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學論文
經典文學論文
經典文學是指在歷史潮流中得以脫穎而出的文學精品,具有極大的閱讀價值。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經典文學論文的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經典文學論文篇1
淺談文學經典閱讀
摘要隨著社會的迅速發(fā)展,人們形成了一種浮躁的、失衡的文化心態(tài),經典文學的閱讀,可以平衡人們的這種文化心態(tài)。本文重點評述文學經典閱讀的意義,如何正確認識文學經典,以及以何種姿態(tài)去閱讀文學經典。
關鍵詞:文學經典 閱讀
這世上最有趣的事,第一是人,第二是書。因為,書能使人抓住這個世界秘密的核心。如果你什么也不讀,那么你的頭腦就會萎縮,你的理想也將因失去活力而動搖。余秋雨先生曾經這樣評論過書籍的功能:“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shù)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現(xiàn)給你。區(qū)區(qū)五尺之軀,短短幾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跡的產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于閱讀。”這段話語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這句古語告訴我們讀書一定要讀最好的書,最好的書是什么?那就是文學經典。
文學是用藝術化的方式來反映生活、表達感情的文體。文學使思想充滿了血和肉,它比科學和哲學,更能給予思想以巨大的確定性和說服力。英國作家德・昆西在《致一位青年的信》中說:“文學的全部目的是給人以力量,而不是授人以知識。”閱讀的魅力在于欣賞者“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它表現(xiàn)為欣賞者文學趣味的生成,美好情感的孕育,價值觀念的樹立等等。文學經典就是那些具有豐厚的人生意蘊和永恒的藝術價值,為一代一代讀者反復閱讀、欣賞,體現(xiàn)民族審美風尚和美學精神,深具原創(chuàng)性的文學作品。它們是文學的支架和龍骨。源遠流長的中外文學經典,它們既是人類文明史、精神史、審美史、奮進史的形象演繹,也是人類求真、求善、求美、求誠的生動展示。那些融匯在文學經典中的遠見卓識、崇高抱負、人文擔當、哲思玄悟等鑄就的文學經典的特質,使我們從喧嘩走向沉靜,從膚淺走向深刻,從支離破碎走向完整統(tǒng)一。
文學是一種心靈化的東西。只要一個人有心進入文學世界,文學就會對其產生潛移默化和歷時久遠的影響。經典文學家們無不是在無盡的心靈磨礪中,擦亮雙眼去發(fā)現(xiàn)各種形態(tài)的美,然后用自己那富于特色的文學筆調訴諸文字。經典文學使人深邃而卓越,它們維系著人類文化的命脈,是點燃人類高貴精神的火種。經典是活的,經典的價值在于可以無限地產生新的價值,不斷為今人的困境提供啟示,為我們確立生活的楷模和意義。梁啟超在《治國學雜話》中說:“好文學是涵養(yǎng)情趣的工具,能熟讀成誦,才在我們的‘下意識’里頭,得著根底,不知不覺會‘發(fā)酵’。”要真正了解人類的智慧,吸取精神的力量,提升人格境界,還是要多讀經典著作。
然而,在當今的網(wǎng)絡社會、信息時代,人們急功近利,熱衷于追逐閱讀時尚的潮起朝落,“人文閱讀”已遠低于“功利閱讀”,“博雜閱讀”遠低于“專指閱讀”,“經典閱讀”遠低于“時新閱讀”,“深閱讀”遠低于“淺閱讀”……它們組合而成的社會惰性,成為一種時代的非理性,這種傾向也就意味著公眾有意無意地拋棄了求知益智、育美健神的文學閱讀。忽略了文、史、哲、法學、倫理、美學等具有人文精神與人文意義的書籍,在文化與精神層面對人的滋養(yǎng)和熏陶,從而使真正構筑我們精神與靈魂的文化營養(yǎng)因素,離我們漸行漸遠。然而,一個缺失了文學美育和知識理性的時代,對于社會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都是危險的?;貧w經典閱讀吧!它可以抵消當代社會發(fā)展帶來的浮躁心理,帶給人們心理上的、情感上的溫馨期待和寧靜撫慰,它可以平衡人們的文化心態(tài),促進社會文化的健康發(fā)展。
那么我們如何有效地閱讀文學經典呢?首先對文學經典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現(xiàn)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一提到《詩經》認為太古老了,一說魯迅就說過時了。就連中文系的大學生、研究生也常常問,學習《詩經》、《楚辭》有什么用?背誦唐詩、宋詞又能改變什么?其實,有多少人真正讀了《詩經》、懂了魯迅呢?自己根本不了解或者說不完全了解,就在那里人云亦云,顛覆經典。殊不知文學經典之所以在人類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就是因為它有著永久的生命力。
