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小學德育教育論文(2)
淺議小學德育教育論文篇二
《淺談中小學生德育教育》
摘要:現(xiàn)在學校、家長、老師都在全力的對孩子進行知識教育,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德育教育,從而造成了一系列教育問題,本文從德育方面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方向,使學生在知識增長的同時品德也得到培養(yǎng),知識和品德相輔相成,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培養(yǎng)有愛心、有責任感、有幸福感的孩子。
關鍵詞:教育 德育 品德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人才競爭的社會,教育也順應時勢,提出了素質(zhì)教育的口號。于是我們的家長,學校,老師都在不遺余力的給學生灌輸知識。各種課外輔導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然而就在我們竊喜中國小學生的數(shù)學水平可以達到美國高中生的水平時,孩子們的厭學情緒卻越來越嚴重,更有甚者學生傷害父母,老師的報道頻頻見諸報刊。我們不禁要問,這就是我們要的素質(zhì)教育嗎?為什學生的幸福感越來越少,為什么辛苦付出的老師和家長卻得不到孩子們的尊重?為什么教育的尊嚴丟了?在教育中缺失了什么?答案也許就在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中:“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綠的芽胚,在這上面生長出人類的思想、活動、行為、熱情的大樹。”先做人,再做學問,只有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學生,才是一個完整的人,才是一個真正能體驗到幸福,并把幸?;貓蠼o社會的人。作為一名老師,我深深體會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平時工作中,總結(jié)出了三點德育方法:
一.關愛孩子,寬嚴相濟
只有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超過責任。對于兒童,就對待一株剛出土的小苗,小心呵護,要用慈愛的心去關心愛護他們。耐心教導,循循善誘。用講道理的方法去教育,感化兒童。
孩子六七歲入學讀書,剛開始不大適應。這時老師絕不可一味訓斥,責罵,這樣,不但無益,而且有害。這個階段孩子的思想單純的像一面鏡子,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會映照在孩子的心里。有時我們會聽到學生模仿老師的語氣訓斥別人,甚至有一個老師一次在課堂里扔了一個不聽話孩子的書本,就是這樣一個有些粗暴的動作,卻在孩子們的心中留下了影像,下課后,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孩子們模仿紛紛把書本拋向空中。這些都發(fā)人深思,令人警醒。
到八九歲年級時,孩子漸漸懂事,這個階段可以使用懲罰,但也只能是偶爾用一下,才會有用。如果經(jīng)常使用,就會失去了老師的威嚴,孩子們習以為常,就會喪失羞恥感。變得頑固不化,反而更難教育了。如果有了點滴進步。就要及時表揚,可以鼓勵其上進之心,幫助其進步。
到了十四五六,是對孩子進行德育教育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獨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見解。根據(jù)不同特點,因材施教。對天資聰穎,上進心強的孩子,用友好和善的語氣去提醒,使他們能不斷的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對于缺乏自制力,學習不主動的孩子,可給與適當責罰,但懲罰后仍然要與其溝通,耐心勸導,使之明白為什么要責罰他,使之“知悔而知新”,從心理上認同老師的責罰。否則在心里上產(chǎn)生抵觸情緒,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對學生有愛心,就要對學生負責。就必須嚴格要求。然而還必須寬嚴相濟,才能取的教育的成功。老師應當對學生的態(tài)度寬厚一些,如表情和藹,語言溫和。但在學習上則從嚴要求,不能有一點馬虎。對于幼小的孩子,在其剛離父母入學之時,若老師要求過嚴,則必然害怕,他們表面雖不說,內(nèi)心卻受到傷害,害怕上學之心便油然而生。所以要求可適當放寬一些。加入有的孩子太過于放縱,也只用臉色嚴厲一點,決不能大聲斥責。但年齡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思想,這種方法則難以見效。所以此時對他們要求應當嚴格一些。使其走上正道。
二.在孩子心里播種愛的種子
老師教育學生要以正面開導為主。通過故事兒歌形式對孩子進行愛的情感教育。比如一年級的孩子剛加入少先隊,老師講一些國旗和紅領巾的故事,使學生明白紅領巾是國旗的一部分,自己戴上了紅領巾,就不能給他抹黑,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學習“我的好媽媽”,從表演的動作活動中體驗關愛別人時所產(chǎn)生的愉悅。對于高年級的孩子,可以將各種好的書籍,當做每日學習的功課,與學生講說。還可以利用課前時間,讓學生每天朗誦一些勵志的話。這樣,即使再愚鈍的孩子,每天都能聽到有益身心的“嘉言”。自然會逐漸產(chǎn)生上進心。
三.正身端品
作為老師,言行舉止均要隨時揀點,從嚴要求。老師是學生的榜樣。老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被學生看在眼里,無形之中就會對學生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例如,要學生幾點到,那么老師必須先到。如果學生都已到校,而不見老師。就會令學生不服從老師的安排。在教學中若有不懂之處,就要實事求是,不要為了面子不懂裝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教師嚴謹?shù)慕虒W態(tài)度,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
“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這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話,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看過“淺議小學德育教育論文”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