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方面論文
思想政治方面論文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和制勝法寶,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思想政治方面論文,供大家參考。
思想政治方面論文范文一:淺談以人為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論文關鍵詞]以人為本 人的本質 主體人格 人的需要 人本關懷
[論文摘要]以人為本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條重要原則。人的本質決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須以人為本,以人為本要以塑造人的主體人格為本,要著眼于人的需要,以人為本體現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關懷價值。
思想政治工作是解決人的思想、立場、觀點,建構在人的基礎之上的一種社會實踐,主體、客體是人,出發(fā)點和歸宿點也是人。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從人的需要出發(fā),以人為本,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人的本質決定思想政治工作必須以人為本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核心問題是人的本質,因此,對人的本質的認識是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本的理論基礎。人的本質是什么?古往今來,人們進行了許多探索,形成了許多極有價值的思想,推動了人們對人自身的認識。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的本質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科學的探討。他們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根據這一科學論斷,人的本質的科學內涵包括:第一,人的本質是社會性的。從人的存在來看,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但人是“社會的存在物”。第二,人的本質是具體的、實踐的,不是抽象的,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關系中的人”。第三,人的本質是綜合性的,不是單一的、孤立的,是物質關系和精神關系的統一。第四,人的本質是發(fā)展的,不是永恒不變的??床坏饺说谋举|的自然性、社會性、實踐性、發(fā)展性,就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和理解人的本質。
思想政治工作在對人的本質認識上有過種種偏差。一種偏差就是對人的社會性本質單面理解,看不到人的本質的豐富內涵,從而完全否定了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得在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時表現出對教育對象自主權的不尊重、不理解、不關心,在教育方式上只懂“我講你聽,我打你通,我說你做”的單向灌輸,忽視雙向的交流。在價值取向上,把社會與個人完全對立起來,忽視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滿足個人自身發(fā)展需要的功能和價值,片面強調社會與集體利益的合理性,同時還忽視人的本質是通過需要表現出來的。只重視精神需要,認為只要解決了理想信念,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把人的物質需要看成是萬惡之源,結果導致思想政治工作空對空。因此,科學地認識人的本質,對于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規(guī)律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無疑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與人密不可分。人的需要之間的和諧統一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人的生物性需要、社會性需要、實踐性需要是人的本質的外在表現,它們相互制約,相互矛盾,反映在人的認識和行動上,由于種種困惑和迷茫,往往會產生種種思想問題和行為偏差。解決這些思想和偏差,要靠實踐調整和變革現存的社會關系,尤其要思想政治工作對人的思想的引導。沒有思想調控,社會就無法運行。思想政治工作要揭示自身的規(guī)律,必須研究人的本質,因為人的本質內在地規(guī)定了人的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還必須始終參與人的實踐活動,在千絲萬縷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實踐中給人的精神境界以提升和完善,只有這樣,思想政治工作才有科學的依據,才有實效性。
人的本質決定了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體地位,人是自己的主人,人的思想是在自己的實踐中形成的,并最終由自己在實踐中自己解決的。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尊重人的本質的主體性、能動性、多樣性,積極為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不斷激勵人、凝聚人、培育人。
二、以人為本要以塑造和弘揚人的主體人格為本
人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人的主體性就是人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及人本身并創(chuàng)造自己歷史活動所表現出來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主體人格是人的主體性的人格化,表現為主體人格尊嚴的確立和對個人自主選擇的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創(chuàng)造條件激發(fā)人的主體性,塑造和弘揚人的主體人格。但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總是主張片面的唯教育者主體觀,這必然挫傷和壓抑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教育者主體性和受教育者主體性辯證統一的過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會要求積極組織實施教育的過程,也是受教育者通過自己的積極活動,能動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過程。受教育者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者傳授的內容,并內化為自己的個體意識,進而外化為現實的行動,都要取決于受教育者本身。教育者作為主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早已定論,需要人們進一步認識和把握的是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因此,以人為本,既要塑造和弘揚教育者的主體人格,又要塑造和弘揚受教育者的主體人格,這應成為現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新理念。
塑造人的主體人格,要在培養(yǎng)人的主體精神、開發(fā)人的主體能力、完善人的德性修養(yǎng)上下功夫。自尊自重、自強自立是人的主體精神的最主要內容。它是維系、凝聚、鼓舞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力量。在當今科技突飛猛進、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個人如何主動適應和改造自然與社會、認識與完善自身,迫切需要這種精神力量的支撐。沒有主體精神,一個民族就失去了脊梁,一個人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人的主體能力,即自我調節(jié)、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能力。具體表現為:善于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術的學習能力;善于從錯綜復雜的環(huán)境中接受積極影響,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條件選擇成功和發(fā)展方向的選擇能力;善于調節(jié)人際關系,從而使自身的主體性得到最大限度發(fā)展的協調能力。人的德性修養(yǎng)是個人在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方面所進行的自我鍛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自覺活動,是主體人格完善的需要,體現了人們的道德認識、道德判斷、道德選擇的自覺自律的水平。思想政治工作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就必須發(fā)揮人的主體性作用,弘揚和培養(yǎng)人的主體人格。
