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藝術教育論文范文
中學生藝術教育論文范文
藝術教育在維護和提高中學生身心健康,形成健全人格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可以緩解焦慮、緊張情緒;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藝術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藝術教育論文范文一:試析藝術教育與全人發(fā)展
[論文摘要]全人教育是20世紀70年代從北美興起的一種以促進人的整體發(fā)展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思潮,藝術教育作為教育內容之一,在全人培養(yǎng)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文章論述了藝術教育對全人教育的影響,并探討了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藝術教育實踐。
[論文關鍵詞]全人教育 藝術教育全人發(fā)展
一、全人教育的內涵
全人教育是20世紀70年代從北美興起的一種以促進人的整體發(fā)展為主要目的教育思潮,后來傳播到亞洲、大洋洲等地區(qū),對各級各類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形成了一場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運動。
關于“全人教育”,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釋。羅杰斯主張,教育要培養(yǎng)“完整的人”,即“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靈力量融會一體”的人。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認為,“人的教育應該由六個方面組成:即學問、道德、藝術、宗教、身體和生活。學問的理想在于真,道德的理想在于善,藝術的理想在于美,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身體的理想在于健,生活的理想在于富。這六個方面就像秋天庭院里開放的大波斯菊一樣,每個花瓣代表一個方面和諧發(fā)展缺一不可。”隆·米勒認為,全人應該包括六個方面的基本要素,一是智能,包括學習和識記相關信息的能力、創(chuàng)作批判思維的能力、比較分析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情感,指的是人對事物的關懷,包括對那些感動他、吸引他的事件的關懷;三是身體,身體上的發(fā)展不僅指健康、營養(yǎng)、體格健壯,也指能夠意識到身體不可能完全承受感情的壓力和創(chuàng)傷,而且身體可表達用語言無法表達的緘默知識;四是社會,主要指人們道德層面的發(fā)展;五是審美,即培養(yǎng)人們對美的熱愛;六是靈性,指人在身體、社會和其他個性特質之外的內在特征。在上述六種基本要素中,精神性要素處于統(tǒng)領地位。隆米勒指出,精神性要素比知識技能更重要,教育僅是知識的傳遞和技能的培養(yǎng),而應更著重人的情感、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同情心以及對終極存在的體悟等內在精神體驗和人格全面培養(yǎng)。
從以上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盡管不同的人、不同的學校所提倡的全人教育理念有較大差異,但其共同點是都強調人,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強調教育要培養(yǎng)具備整全知識、完備人格以及擁有正確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全人”,而不是“機器”或者“半個人”。全人教育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潛在的力量,是一個活生生的、充滿無限發(fā)展?jié)撃艿挠袡C體,所有的孩子都有發(fā)展成為“全人”的潛質。教育的目的在于刺激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fā)展。
二、藝術教育對全人發(fā)展的影響
藝術是人類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的最為輝煌燦爛的精神財富,也是人的生活、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古往今來難以計數(shù)的優(yōu)秀藝術作品蘊涵著人類最有代表性的深刻哲學道理、最美好的理想和最豐富的思想感情。作為傳承人類文明和文化載體的藝術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人的整體發(fā)展中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能和諧地將人的身體、精神、情感及社會關系等不同方面融合在一起,促進著人的整體發(fā)展。
(一)藝術教育促進人的智能發(fā)展
