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公民教育淺析論文(2)
中小學公民教育淺析論文篇二
《論小學品德教學中公民教育的缺失》
【摘 要】從兒童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看,小學階段的兒童正處在從他律到自律的過渡時期,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可塑性較大,這是實施公民價值觀教育的最佳時期。本文主要探討小學品德教學中公民教育的缺失。
【關鍵詞】小學品德;教學;公民教育
小學階段的兒童正處在從他律到自律的過渡時期,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可塑性較大,是實施公民價值觀教育的最佳時期。因此,探討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現(xiàn)代公民價值觀,對于實施公民教育,推進品德課程改革,促進兒童品德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
1公民價值觀教育的內涵
公民價值觀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價值觀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價值觀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向及對事物的評價、態(tài)度反映出來,是世界觀的核心,是驅使人們行為
的內部動力。小學品德課程中實施公民價值觀教育,旨在以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為指針,尋找小學品德課程實施與公民價值觀教育的結合點,挖掘品德課程中公民價值觀教育的要素,突出人類普適的價值觀念,引導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探索品德課程實施中公民價值觀教育的途徑與策略,提高課程實施水平,提升學生的公民素養(yǎng),為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打下基礎。
2小學品德教學中公民教育的缺失
公民教育流于形式,主要表現(xiàn)在學校對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教師對公民教育的理解不夠全面和自身公民意識不夠強以及公民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單一這樣三個方面:
首先,學校忽視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學校已經習慣了“傳統(tǒng)”德育的工作模式,學校分管公民教育和教學的領導在工作中身兼數(shù)職,很少引導教師進行公民教育的調研。學校領導考慮更多的是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學校教學環(huán)境的改善、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的成績等。
其次,教師的認識和素質存在局限。學校在公民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幾乎都沒有配備專職教師進行教學,多數(shù)是由班主任或其他學科教師兼任。由于老師沒有較為扎實的專業(yè)功底,缺乏對學生公民道德和公民精神形成規(guī)律的把握,上課照本宣科,敷衍了事,理論與實際情況沒有結合起來,教學方法單調、乏味,學生也不感興趣,課堂效果很差,有的老師只上半節(jié)課,余下時間就讓學生做語文或數(shù)學作業(yè)。教師中由于個體素質差異,給公民教育也帶來了難題和挑戰(zhàn)。學校安排那些專業(yè)文化水平高的教師對小學生進行公民教育,也不一定教得出色。因為專業(yè)文化水平與教學能力不完全對等。有的教師雖然意識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的公民意識都不夠強,也無法實施好公民教育。
此外,公民教育模式和方法單一。公民教育作為一種新理念提上日程,但如何有效進行公民教育的問題一時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優(yōu)秀的公民教育專業(yè)老師仍然非常缺乏。在公民教育的教學中,老師難以找到合適的公民教育方法,就會套用傳統(tǒng)的德育課或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由于長期以來德育教學方法的影響,加上公民教育問題還沒有深入人心,公民教育的地位也沒有其他課程高,目前在小學,絕大部分教師都采取直接灌輸?shù)恼n堂教學,使公民教育也僅局限于課堂的講授。這樣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很難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就無法真正實施好公民教育。
3小學品德課程中公民價值觀教育的途徑
3.1品德課堂是公民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陣地
品德課堂帶有明確的導向性,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感受品德的熏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掌握規(guī)范的行為方式。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全面把握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公民價值觀教育因素,采取活動化的方式進行教學。課堂教學活動應源自兒童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應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xù)性,幫助學生獲得彼此聯(lián)系的、不斷深化的經驗與體驗,生成自己的價值觀念,內化為道德信念。
3.2社會實踐是公民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渠道
一方面,由于受時空的限制,不可能每件事都在課堂上實踐;另一方面,小學生年齡小,道德實踐的自覺性不強,課堂上生成的價值觀念需要在家庭、社會生活中通過實踐來鞏固和反饋。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從小課堂走向大社會,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判斷、選擇和適應能力,從而發(fā)揮公民價值觀教育的整體效益。
3.3課程整合是公民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拓展
小學生處于兒童時期,其自我意識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接受能力強。小學教育者應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對公民教育給予高度重視,充分認識到在小學實施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我們的基礎教育首先是培養(yǎng)人,也就是合格公民。小學教育在學校的總體教育目標上應把公民教育提高到學校辦學目標的重要位置,并在學校的管理中采取民主的方式,營造一種有利于公民教育的民主氛圍。在教學和管理過程中給予小學生恰當?shù)膸в袉⒚尚?、準備性、基礎性的公民教育的引導和幫助。從課程目標來看,每門學科都將“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作為重要內容。因此,在學科課程中滲透公民價值觀教育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如在習作教學中,我們倡導與同伴分享習作成果,有利于形成分享觀;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我們常常組織小組合作活動,引導學生形成共贏觀。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揮教材優(yōu)勢,尋找課文內容與價值觀教育的結合點,既體現(xiàn)了工具性,又體現(xiàn)了人文性。
3.4要講求知行統(tǒng)一
陶行知先生強調,我們在注重知行統(tǒng)一的同時,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體驗,即如何使學生知行達到和諧統(tǒng)一,真正使學生達到“學做真人”,成為真、善、美的人。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擔負起應盡的職責,幫助、教育和引導他們樹立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觀,以及在這種人生觀指導下所建立起來的道德、品質、意志。陶行知的知行統(tǒng)一思想在小學的公民教育中同樣適用。小學的公民教育要從學生的日常行為開始,培養(yǎng)學生合乎現(xiàn)代公民要求的言行舉止,防止盲目行動的產生和錯誤行為的出現(xiàn)。
4結論
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讓學生學會多少條目和規(guī)范,而在于引導學生形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念。學生只有形成了這些現(xiàn)代價值觀念,才能稱得上有開放的思想和真正的道德。毋庸置疑,為了實施公民教育,推進品德課程改革,提高德育實效,教師的教學應力求抓住教育的根本,著重在培養(yǎng)學生如何形成這些觀念上下功夫,而不應在傳授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知識這些淺層、表面上打轉,以免“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參考文獻:
[1]趙亞夫.基礎教育中公民教育的價值理念與行動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6,(12):33.
[2]楊旭紅.小學德育新課改開設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9,(3):137-138.
[3]張樹林.讓學生學會做人[J].科技文匯(教育教學版),2006,(11):35.
中小學公民教育淺析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