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有關洋務運動的論文
洋務運動引進了大量的西方科技及各類西方著作文獻,培養(yǎng)了一批留學童生,打開了西學之門;學習近現(xiàn)代的公司體制則為國帯來大批工業(yè)及化學企業(yè),有助中國走上工業(yè)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之路。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有關洋務運動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近代史有關洋務運動的論文篇一
《以近代史觀看洋務運動》
摘要:在外有列強侵略、內有農民運動的險惡情境中,洋務運動為維護清朝統(tǒng)治展開了一場自救運動。作為地主階級,他們不可能超越階級局限而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客觀上卻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關鍵詞:洋務運動;近代化;清朝
現(xiàn)代化(近代化)是指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化的過程。中國的近代化與西方有著很大的區(qū)別。由于列強的侵略,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會,在這個過程里,中國為求自保,開始被動地、小心翼翼地去適應當時的形勢。這樣,使得中國并不像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那樣由資產階級首先開始,而是由地主階級開始的,過程也是極其艱難和曲折的。
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由于英法的參戰(zhàn),清軍在上海及浙江附近擊敗了太平軍,使中國真正感受到了西方的軍事優(yōu)勢,這樣,以軍事為主要內容的洋務運動就被當成解決國內外問題的辦法。“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這句話被曾國藩引用,說明了他想利用這次運動來使中國強大。奕也曾建議利用鎮(zhèn)壓叛亂來作為得到西方武器的途徑。利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來維護清朝統(tǒng)治成為一些有識之士的認識。這其實也是在某些方面實踐著魏源所提倡的“師夷長技”。于是“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開始了。曾國藩等人開始聘請洋人練兵,雖然他們的主要目的是鎮(zhèn)壓國內人民的反抗,但已經采用近代的方法并配備給軍隊以洋槍洋炮,還開始籌建新式水師。“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兵工廠和造船廠逐漸建立起來,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機器設備包括外國的技術人才紛紛引進國內。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天津機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建立。它們不僅制造軍火還包括船只和機器,這些又用來裝備中國的軍隊。1872年,日本侵臺后洋務派便加快了籌建海軍的活動,以10年為限,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在這些軍用企業(yè)的創(chuàng)辦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困難,如資金、燃料、運輸?shù)?。隨著軍用工業(yè)的發(fā)展和認識的深化,洋務派意識到,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是很難解決這些問題,也就難以實現(xiàn)“自強”。李鴻章“欲自強,必須裕餉,欲浚餉源,莫如振興商務”的口號,提出發(fā)展本國的工礦交通電訊業(yè)以“分洋商之利”。70年代,民用企業(yè)創(chuàng)辦以“求富”。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這些企業(yè)雖然機械化的程度很低,但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和機器設備,雇傭了大批的工人,已經使中國工業(yè)朝著近代化的方向前進。一些產品還投放到市場上,占據(jù)了一定份額,對外國經濟侵略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創(chuàng)辦的民用企業(yè)賺取的利潤,使一些擁有資本的商人、地主、官僚開始投資于近代企業(yè),民族企業(yè)誕生,民族資產階級隨之產生。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先后在中國大地上掀起了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而工人力量的增加,也為日后新的革命的到來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一點可能是洋務派自己也沒有料到的。以求“自強”維護清朝統(tǒng)治的運動卻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fā)展,為日后清王朝的覆滅準備了物質和階級基礎,這也就是有些人所說的“種豆得瓜”吧。
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西方列強的進入,與外國人打交道越來越多,“天朝上國”的進貢制度已經不可能再實行。為了掌管與西方的外交關系,在1861年,設立了一個新機構――“各國事務衙門”或稱衙門,這一新的外交政策受到駐北京的西方公使的歡迎,之后,各國紛紛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衙門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它打破了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加強了清朝同外國的聯(lián)系,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近代化的標志。
海關總稅務司由外國人擔任,繼李泰國之后的赫德使用了大量的外籍雇員,他們可以用來對付外國商人并為中國的現(xiàn)代化出力,也成為清中央政府的一個行政臂膀。新的關稅收入使赫德建議了另一個新的機構――同文館,目的是使中國外交官擺脫對外國翻譯的依賴。就像李鴻章所說的“先知其用心,通曉其意愿,及……其理之曲直所在。”上海、廣州和福州都開辦了類似的小型學校,這樣也逐漸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些外交和翻譯人才。
洋務運動的內容是非常廣的,“中體西用”的提出動搖了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倫理價值觀的絕對權威地位;早期的維新思想者如王韜、鄭觀應等也是從洋務運動中走出來的;在交通、服飾、報紙雜志方面也有所進步。
洋務運動未實現(xiàn)“自強”的目的,也不可能提出政治近代化,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和他們所處的階級立場決定他們的出發(fā)點是維護清朝的統(tǒng)治,維護本階級的利益的。除此之外,在運動的過程當中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它沒有提出政治近代化,也有很多的不足,但它采用機器大生產,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對外國經濟勢力的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培養(yǎng)了一批近代科技翻譯人才,還在軍事、外交、教育、思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是它,在客觀上邁出了中國從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向近代社會轉變的第一步,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羅榮渠,牛大勇.中國現(xiàn)代化歷程的探索[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羅榮渠.現(xiàn)代化新論[M].商務印書館,2004-01.
