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克隆技術論文(2)
動物克隆技術論文篇二
對“克隆熱”的理性思考
(肖靜寧,女,1934年生,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中國生理學會會員。主要從事腦科學與認識論、科學方法論研究。)
提 要: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人們對克隆技術的關心,實際上是對人類自身的關心。因此,出現(xiàn)了以“克隆人”為中心議題的“克隆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克隆人”的宣傳者,嚴重忽視探索中的克隆動物技術不成熟的現(xiàn)實,輕率處理與人類息息相關的一時難以解決的難題,造成了極大的思想混亂。我們應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對待科學技術的新發(fā)展,避免導向歧途。
關鍵詞:克隆 胚胎細胞 體細胞 克隆動物技術 核移植
1997年世界生物技術領域發(fā)生了一件最為轟動的事件——英國Roslin研究所的科學家利用成年哺乳動物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培育出克隆羊多利。多利羊的誕生,立即在世界范圍內、也在我們國內掀起了一場以“克隆人”為中心議題的軒然大波。無論是政府首腦或平民百姓,無論是本領域專家或哲學社會科學家都紛紛卷入了所謂的克隆熱潮之中,爭論的問題涉及自然、社會、科技、政治、法律、哲學、倫理、道德、價值乃至精神、信念等廣泛領域?,F(xiàn)在看來,對“克隆人”的大爭論,不能僅僅視為是科學本身的價值決定的,科學本身與它引起的大爭論看來有點脫節(jié)。那么,我們究竟應該怎樣來看待這場眾說紛紜的克隆熱的形成呢?
一
“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我們應該遵循這樣的觀點來看待科學發(fā)現(xiàn)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意義和價值。的確,本世紀生命科學領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1953年科學家對DNA雙螺旋結構的發(fā)現(xiàn)使生物學由描述性學科進入到對生命本質的揭示?,F(xiàn)代生物科學與工程學和其他基礎科學相結合產生的生物技術(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fā)酵工程等),對生物的控制與改造達到空前的水平。發(fā)展生物技術對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糧食、能源、資源、環(huán)境和健康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因此,人們對于來自生命科學前沿的進展與突破也就格外關注。用高等哺乳動物體細胞克隆羊成功,再次證明哺乳動物可以進行無性繁殖,必將帶來一場生物發(fā)育革命,因而有人認為多利羊的誕生提前宣告了生物世紀的到來。
對生物世紀的關注也就是對人類自身生存條件、生活質量與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注。愛因斯坦曾說:“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2廣義的克隆技術(包括動物克隆、植物克隆、微生物克隆、生物大分子DNA克隆)及其他生物技術的確可以為這個主要目標作出自己的貢獻。因而,這也是人們熱切關心克隆技術發(fā)展的本質所在。
但是,人們對克隆的熱切關心并不足以說明這場克隆熱的形成。因為這場克隆熱的中心議題并不是廣義的克隆技術,甚至也不是克隆羊,而是克隆人的問題。對于具有這樣性質特征的克隆熱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不是這項克隆動物(羊)技術本身及其現(xiàn)實可能的意義和前景,而是媒體的誤導——一開始就把克隆人這個科學家始料不及的問題作為現(xiàn)實醒世于人,乃至混淆與抹殺克隆動物技術的醫(yī)學應用與克隆人的本質區(qū)別。