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片子免费,色综合久,欧美在线视频看看,高潮胡言乱语对白刺激国产,伊人网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碰就硬老熟妇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學科論文 > 近代史論文 > 初中歷史學生論文:林則徐禁煙運動新評

初中歷史學生論文:林則徐禁煙運動新評

時間: 謝樺657 分享

初中歷史學生論文:林則徐禁煙運動新評

  1838年6月2日,力倡禁煙的鴻臚寺卿黃爵滋向道光皇帝上疏,提出一個“重治吸食”的嚴禁方案,1838年12月29日,林則徐奉旨從湖廣總督任上來到北京。道光皇帝在8天之中連續(xù)召見林則徐八次,聽取他對禁煙的具體意見和措施,并賞賜林則徐在紫禁城內騎馬、乘肩輿,還授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加兵部尚書銜,節(jié)制廣東水師,前往廣東厲行禁煙。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初中歷史學生論文范文:林則徐禁煙運動新評。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林則徐禁煙運動新評全文如下:

  一百六十年前林則徐在中國發(fā)動了一場"禁煙運動",不僅在當時轟動世界,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始,林則徐也從此成為中國的"民族英雄"而名揚中華,流芳百世。今天,一百多年后,我們重新審視歷史,再度就林則徐當時的"禁煙運動"進行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問題需要人們進行新的認識,特別把林則徐的行為完全稱之為"愛國行為"有許多值得懷疑和商榷的地方。本文就此做分析,以引起人們爭論。

  一、林則徐"禁煙運動"前的中國

  從十四世紀開始發(fā)展起來的西方現(xiàn)代文明,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新航線的開通,現(xiàn)代工業(yè)的興起,縮小了世界不同地區(qū)之間的相互的距離。古老的東方,特別是充滿神迷感的中國,西方各國早就意欲打開閉關鎖國的古老中國的大門。最早來華的是十六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這些當時海上的強國,葡萄牙是自西而東,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印度,明朝正德九年到十一年間(公元一五一四至一五一六年)間到達廣州沿海,在廣州附近的一些小島做一些中介商人,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年)有八條葡萄牙船來到廣州珠江口岸。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八年),在寧波,明朝官兵還與葡萄牙人發(fā)生武裝沖突,據西方人記載,葡萄牙死于此役的有五百多人。一五六一年左右來華的葡萄牙人因船上貨物濕水,需要"借地晾曬",重金賄賂廣東地方官,租下了澳門,每年完納地租銀一千兩,一七四0年減少為五百兩,歷來均向山縣繳繳納。

  西班牙來華的方向則是自東而西,由南美洲到達菲律賓,一五七一年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曾幫助當時的明朝政府夾攻以林鳳為首的中國海盜,這樣便開始了與中國最初的關系,但是當時的交往只限于在福建??谶M行通商,一五七五年西班牙首次到達了中國大陸,要求與中國通商,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允許。

  繼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荷蘭也開始尋找與中國發(fā)生關系,荷蘭是一個后起的西方強國,明朝萬歷二十九年(一六0一年),荷蘭的商船首次來到了廣州,要求與中國通商。但是未得到明朝政府的允許,以后荷蘭人曾兩次占領澎湖列島,明天啟四年,明朝官兵奪回澎湖列島,接著荷蘭人又占領了中國臺灣,到了清朝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中國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臺灣趕走了荷蘭人,荷蘭人的"武力通商"的辦法才告結束。

  英國是從十六世紀開始,英國女王伊利莎白曾兩次致書中國皇帝,要求建立關系,但都沒有成功。一六三七年英國派了四只軍艦來華,駛入珠江和廣州,要求與中國建立關系,結果與中國發(fā)生了最初的沖突。一七九二年,英國又以補賀干隆皇帝八十壽辰為名,派遣馬嘎爾尼為首的使團啟程來華,九月在熱河覲見了皇帝,提出開放寧波、舟山、天津通商口岸,設立商館等建議,均被干隆皇帝向英王頒發(fā)"敕諭"拒絕,馬嘎爾尼被迫掃興而去。一八一六年,英國又派遣阿美士德為首的使團來華,主要目的是謀求駐使北京,開放北方通商口岸及爭取廣州的的英商有更大的自由。但是,因阿美士德等人堅持不行跪叩之禮,同清延爭執(zhí)不下被逐回。一八三二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一個名叫禮士的船主,帶領廣東商館職員林塞,化名胡夏,及傳教士郭士立,化名甲利,一行七十多人,對中國進行實地貿易考察。

  法國一六六0年,成立了中國公司,一六八八年法王路路易十四派遣第誠、白普、洪若翰、李明、劉應等五名傳教士到北京。一六九八年,第一只法國商船開來中國,從路易十四,路易十六,一直到拿破倫,法國曾多次派傳教士商船到中國。

  美國則是一個后起的經濟強國,一七六八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次年,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到達了廣州,商船在廣州出售西洋人參,賺了三萬七千多元,從而吸引了大批美國商人到中國經商。而美國則是后來者居上,在以后的發(fā)展中美國以自己技術,資源,資金等雄厚的力量,逐步取代一些"老牌"的西方強國。

  盡管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初,西方各國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美國等國都曾先后不斷的派出大批使者和商人,以及商船隊到中國進行貿易,但是在這三百年間,中國的對外貿易,總是居年年出超的有利地位,這種情況可以從中英貿易關系方面看出來。(當時的中國對外貿易,英國占據最主要位置,其余的荷蘭,法國等國的輸華總值還不及英商輸出總值的一半)。見下表:

  中英進出口貿易價值及其指數(一七六0至一八三三年每年平均數)

  價值單位:銀兩 指數:(一七八0至一七八四年)平均=100

  年度      進口 指數 出口 指數

  1760一64  470286 36·1   979586 47·0

  1770一74  1466466 112·6 2119058 101·0

  1780一84  1301931 100·0 2083346 100·0

  1790一94  5007691 384·6 5843714 280·5

  1800一04  7715556 592·6 7556473 362·7

  1820一24  6525201 501·2 9816066 471·2

  1830一33  7335023 563·4 9950286 477·6

  (參見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tǒng)計資料選輯》,就學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第二、三頁。)

