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新聞的美學屬性(2)
時間:
張瑜1由 分享
二、新聞的形式美學
美學在誕生之初就被定義為“感性學”,而美則被定義為“完善的感性”,可見感官在美的認知中所占的地位。在新聞傳播中,雖然新聞的內容務必真實,但是在通過電視、報紙等媒介把新聞事實傳達出來時所采用的形式是多種多樣,比如簡訊、消息、通訊等等。從新聞報道的標題、語言、結構、版式,無不需要美學來統(tǒng)籌,使受眾能夠在連貫、流暢的接受新聞內容的同時,更能夠通過感官的直觀來加強新聞的觀賞度。
(一)明晰感
清新明快、簡潔明了,是對于新聞的版面設計和整體架構的基本要求,通過版面的編排和影像的編輯,新聞在媒介中所展現的形式給人一種舒暢的感覺。目前的版面編輯注重的是在濃縮新聞量的同時,留出足夠的空間來供讀者舒緩閱讀時的緊迫感。這就類似于現代美術館對于展覽空間本身的重視,寬敞、明亮,大片的間隔和空隙,受眾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來消化作品,同時也提供給受眾一個心曠神怡的閱讀環(huán)境。這在美學形式上就是我們中國藝術中所說的“留白”,中國古典美學講究的“此處無物勝有物”、“于無聲處聽驚雷”,留出充分的空間無論從形式還是內涵上說都是有利于作品的意境表達的。從新聞自身來說,版面的中標題與段落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篇幅與篇幅之間,留出相應的間隔,不僅有利于讀者選擇性的閱讀,更有利于提升版面的整體美感。
(二)沖擊感
所謂沖擊感就是說在版式的設計上給以一種突出而又強烈的印象,讓讀者在一眼之間感覺到新聞所要傳達的東西,這種傳達甚至不需要通過大段的文字來獲得。從美學上講,這就是一種震撼或者是視覺的崇高,這是一種超越思考的直觀,就像康德所說的力量的崇高,理性對感官的超越,又像本雅明所說的震撼,是圖像對理性的震懾。說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南方周末用了一個整版就在全黑的背景中放入了豎排的兩個字“汶川”,一方面給人一種沉痛而肅穆的感覺,一方面兩個豎排的字正好組成了一個“濟”字,象征著災后全國上下對災區(qū)的救助和關懷。沒有更多的文字,只是一個版面的設計就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并傳達出無限的深意,這就是所謂的沖擊感。現在比較主流的現場直播的模式也是沖擊感的一種體現方式,比如對重大事件的直播,都極具現場感和沖擊力。
?。ㄈ┝Ⅲw感
立體感主要指的是在影像的攝制過程中,更多的拉大影像的空間,增加影像的角度,從而使新聞獲得一種豐滿的立體感,而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線性或平面敘事。新聞是消費體系中的一員,媒體之間的競爭也像其他產品的一樣是質量和品牌的雙重效應,同時對于媒體來說,感官的效用又是直接的,所以只有重視對感官的全面開發(fā),增強新聞的立體感,才能獲得相應的競爭優(yōu)勢。比如在以往的采訪報道中,畫面中總是只有一個被采訪對象和一個麥克風,但在新近的新聞中,我們卻發(fā)現即便在采訪個人時,攝像的角度也在發(fā)生變化。除了主機位,還有一個攝像機對把主攝像、記者和被采訪者都納入其中,還有一個攝像機位置更高,視角更寬,把采訪過程納入一個更大的背景。這樣的觀感是前所未有的,讓觀眾能立體的感受到采訪所在的時間和空間,在增加立體感的同時,更使新聞獲得了真實感。
以上所分析的新聞的形式美只是當下新聞美學中最為突出的幾個方面,其都是圍繞受眾的感性展開,以愉悅和豐富受眾的感官為目標,進而達到新聞的審美化傳播的目的。
三、新聞的內在美學
美學雖然是與感性緊密相連的,但在感性的形式美學背后依然隱含內在的確實人的思想和精神。如黑格爾對美的定義:“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也就是說所謂美是通過感官的認知體悟到的內在精神,單純的思想是邏輯性的、缺乏趣味的,而單純的感官又是形象性的、缺乏深度的,只有兩者的結合才是真正的美。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所說的“知性與想象力的自由和諧的運動”也是指的這個意思。新聞的美學原則也是如此,既包括了形式美,更蘊含了內在的美,歸根結底,形式美是為內在美的彰顯服務的。
