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毛澤東思想的毛概論文
大學生通過對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系分析,可以實現(xiàn)對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效分析和認識,了解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從而應通過兩種理論關系的認識,實現(xiàn)全面、歷史和辯證的對待方式和原則。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打擊精心準備的:關于毛澤東思想的毛概論文范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關于毛澤東思想的毛概論文全文如下:
四條標準判斷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標志
論文摘要:學術界對毛澤東思想形成問題爭論的實質是對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標準看法不一。搞清楚判斷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標準將有助于對毛澤東思想形成問題的研究。本文闡述了判斷毛澤東思想的四個標準,并強調應綜合考察這四個標準,不能只強調其中的某一個標準而忽視其他。
毛澤東思想究竟形成于何時,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標準是什么,這些問題在毛澤東思想發(fā)展史的研究中歷來是有爭議的。這些問題爭論的實質,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對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標準所持看法不同。首先搞清楚判斷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標準將有助于對以上這些有爭議問題的研究。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標準判斷毛澤東思想是否形成。
一、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部分內容或基本內容的提出和初步闡述為標準
在這一判斷標準中,由于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理論發(fā)展程度的認識有所不同,又有幾個不同的意見。有的以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為標準,有的以有關中國革命三大法寶理論的提出和初步闡述為標準,有的以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形成為標準,有的以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形成和政策策略問題的解決為標準。盡管以上各種意見由于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理論發(fā)展程度的具體認識不同而使得對判斷毛澤東思想是否形成的具體標準產(chǎn)生了分歧,但在這些分歧之中卻有它們共同的因素,那就是這些判斷毛澤東思想是否形成的標準都充分考慮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理論。這一點是合理的。因為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毛澤東思想得以萌芽、形成、成熟和繼續(xù)發(fā)展的實踐基礎,毛澤東思想正是在這個實踐基礎上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反過來又指導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偉大的實踐,使這個斗爭實踐一步一步地走向勝利。因此,判斷判斷毛澤東思想是否形成,理所當然離不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實踐標準。
二、以毛澤東思想相對完整內容的形成為標準
毛澤東思想是一種理論體系。毛澤東思想發(fā)展史就是毛澤東思想的內容由不完整到相對完整,由相對完整到愈來愈豐富的發(fā)展歷史。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就應該是指這一理論體系具有了相對完整的內容,并構筑了這一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不同于萌芽,也不同于成熟。毛澤東思想在萌芽階段時,內容尚不完備,還只是這一理論體系基本框架的一個部件。當毛澤東思想成熟時,內容就非常豐富了,它不僅構筑起了這一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而且充實了這一框架。既然毛澤東思想形成時只是具有相對完整的內容,那么形成時期的毛澤東思想當然不可能包含它進一步發(fā)展之后所具有的全部內容。比如,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民主革命階段就無法提出來。但是,與民主革命實踐直接關聯(lián)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關于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zhàn)略,關于黨的建設等方面的理論,根據(jù)這一判斷標準,都應該在毛澤東思想形成時具有初步的內容。這是判斷毛澤東思想是否形成的第二個標準,即看毛澤東思想是否具備了相對完整的內容來判斷毛澤東思想形成與否。
三、以毛澤東思想的初步理論形態(tài)的形成為標準
所謂理論形態(tài),主要有兩個含義。
一是,形成時的毛澤東思想是對中國革命經(jīng)驗的總結,是對中國革命規(guī)律和特點的概括,而不是具體經(jīng)驗和具體政策。在中國革命進程中,黨中央和黨的一些領導人積累了經(jīng)驗教訓,并根據(jù)實際提出一些正確的具體政策,如果不抽象成關于中國革命規(guī)律和特點的認識,那么還不能成為理論。有的同志將黨的一些領導人在土地革命、根據(jù)地政權、經(jīng)濟建設等方面提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具體政策,作為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標志之一。其實,這些具體政策盡管與中國革命特點和規(guī)律有聯(lián)系,但并不直接是關于這些規(guī)律和特點的認識。它們?yōu)檫@些認識的產(chǎn)生提供了基礎,卻不能代替這些認識。
二是,形成時的毛澤東思想應該有其比較堅實的哲學基礎。任何一種理論體系,缺乏哲學體系就難以建立起來。毛澤東思想也是如此。但是,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與發(fā)展。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是毛澤東思想的哲學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毛澤東思想的理論體系也不可能形成和發(fā)展起來。 因此,判斷毛澤東思想的形成,還要考慮到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基本思想的發(fā)展程度。1930年,毛澤東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和“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的命題,并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這實際上提出了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我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豐富和發(fā)展。
四、以毛澤東思想是否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為標準
穩(wěn)定不是說一成不變,而是指毛澤東思想在形成后,其基本結論不發(fā)生搖擺。一種科學理論體系里所包含的最基本的結論,是經(jīng)過多次認識才得出來的,因而在其形成之后不應當再發(fā)生大的反復,后來的認識只是對它們的補充、豐富和發(fā)展,而不是對它們的否定。反之,如果基本結論提出來之后,又為以后的認識所改變,那就表明它們還有搖擺性,因而一種理論體系也就不能說已經(jīng)形成。
比如,敵強我弱是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基本特點之一,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是中國革命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30年代初,毛澤東認為中國革命的主觀力量雖然弱,但“反動統(tǒng)治階級的一切組織(政權、武裝、黨派等)也是弱的”;他比較西歐各國和中國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認為前者的革命力量雖比中國強些,但前者的敵人比中國“更要強大許多倍”。六年之后,毛澤東的結論卻大不一樣。他指出,中國革命面臨“強大的敵人”,這個敵人“奪取了政權而且相對穩(wěn)定了他的政權”,“它控制了全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交通、文化的樞紐或命脈”,“他得到了全世界主要反革命國家的援助”,它的軍隊“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常備軍”。顯然,后一結論是符合中國革命實際狀況的,毛澤東以后一直堅持并不斷闡發(fā)了這一結論。可見,30年代初,有關中國革命基本特點的認識還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以上四條標準是一個有機整體。離開黨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理論的認識程度,對毛澤東思想形成與否的判斷就會失去它的實踐基礎。不對中國革命的經(jīng)驗和具體政策作理論上的升華和哲學上的總結,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中國革命的規(guī)律和特點就不會有深刻的認識,因而就會發(fā)生理論上的搖擺。沒有相對完整的內容,人們就難以對各個方面相互聯(lián)系的中國革命規(guī)律和特點進行宏觀認識,理論的抽象和哲學的總結就會受到很大的局限。缺乏理論上的穩(wěn)定性,在認識上總是發(fā)生搖擺,毛澤東思想各個方面的內容就難以形成一個整體。因此,在研究毛澤東思想形成問題時,應當從四個方面進行綜合考察,不能只注意一個方面而忽視或者偏廢其他方面。
相關文章:
1.毛概論文范文
4.毛概論文題目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