  英國與中國進行貿易,用什么東西來換取中國的貨物,從輸入到中國的貨物來說,英國本土的出產,實在沒有一件是中國民眾所喜歡的。當時英國本國的王牌貨物是毛紡織品,但是這種貨物既不夠精美,也不夠便宜,在中國找不到什么主顧;而英國商人(主要是東印度公司),自中國輸出的貨物以茶葉為大宗,其次則為生絲、土布、還有一些零星貨物如大黃、瓷器、糖、樟腦等,向中國輸出毛紡織品,金屬(鉛料,銅及打簧貨),從印度運來棉花;美國從廣州輸出的主要商品是生絲、茶葉、土布三項,向中國輸出的西洋參、皮毛、檀香木等。所有輸往中國的商品,對中國來說可有可無,中國有的是綢緞土布,英國毛呢在中國很難找到銷路,不賠本就賣不出去。如英國從一七八六年到一八二九年,曾八次來到中國推銷棉紡織品,都銷路不佳,多次賠本。一八二一年英輸往廣州的英花呢四千五百零九匹,剪絨與天鵝絨四百一十六匹,在廣州市場上拍買脫手,結果賠本百分之六十。

  英國的一些奢侈品,市場需要量很少,印度來的棉花盡管有用,但中國也是盛產棉花的國家,只有在蘇,浙一帶棉花歉收時,印度棉花才有銷路。在十八世紀末東印度公司自中國輸出茶葉每年約在四百萬兩左右,僅此一項就可以抵消當時英國輸入中國的三項主要商品(毛紡品,金屬品和棉花),中國結實的土布則又暢銷歐,美市場,美商每年從中國販運二、三百萬匹。這樣,當時的英美等國不能向中國提供什么象樣的商品,而又迫切需要中國貨,所以中國在對外貿易上經常是大量的出超。以中、英間的貿易而論,到貿易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中國每年出超的價值,高達白銀二、三百萬兩以上,英國必需用白銀(西班牙、墨西哥銀元)來支付,以至當時來廣東進行貿易的外國商船,所帶的貨物不多,而大量的卻是銀元,東印度公司來華的商船,經常要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現(xiàn)銀,商貨不多。所以,東印度公司對廣州的整個進出口生意是無年不賠的。

  中國與英國之間的貿易差額,以及與其它美國等國之間的差額,這些開始加劇了雙方的貿易矛盾和摩擦。造成當時這些差額的原因來自兩個方面:從中國方面說,由于中國地大物博,有豐富的物產和土地資源,本身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完全可以滿足封閉的自給自足的需要;從西方國家來說,盡管他們的技術先進,產品新異,但是其工業(yè)產品規(guī)模要達到足以排擠中國的貨物,攻破封閉的中國市場大門并不是十分容易的。比如最早來華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都還不是工業(yè)大國,拿不出什么制造品輸入中國,葡萄牙雖然租借了澳門,但也只能把中國的絲綢、瓷器、手工藝品等運往南洋,印度和歐洲販賣,而把南洋的香料,藥材等物,以及少量的歐洲商品運銷到中國。這種貿易,中國貨經常出超,他們的支付手段是白銀;西班牙也是經常從墨西哥運載大批白銀到呂宋,而由閩,廣商人販運絲綢等貨到呂宋換取銀元載回中國。這兩個原因說明,像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和地大物博的古老的大國,并不是可憑一些少量的現(xiàn)代產品就可以打開其封閉的大門,也不可能通過少量的新產品,新技術就能改變中國民眾的消費傳統(tǒng)。見下表:

  東印度公司輸華商貨的盈虧

  一七七五至一七九九年每年平均數   價值單位:銀兩

  年度   毛紡品 金屬品  東印度產品 總計

  1775-79  -23788 +7679  +17512 -2831

  1780-84 -22456   +6754  -4849 -23199

  1785-89 -26284   -4443   +24829 -7906

  1790-94  -1061877  +24746 +26703 -62141

  1995-99 -191552 +9772  +20687 -168099

  (參見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tǒng)計資料選輯》第十七、二十頁。)

  二、做著"天朝大國"美夢的清王朝

  從十六世紀開始西方各國就極力想打開閉關銷國的中國門戶,但是長期與世界割絕的清政府并不想急于同世界來往,在他們眼里中國仍然是一個"天朝大國",其國內無所不有,不需要借助于外國,相反地由于民眾與外界的接觸,還會造成反對清王朝勢力的增長,自然清政府反對打開國門。一六八三年臺灣抗清政權被摧毀,第二年,康熙曾一度下令開放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今江蘇連云港)四個口岸與外國通商,廣州則是當時對外貿易的集中地;而到了一七五七年干隆帝索性將通商地限定在廣州一地。

  為了限制外國商人,清政府還設立"公行制度",規(guī)定外商來華辦理貿易和其它事務,均須經過清政府特許的"公行"來進行。"公行"制度由來已久,早在明代廢除"市舶司"制度就逐步形成了。在明代以前,中國的對外貿易,設有專門機構,即"市舶司"來管理和經營。后來對外貿易發(fā)展了,這種由中國官吏直接與外商交易的"市舶司"制度就不適用了,于是廢除這種制度,改由政府指定幾個商人,設立牙行來進行進出口貿易。這種機構被稱為"牙行""洋行"。到了十八世紀初,各洋行商人為了避免彼此間的競爭,就聯(lián)合組成一種行會性質的"公行"。一切進出口貿易都由公行統(tǒng)一經營。公行通稱十三行(最多時達到二十六家,最少時只有四家,并非固定十三家)。它在清政府對外關系上起著一種特殊的作用。公行首先是個壟斷性的商業(yè)組織。一切外國進出口貨物,均由其承銷。由中國內地出口的貨物由其代銷,并負責劃定進出口貨物的價格。它還代替清政府執(zhí)行政治方面的職權,外商來華貿易應繳納船鈔貨稅,均由其經手,即所謂"承保稅餉"。此外,它還代政府辦理一切對外商的外交事宜。外商是不準與官吏直接交往的,一切命令,文書均須由公行轉達,所以公行實際上是兼有商務和外交兩種性質的一個半官方組織。

  除此外,清政府對外商來華的活動還進行了種種限制。干隆時(一七六0年)兩廣總督李侍堯上奏"防夷五事",由清政府頒布執(zhí)行,所謂"防夷五事"是:第一,禁止外商在廣州過冬;第二,外商到粵后由"寓居行商管來稽查";第三,"借領外夷資本及雇請漢人役使,并應查禁";第四,"嚴禁外夷雇人傳遞信息";第五,"夷船泊年""撥營員彈壓稽查"。嘉慶十四年(一八0九年)又頒布了《民夷交易章程》,規(guī)定"兵船不準擅入內港,外商不準久住澳門,清查澳門戶口"等等。到道光時(一八三一年)又制定《防范夷人章程》和《八條章程》。這個章程除重申以往的規(guī)定外,又增加了禁止外商偷運槍炮,禁止私雇買辦,并限制外商在中國之行動,如禁止外商坐轎,禁止外國婦女進城,不許外商在所住商館中擅自出入等項目。