“真”是“美”的基礎,只有是真實的才是美的,虛假的東西即便再華麗,當其虛假性被揭示時,人們只會覺得它是丑陋的。黑格爾就說過:“美就是理念,所以從一方面看,美和真是一回事。這就是說,美本身必須是真的……當真在它的這種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現于藝術,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現象處于統(tǒng)一體時,理念就不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3]可見美是真的一種外在體現,是美的本質。同樣真實是新聞的根本,失去了真實性,新聞就失去了其固有的價值,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真實性是新聞首要的美學屬性。就新聞的真實來說,它包括了真、善、美三個層面,分別對應客觀、道德和審美。
首先是客觀,雖然某些傳播學理論宣稱客觀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攝像機也是具有情感的,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大多數新聞工作者所秉承的依舊是“讓事實說話”的原則,通過所見所聞盡可能把真實還原,從而呈現給受眾事件的真相。這里強調的就是“整體真實”,它包括了全面真實和邏輯真實,所謂全面就是把事件的來龍去脈介紹清楚,不能斷章取義,只取其中一個片段,雖然也是事實,但卻會誤導受眾做出錯誤的判斷。還有就是邏輯,事件的發(fā)展有其自身的邏輯,記者要根據事實挖掘出事件的邏輯規(guī)律,而不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想象憑空想象,從而使各個真實的事件本末倒置,這同樣是一種虛假。
其次是道德,事件每天都在發(fā)生,有些事件可以成為新聞的素材,而有些事件則不宜被過多地報道,這就是新聞選擇中的道德立場問題。客觀保證的是新聞的內容真實,然而道德衡量的則是新聞的社會效應,“所謂新聞傳播的‘整體真實’”[4]也就是說,新聞的真實是一種整體性的真實,它不僅要保證其本身的客觀性,還要注重其公眾效應和價值導向。人性是共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當面對成功、失敗或者是災難時,常人所迸發(fā)出的情感是一樣的,所以記者在傳播新聞的時候必然有對事件之中個人情感或價值的滲透,這并不是說,要讓新聞變成文學,而是說,新聞也不能是冷冰冰的敘述,新聞的最終目的是要向受眾傳達一種積極的情感和價值觀。
在上兩者的基礎上,新聞才開始走向了審美層次,這其中自然包括了記者行云流水的文字,恰到好處的修辭,但更重要的是在新聞中所體現出的人文關懷和審美情趣。所謂人文關懷就是“要關注人的生存、發(fā)展和尊嚴”[5]。人的生存、發(fā)展和尊嚴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所以對于新聞來說,維護人民的權益和尊嚴,弘揚高尚的精神品質是新聞美學的核心。而審美情趣則是優(yōu)秀新聞作品的一種更高的價值,意味深長、發(fā)人深省,或者是意境悠遠、富含哲思,要創(chuàng)作出這樣的作品則需要記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哲學修養(yǎng)。
按照麥克盧漢的說法,媒介已經不再單純是一種傳播手段,而是構成世界的一種方式,通過媒介我們認識世界,甚至創(chuàng)造著世界,可見媒介對人的影響之大。因此現代新聞在傳播即時發(fā)生的真實事件的同時,更要注意研究新聞的美學原則,發(fā)展新聞的審美傳播方式,在加強自身競爭力的同時,努力建構一個真、善、美的媒體環(huán)境,積極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良榮.新聞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馬克思.中共中央馬克思 恩格斯 列寧 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4]孫德宏.新聞的美學傳播[M]北京:三聯書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