我們只要認真讀一下Wilmut等在《Nature》雜志上的文章3和同一刊物上Stewart為之所寫的評介4,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都只字未提克隆人的問題,這是很正確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日后掀起的“克隆人”的爭論是科學家根本沒有想到的。但世界各地媒體對克隆人卻大作文章,在克隆人的熱炒中,有的科學家也失去了應有的冷靜,甚推波逐瀾。其實,僅僅根據(jù)一例體細胞克隆羊就把克隆人視為克隆的現(xiàn)實前景,是不可取的。因為他們采用的類推方法是不可靠的,即“羊是高等哺乳動物,人也是高等哺乳動物(且不說兩個“高等”可否等同),既然用體細胞可以克隆羊,那么也可以克隆人”。甚至有的人依此方法十分具體地推論說什么從克隆羊到克隆人兩者之間只是“一步之遙”,不出兩年即可實現(xiàn),如此等等,從而將嚴肅的科學問題引入了歧途。
在當今市場經濟、信息社會里,傳媒與科技已結下不解之緣。對于一項科技成果,傳媒無論是正確的引導或錯誤的引導都會對公眾的心態(tài)帶來不可抗拒的影響,何況是“克隆人”這樣關系著人類未來生存和發(fā)展的重大問題呢?我們知道,Roslin研究所早在1996年3月在《Nature》5上已發(fā)表了用已經分化的胚胎培養(yǎng)細胞克隆成功5只羊的報導,這無疑是克隆動物技術的很大進展,但卻未引起什么注意。相反地,1997年2月在《Nature》上發(fā)表克隆羊的新突破,卻造成了極大的科學轟動。原因在于后一次當正式論文出版前5天科學家搶先在Internet網(wǎng)上公布了科學成果。傳媒對之迅速作出反映,把注意力引向“克隆人”。接著大肆鼓吹克隆戰(zhàn)爭狂人希特勒,有的甚至危言聳聽,把克隆動物技術比作“生物原子彈”,“是比核武器更易得到的大規(guī)模毀滅性手段”,使人們開始憂慮這種可怕的技術將把人類引向何方。加之國外有的電視臺每天都要煽動性地詢問“你是否要復制你自己”,似乎克隆人已是一件十分現(xiàn)實的事。在人類的倫理、道德、價值、信念、精神都沒有為這種突而其來的“克隆人”作好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在沸沸揚揚的媒體炒作下,有些人似乎感到人類的社會生活將要被克隆人的出現(xiàn)所打亂,產生了迷惘與驚恐,甚至迫使政要首腦也紛紛干預表態(tài)。
與此同時,在關于克隆人的討論中,有些科學家依然保持著科學應有的嚴肅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并針對媒體誤導的危害性,鮮明地指出,克隆人并非馬上即可實施的現(xiàn)實問題。例如,多利羊成果公布不久,在美國白宮舉行的聽證會上,一位科學家指出:“你們不要驚慌失措”,“今天的技術離克隆人還遠著呢”,“若是放任對不懂克隆技術的新聞媒體對公眾進行片面宣傳,可能導致哥白尼那樣的悲劇”6。國內也有科學家指出:“倫理無疑要關注,但首先要恢復這一工作的本來科學面貌,然后根據(jù)它可能帶來的影響再作研究”7。這就向我們提出一個根本性的科學態(tài)度問題。我們認為,大眾傳播界、特別是理論界對于一項科學技術新發(fā)展可能引發(fā)出的有關人類生存和社會發(fā)展等種種影響的討論時,一定要以科學本身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不能靠純邏輯推理,更不能憑主觀猜想,追求所謂的轟動效應。否則,無論是哲學思考、倫理評價、價值判斷都會流入空泛,甚至造成思想上的混亂。
二
要從科學本身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就要準確地了解和把握克隆動物技術的現(xiàn)狀和它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只有采取把現(xiàn)狀與歷史聯(lián)系起來進行系統(tǒng)考察的方法,才能堅持科學的態(tài)度。
1.有性繁殖、無性繁殖與克隆。動物的生殖方式經歷了從無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的進化歷程。所謂有性繁殖是通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合子,由合子發(fā)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親代雙方均為子代提供遺傳信息。進化已賦予高等動物有性繁殖一套完善的機制。
無性繁殖是絕大部分低等動物產生新個體的方式。常見的有出芽生殖、孢子生殖、分裂生殖等,其特點是不經過雌雄配子的形成,新個體直接由老個體產生,新老遺傳物質是同一的。