  除此外,清政府對輸出貨物的品種數量也加以限制。糧食(米、谷、麥、豆、雜糧)五金(金、銀、銅、鐵、鉛),軍火(硝磺)以及書籍(史書、一統(tǒng)志,地理圖等)均嚴禁出口。絲、茶、大黃的出口數量也有一定的限制。絲以琉球國為例,按照一七六四年干隆的諭詣,只準"歲買土絲五千,二蠶湖絲三千斤"。各口岸及出入地方,還要"嚴加復查,以杜影射"(《清實錄經濟資料輯要》第四九一至四九二頁。)。進口貨物的正稅(包括船鈔貨餉)雖然很輕,約為值百抽二,但由于清政府的腐敗,貪污成風,官府所取的"規(guī)禮"和公行所取的"行用"很多。據一七五九年新柱,李侍堯等說:"外洋番船進口,自官禮銀起,至書吏、家人、通事、頭役止,其規(guī)禮:火足、開艙、押船、丈量、貼寫、小包等名色共三十八條。頭緒紊如,實屬冗難。",所謂"行用"是公行的辦公費用和"拖欠夷債,虧空稅餉后公行的墊賠費,本為值百抽三,但后來逐漸增多。一八一0年英國大班剌佛(J·W·Roberts)向廣東巡撫申訴:"始時洋商行用減少與夷人無大損益,今行用日伙,致懷遠人貿遷。如棉花一項,每石價銀八兩,行用二錢四分,連稅銀約四錢耳。茲棉花進口三倍于前,行用亦多至三倍,每石約銀二兩,即二十倍矣,他貨稱是。"(參閱王之春:《國朝柔遠記》卷。)。

  上述的通商制度和通商情況構成了清政府閉關銷國的政策,應該如何評價清政府的這種閉關銷國的政策呢?筆者認為,清政府的這種閉關銷國之策,有百害無一利。它一方面限制中國商品的出口,限制了中國民眾與西方的貿易,另一方面也阻礙了中國民眾對西方先進科學和技術的學習。這種阻礙作用在十八世紀以前是較為顯著,當時西方一些先進的國家正處在發(fā)展的初期,他們對世界的"貿易侵略"還只限于印度,南洋等地,以當時中國雄厚的國力而言,處在發(fā)展初期的西方國家還不具備大規(guī)模"貿易侵略"中國的勢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打開國門,自由地放開貿易,鼓勵中國民眾出洋經商,中國是完全有可能趕上西方發(fā)展的步伐。如后起的日本"明治維新"的開放結果,趕上了西方國家。正是由于清政府繼續(xù)采取的閉關銷國政策,給中國帶來了后來"鴉片戰(zhàn)爭"的更大災難。

  盡管當時西方在發(fā)展,世界在發(fā)展,而在東方的清王朝卻繼續(xù)執(zhí)行著閉關銷國的政策,中國不僅越來越落后和腐敗,與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大,而且此時的中國已經由一個古老的"東方大國"成為一個"東亞病夫"。為什幺一個曾經走在人類前例,并為人類帶來許多古代文明和發(fā)明,以及曾出現(xiàn)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詩人、小說家、藝術家、史學家等的古老國家,在向現(xiàn)代文明邁進的時候,又突然停止了腳步,并又被世界的發(fā)展大大地拋在后面。有些史學家曾簡單的把它歸罪于當時統(tǒng)治中國的清政府的無能和愚昧,固然這也是重要的原因,但是除了這些原因外,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當時的清政府實行的"閉關銷國"的政策,清政府實行這一政策。究其原因主要有:

  1、長達幾千年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延續(xù)。

  中國社會最初的氏族走向國家的過程中,曾遺留下來的以家長為中心,以嫡長子繼承為原則的宗法制度,這種制度實際上是一種封建君主的家族統(tǒng)治,家國合為一體,以血緣宗法紐帶維系,家族中的家長制擴大到國家,也就是以后中國封建與專制的"朕即國家"的"皇權天下"的高度集權的君主國家。中國自秦始皇建立這種中央集權的封建與專制國家以來,二千年來盡管這種封建與專制王朝,經歷了無數次的王朝更換,以至到清王朝的確立,無非都是一種封建專制王朝代替另一種封建專制王朝。秦始皇建立的這種中國封建專制王朝,二千多年以來,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君權至上,皇帝擁有最高的權力,從上到下建立了一種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高度集權的社會制度。中國為什幺與西方國家相比,不僅封建與專制時期的時間長,而且又較為穩(wěn)固,這是因為與西方相比,一方面中國封建與專制時期經歷的時間二千多年,時間長和影響深,而西方只有幾百年的時間;另一方是因為中國的中央集權國家一建立就基本上包括了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包括了中國現(xiàn)有的大部分民族 幾千年中國經過了幾十個王朝和幾百個帝王,但無非都是一個"農民王朝"代替另一個"農民王朝",都是建立在"農民暴動"的基礎上,都是"農民占山為王"的結果,二千年來沒有任何改變;而在歐洲眾多的民族從來就沒有統(tǒng)一在一個中央高度集中統(tǒng)一的國家內,大部分國家都處在一種分散的范圍相對較小的君主專制的國家里,這些國家不完全都是"農民暴動"的結果,有些則是民族自治的結果等。這些原因造成中國的封建與專制的中國集權體制強大能延續(xù)較長的時間。