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蘊涵了民族歷史、宗教信仰、生產方式、倫理哲學、審美情趣等方面的豐富內涵。藝術教育作為一種知識技能的傳授過程,其本身就是一種智育過程,它通過藝術知識的學習和審美實踐,來提高人的認知水平和人文素養(yǎng);通過欣賞、表演、訓練等實踐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能力、情感表達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力,而且借助藝術這一媒介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因其自身生動具體的特點,而使受教者長久不忘。再者,藝術的思維方式是直覺加靈感,“相信直覺和靈感”也是科學思維的特征。因此,這種思維方式也可以遷移到人們的科學探索和創(chuàng)造活動中,為科學活動帶來活力。
(二)藝術教育促進人的道德完善
藝術的本質是審美,藝術教育本質是審美教育。柏拉圖認為,“受過這種良好的音樂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確地加以厭惡;但是一看到美的東西,他就會贊賞它們,很快地把它們吸收到心靈里,作為滋養(yǎng),因此自己性格也變成高尚優(yōu)美。”以美求善是中國儒家的美學傳統(tǒng),以美輔德,講的是藝術教育的道德功用??档抡f過,“美是道德的象征”,人們在審美活動中通過形象促發(fā)情感來理解和體察對象世界,美作為一種理想中的目的與道德境界緊密相連,當人們把美作為目的和理想來追求的時候,就可以在真與善、認識與道德、現(xiàn)實世界與理想境界之間架起橋梁。
(三)藝術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品格
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是這樣的一項人類活動,一個人用某種外在的標志有意識地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別人為這些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優(yōu)秀藝術作品對人心靈的涵養(yǎng)潤澤作用是難以估量的,欣賞藝術作品可以帶來震顫、神馳、愉悅和慰藉,這是理性說教所根本不能望其項背的。經過一定藝術熏陶的人,與自然萬物有著更多靈性的溝通,更具有靈通的心境與悲懷之情,因而也更熱愛自然與生命,更具有豁達平和的胸襟,更能體驗、享受、珍惜生活美好的一面。從這個角度說,藝術的生活方式是使社會走向和諧安樂的最理想、最有效的途徑。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藝術教育以藝術的方式提高受教者的人文修養(yǎng),改善其精神品質,完善其人格,啟迪其心靈,促進其健康成長與成熟。可以說,藝術教育在促進人的完整全面發(fā)展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它通過藝術的情感陶冶和心靈凈化的功能來實現(xiàn)人的完整、自由、和諧發(fā)展。全人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想,其使命在于成全人的全面發(fā)展,以全人教育的視界投向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中的意義便自然而然地凸顯出來。
三、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藝術教育實踐
(一)藝術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應著眼于人的整體發(fā)展
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轉變。全人教育倡導教育要培養(yǎng)完整的人,使其在身體、知識、技能、道德、智力、精神、靈魂、創(chuàng)造性等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具有尊嚴和價值的人,而不是要把人培養(yǎng)成為工具的人、片面發(fā)展的人。關于藝術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目前我國并沒有權威表述?!秶宜囆g課程標準》提出了“通過各學段的學習,不斷獲得基本的藝術知識技能以及藝術的感知與欣賞、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反思與評價、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藝術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關懷、友善、分享等品質,塑造健全人格,使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得到整合發(fā)展”的藝術課程目標。從中我們不難看到,本次課程標準強調了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淡化了以往的藝術理論和技能培養(yǎng)目標。但在具體的藝術教育實踐中,認識并不十分明確,我們常常自覺不自覺地用專業(yè)藝術教育的眼光和要求來看待普通學校的藝術教育,重視部分學生,忽視面向全體;重視結果和成績,而忽視活動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視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而忽視審美能力和藝術素質的培養(yǎng)。全人教育對傳統(tǒng)教育只重視知識傳授和技能習得的培養(yǎng)目標提出批評,以全人教育為導向,藝術教育首先要確立以學生整體人格的培育、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為教育目標,強調以學生為本,不以課程為本,更不能以技能為本;關注學生的發(fā)展,不能為藝術而藝術;面向所有學生,不是面向少數(shù)有特殊才能的學生。