再具體點說吧!比如愛情,這一人類生活中永恒的主題,在我們的現(xiàn)代生活中,“愛情”幾乎泛濫成災了,可這又是一個愛情貧乏的時代。我們周圍有多少人真正讀懂了“愛情”這兩個字?好好去研讀我們的經典文獻吧,那里清新鮮活的愛情會讓你如沐春風,人類愛情生活中各種豐富復雜的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那里有最讓人動心的愛情――純真之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里有最讓人震撼的愛情――生死之戀,“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那里還有最苦澀、最耐人尋味的愛――相思綿綿的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那里有最沉痛的愛――悼亡的愛,“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最難將息”;那里還有世上最優(yōu)美、最迷人的愛――寶玉和林黛玉的心靈默契之愛。這是一種最優(yōu)美、最迷人、最富于人性的愛。這種愛是超越兩性占有的愛,男女雙方既是深情款款的戀人,又是心靈相通的摯友;既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又是生死相依的伴侶。這種愛情是一種閃耀著理想光輝的愛情。
再比如魯迅的作品,近些年來被一些人無情解構,甚至還出現(xiàn)了以罵魯迅揚名的人。魯迅真的過時了,還是我們根本不懂魯迅?誠然,魯迅不是優(yōu)雅的、平和的、休閑的,而是真實的、嚴峻的、深邃的。從“生活化”的立場出發(fā),也許人們并不“喜歡”魯迅,但不能不承認,魯迅的確是我們民族歷史與現(xiàn)實最清醒的寫照,是可以不斷引發(fā)問題意識的思想動力源。你如果僅僅膚淺地想從魯迅那里得到消遣、搞笑或玩世不恭的生活寫照,那你注定不必讀魯迅,也不配談魯迅。溫儒敏先生曾提出四個問題來討論:一是如何看待魯迅在傳統(tǒng)批判中的偏激,二是國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國人?三是魯迅對現(xiàn)代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們今天重新關注?四是魯迅小說的文學史地位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我們能正確思考,那么我們就可以從魯迅這里獲得寶貴的思想資源,包括他的探求、他的體驗、他的焦慮。
另一個是對經典中永恒價值認識不足的問題。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它所折射出來的東西,是可以貫穿始終的,過去有,現(xiàn)在有,未來還會有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它的永恒價值,即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精神美。在文學評論中,有一種觀點是“文學即人學”,這種精神美就是體現(xiàn)在作品人物身上的人性美、愛情美、堅強美、向善美等,一切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思想。
拿中國的道家經典《老子》、《莊子》來說,這兩部作品都貫穿著人生境界和人格完善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人應該按“道”和“德”行事,以達到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少思寡欲的思想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要自我約束,不要把自己的要求強加給別人,不要對別人作過多的干涉,不要有過分的欲望,不要去破壞自然的和諧。老子這一思想對于處理人際關系,節(jié)制私欲,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有積極意義的。莊子一生都在追求超越自我的境界,他在《逍遙游》中充分地展示了從有我到無我,勇于舍去,樂于追求,否定小我,成就大我,實現(xiàn)更高自由思想境界的超越精神。針對當時膨脹的有我論,莊子倡導“至人無己”論,他認為即使是“至人”,也要修養(yǎng)才能達到無己。莊子認為只有無己的至人、無功的神人、無名的圣人,才能達到任天順物、忘懷一切的境界,這就是莊子理想中修養(yǎng)最高的人格。他以寓言形式講了許多神仙式的修養(yǎng)之道,其目的都是要告誡人們從小我的圈子中獨立出來,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莊子這一思想,對今天抑制人們過分膨脹的物欲追求,把人們的視野從小我引向大我直至更高的精神境界,也是具有啟迪作用的。