  2、封建與專制王朝所倡導的愚民學說的影響。

  歐洲社會從古到今沒有一種思想曾壟斷和主導人們的思想,而中國長期的"儒家學說"曾一度成為壟斷和主導人們思想的學說。中國的儒家學說,提倡孝悌、修身、仁義等,其中孝悌的學說,即對祖先的崇拜,對長輩的孝道,對家長的服從,被中國封建專治統(tǒng)治者變?yōu)閷鞯某绨?,忠順和服從?!犊冀?廣物名》說"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順可移長;居家里故治可移于君"這說明由于家國同構,家族中的"事親孝"、"事兄弟"、"居家里"等倫常規(guī)范,變成了國家的普遍規(guī)范,"忠"、"順"、"孝"都移于"君"、"長"、"國"。在家國同構的社會里,"忠君"的觀念成了孝悌觀念的必然延伸。而所謂的"修身,仁義"等都只是在"忠君"、"唯上"的觀念基礎上建立的,這樣封建與專制統(tǒng)治者倡導的所謂人生價值在于"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其實質在于從思想和道德上對民眾的行為進行限制,而這種道德和思想標準是,只有所謂社會的"仁義",君子的"義利",沒有民眾的"自身"和"義利","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性點燈",君子可以任意"吃喝玩樂",而百性則只能遵守"仁義"。

  3、長期形成的以農業(yè)為主體的封閉的自然經濟。

  十八、十九世紀時期的歐洲,由于"產業(yè)革命"所帶來的技術上的革命,使得歐洲的經濟已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工業(yè)和商業(yè)開始在經濟中起主導作用。而在中國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與專制社會里,其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態(tài),則主要就是以種植業(yè)為主的農業(yè)自然經濟形態(tài)。雖然秦漢以后的中國手工業(yè)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是在漢民族居住的廣大地域中,仍然是以農耕為主,農民被分割在小塊的土地上,以宗法式的家庭為生產單位,使用簡單工具,人們按照性別,年齡形成了一種自然分工,這就是中國的個體小農經濟。這種小經濟盡管組織分散,范圍較小,水平低下,但是當時的中國農業(yè)養(yǎng)活著中國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農業(yè)是中國古代社會人們基本的生存物質來源,而且也是國家賦稅的主要來源和歷代政權希求穩(wěn)定的基礎。中國的這種小農經濟的經濟基礎,又強烈地排斥商品經濟,中國古代社會的小農生產者,不僅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生活日用品和手工產品,這些產品基本都是自用,與商品經濟無緣。因此中國歷來是"以農業(yè)立國",表現(xiàn)在人們的觀念上,則是"重本抑未"、"重農抑商"。而農業(yè)與工商業(yè)相比不僅生產落后,效率低下,特別它造成人們的經濟觀念保守,缺少商品市場意識,無法接受一些先進科學與技術;而反映在當時清王朝的統(tǒng)治者的觀念中,則把外國先進技術視為"妖術異技",反對民眾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

  4、封閉的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

  中國的祖先自古生活在東亞大陸上,中國的西南面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原上綿延著高聳的雪山,西北除了陡峭的天山山脈外,就是橫無際涯的漫漫沙漠,北部是內蒙古高原,布滿了草原,沙漠和不可跨越的森林,東北部是雪皚皚的大小興安嶺、冰雪、險峰和森林形成了一道天然阻隔,東南則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在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中,古代如此簡陋的交通工具是無法打通外部的聯(lián)系,也就不可能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的情況。同時中國的這種自然環(huán)境又造成生產方式是以農耕占主導地位的形式,中國地處北半球的溫帶、黃河、長江流域,氣侯則十分適應農作物生長,中國是一個原高、沙漠、大海包圍的大陸國家,與外部交通極不方便,中國與世界上許多以海洋的航海為生和草原的游牧為生等的民族都不同,他們必須以封閉的陸地為生。這些情況都在相當程度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具有的保守性的一個重要的特點,也正是在這種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下,形成了中國民眾是長期流行的"自我中心,自我為大"的觀念,所謂"中國者,天下之中也",即是表現(xiàn)了一種自居于世界中心的狹隘的心理。

  三、打開中國市場的敲門磚--鴉片

  西方各國特別是英國在與中國的相互貿易中一直處于不利的地位,在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初期,所有英商不得不運送白銀(多是西班牙、墨西哥的銀元)到中國來販運貨物。十八世紀后半期,英商運到中國的商品,尤其是印度的棉花是可以回收一部分白銀的,但數量仍然只能部分解決中英貿易的不平衡問題,總的來說,當時的中英貿易英國一直處在逆差方面。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到了十八世紀后期,英國的一些商人開始發(fā)現(xiàn)了鴉片這種東西能夠謀取高額利潤,又能夠在中國找到銷路,并且可以用來扭轉英國在中英貿易中的不利地位。于是,鴉片就成為英國打開中國市場的"敲門磚"。

  鴉片原出產于印度,小亞細亞一帶,在一七六七年以前由印度輸入中國的鴉片每年數量不超過二百箱,當時清政府許可輸入鴉片供醫(yī)療之用,一七七三年英屬印度政府確立了向中國輸入鴉片的政策,一七九七年又給英國東印度公司制造鴉片的專賣權,到一八00年輸入中國的鴉片已達二千箱。鴉片貿易對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和英屬印度政府帶來了較大的利潤,以一八一三年為例,這年印度上等鴉片每箱成本費是二百三十七戶布,而它的拍買價格,每箱是二千四百二十八戶布,超過了原來成本的九倍。其次,鴉片稅又是印度政府的大宗收入,在孟加拉它按鴉片成本百分之三百以上的稅率抽稅,一八二九年至一八三0年印度政府鴉片的稅收已超過一百萬英鎊,約占全年部收入的十分之一。

  至于鴉片貿易,對于鴉片販子來說,那更是一本萬利的"生意",既不需要納稅,又能拿中國煙販的現(xiàn)金,穩(wěn)妥地坐收暴利。許多英國鴉片販子,通過鴉片貿易在中國發(fā)了橫財,對當時的英國政府來講也是極為有利的。英國強迫印度生產鴉片,換取中國白銀,借以擴大英國工業(yè)產品在印度的銷路,印度用種植鴉片的收入購買英國用印度的鴉片換取中國的茶、絲、運銷到英國和世界各地??梢?,在英國--印度--中國,即棉紡織品--鴉片--茶絲,這種循環(huán)販賣的"三角貿易"關系中,中國是受害者。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十九世紀初英國對中國的鴉片輸出迅速增加。鴉片販子偷運鴉片的辦法,是先把鴉片囤積在澳門,然后用船載往黃埔,秘密走私;而清政府的"緝私巡船",有些由于受到賄賂,也不聞不問,這樣鴉片的輸入量,到了嘉慶年間已達到了每年四千多箱,而到了一八四0年的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已達到了四萬多箱,竟然擴大了十倍左右。

