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本土哲學中的神秘主義(3)
時間:
涂建華1由 分享
三、從“天人合一”到讖緯神學
天人合一的觀念源遠流長,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天人合一的觀點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期盼和諒解。人們敬畏自然,更祈盼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天,既是自然,又是人類命運的主宰。人,既可以能動地適應自然,又必須被動地順從命運。
“天人合一”觀念成熟于先秦???、孟、老、莊都有這種觀念。及至漢代的董仲舒。“天人合~”的含義已由強調“天”“人”的認同和和諧發(fā)展到“天人相通”而感應的有機的整體的宇宙圖式。董仲舒所詮釋的“天人感應”將人的主觀能動性去除,代之以人對“天”的臣服和順應,這和他的“獨尊儒學”觀點一樣,是為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服務的思想工具。董仲舒之后,東漢王朝的經(jīng)典《白虎通》更以神秘主義的形式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子至尊也.精神與天地相通。”但是,西漢儒學早在其地位獨尊之時,即已潛伏著危機。兩漢儒學“天人感應”的宇宙觀,在今文經(jīng)學家那里被逐漸推衍為讖緯神學。
讖緯神學在西漢末年大為流行.再經(jīng)東漢的白虎觀會議,這種神秘主義思潮變?yōu)榱斯俜降囊庾R形態(tài),“經(jīng)學”失去了學術價值并讓位于“緯學”,跌入了迷信的泥淖。
魏晉時期,玄風獨振,社會潮流又涌向注解《老》、《莊》、《周易》的玄學。“三玄”以“有無”為命題,才摒卻董仲舒的“天命論”儒學觀點.又進入了道家哲學的玄機中。
魏晉以降,至于明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歷了佛教的傳人和儒、玄、釋、道的抵觸和和解。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宗教斗爭,一開始就是在溫和的氣氛中進行的。這可能得益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另外,中國的宗教從來沒有達到歐洲中世紀政教合一、以教行政的那種顯赫地位,因此,在中國偽科學史上,找不到西方中世紀教會對科學、或者對巫術的迫害那樣的驚心動魄的一頁。中世紀教會對科學的恐懼和仇恨來自于對他們篤信的宗教的自尊,因而他們不惜用火刑來對付與《圣經(jīng)》理論相左的科學家。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許正是壓迫愈烈,反抗亦愈烈。教會對科學的壓制使科學發(fā)生了更大的反作用力,隨文藝復興而來的科學的勃興大大地推動了人類進步的進程。給世界帶來了近代科學的春天。
那個時候,中國人正研究“天”、“理”和“太極”,中國出現(xiàn)了宋明理學家、心學家。程氏兄弟要人們“滅人欲”以“存天理”;朱熹在全國各地行政講學,告知人們:“三綱五常終變不得,君臣依舊是君臣,父子依舊是父子。”陸九淵創(chuàng)心學,提出“心即理”,心是宇宙的本源的命題;王守仁拾起陸九淵的心學命題,卻道:“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倡導“知行合一”。那個時候的思想界沉緬于對宇宙的理性思辨的氛圍里,有點沉悶,有點老氣橫秋。人類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一如江海,有波峰浪谷。對于一個固守在城墻之內的民族一個時期的落伍,我們應該可以理解。尊神祭祖的有神論,八卦和陰陽五行的宇宙觀、元氣論、“天人合一”、讖緯神學,等等.當一個民族的群體意識最終成為時代更上重樓的阻礙時.另辟蹊徑尋找科學的世界觀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隨后的開眼看世界.隨后的馬克思主義到中國。就順理成章地發(fā)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