、讓學習質(zhì)效優(yōu)異:激趣與點撥
“學”的課堂使學生經(jīng)歷學習過程,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因為刻意回避教師的引導和點撥而降低學習質(zhì)效。對于這個問題,我從追求學習質(zhì)效優(yōu)異的角度,吸收“教”的課堂的優(yōu)越的方面即在激趣與點撥兩方面的長處,讓“學”的課堂趣味盎然。 1.激趣: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渴望。
如果只是按照理論所講的用問題牽引或者以任務驅(qū)動,就是能夠讓“學”的課堂正常運行。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心智特點,注定因?qū)τ趯W習任務的“恐懼”而逃避學習――他們對學習目的麻木感和對學習內(nèi)容中的內(nèi)在的知識的趣味的遲鈍反應使他們對學習興趣保持時間短暫而沒有頑強的耐力,他們對外在的新奇刺激很在意。所以,教師要在學習過程的開始、中途等環(huán)節(jié)展開激趣活動,幫助他們保持學習動力。
教學《“番茄太陽”》時,我在開篇這樣激趣:
課始激趣,引導學生自己讀課文,獲取重要信息:“太陽不是番茄,番茄不是太陽,可是課文題目偏偏說《“番茄太陽”》,這樣的題目有沒有問題?為什么?請大家自己朗讀課文兩遍,找到讓人信服的理由,開展交流。”
課中激趣,引導學生思考主要人物的命運,體會父母的用心:“明明不是明明,父母叫他明明;明明是番茄,明明叫他太陽。明明是錯的,明明是對的。你說為什么?朗讀有關內(nèi)容,道出原委。”繞口令似的句子,一下子就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立刻全身心投入學習中。
課末激趣,引導學生總結課文,提升認識水平:“番茄是太陽,太陽是番茄。明明不是明明,明明還是明明。有了番茄,明明變成明明;有了太陽,我們都是明明。”這句話是對上面兩處激趣的綜合,但是更有提升:從人物的言行上升到品質(zhì),從個人的品質(zhì)擴展到人類對美好的追求。
一堂課三次激趣,使課堂學習活潑生動,學習質(zhì)效大大提高。
2.點撥:讓學生品味學習的內(nèi)涵。
如果完全依賴學生的學習,學習質(zhì)效就不會提高。因為,學生畢竟沒有老師那樣的思維深度、廣度、角度。事實上,教師發(fā)表看法也是學習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從教師在學習進程中的地位看,應當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之一,所以,教師在學的課堂中要善于和敢于表達觀點,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但是要防止大段占用學習時間,這種發(fā)表最好采用“點撥”方式:語句簡短,深刻理性,耐人尋味。教完《第一次抱母親》后,我問有沒有問題了,學生都回答“沒有”,我提出看法:為什么母親這樣說:“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這是對誰說的?我想啊,這里的哪個母親不僅僅指自己――作者的母親,還指母親的母親――作者的外婆,還指母親的公婆――作者的奶奶,還指護士的母親――別人的母親,還指讀者的母親,還指古今中外無數(shù)的忠誠家庭勤儉持家的母親們……
一經(jīng)點撥,教室頓時陷入一片寂靜,繼而孩子們不由自主發(fā)出恍然大悟的“哦”。這一片“哦”聲是孩子們體會到學習內(nèi)涵的一種愉悅之聲。
另外,針對學習進行精神獎勵有助于學生快樂學習,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比如獎勵故事、獎勵圖書、獎勵設計游藝活動、獎勵家庭聚會等。這些獎勵都是因為學習表現(xiàn)上佳才有的,這種正向激勵將產(chǎn)生持久動力,讓學生學習興趣盎然。
四、結語
基于“學”的課堂教學,一定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這種樂趣是內(nèi)在的、持久的,學生一旦明白這種樂趣的真諦就會愛上學習,愛上鉆研,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參考文獻:
[1]陳志華.小語鑒賞學.吉林大學出版社,2013,11,第一版.
[2]小學語文教學,2014(2):7.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大學語文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