  鴉片的大量輸往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禍害,起初,吸鴉片的還只是一些土紳、官吏、大商人、大土地所有者,到后來依附于上層統(tǒng)治者的各種人物,如差役、兵丁、僧侶、道士、妓女等,還一些流浪漢、乞丐、土匪和一些下層人士都開始吸鴉片煙來,鴉片含有大量的的毒素,吸食者成癮者,精神萎靡,身體消瘦,形成不生不死的狀態(tài),最后多數因衰竭致死。據稱一八三五年估計,全國吸食鴉片者在二百萬以上。從地區(qū)來講,道光年間,西南至云貴,西北至晉陜,東北至盛京,各處城鄉(xiāng)集鎮(zhèn),都有鴉片販運出售,流行地區(qū)已從沿海擴大到內地十幾個省;在經濟方面,鴉片走私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方面的長期優(yōu)勢,中國一向出口的茶葉、生絲、布匹、藥材等貨物,不夠抵償鴉片煙價,每年還要流出大量的白銀。一八二一年以后,鴉片走私激增,銀荒已從沿海省份蔓延到全國各地,鴉片戰(zhàn)爭前夕,中國每年的白銀流出量至少達一千萬兩,接近清政府每年總收入的四分之一,據最低的估計,鴉片戰(zhàn)爭前的二十年(一八二一至一八四0年)從中國流出的白銀至少在一億元以上,這相當于當時銀幣流通總額的三分之一。白銀的外流使中國發(fā)生了銀貴錢賤的危機,當時中國通用的貨幣是白銀和制錢(園形方小孔的銅錢),十八世紀末制錢七,八百文,即可兌換白銀一兩,到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兌換一兩銀子就要制錢一千六,七百文,銀價上漲了一倍以上。

  隨著鴉片輸入的不斷增加,清政府也越來越感到鴉片的危害,嘉慶四年(一七九九年)清政府已下令禁止鴉片進口。嘉慶年間,清政府也曾多次發(fā)布禁煙禁令,例如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年)的上諭指出,"鴉片一物,其性質為毒烈,服之者皆邪慝之人,恣意妄為,無所不至,久之令血耗竭,必且促其壽命"。還指出:"其來由于香舶先至廣東進關后,以漸販往各省"。這道上諭認為在海上認真查禁,是禁錮活動"凡洋艘至粵,先由行商出具所進黃埔貨船并無鴉片甘結,方準開艙驗貨。其行商容隱,經事后查出者,加等治罪。"( 《清外交史料.嘉慶朝》第四冊,故宮博物館一九三二年編印頁十九。)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兩廣總督阮元奏折中說:"現(xiàn)在內港及黃埔,澳門,虎門各???,尚無偷透",這就是說,正式進口的商品中沒有鴉片。

  通過正常的海關渠道的鴉片已被禁止,這樣大部分鴉片主要是通過走私,兩廣總督阮元奏折中也承認:鴉片"外海地方,潛行販賣,越入各省,不能保其必無。"(江上蹇,復燮:《中西記事》卷四,同治四年刻本頁二。)大量的"鴉片躉船盡徒之零丁洋,其地水路四達,凡福建、江、浙、天津之泛外海者,就地交兌,其銷數之暢如故也。"(《清道光朝外交史料》第一冊,故宮博物館一九三三年編印頁四十一。)英國和美國的一些鴉片商人用來囤積鴉片的躉船,從黃埔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亦稱伶仃洋)上,外洋運來的鴉片都存在躉船上。外國的鴉片販子在廣州和中國商人進行交易,由中國人的走私船到躉船上取貨,這些走私船備有武器,成群結隊,自由地越過關卡,把毒品輸送到廣東、福建、浙江以及其它沿海省份,一些官員從本國和外國的走私販子那里得到大量的賄賂,對此事不聞不問,有些官員自已就參與走私鴉片的活動。雖然朝廷幾乎每年都下令禁止進口和販運鴉片,但是如何才能有效防止鴉片的蔓延,以及如何解決中國與外國的貿易不平衡,如何才能達到既禁了鴉片貿易,又不至于把中國封閉的大門關的更緊,圍繞著這些問題在清廷內部也展開了爭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兩種對待鴉片走私的禁運主張:即所謂的"馳禁"和"嚴禁"的主張。

  關于"馳禁"的主張,一八三六年六月,太常寺卿許乃濟向道光帝上了一道《鴉片例禁愈嚴流敝愈大亟請變通辦理折》,提出了他的關于解決鴉片危機問題的馳禁策。馳禁策的主要內容的三項:

  第一項,鴉片貿易合法,課征關稅。具體辦法是"準令夷商將鴉片照藥材納稅。入關交行后,只誰以貨易貨,不得用銀購買"。這樣,"夷人納稅之費,輕于行賄,在彼亦必樂從";

  第二項,禁官不禁民。即主張對"文武員弁士子兵丁等,或效職從公,或儲材備用,不得任令治染惡習","如有官員士子兵丁私食者,應清予斥革","該官上司及保結轄官,有知而故縱者,仍分別查議";對"民間販賣吸食者,一概勿論";

  第三項,準許內地種煙,以土煙敵洋煙。許乃濟認為,洋煙性烈,土煙平和,"若寬內地民人栽種罌粟之禁,""內地之種日多,夷人之利日減,迨至無利可牟"。如此以土煙敵洋煙,洋煙"自不禁而絕"(《黃爵滋奏疏許乃濟奏議合刊》第二一六至二一八頁。)許乃濟"以煙擠煙""以毒攻毒"的"馳禁策",在中國當時的條件下,對于有效的抵制洋煙的"入侵"應該說是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因為許乃濟的"馳禁策"是一種面對現(xiàn)實,積極的"禁煙主張",他既考慮到中英當時嚴重的貿易逆差,也從當中國封閉的實際出發(fā)。而許乃濟的主張卻遭到清延內部的一些保守派的攻擊,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朱樽,兵部給事中許球等人反對許乃濟的"馳禁策",由于道光皇帝本身就是保守派的頭目,自然道光帝也反對許乃濟的主張,不久道光帝就否定了許乃濟的馳禁主張。從此朝延內部再也無人敢提馳禁主張,而許乃濟本人也因為提出"馳禁策"與道光帝的思想背道而馳,被道光帝革職懲處,在一八三八年道光十八年許乃濟含冤死去。