文學經典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悠久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這或許也是尋求一個完善、獨立的自我與品格的最好途徑。作家白先勇說得好:“文學經典是一個民族心靈的投射一個根源。”如果中華民族沒有了屈原、杜甫、曹雪芹,我們這個民族將多么蒼白;如果沒有??思{的小說,美國的文化就缺失了一角;英國若少了莎士比亞,簡直不可思議。經典閱讀的目的,就是用我們豐富的文化寶庫,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有了經典文學的滋養(yǎng),一個民族,一個人的感情要成熟得多。
最后再說說關于經典的閱讀方法問題。
文學經典的閱讀需要一種“無用”的閱讀境界。我們要把閱讀看作一種無功利性的自發(fā)之舉。正如鐵凝所言:“閱讀因其自發(fā)性,所以沒有預設的閱讀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閱讀收獲便格外寶貴和難忘。難忘的還有一種沉入心底的重量,這種重量打擊你,既甜蜜又酣暢。”貴州大學校長陳叔平教授,在2004年4月19日,首屆貴大讀書節(jié)開幕式上所作的“讀書與人生”的精彩演講中也提到,“什么時候我們不把讀書看成一種負擔,而僅僅作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我們也許就真正學會了讀書”。其實閱讀就是一種人生姿態(tài)。不論青燈野館、涼雨寒夜,失魂落魄還是春風得意,年老力衰還是青春韶華,不論何時何地何種狀態(tài),“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白發(fā)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那手中的書一定是一本耐人尋味的經典。法國作家福樓拜說:“閱讀是為了活著”。我們不妨演繹說:閱讀經典時,人才活得充實、精彩而姿態(tài)優(yōu)美。
另外,文學經典需要我們去建構性地閱讀。北大著名文藝理論家童慶炳指出:“經典閱讀不是簡單復寫和被動吸收,是一個主動積極的文化建構的過程。”文學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可闡釋的空間,是文學經典建構的必要條件。文學經典凝聚了高遠識見,意蘊豐厚,可供挖掘的東西很豐富,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某部作品“說不盡”。閱讀文化經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它既要建構文本的意義世界,又要建構讀者的自我世界。通過對文本的認真閱讀,讀者可以打破時空界限,完成與作者的精神對話,心靈的交流和撞擊,激發(fā)與培育起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創(chuàng)造力,建構起自我世界與精神家園。建構自己的靈魂和人格、素養(yǎng)和品質、生活與人生,是閱讀文化經典的終極意義所在。閱讀文化經典的這種建構性,正是大眾文化語境中的讀者所需要的東西。
經歷了歷史長河的不斷篩選,經典實際上就是人類心智的最充分的表達。經典閱讀無疑乃是全面地深化、拓展、提升我們的思維、情感的廣闊性、深刻性,擴展我們的理性的不可替代的形式。它讓我們更充分地分享人類生存的經驗,獲得一種人之為人的陶冶,體驗一種人之為人的境界??梢哉f,人之為人在這個世界中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就在經典所敞開的世界之中。芝加哥大學教授艾倫・布魯姆在《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一書中寫道:“在人們重溫柏拉圖和莎士比亞的著作時,他們將比任何時候都生活得更加充實、更加美滿,因為閱讀經典將使人置身于無限蘊藏的本質中。”少一點浮躁,多一份沉靜,去讀經典吧,你一定會從中獲得一份不同的人生。
參考文獻:
[1] 顏敏:《經典的含義和經典化的問題》,《創(chuàng)作評潭》,1998年第2期。
[2] 戴燕:《“寫實主義”下的文學閱讀》,《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書》,2002年第2期。