[3]中國近代史教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09.
近代史有關洋務運動的論文篇二
《淺析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化》
摘要:洋務運動是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的第一階段。中國大地上出現(xiàn)了近代工業(yè)化的啟動與第一波的推進,對中國近代軍事工業(yè)、民用工業(yè)、科學教育及思想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促進了近代中國社會的一系列深刻變動。
關鍵詞: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化
中國近代化是伴隨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展開的,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開始了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洋務運動是中國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對中國近代思想的啟蒙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有些論者以洋務運動最后失敗為由否定它在歷史上的進步意義,這樣的評價并不全面。列寧說,“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jù)活動家沒有提供現(xiàn)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jù)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1)
一、洋務運動為中國經濟逐漸走向近代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
第一,洋務運動在中國的封建大地上栽植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幼苗。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清政府正處于危機之中,內有太平天國起義,外有西方列強的侵擾。為了挽救其統(tǒng)治,清政府內部分化出一批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引進機器生產的有識之士,即洋務派。他們普遍認識到中國必須謀求富強之道,且需從“練兵”、“制器”開始。如實?說:“治國之道,在乎自強,而審時度勢,則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2)曾國藩早在咸豐十年就提出“師夷智以造炮制船”,“可期永遠之利”的主張。因此他極力贊同購買并制造先進槍炮,認為“購買外洋槍炮,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3)。經辦洋務最多、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李鴻章在列強侵略面前也悟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4)為此曾國藩設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先后設上海洋炮局、江南制造總局與金陵制造局。洋務運動由此進入以發(fā)展軍用工業(yè)為主要內容的“求強”階段。
隨著軍用工業(yè)的發(fā)展和洋務派認識的深化,他們懂得了“必先富而后強”即經濟力量是軍事力量的基礎,如李鴻章說:“欲自強,必先裕餉,欲餉源,莫如振興商務”。(5)于是洋務派在繼續(xù)舉辦軍事工業(yè)的同時大力興辦民用工業(yè),由此洋務運動進入“求強”與“求富”并重時期。洋務運動期間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礦企業(yè),先后共有29個單位,其中以開平煤礦、漠河金礦、漢陽鐵廠、上海織布局、湖北官布局等規(guī)模較大。同時還興辦了大批現(xiàn)代交通運輸企業(yè),包括近5萬噸位的輪船招商局,津沽鐵路、關東鐵路、臺灣鐵路共計477公里。還有通行全國的主要行省的電報及郵政事業(yè)。新式工礦企業(yè)的設置,改變了中國延續(xù)幾千年的手工操作的生產方式,開始有了以機器生產為主要特征的資本主義近代輕工業(yè)、重工業(yè),為近代資本主義企業(yè)的產生起了示范作用。近代工業(yè)的出現(xiàn),也帶動了國內市場和對外貿易的發(fā)展,中國社會格局開始了較為深刻的變化,產業(yè)工人隊伍逐漸形成,據(jù)估計,到1894年,中國近代產業(yè)工人總數(shù)已有近十萬人。
第二,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的入侵首先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洋務運動的興起、洋務企業(yè)的興辦以及商品性產品的生產,進一步破壞了自然經濟,促使商品經濟發(fā)展,使傳統(tǒng)的剝削方式開始改變。洋務派在創(chuàng)辦民用企業(yè)時,主張“官合民之力以收利權”,采取了招引私人投資的辦法,倡導商民附股洋務企業(yè)。我國早期創(chuàng)辦的、規(guī)模較大的近代民族工礦企業(yè),大都通過洋務派向清朝政府申請“官督商辦”或“官商合辦”。洋務派確曾給予過一定的支持或扶助,如為這些企業(yè)向清政府請準貸款、墊款,解決企業(yè)資金不足的困難。輪船招商局于1872-1877年間向清政府借款達1928萬兩,電報局于1889年向清政府借款達62萬兩。洋務運動的興起,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第三,洋務運動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化的進程。洋務派已認識到外國的經濟侵略對中國的危害,并提出發(fā)展本國的工礦交通電訊業(yè)以“分洋商之利”。(6)如李鴻章曾說:“機器制造一事,為今日御侮之資,自強之本。”(7)又說:在“中國內江外海之利幾被洋人占盡”之時,中國“宜購造輪船,運糧攬貨,以濟公家之用,略分洋商之利。”于是,他創(chuàng)辦輪船招商局,希望“漸收利權”(8)。