  對于許乃濟"馳禁論"中國學術界一直都是持反對意見,近年有人重新作了評價,認為以往對許乃濟弛禁策的批駁,停留在一個半世紀前許球的水平,"十足是一種高調,全仗政治上以勢壓人而已,完全談不上什幺歷史的實事求是的分析與研究"(錢昌明:《重評許乃濟的弛禁策》《學術月刊》一九八六年第九期)。也有人認為,弛禁主張"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這個主張當時除兩廣總督鄧廷幀上奏擁護外,舉朝無有任何異議"。(王中茂:《許乃濟馳禁論評價新探》,《洛陽師專學報》一九八六年第四期。)

  關于"嚴禁策",一八三八年六月,鴻臚寺卿黃爵滋向道光帝呈遞了《嚴塞漏厄以培國本疏》奏章,提出"重治吸食"的嚴禁策,主張吸鴉片的人,必須在本年內戒絕,過期不戒者,平民則處以死刑,官吏罪加一等,本人處死,其子孫不準參加科舉考試。同時又提出,五家鄰右互保,舉發(fā)者給獎,包庇者治罪。這篇嚴禁的奏折,符合道光帝的心意,道光閱后,令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及各省督撫議論回奏。結果復奏的二十八份奏折中,全力支持或基本同意黃爵滋主張的只有湖廣總督林則徐等少數八人,其它大部分人對黃爵滋的嚴禁主張的現(xiàn)實性都提出不同意見,但由于道光帝傾向于黃爵滋的"嚴禁策"的主張,自然在禁煙活動中,黃爵滋的"嚴禁策"派也就暫時占據了上風。一八三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道光帝任命當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節(jié)制廣東水帥,前往廣東實施道光帝的禁煙"嚴禁策"主張,這便后來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所謂"禁煙活動"。

  四、何謂林則徐的"禁煙活動"?

  林則徐(一七八五年至一八五0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與道光帝,黃爵滋等一道主張"嚴禁"的代表人。林則徐在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年)中進士進入官場,先后在浙江、江蘇、陜西、湖北、河南等地任地方官,十七年調任湖廣總督。當黃爵滋提出"重治鴉片吸食者"的主張后,林則徐表示完全贊同,隨即上《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折》,提出了六項禁煙方案,接著林則徐又連續(xù)呈遞了兩道有關禁煙的奏折,一道是《查拿大煙販收繳煙具情形折》,另一道是《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折》。一八三八年十月,道光帝下令各省認真查禁鴉片,并在全國各地逐步掀起大范圍的禁煙活動。同年十二月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林則徐去廣東查辦鴉片事宜時,道光帝曾十九次召見,封賞極優(yōu),"樞相(指穆彰阿)亦為動色,朝罷與同僚論不合,中外交 ,有識者已為文忠危",這一點在林則徐給龔自珍的書信里也明顯地提到了的(參閱雷晉輯:《蓉城閑話》。)林則徐在來年的一月八日奉皇帝之命,出京南下,三月十日抵達廣州,原來并不贊成"嚴禁策"的兩廣總督鄧廷楨在皇帝和欽差的權力壓迫下,也開始轉變立場,并在林則徐的"禁煙活動"中成為了后來禁煙派的主要人物。林則徐的到來使原來實施"馳禁策"廣東,立即開始了一場新的大規(guī)模的"禁煙活動"。

  一八三九年元月,當林則徐開始赴廣東的途中,他就已經開始規(guī)劃他的"禁煙活動",他根據事先掌握的情況,開出了一批中國的"煙販",立即通知廣東地方官迅即把他們拘拿起來,他到了廣州半個月后,命令外國商人把運抵海口存在躉船上的鴉片全數繳出,并且要求外國商人具給保證,"嗣后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鴉片戰(zhàn)爭資料》第二冊頁二百四十三。)而對于外國走私鴉片的商人,林則徐也指名了捉拿了一些,并派兵圍困了外國商館,撤走了在外國商館內服務的中國人,停止外國商館的一切飲食供應,在林則徐的"嚴禁"下,二百多英國商人在當年三,四月間共交出了鴉片二萬零二百八十三箱,美國在廣州的商人也交出了一千五百四十箱鴉片。英美兩國商人交出的二萬多箱鴉片,合計二百三十萬斤。林則徐從六月三日到二十五日將所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當眾進行銷毀。銷毀的方法是在海灘上挖了個大池子,把鴉片浸泡在鹽鹵水中,再投入石灰,使它沸騰起來,最后引入湖水沖入海中,這也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林則徐"虎門銷煙"。

  至此,中國與英美等國的貿易就完全停止。七月間和九月間英國軍隊和軍艦與中國軍隊和水師在九龍山口,穿鼻洋面,官浦一帶數次開始發(fā)生沖突,結果由于英軍數量較少,數次失敗,中國軍隊取得了勝利,這更加滋長了道光皇帝的高傲和頭腦發(fā)熱。他在接到林則徐等關于七月二十七日九龍山炮戰(zhàn)的報告親自批示說:"既有此番舉動,若再示柔弱,則大不可,朕不慮卿等孟浪,但誡卿等不可畏葸。"(《籌辦夷務始未》,道光朝卷八,十七頁。)林則徐原準備采取分別對待的政策,允許愿意具結的英船入口貿易,道光帝則反對這個辦法,說:"究系一國之人,不應該若是辦理","所辦未免自相矛盾"。當時順天府尹曾望顏迎合道光皇帝的自大心理,主張斷絕與一切國家的貿易關系,嚴格實行封關禁海,甚至"中國大小民船,概令不準出洋"。到十一月穿鼻洋海戰(zhàn)勝利后,道光帝更加昏昏然了,認為"仍準通商,殊屬不成事體,至區(qū)區(qū)稅銀,何足計論。……著林(則徐)等酌量情形,即將英吉利國貿易停止,所有該船只,盡行驅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結,"(《籌辦夷務始未》道光朝卷八頁三十六。) 在道光帝的支持下,林則徐宣布"自十一月初一日(一八三九年十二月六日)起,停止英吉利貿易",一八四0年一月五日正式封港,斷絕中英貿易,禁止一切英國船只進口。這樣林則徐禁煙的"嚴禁策"主張,造成的其結果是:表面上雖然禁止了鴉片走私貿易,但實際上是造成中國與外國整個貿易的停止,外國通過"鴉片"敲開的中國大門又被重新關上。