[3] 劉晗:《文學經典的構建及其當下的命運》,《吉林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4] 楊亭:《淺議經典文化教育》,《光明日報》(理論綜合版),2009年6月11日。
[5] 童慶炳:《文學經典構建的內部要素》,《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6] 王建榮:《“大話文化”語境下的經典閱讀文化》,《藝術研究》,2007年第10期。
[7] 崔波:《大學生閱讀文化經典的意義與途徑》,《天中學刊》,2009年第4期。
[8] 趙長慧:《淺談文學經典的閱讀》,《鄖陽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第5期。
經典文學論文篇2
從《圣經》看西方文學
摘要:圣經》是由幾十位不同身份的作者用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寫就的。也是西方文學的重要源泉。
關鍵詞:《圣經》,西方文學
《圣經》是由幾十位不同身份的作者用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寫就的,用時一千多年,涵蓋了當時的歷史、政治、法律、地理、人文等諸多方面,堪比一部百科全書。在信仰基督教的國家?guī)缀跞耸忠槐?,被奉為經典。虔誠的基督教徒相信這本書中記載的一切都是來自上帝的啟示和真理?!妒ソ洝凡粌H在宗教信仰上產生了巨大影響,也是西方文學的重要源泉。它所包括的神話故事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引人入勝,而其中的歷史傳說、寓言和小說大都包含著和平、正義和民主的積極思想,這往往成為古往今來進步文學家和思想家靈感的來源。前人云“《圣經》孕育了西方文化,抽去了《圣經》,西方世界就將傾斜;不了解《圣經》,就不可能了解西方的文明與文化”。西歐主要國家如英、法、德等國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觀念基本上是從基督文化思想的哺育下逐漸成長并發(fā)展起來的。
一
《圣經》中耶穌的誕生是災難性的,希律王下令殺死伯利恒地區(qū)所有剛出生的男嬰,但耶穌幸運地躲開了這次殺戮,被瑪利亞帶出埃及避難,并在約旦河受禮成為上帝之子。他聚集了十二門徒在荒野上流浪四十天,后又受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最后復活升天。整個故事展現(xiàn)了一個固定的結構,那就是蒙難—神恩—拯救—永生?!读_蘭之歌》是法國最早的民族史詩,也是中世紀武功歌的代表作品。當西方國家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后,其他一切信仰在他們眼中都只是異端邪說,抱有其他信仰的人都是異教徒。圣戰(zhàn)要勇往直前,將異教徒趕盡殺絕,這種殘殺可以作為救贖,信仰上帝的人將戰(zhàn)無不勝,為教殉死者的靈魂將升上天堂。作者懷著一片虔誠來刻畫這些價值觀,使羅蘭之死具有崇高的宗教氣氛。
恩格斯曾這樣說到:“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xiàn)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個詩人,同時又是新時期的最初一位詩人。” 但丁的二重性一望便知,他是一個天主教徒,更是文藝復興時期具有先進人文主義思想的先驅人物。他的著作《神曲》一方面具有偉大的現(xiàn)實意義,另一方面又兼?zhèn)渲鴿夂竦淖诮躺省_@部作品通過宗教幻象情節(jié),以作者與地獄、煉獄及天國中各種著名人物的對話形式,把《圣經》中的神話形象同古代歷史人物以及文藝復興前夕意大利政界人物的形象混合在一起,深刻地描繪了新舊交替時代意大利的社會生活,從中也可隱約窺見人文主義思想的曙光。在這部長達一萬四千余行的史詩中,但丁對于人的思想情緒,諸如熱情、痛苦、悲傷、悔恨、嗜好和愿望作了精彩的描繪。那些關于地獄、煉獄、夭堂、懲罰、贖罪、來世等觀念,沒有《圣經》的影響是不可能的,它對歐洲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二
如果我們檢索西方文學作品中借用《圣經》中的典故,情節(jié),詞句或者氣氛的話,我們將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西方作家都受到了這部經典的影響,包括那些享譽全球的著名作家。英國最偉大的作家莎士比亞對《圣經》了如指掌。據(jù)有人統(tǒng)計,他的每個劇本平均引用《圣經》達14次之多?!尔溈税住肥巧讨乃拇蟊瘎≈唬牡谝徽碌谒膱鼍褪菑摹夺壹s》“耶利米書”第二章演變而來。班柯將軍如耶利米一樣受人愛戴,但到最終他并沒有獲得應有的嘉獎,慘遭被殺的厄運。鄧肯國王刻意“栽培”麥克白,使行惡之路暢通無阻,奸佞行為得以成功。如此不辨忠奸的昏君必將自食其果有所報應。野心勃勃的麥克白,其痛苦和覆亡更是罪有應得?;浇虒ι勘葋喿髌返挠绊?,貫穿始終,突顯了其直接而有力的影響。