塑造人的主體人格,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等方面作些改變。第一,要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主從”關系為“平等”關系。如果受教育者處于被動、屈從的地位,對教育者只產生戒備、對抗和敬而遠之的心理,教育雙方情感交流受阻,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就無法體現。第二,要反對單純的道德灌輸。這是一種強制、封閉、僵化的教育方法,它忽視了受教育者的興趣和需要,把受教育者看成是社會規(guī)范的接受器,硬性注入,從而扼殺了人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第三,要重視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把社會要求與個人需要、個人能力素質與個性培養(yǎng)結合起來。思想政治工作要發(fā)展人,而人的思想品德發(fā)展既是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個性化的過程。沒有社會化的過程,人就不能適應社會,沒有個性的過程,人就不能成為獨立的自主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忽視人的內在需要和個人價值,忽視個人的發(fā)展,受教育者就會消極應付,從而導致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
三、以人為本要以人的需要為著眼點
需要是人的現實要求的反映和推動,是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邏輯起點,也是以人為本的著眼點。人的行為總是源于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對能滿足需要的事情,人們總是懷著強烈的沖動和愿望,通過一定的行為去實現。無論是馬斯洛的“五種需要層次說”,還是馬克思的“三種需要層次說”,都給思想政治工作以啟發(fā)和支持。人的需要具有自然性與精神性、個體性與社會性、客觀必然性與主觀能動性、歷史相對性與無限豐富性的特征。以人為本必須著眼于人的需要,重視人的需要,滿足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起點和歸宿。人的需要的存在和發(fā)展變化,決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存在和更新,思想政治工作與人的需要共始終。同時,人的需要的永恒性也決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持久性,人生存與發(fā)展的過程是人的需要不斷滿足和產生的過程。人的需要促使了個體的進步,帶來了社會的發(fā)展。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從人的需要出發(fā),著重研究人的需要的變化和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盡可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
第一,滿足人的基本的、合理的物質需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還比較低,物質需要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還是第一位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不顧及人們的衣、食、住、行。人的許多思想癥結都是伴隨各種各樣的社會需求而產生,彷徨、苦悶、悲觀、消沉,都可能與人的物質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有關。
第二,要滿足人的精神需要,注重人的靈魂的塑造。人的需要的層次愈高,愈具有強烈的、持久的激勵作用。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需要,也是促使低層次的需要向高層次的需要轉化的動力。思想政治教育要滿足人的低層次需要,還要善于引導人的自我調節(jié)、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使人各種潛能都得到發(fā)揮和實現。
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不能直接滿足人的需要,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經濟工作和各種工作的“生命線”,以其特有的方式關注人的需要,為人的需要得到滿足提供重要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應把人的需要是否滿足作為自身的評價標準。人的需要得到滿足,思想政治教工作就是成功的、有效的,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說明思想政治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四、以人為本體現了思想政治工作人本關懷價值
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與功能的發(fā)揮離不開人的參與,它的內在規(guī)律與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相一致,它所關注的核心是人的本質、人的完善與發(fā)展。在新的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以人為本,使思想政治工作與推動社會發(fā)展,滿足人類發(fā)展生存的需要結合起來,極大地突出了人本關懷價值。以人為本,要求站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高度,從理解“每個人都是人”的前提下來合理地理解和解決人的各種思想問題與矛盾。在我國,思想政治工作要服務、服從于經濟建設中心的同時,更要尋求人在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中得到發(fā)展的道路和真正的精神歸宿?,F代經濟發(fā)展的直接結果是物質文明的高速發(fā)展,同時,人的精神危機和生存危機也日益嚴重。如果在經濟繼續(xù)發(fā)展時期,卻不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人類終將毀滅自己。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關懷價值體現了時代的價值,它提升了人單純追求物質利益的層次,使人們具有追求崇高的理想、實現長遠的發(fā)展目標、充實其精神世界的內在渴望,使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標成為衡量人在整個社會文化中生存與發(fā)展質量的一個尺度。其次,“它還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原先的單一指導、說教、規(guī)范的功能,相對注重發(fā)展人的感性、情感和個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人的生存與發(fā)展的一種溝通方式,促進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的交流與合作”。[2]特別是心理咨詢方法與思想政治方法的互相補充,注重給人以人情感化和理性教化,既利于解決思想問題,又利于減輕心理壓力,使人們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能尋求到生存與發(fā)展的意義。
以人為本是建立在人的本質、著眼于人的需要、注重塑造人的主體人格的基礎之上的。不能尊重人的尊嚴,不能理解人的價值,不能關心人的處境,思想政治工作的任何途徑和方法都將失去意義。因此,面對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挑戰(zhàn),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體現人本關懷價值,這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是進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6.