洋務派通過興辦近代民用企業(yè),確也收到了一些實際的效果。以輪船招商局與上海機器織布局為例,輪船招商局創(chuàng)辦20年間,共得純利潤600萬兩,是實際資本的12倍。僅在創(chuàng)立的頭三年,“洋商少裝客貨,三年共約銀493、3萬余兩。因與該局爭衡,減落運價,三年共約銀813.6萬余兩。是合計三年中國之銀少歸洋者,約1300余萬兩”。(9)上海機器織布局成立后獲得十年專利權,這固然不利于民族資本的發(fā)展,但它明確規(guī)定“無論華人、洋人均不得于限內另自紡織”,其用意在于使洋人在中國設棉織廠的“后患庶幾可免”(10)。這表明洋務運動使中國市場不再是外國商品的一統(tǒng)天下,為中國經濟逐漸近代化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二、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近代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洋務運動還興辦了近代文化教育事業(yè),傳播了科技知識,培養(yǎng)了人才。洋務派認為:“今欲強中國存中學,則不得不講西學”(11)因此,洋務派一開始就把引進西方科技作為主要手段。但隨著科技和機器的輸入,對掌握這些技術的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為了培養(yǎng)科技人才和應用人才,“授以機器工程之理論與實驗,以期中國不必需用外國機器及外國工程師”(12)洋務派創(chuàng)辦了福州船政學堂、天津電報學堂、天津水師學堂、廣東陸軍學堂、天津軍醫(yī)學堂等學校,這些學校以學西學為主,對學生進行自然科學和技術方面的教育,直接為軍事企業(yè)和工礦企業(yè)輸送人才。新學堂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由于學習了外語、自然科學知識及專業(yè)理論和技能,成為具有近代化知識結構的應用型人才。洋務派注意留學教育,認為要培養(yǎng)足夠的、合格的新式人才,必須派人到外國學習“遠適肄業(yè),集思廣益”,“使西人擅長之計,中國皆能因習。然后漸圖自強”(13)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學。到1875年共派出四批120人,從1877年起,又派出108人赴英法等國留學。從此以后,清政府中央以及一些地方督府不斷向海外派遣留學生。這些留學生接受了近代科技知識,親身感受到資本主義文明,文化知識結構和思想意識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回國后,倡導西學,成為新式知識分子。在他們當中涌現(xiàn)出許多科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成為中國近代化事業(yè)的棟梁。洋務運動給古老的中國帶來了許多近代化新因素,它使中國有了西方的技術設備和生產方式,有了輪船、鐵路等新式交通工具,有了郵政、電報等新式通訊手段,有了新式學堂和翻譯、刊印西方書報的機構。洋務運動引進西方文明,推動了中國社會思想的進步,推動了近代文化特別是科技文化的發(fā)展。
三、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思想的近代化
洋務論者已把師夷之長,奪夷所恃與變法主張結合起來,這在封建主義的“祖宗之法”上開了一刀,在學習西方,通向近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洋務派中出現(xiàn)了要求政治改革,主張君主立憲的人。如郭嵩燾在1875年時提出“令沿海商人廣開機器局”的倡議,提出西方各國富強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14)可見,從仿造堅船利炮、師法工商技藝到要求政治改革,表明一部分洋務派對西方長技的認識已在不斷深化。在此思想的啟示下,19世紀80―90年代,中國出現(xiàn)了早期維新派,開始從洋務派中分化出來。如馮桂芬、王韜、鄭觀應等,提倡設議院,從更深層的政治制度方面從事改革。
因此說洋務運動不僅只是學習西方的技術,同時還啟迪了人們去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政治制度,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由于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本身的局限性以及當時國內外的環(huán)境決定了其只能畸形發(fā)展,洋務運動不可能獨立完成中國近代化的任務。
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化,是一個頗多爭議的史學課題。本文的論述意在強調,洋務運動是以近代工業(yè)化為主體的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的第一階段,應是不爭的事實。這樣說并沒有否認這第一步跨得并不好,也沒有否認洋務派的決策思路與內部分歧對這一歷史進程的負面影響,更沒有否認它的不徹底性和滯緩落后性。
注釋:
(1)《列寧全集》,第2卷第150頁。
(2)《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25第10頁。
(3)曾國藩《覆陳購買外洋船炮折》見之于翦伯贊、鄭天挺主編的《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第343頁。
(4)《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25第10頁。
(5)《李文中公全書・奏稿》卷39第32--33頁。
(6)(7)(8)《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翦伯贊、鄭天挺主編)近代部分上冊第358--359、348、358―359頁。
(9)《洋務運動》第六冊第10頁。
(10)鄭觀應《稟北洋通商李傅相為織布局請給獨造權限并免子口稅事》《后編》卷七。
(11)《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變法》第三冊第224頁。
(12)容閎《西學東漸記》。
(13)《擬選陪穎子弟出洋藝疏》《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30。
(14)洋務運動,第1冊:1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