克隆(Clone)源于希臘語,1903年引入園藝學表示用離體小支增殖的意思,以后逐漸用于植物學、動物學與醫(yī)學??寺∈且糇g,過去曾譯為無性繁殖系,不如音譯更合適。自然界生物的生殖方式雖有無性繁殖與有性繁殖,但某一生物進化到有性繁殖,就絕不再采取無性繁殖了。所以,克隆是自然界不存在的產生新生命的方式,是在人工誘導下的無性繁殖方式,其關鍵在于人工干預??寺∽鲃釉~用指無性繁殖的操作或過程;作名詞用則指無性繁殖的結果或產物。生物界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生物大分子DNA都可以進行遺傳操作,以產生與親代在遺傳上同一的副本,對不同生物有不同的克隆方式,核移植技術是細胞水平的遺傳工程,是克隆動物的基本方法。依供核細胞不同,又可分為胚胎細胞克隆與體細胞克隆。鑒于胚胎細胞與體細胞的“全能性”的巨大差別,上述兩種克隆是不同水平、不同意義上的工作。
2.核移植技術與克隆動物技術路線的建立??寺游锛夹g是建立在核移植技術之上的,核移植并非始自克隆羊,可追溯到60年前德國胚胎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Spemann的“神奇的實驗”8。
從50年代直至70年代各國科學家進行了大量核移植工作。核移植首先在兩棲類取得成功是符合科學發(fā)現(xiàn)由簡單到復雜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兩棲類的卵大而堅實,又在體外發(fā)育,是研究胚胎發(fā)育的好材料。在這里,首先是美國科學家Briggs與King證明了兩棲類胚胎發(fā)育早期的細胞核是全能的;10余年后英國科學家Gurden不僅重復了上述工作,還用高度分化的成體爪蟾的多種體細胞進行核移植,均產生了活的蝌蚪9,從而建立了克隆動物的基本理論與技術路線,表明兩棲類高度分化的體細胞具有全能性,其遺傳物質并沒有隨著分化發(fā)育發(fā)生不可逆轉的改變,而是在一定條件下能夠依據(jù)去分化、再分化的過程,按一定的時空順序有選擇地進行基因表達,導致一個正常的新個體的產生。Gurden的一系列工作被視為克隆動物的“經典之作”10。在兩棲類之后,經常用作實驗動物的大鼠與小鼠一直未取得公認的克隆成果,以至克隆動物處于停滯狀態(tài)。
8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生物技術的發(fā)展,科學家激起了對高等哺乳動物進行無性繁殖的興趣。因為哺乳動物的生殖問題歷來具有經濟價值,且核移植的重建細胞在體內發(fā)育成功的可能性也較大。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丹麥科學家Walladson11在顯微鏡下所進行的極其精細的核移植工作,把克隆動物技術推向高等哺乳動物。他成功地用羊的早期胚胎細胞克隆出兩只活的羊羔,表明羊的早期胚胎細胞具有全能性。他還通過實驗證實,作為受核細胞,去核卵比去核合子(受精卵)更好,因為卵細胞質中的一些因子對于重建細胞的再程序化是必須的。此外,有的科學家還用奶牛多能干細胞產生了牛的成活后代。
3.克隆動物技術的新突破——多利羊的誕生。科學是有繼承性的,一項新的科學突破總是集中了先前的科學成就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才能實現(xiàn)。英國Roslin研究所的科學家Wilmut等不滿足于高等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細胞核移植的成功,而將核移植技術逐步推向難度的極端——體細胞克隆。我們知道,動物進化的等級越高,細胞分化的專一性程度就越高,要恢復“全能性”就越困難,甚至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但是,唯有體細胞克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性繁殖,先前只有兩棲類有過成功報導。Wilmut等在1996年3月與1997年2月《Nature》上兩度發(fā)表克隆羊的新成就,總數(shù)達到13只(其中3只生后不久死亡)的驚人數(shù)字,他們采用的供核細胞均突破了早期胚胎細胞,而遵循由分化程度較低逐漸向分化程度較高推移,直至登峰造極的體細胞。一只由6歲成年母羊體細胞克隆成功的多利羊成為世界上有史以來最令人驚奇的獨一無二的小母羊,論文發(fā)表時已經7個月了。在筆者行文時,欣聞多利作了“媽媽”,克隆羊有能力自然交配產生健康后代是很有實際意義的。
