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農村社會救助制度
時間:
張璐1由 分享
論文關鍵詞:貧困;社會救助;農村社會救助;內容;問題;改革措施
論文摘要:為了使農民脫離貧困,農村社會救助制度應運而生。本文對中國農村社會救助制度的主要內容進行描述,從而指出農村社會救助制度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并通過借鑒國外農村社會救助制度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
貧困,是指一種人們缺乏滿足最起碼生活需要手段的狀況,即人們缺少達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世界銀行2001年1月對貧困進行了定義,即缺少機會參加經濟活動、在一些關系到自己命運的重要決策上沒有發(fā)言權和容易受到經濟以及其他沖擊的影響。在我看來,貧困是個人或者家庭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不僅包括物質貧困,而且包括精神貧困。社會救助是指通過立法,由國家或者政府對由于失業(yè)、疾病、災害等原因所造成收人中斷或者收人降低并陷人貧困的人員或者家庭實行補償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相應地,農村社會救助制度是指針對農村中的貧困人口或者家庭進行救助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
一、農村社會救助的主要內容
(一)農村生活社會救助。農村生活社會救助,主要是為了保障貧困農民的最低生活需求,由農村五保供養(yǎng)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組成。農村五保供養(yǎng)制度是指對符合《農村五保供養(yǎng)條例》規(guī)定的村民,在吃、穿、住、醫(yī)、葬等方面給予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它的供養(yǎng)對象是符合“三無”條件的老年人、殘疾人和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供養(yǎng)內容為吃、穿、住、醫(yī)、葬等方面;根據《農村五保供養(yǎng)條例》的規(guī)定,對五保對象實行集中供養(yǎng)(由政府興辦敬老院供養(yǎng))或者分散供養(yǎng)(由親屬或鄰居在家供養(yǎng))的供養(yǎng)方式;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救助;供養(yǎng)標準不得低于當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適時進行調整。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則主要是為了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它的保障對象是家庭年人均純收人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居民;保障標準由縣級人民政府確定并進行動態(tài)調整;資金發(fā)放主要采取差額補償的方式;資金來源以地方財政為主,中央補助為輔。
(二)農村生產社會救助。農村生產社會救助,主要是為了使有一定生產經營能力的農民脫離貧困。它的救助對象是有一定生產經營能力的貧困農民;救助內容主要包括政策扶持、資金扶持、科技和信息扶持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農村中的扶貧開發(f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在農村推行扶貧開發(f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貧困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速度明顯加快等。
(三)農村醫(yī)療社會救助。農村醫(yī)療社會救助,主要是為了改善農村貧困人口的健康狀況,為農村貧困人口中的患病者提供醫(yī)療保健服務。它的救助對象是貧困人口中的患病者在實施了醫(yī)療保險后仍不能支付醫(yī)療費用的那部分人;救助標準為滿足貧困人口的基本醫(yī)療需求且要考慮當地政府的救助能力;救助方法是減免或者全部減免醫(yī)療費用、設立專項基金或是社會慈善組織的救助;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
論文摘要:為了使農民脫離貧困,農村社會救助制度應運而生。本文對中國農村社會救助制度的主要內容進行描述,從而指出農村社會救助制度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并通過借鑒國外農村社會救助制度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
貧困,是指一種人們缺乏滿足最起碼生活需要手段的狀況,即人們缺少達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世界銀行2001年1月對貧困進行了定義,即缺少機會參加經濟活動、在一些關系到自己命運的重要決策上沒有發(fā)言權和容易受到經濟以及其他沖擊的影響。在我看來,貧困是個人或者家庭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不僅包括物質貧困,而且包括精神貧困。社會救助是指通過立法,由國家或者政府對由于失業(yè)、疾病、災害等原因所造成收人中斷或者收人降低并陷人貧困的人員或者家庭實行補償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相應地,農村社會救助制度是指針對農村中的貧困人口或者家庭進行救助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
一、農村社會救助的主要內容
(一)農村生活社會救助。農村生活社會救助,主要是為了保障貧困農民的最低生活需求,由農村五保供養(yǎng)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組成。農村五保供養(yǎng)制度是指對符合《農村五保供養(yǎng)條例》規(guī)定的村民,在吃、穿、住、醫(yī)、葬等方面給予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它的供養(yǎng)對象是符合“三無”條件的老年人、殘疾人和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供養(yǎng)內容為吃、穿、住、醫(yī)、葬等方面;根據《農村五保供養(yǎng)條例》的規(guī)定,對五保對象實行集中供養(yǎng)(由政府興辦敬老院供養(yǎng))或者分散供養(yǎng)(由親屬或鄰居在家供養(yǎng))的供養(yǎng)方式;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救助;供養(yǎng)標準不得低于當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適時進行調整。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則主要是為了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它的保障對象是家庭年人均純收人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居民;保障標準由縣級人民政府確定并進行動態(tài)調整;資金發(fā)放主要采取差額補償的方式;資金來源以地方財政為主,中央補助為輔。
(二)農村生產社會救助。農村生產社會救助,主要是為了使有一定生產經營能力的農民脫離貧困。它的救助對象是有一定生產經營能力的貧困農民;救助內容主要包括政策扶持、資金扶持、科技和信息扶持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農村中的扶貧開發(f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在農村推行扶貧開發(f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貧困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速度明顯加快等。
(三)農村醫(yī)療社會救助。農村醫(yī)療社會救助,主要是為了改善農村貧困人口的健康狀況,為農村貧困人口中的患病者提供醫(yī)療保健服務。它的救助對象是貧困人口中的患病者在實施了醫(yī)療保險后仍不能支付醫(yī)療費用的那部分人;救助標準為滿足貧困人口的基本醫(yī)療需求且要考慮當地政府的救助能力;救助方法是減免或者全部減免醫(yī)療費用、設立專項基金或是社會慈善組織的救助;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