英國詩人彌爾頓的《失樂園》以史詩一般的磅礴氣勢揭示了人的原罪與墮落,這也是《圣經》中最重要的題材之一。詩中叛逆之神撒旦,因為反抗上帝的權威而被打入地獄,但他毫不屈服,為復仇尋至伊甸園。亞當和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誘惑,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分辨善惡的樹上的果子。最終,撒旦及其同伙受譴全變成了蛇,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這首詩體現(xiàn)了作者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是世界文學史、思想史上的宏篇著制。茅盾曾說彌爾頓的《失樂園》和《復樂園》是清教賦意最典型的藝術作品。在《失樂園》的末尾作者已經暗示了人們可以再度回到樂園,這就要借助于最高道德化身基督的力量。彌爾頓用他那美麗虔誠的語言歌頌著基督教教義。
《老人與?!肥敲绹≌f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是作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圍繞著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港流中搏斗展開。海明威在小說中力求表現(xiàn)《圣經》的莊嚴。他使主人翁圣提亞哥的姿態(tài)、厄運和拼搏與耶穌的經歷相類似,進而把桑迪亞哥描寫成基督的化身。在作品一開始,老漁夫正趕上了“背運”,整整八十四天連一條魚都沒有抓到。到后來在海上拼搏三天,加在一起正好八十七天。數(shù)字八十七意義深刻,因為在《圣經》中,耶穌也有著相似的經歷。耶穌被引到不毛的曠野飽受魔鬼考驗,四十天不進點滴飲食,倍受饑餓折磨。此后的四十天又受到了各種各樣的磨難,最后的七天更是災難重重,包括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后來老人回到小茅棚,臉朝上躺在床上,身下壓著報紙,他手心向上,胳膊伸得直直的,這完全是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姿勢。在作者心中,老人的背運、拼搏和耶穌的受難復活是一樣的,他暗示了人們,所有信仰宗教的人都將遭受巨大災難,但最終所有人將會獲得精神上的永生。
英國浪漫派詩人拜倫和雪萊并不特別虔誠于宗教,但是縱觀他們的作品仍然可見《圣經》對其的重大影響。拜倫的經典力作《該隱》是詩人根據(jù)《圣經·創(chuàng)世紀》中該隱殺死弟弟亞伯的故事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世紀》中描寫的是該隱出于嫉妒心和不順從致使犯罪,而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卻將該隱塑造成一位反抗上帝追求真理的青年英雄,殺弟弟亞伯是上帝刻意安排的,從而對傳統(tǒng)教義的信仰提出了挑戰(zhàn)。詩劇探索了基督教所關心的人類受苦犯罪和死亡的根源。而雪萊早年就沉醉于《圣經》的瑰麗詩篇,醉心研究圣經文學。他在《基督教論》中盛贊了耶穌仁慈寬厚的美德和無畏的革命精神。
三
《圣經》基督教不僅是一段宗教歷史現(xiàn)象,更是一種思維情感方式,它的觀念和精神深刻地影響著西方人對歷史社會、人類命運、個人生命等問題的看法,從而使得罪與罰、罪與恕、生命與永恒、道德與上帝、自由、博愛、平等、希望等成為西方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內容。我們要想準確理解西方文學,必須從源頭《圣經》出發(fā),弄懂《圣經》,再用這部著作所提供的透視力去考察享受西方文學。
參考文獻:
[1]The Student Bible, NewInternational Versio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Grand Rapid, Michigan, 1996.
[2]段琦.圣經知識寶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3]陶靜.“圣經”[C].名篇名著導讀[A],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1.
[4]諾思洛普·弗萊.偉大的代碼—圣經與文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