Wilmut等通過長期的、大量的、艱辛的、細致的克隆羊實驗研究,已經總結出成功的關鍵所在:“核移植形成的胚胎的發(fā)育依賴于染色體的正常倍性的維持和創(chuàng)造出適合基因表達的發(fā)育調控條件,這些反應都受供體細胞與受體細胞所處的細胞周期的階段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影響。”12這段精辟的論述包含著豐富的內涵。核移植能否成功首先在于如何使供核與受核得以相容,使供核的基因表達與受核細胞活動在時間上的同步。這就需要找到細胞處于相容的細胞周期,既能保持正常的染色體倍性,又提供供核與受核細胞最佳的相互作用環(huán)境,從而促使胚胎的正常發(fā)育。生物學告訴我們,體細胞的遺傳信息以復本形式存在(2n),生殖細胞以單本形式存在(n)。有性繁殖的精卵結合形成子代的染色體組為n+n=2n;而體細胞克隆遺傳物質僅由體細胞核提供為2n+0=2n。在這里,無論是有性繁殖或無性繁殖均要求正常的染色體倍性乃是生物學的基本規(guī)律。
為此,Wilmut等進行了巧妙的實驗設計。在顯微操作下取出已去分化處于G0期的供核放入預先已去核的卵母細胞內,再用電脈沖促使它們融合并使之被激活,誘使猶如一個“受精卵”那樣的重建細胞開始胚胎發(fā)育的歷程,以后還要將重建細胞放回母羊的輸卵管內接受自然條件的胚胎發(fā)育,如胚胎發(fā)育良好則移入代孕母羊子宮內孕育,直至足月產仔。
多利羊來之不易,它既是半個多世紀以來用核移植技術進行動物無性繁殖的理論和技術路線長期曲折發(fā)展的產物,
又是大量人力、物力、知識、技術甚至運氣的結晶。多利是令人最感興趣的里程碑式的幸運羊仔,它標志著科學家對體細胞克隆羊在理論與實踐上都有了引人注目的突破。但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我們還必須同時看到事情的另一方面,那就是克隆動物技術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還有許多未知因素有待進一步研究與發(fā)現(xiàn)。一個十分醒目的數(shù)字是,克隆多利羊的技術起點,用了精心制作的434個G0期供核與相應的434個去核卵,經過促進二者融合等多種人工干預環(huán)節(jié),最后只產生一例多利羊,克隆多利成功率為1/434,即0.23%。當然在動物實驗階段,人們往往只計成功,不計失敗。但如此高的失敗率不正是告訴我們,克隆動物技術的成熟與完善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嗎?
多利羊成果的上述這兩個方面就構成克隆動物技術的真實現(xiàn)狀。它是我們進一步考察有關克隆動物技術的各種重大問題的現(xiàn)實基礎。
三
在克隆熱中,人們對以多利羊誕生為標志的克隆動物技術新突破的意義、存在的問題、可能的影響既表現(xiàn)了十分關注,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們認為,正確的研究態(tài)度,應該以克隆動物技術的實際狀況為基礎,以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的利益為標準,把嚴肅的科學態(tài)度和對人類自身負責的精神結合起來,對這些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考與分析,作出基本符合科學自身發(fā)展的前景及其所能帶來的影響和后果的科學判斷與回答。
1.發(fā)展有益于人類的克隆技術。如果我們把高等動物的有性生殖看作是一種自然的、完善的系統(tǒng)工程,那么克隆動物技術就可以說是一個目前尚不能規(guī)律性駕馭的另一種系統(tǒng)工程。但是,隨著科學的進步,克隆技術也會逐步完善起來。當前,“發(fā)展有益于人的克隆技術”已成為學術界的共識13,因為克隆技術對于探索生命的奧秘,造福于人類都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從理論上講:(1)用成年哺乳動物體細胞克隆出成活后代的事實,對于高等動物高度分化的體細胞是否具有全能性的問題提出了新的看法與證據(jù)。多利羊的產生表明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供核與受核細胞在細胞周期的適當組合以增加再程序化的機會,高等哺乳動物高度分化的體細胞也可以是全能的。這不僅對于開辟用體細胞進行動物的無性繁殖提供了新的前景,也改變了以往認為高度分化的體細胞已經歷了不可逆變化的成見,為再生、修復組織器官缺損奠定了理論基礎。(2)克隆動物技術也為研究已知發(fā)生在后天的體細胞發(fā)育和衰老過程中的一些變化帶來機會,這無疑對人類的健康與長壽有重要意義。(3)克隆動物技術也為生物學的基本理論的研究和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帶來動力??寺游锛夹g的提高有賴于整個生物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如細胞周期、細胞動力學、核質關系、細胞分化、全能性等,理論與實踐是互相促進的關系。