[2]王東莉.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價值[J].浙江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4):121-126
思想政治方面論文范文二:利用網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網絡開闊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視野,豐富了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加快了思想政治工作速度,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加強了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利用網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搭建網絡學習的平臺,開設網上論壇,把握控制上的主動權,加強職工的素質教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質,運用網絡開展政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利用網絡為職工提供學習環(huán)境和娛樂活動。
關鍵詞:網絡 思想政治工作 信息技術
信息網絡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科學技術手段,它的資源共享、即時傳播、交互性與開放性等特點都決定了它能給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帶來更多的便利和機遇。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借助網絡開展,必然會事半功倍。網絡開闊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視野,豐富了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加快了思想政治工作速度,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加強了思想政治工作功能。要充分利用網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一、搭建網絡學習的平臺
要充分發(fā)揮和利用網絡的互動性、平等性、時效性、趣味性等特點,為思想政治工作服務。在網站中設置宣傳思想工作的專欄,不僅有特色、有針對性,而且有趣味性、生動性、娛樂性??蓪⑺枷胝喂ぷ鲀热菰O計成吸引人、教育人、娛樂人的易被職工接受的信息,使其形態(tài)從平面走向立體,從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從現實時空趨向超時空。我們在公司網站開設了“思想政治學習園地”、“企業(yè)文化”、“職工之家”、“團員俱樂部”、“工會工作”、“服務專欄”、“技術討論”等欄目,把要求學習的文件和思想政治教育材料放在相應欄目中,讓職工自由瀏覽。借助內部教育專欄開展一些如文件學習專題、知識競賽等知識,定期在網站公布學習內容、考核成績公告,這樣,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布置會場、準備資料、出試卷、批改試卷等等,學習者易消化和接受。
二、開設網上論壇
開設網上論壇,能夠把握控制上的主動權。利用網絡具有的開放性和民主性的特點,能為及時解決公司熱點、難點問題提供最快捷的渠道,產生新的思想交流模式??山柚W絡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把自上而下的單向灌輸和被動接受變?yōu)殡p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動;從單調的指示、命令、說教,轉變?yōu)閳D文并茂、多媒體并用、生動活潑、平等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模式。它的交流權是廣泛的、大眾化的,從而讓職工就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自由討論;利用網絡超時空的特點,創(chuàng)造平等、信任的情境進行正確引導,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加強。
三、加強職工的素質教育
網上行為主要取決于網絡使用者的自覺和道德責任感;再加上網絡行為具有虛擬性的特點,約束不力,會造成道德責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識的泛濫。因此要以職工喜聞樂見的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網上思想政治工作,注意提高他們對信息的識別能力和政治敏銳性,促使網民職工自覺樹立網絡自律意識,遵守網絡道德,樹立正確的網絡觀,進行自我管理,不僅做到不制作、不傳播污染信息、垃圾信息,而且增強自身的抗干擾能力和“免疫力”,不致于成為信息的奴隸。 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質
網絡的發(fā)展,對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提高政工隊伍的文化素質、科技素質是當務之急。要按照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責任制,特別要抓緊培養(yǎng)和造就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網絡技術的新型政工隊伍。
五、運用網絡開展政務公開和民主管理
利用網絡推進財務公開及政務公開,集中廣大職工的智慧,實現公司的改革和發(fā)展目標,有利于加強民主監(jiān)督,使公司各項重大事務的處理保持公開、公正、公平,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有效防止濫用職權、滋生腐敗;有利于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營造寬松和諧、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圍,增強企業(yè)的凝聚力。利用網絡進行財務公開及政務公開,就是要還給廣大職工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jiān)督權,使管理者和勞動者雙向溝通,達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相互監(jiān)督、相互制約、相互合作的目的。公開辦事,就是提高辦事的透明度,打破暗箱操作,將職工比較關注的、反映比較強烈的熱點、難點、疑點及時在網絡上進行公開。
利用網絡開展并推行民主管理,重要的是建立規(guī)范制度。我們一是依據法律法規(guī)已有的規(guī)定,規(guī)范公開的內容;二是結合公司實際,突出重點,規(guī)范公開的內容,把企業(yè)公司改革和發(fā)展的熱點、職工群眾關心的熱點、公司廉政建設的關鍵點,作為政務公開的重點;三是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在網絡上向職工公開,如住房、保險福利、業(yè)務招待費、物資采購、工程招標等職工所關注的熱點問題,都列入網絡公開的內容;四是根據公司改革遇到的新情況,及時進行網絡公開。
六、利用網絡為職工提供學習環(huán)境和娛樂活動
利用網絡為職工提供生動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和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創(chuàng)造活躍的精神文化生活,產生新的文化模式,不僅可以塑造知識型職工,而且可從更廣泛的層面影響、改造職工的心、智、情,從而又在整體上影響著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
“思想政治工作潤物無聲,網絡信息平臺傳播無形”,無聲無形的工作和載體卻承載著公司發(fā)展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工作要先行一步,早早搭上網絡快車,發(fā)揮和利用好網絡,不斷探索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為公司發(fā)展服務,使無形的“軟”工作迅速轉化成生產力。
思想政治方面論文相關文章:
1.黨建思想政治論文
4.黨政治思想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