  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從鴉片對民眾的危害程度,以及鴉片對當時中國經濟的侵害,從維護一個國家的民族利益,國家的完整,主權的獨立,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無疑應該是一個"愛國行動"。但是,從當時中國的特定歷史條件,從中國長遠的發(fā)展,中國作為一個當時世界上古老和封閉與專制最長最大的國家,中國需要加強與世界各國民眾的交往,包括西方國家的交往,而當時西方正處在一個不斷上升的階段,中國更需要西方的新技術,資金,以及西方的民主思想,還需要西方的自由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理論體制。但是,中國當時的封建與專制君主心里明白,大量西方的新技術,資金,以及西方民主思想和自由經濟,市場經濟的涌入,這就意味著幾千年統(tǒng)治中國的封建與專制體制的瓦解,同時也意味著統(tǒng)治了中國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和道光王朝的滅亡。在這種情況下以道光為首的擁有當時中國最高權力的清政府,自然不愿意放棄自已的權力,這也就促使中國與外國的貿易爭端開始由爭端發(fā)展到戰(zhàn)爭。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從一定程度來講,它維護了當時中國閉關銷國的清朝統(tǒng)治者的利益,違背了當時世界發(fā)展的潮流,助長了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導致了貿易爭端的"戰(zhàn)爭化"。因而也存在著一定的消極意義。其主要表現(xiàn)為:

  1、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基本上符合當時道光皇帝推行的閉關銷國的政策。

  滿清王朝盡管也有"康干盛世",但對外基本上是采取一種閉關銷國的政策,到了嘉慶和道光年間,這種閉關銷國的政策表現(xiàn)的更為充分,這是因為這個時候的中國與當時發(fā)展的世界顯更為落后,為了防止民眾更多的了解世界,嘉慶和道光皇帝采取了一種更為保守的政策。盡管當時英國商人的"鴉片貿易",不僅對中國民眾的素質有損害作用,也影響滿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但是道光皇帝禁煙的目的,并不僅僅只是為這些,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擔心英國等西方國家利用"鴉片"來敲開中國封閉的大門,直接影響清王朝的統(tǒng)治地位。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也完全是奉道光皇帝的旨意進行的,也絕不是僅僅依靠林則徐所謂的"愛國之心",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道光皇帝的旨意任何滿清大臣也都不會有如此的膽量,退一步來說,如果禁煙運動僅僅是林則徐的"愛國之心"所致,那幺這種"愛國之心"也只能是道光帝的旨意而已。因此,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維護道光皇帝的閉關銷國政策的作用。

  2、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當時的對外貿易。

  在當時的中國對外貿易中,中國與英國,以及美國,法國等國的貿易是最主要的,特別是中英貿易,英國作為當時的"世界工廠",在許多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有許多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但對于這些新技術和新產品,在一個完全以自給自足為主的自然經濟社會里,大量的新技術和新產品還會促進這種自然經濟的迅速解體,許多新技術和新產品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被傳統(tǒng)封閉的國家所接受,這就導致了最初時期中英貿易的不平衡,對于英國利用"鴉片貿易"做為彌補這種不平衡的做法,中國當然應該堅決反對,但是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的結果連中英貿易都被宣布中斷,這實際上是在做"倒臟水的時候,連嬰兒都被倒了出去"的錯誤。

  3、林則徐使"貿易摩擦"激化為"貿易戰(zhàn)爭"。

  由于林則徐的"禁煙運動"連中英貿易都被宣布中斷、這樣中英關系就由原來"貿易爭端"變成了一場"貿易戰(zhàn)爭"。中國這個古老的大國開始與當時世界上最強的經濟大國之間處在一種戰(zhàn)爭狀態(tài)。本來中英貿易完全可以采取相互競爭和相互協(xié)商的辦法解決,即便嚴禁"鴉片貿易",但也不需要在兩國民眾之間發(fā)動戰(zhàn)爭,但由于林則徐從一開始解決這一問題,就企圖通過暴力驅逐的辦法,其結果適得其反,不僅沒有解決貿易爭端,而且?guī)黼p方的戰(zhàn)爭。實際上中國自一八四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鴉片走私"不僅沒有消除,而且更加猖獗。

  4、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助長了中國的民族排外主義。

  世界有許多國家和民族,每個國家和民族都自己長處,不同的民族應該互相交流和學習。但是把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看高于別人的國家和民族,這就是民族排外主義。中國是一個有幾千文明歷史的古國,自然也有許多的長處,從十五以后,中國的發(fā)展顯然一步步落后于世界,十八世紀當歐洲社會開始向"工業(yè)社會"過渡時,中國還處在"農業(yè)社會",但是在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眼里,中國仍然是一個"天朝大國",其國內無所不有,不需要借助于外國,本來國內的一些守舊分子時時都在尋找借日,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助長當時國內民族排外情緒的增長。

  五、"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林則徐的激進"禁煙運動"中斷中英貿易的作法,盡管對于維護當時的滿清王朝的閉關銷國政策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對于中國貿易的長遠發(fā)展,以及中國與世界的交往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戰(zhàn)爭的危險。當時的英國政府已感到在中國這個封閉了幾千的古老大國,單靠貿易手段是不能解決問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提供了英國政府使用"炮艦政策"的借口。一八四0年二月二十日,英國政府任命喬治.懿律和查理.義律為對華談判正副全權代表,四月英議會通過對華戰(zhàn)爭議案,六月,喬治·懿律率領四千英軍,分乘四十余艘艦船,從印度進入中國廣東海面,封鎖了珠江口,兩國進入了戰(zhàn)爭狀態(tài)。鴉片戰(zhàn)爭盡管以鴉片為起因,但是雙方卻是代表著不同的文明程度,英國政府是當時世界文明較高的一方,在技術、武器、裝備等方面都勝于中國;而中國則是代表著封閉和落后的一方,在技術、武器、裝備等方面都遠遠落后于當時的英國,這樣也就自然決定了當時戰(zhàn)爭的發(fā)展方向。

  戰(zhàn)爭結束中國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一八四三年七月與十月,耆英和璞鼎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條款(即虎門條約)》,對《南京條約》進行了補充和具體化,如對關稅率,領事裁判權,最惠待遇又達成了協(xié)議。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耆英與美國全權代表顧盛,在澳門望廈村簽訂了《中美五口貿易章程》即(《望廈條約》),一八四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耆英與拉萼尼在停泊在廣州黃埔的法國兵艦上簽訂了《中法五口通商章程》(《黃埔條約》)美國和法國不僅與中國達成同英國相同的權利,而且還就領事裁判,建立教堂,醫(yī)院都達成了協(xié)議,此后,葡萄牙、比利時、瑞典、挪威、荷蘭、西班牙、普魯士、丹麥等國也紛至沓來,清政府也只好本著"一視同仁"的辦法,與這些國家達成同樣的協(xié)議。