其次,從實踐意義上講,克隆動物最大的特點在于遺傳物質單純,隨著.技術的提高,在醫(yī)學、畜牧領域將日益顯示其價值。(1)增速繁殖經濟動物,使優(yōu)良經濟動物的推廣不會受到繁殖季節(jié)、繁殖速度的限制,也為不育或低育乃至瀕危動物的人工繁殖開辟新路。(2)克隆技術對于醫(yī)學研究的意義重大。尤其對于基因治療、遺傳病研究、癌癥研究可能開辟新的前景。(3)使高效培養(yǎng)動物新品種和治療某些人類疾病成為現(xiàn)實。當前最具吸引力的領域是將克隆動物技術與轉基因技術結合起來,使轉基因克隆羊成為前所未有的“生物制藥廠”,這一科學成就前景廣闊。
2.克隆動物技術存在的問題是對“克隆人”最大的倫理學制約。這些問題歸結起來無非是兩個方面:一是克隆動物技術本身不成熟;二是克隆動物可能面臨的問題。
首先,目前克隆動物技術還處于探索階段,克隆動物成功與否有很大的偶然性與隨機性。特別是用體細胞克隆羊尚未得到重復,技術投入了太多的未知數(shù)。(1)供核與受核細胞所處的細胞周期如何使之相容、發(fā)育同步,在實驗技術上尚未解決。Wilmut在論文中寫道:“如此多的失敗是因為很難確??章鸭毎c提供遺傳物質的乳腺細胞同時處于相同的細胞周期。”14 (2)當前的研究和實驗還未弄清楚重建細胞核重新發(fā)育的起始條件與作用方式,即再程序化的機制。(3)目前還不清楚細胞周期的相容與核移植成功之間的連結機理是什么。(4)由于顯微操作技術的局限性,任何一點失誤都會導致諸如DNA的額外復制和早熟染色體聚合等問題。(5)供核體細胞的取材是取自妊娠后三個月的母羊乳腺細胞,這很有特殊性。有的科學家懷疑可能實驗的成功是得自一個外觀上無法辨認的尚未分化的干細胞(具有全能性)。Wilmut在論文中也指出;“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即有一小部分相對未分化的干細胞在妊娠期支持乳腺的再生。”15可見,多利羊決非克隆人的現(xiàn)實前景。針對有人利令智昏宣布馬上要著手克隆人,多利羊的研究者Wilmut當即指出:“僅僅想像一下在復制羊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高死亡率如發(fā)生在嬰兒身上,就夠讓人受不了的。16這就鮮明地表明由于技術不成熟帶來的傷害與致畸的可怕后果是對克隆人的最現(xiàn)實的倫理學制約。
其次,克隆動物的可應用性尚待多方考察。必須對克隆動物可能面臨的問題盡可能作出長遠的準確的判斷,以建立對人類進行遺傳干預適度性的參照系。從現(xiàn)有的知識出發(fā)考慮:(1)克隆動物不利于遺傳物質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有可能給克隆動物的生存帶來意想不到的壓力,如大量克隆經濟動物在環(huán)境突變面前可能全軍覆滅。(2)克隆動物遺傳物質單一,沒有有性繁殖那種遺傳物質的交流與互補,會造成基因的丟失,加劇遺傳病的發(fā)生。(3)體細胞克隆不可避免導致細胞分裂次數(shù)越多,發(fā)生基因突變的可能性越大。再如克隆動物的壽命問題,體細胞分裂代數(shù)是有限的,讓已經分裂許多代的體細胞“返老還童”重新發(fā)育成新個體,其壽命是否受影響是無法回避的?;蛲蛔兣cDNA復制次數(shù)有關,也與癌癥發(fā)生相關。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有關遺傳學與發(fā)育生物學的問題不是一下子看得出來的,而它隱含的各種問題往往要經過好幾代才能表現(xiàn)出來。以上表明,對人類自身進行遺傳干預是需要非常慎重的,這就提出一個干預適度性問題。可見,克隆成功的動物面對的上述問題涉及到人類種族延續(xù)中的健康不健康、正常不正常、畸變不畸變,退化不退化等等有關人類生命的大問題,它們在更深層次上構成了對克隆人的倫理學制約。
3.克隆人論者扭曲了克隆動物技術的發(fā)展前景。在有關克隆技術的討論中,不少人認為當技術成熟了就可以著手克隆人。這里又提出了一個問題,技術上可行,是否在倫理、價值上可行?或者說用什么價值標準來進行關于克隆人的目的性判斷?“如果我們以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作為我們的價值標準”17,那么對克隆人的目的性判斷來說,不外乎有三種情況;(1)為增加人的數(shù)量,目前全球人口爆炸,這點不必考慮。即使人口稀少的國家或地區(qū),通過提倡多育、移民等方式,比起克隆人的方式不是更經濟、可靠和有效嗎?(2)為改善人的質量,問題在于這里質量的優(yōu)劣及其導致什么樣的效果,也就是優(yōu)生克隆由誰來裁決又如何裁決?為了優(yōu)生,人類連近親繁殖都要禁止,難道還要搞克隆人這樣的單親繁殖嗎?此外,人的社會性是無法克隆的,克隆天才或惡魔都不過是科幻式的奇想。(3)為特殊的人群的需要,提的較多的是同性戀社區(qū)。同性戀者如果想要孩子就會異性戀了。同性戀本身是社會問題,與吸毒、愛滋病關系密切,還要變本加厲克隆同性戀者嗎?唯一合乎情理的考慮是對不育夫婦想要孩子提供機會。但試管嬰兒之父羅伯特•愛德華最近指出:“不育夫婦不要對克隆技術抱任何希望,至少近期是如此。”18由此可見,上述三種克隆人的目的性判斷,均不利于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與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要求,克隆人決非克隆動物技術的發(fā)展前景。這里當然不排除將克隆動物技術用于人的可能性,但“將克隆技術用于人類可能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人體系統(tǒng)的理解,而不是克隆人”19。
綜上所述,就足以表明:只要對克隆動物技術本身有一個比較正確的理解而又真正堅持以人類自身的利益為判斷的最終標準,爭論中提出的許多問題是可以迎刃而解的??寺〖夹g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克隆技術發(fā)展的誤導和主觀臆斷。但在“克隆人”的炒作中也使我們注意到:當前加強科普宣傳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同時在科普宣傳中教育人們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觀。在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全民教育的內容。此外,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排除因克隆技術應用不當給社會帶來的各種問題,各國政府、各種組織都在強調制定相應的管理法規(guī)或倫理規(guī)范,加強各種形式的立法??梢哉f,加強科普宣傳與立法是人們對克隆技術由惶恐趨于理智,從迷惘悟出真諦結下的兩個碩果。這將有利于使人類更加科學地關心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推動克隆技術等生物技術更加造福于人類。
注釋: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75頁。
2 轉自王強:《亦冷亦熱話克隆》,載《百科知識》1997年第4期。
3、12、14、15 I.威爾穆特等:《來源于哺乳動物胚胎細胞和成體細胞的成活后代》 (Wilmut I. et al:Viable offspring dirived from fatel and adult mammalian cells,《Nature》385:810-813,1997.2.)
4 C. 斯圖爾特:《核移植:從乳腺細胞復制羊》(Stewart C.:Nuclear Transplanation:An udder way of making lambs,《Nature》385:769-770,1997.2.)
5 K.H.S.坎貝爾等:《從胚胎培養(yǎng)細胞系通過核移植克隆羊》(Camplell K.H.S. et al:Sheep cloned by nuclear transfer from a cultured cell line,《Nature》380:64-66,1996.3)
6、7科學家討論會發(fā)言紀要;《無性繁殖技術帶給我們什么》,載《世界科學》1997年第4期。
8 銀?。骸毒d羊的克隆》,載《醫(yī)學與哲學》1997年第6期。
9 劉祖桐等;《遺傳學》(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12頁。
10 陳淑華等:《復制生命?》,載《學術月刊》(臺灣)1997年第8期。
看了“動物克隆技術論文”的人還看:
2.微生物與健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