  關于鴉片戰(zhàn)爭,中國一般士大夫都喜歡虛驕自大,過度地指責外國,但是中國近代史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一七九四至一八五六年)卻與之有不同的評說,他認為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由國內政治所決定的,他說:"官無材則國楨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楨富柄強則以之詰奸奸不處,以之治財財不蠹,以之 器器不窳,以之練士則士無虛伍,如是何患于四夷,何憂乎御侮!"(參閱:《圣武記》,敘。)他把"人心之寐"和"人才之虛"列為兩個根本大害。魏源能從中國本身尋找"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應該說是一種比較現(xiàn)實的態(tài)度。

  同時對于鴉片戰(zhàn)爭中歷史人物的評價,中國大陸的出版了許多書籍,往往把當時的"主戰(zhàn)派"稱之為"民族英雄",而把主和派稱之為"民族敗類",似乎只有虎門銷煙的的林則徐是"英雄",而為了國家和平而奔走的清朝大臣則成了"民族敗類",似乎戰(zhàn)爭的失敗就是因為這些議和大臣而造成的結果,如此下去,有誰還再為和平而去奔走。這些主戰(zhàn)派閉眼不去看中國的現(xiàn)實,他們被一種狂熱的"民族"、"愛國"勢心所蒙騙,如果按主戰(zhàn)派的邏輯,中國就不僅僅只是割讓一個香港的問題,甚至可能一個廣東,或者半個中國。正是因為這些主和派從當時中國的實際出發(fā),積極為和平奔走,才換來了當時中英的和平。歷史應該為這些主和派平反。

  中英鴉片戰(zhàn)爭和《南京條約》的簽訂,盡管由于中國道光皇帝的無能和當時清政府的腐敗,落后與封閉,造成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的失敗,做為一個失敗者的中國不能不賠償戰(zhàn)爭的費用和損失,接受外國的一此苛刻條件,甚至有些條件直接有損于中國主權的完整。但是畢竟腐敗,落后和封閉的古老中國大門被英國用"炮艦"武力強行打開了,盡管這個時候打開的僅僅只是一些窗口,但是,他促進了古老的封建與專制的中國的瓦解,對于推進世界文明在中國的發(fā)展都具有一定的意義和作用。其主要表現(xiàn)為:

  1、鴉片戰(zhàn)爭強行打開了中國腐敗,落后和封閉的大門。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與專制社會,廣大民眾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之中,過著一種自給自足的封閉生活,到了滿清的后期,這種封閉性與落后性以及腐敗性更加突出,當世界在發(fā)展,特別是歐洲經濟經過近幾百年的迅速發(fā)展,先進的技術和現(xiàn)代文明,給歐洲民眾不僅帶來了生活上改善,而且還帶給了歐洲民眾較多的自由和民主,使中國與世界特別是歐洲有距離更大,盡管西方各國在打開中國封閉大門時,采用了"鴉片"和"大炮"兩種不文明的手段,但是中國的封閉大門畢竟是需要打開的,外部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這種進程。

  2、促進了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

  在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與外國的貿易一直處在一種不平衡的狀態(tài)之中,中國的封閉人為的限制了對外貿易的發(fā)展。鴉片戰(zhàn)爭以后由于中國的大門被強行打開,對外貿易開始增長起來。從中國對外出口來看,外國商人進口中國的特產絲茶這兩項的數量都在迅速增加,一八四三年由廣州一口輸出茶一七七二七七五0鎊,一八四四年由廣州,上海兩口輸出的茶增至七0四七六五00鎊,一八四九年兩口輸出茶八二九八0五00鎊,一八五六年上海,廣州,福州三口共輸出茶一億三千萬鎊,十年間增加了八倍;再如絲的出口,一八四三年輸出一七八七包,一八四五年輸出一三二二0包,一八五0年輸出二一五四八包,至一八五六年輸出達八萬包,增長了十幾倍。象絲,茶這種帶有農村副業(yè)經營性質的生產,在中國是具有著巨大增產的潛力,一旦市場信道被打通,國外需求迅速增長,絲茶就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在中國對外貿易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外國進口的商品也有增加,如戰(zhàn)前(一八三六年)英國直接輸華貨物的總值為一百三十萬英鎊,一八四一年和一八四二年,因戰(zhàn)爭原因每年下降九十萬英鎊上下,而一八四三年增至一百四十六萬英鎊,一八四四年和一八四五年發(fā)展到了最高峰,每年貨物總值達二百三十萬英鎊左右。以后輸入中國的貨物有下降,也有上升,這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封閉的市場并沒有完全打開。

  3、促進了中國商業(yè)的發(fā)展。

  由于《南京條約》規(guī)定了五口通商,五口先后開放,廣州最先在一八四三年七月二十七日開市,十一月二日廈門開市,十一月十日上海接著開埠,十一月二十七日和十二月二日寧波和福州也相繼開埠。五市的開市和開埠,促進了當時五市商業(yè)的發(fā)展,舊日的商業(yè)中心廣州和新起的商業(yè)中心上海最為繁盛,其它次之,中國也出現(xiàn)了一批大商人如廣州的吳健彰,揚坊等人,這些擁資百萬的商人,盡管有些商人是依附于外國人,但是畢竟是中國較早的具有現(xiàn)代商業(yè)意識的商人,他們促進了當時中國商業(yè)的發(fā)展。

  4、帶進了歐洲的現(xiàn)代文明和技術。

  隨著中國的國門逐步被打開,一些外國的文明與技術,特別是外國的一些進步和開放的民主思想和自由的主張,也開始在中國大陸產生。比如當時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也研究了"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提出了對外關系方面的幾個原則。第一是"聽互市各國以款夷,持鴉片初約以互市",這就是允許合法貿易,反對鴉片貿易。第二是"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魏源所指"夷之長技"雖然主要還是指槍炮,但是《海國圖志》中已指出"量天尺、龍尾車、風鋸水鋸、火輪機、水輪舟、自來水、自轉碓、千斤秤之屬,凡有益于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參閱:《海國圖志》,敘。)魏源等人的這些主張已成為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較早提出"向西方學習"的先驅者,自這以后中國西方的一些先進技術和新產品也開始陸續(xù)的進入中國,中國民眾也開始在逐步認識西方世界。

39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