(二)藝術教育的內容要具有開放性、多元性
教育目標無論是抽象的還是具體的,都必須通過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內容才能實現(xiàn)。藝術教育的整體目標的實現(xiàn),同樣依賴于教育內容這一載體。全人教育強調多元化的通識教育理念,重視學科間的內部聯(lián)系,強調通過多樣化、層次化的通識學習,以實現(xiàn)個體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動態(tài)發(fā)展。藝術教育的內容很廣泛,包含音樂、舞蹈、美術、雕塑、書法、戲曲、話劇、影視欣賞、文學等不同形式,各種藝術形式因為具有共同的藝術要素和形式規(guī)則而具有關聯(lián)溝通之處。具體的藝術教育實踐中,我們的教育內容卻相對狹窄、貧乏,往往只局限于美術、音樂、舞蹈,美術和音樂教育又往往局限于畫畫和唱歌。從全人教育的目的出發(fā),依據(jù)通識教育理念,就需要對傳統(tǒng)單一的藝術教育內容進行連接和整合,使其更具開放性和多元性,更具深度和廣度。這里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各藝術門類間橫向融合,二是某一藝術門類知識的縱向拓展。各藝術門類的橫向交叉融合,指藝術教育的內容不再是唱歌、繪畫、舞蹈等單一形式,更多的是不同藝術門類間的質的融合,甚至是藝術與非藝術學科間的融合。不同門類藝術要素恰當?shù)娜诤吓c對話,可以激活學生的靈感與想象,促進學生的綜合藝術能力以及藝術感覺的形成。某一藝術門類知識的縱向拓展,指單一門類的藝術活動不但要注重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技法學習,還要注重藝術與相關文化的關系以及學生的多層面的感受。比如,某一類型的藝術活動中,可以自然、適當?shù)貪B透初步的美學、藝術批評、藝術史、藝術創(chuàng)造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了解藝術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了解藝術的起源、作品的文化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藝術家個人風格等。這樣可以將藝術技能與藝術知識、藝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欣賞、藝術與情感、生活、文化巧妙結合起來。廣泛、多層面、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信息,可以豐富學生的藝術體驗,開闊他們的視野,增強他們的文化底蘊。
(三)重視藝術活動中的情感體驗
蘇珊·朗格曾說,“藝術是人類情感的表現(xiàn)性形式…‘藝術教育就是情感教育”。由于功利主義理念的盛行,我們的藝術教育還存在著情感缺失的問題,藝術課程更像一種技藝的訓練,而與學生的智慧發(fā)展無關。全人教育追求有靈性的教育理想,重視經驗,重視個體的精神成長。全人理念指導下的藝術教育實踐,應充分認識到藝術所特有的情感價值并將其訴諸實踐。首先,擯棄狹窄技能目標轉而側重受教者的精神培養(yǎng),在藝術活動中注入理解、想象、情感等各種心理因素。通過主動參與而非被動接受的、多渠道與多感官而非靜態(tài)靜止的、靈動活潑而非混亂盲目的藝術體驗,將作品蘊涵的情感轉化為受教者個人的“活”的感受,實現(xiàn)受教者與藝術家之間的心靈對話,將那些美好高尚的情感內化為人的心靈、外化為人的行為。其次,拓展藝術教育的空間,使學生有更高的熱情、更多的機會、更靈活的方式參與藝術活動,豐富他們的生活體驗和人生體驗,讓他們在藝術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藝術教育的空間不一定是學校和課堂,可以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充分利用圖書館、博物館、音樂廳、畫廊等公共資源,動植物、山川河流等自然資源,民間藝術等人文資源;也可以利用影視廣播、網絡媒體等現(xiàn)代信息手段自主學習;也可以以藝術協(xié)會、沙龍的形式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這些藝術教育活的素材和途徑,可以把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提升為自覺的藝術活動參與者,使藝術教育真正成為發(fā)展、提高人的審美情感和藝術能力的教育,成為培養(yǎng)塑造學生自由、完整人格的教育。
雅斯貝爾斯指出,“一個民族的精神層次是由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決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們又是以什么樣的敬畏心來對待陶冶的本質,這些都可作為衡量一個民族精神層次的標準。”全人教育是一種教育理想,也是教育實踐行動的方向和目標。以全人發(fā)展為目標,借由藝術教育這一橋梁,可以使受教者從有限的自我走向無限世界,實現(xiàn)人的全面完整發(fā)展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藝術教育論文范文二:淺析藝術教育的探索
論文關鍵詞:藝術教育;價值;發(fā)展
論文摘要:藝術教育是塑造人全面發(fā)展的一項重要的研究性課題。根據(jù)時代發(fā)展的特點,為加快完善大中專院校學生的素質教育、道德教育、審美標準教育、人文科學教育等及其他學科的綜合性藝術教育,按照其要求,自覺、主動地適應新形勢,迎接新挑戰(zhàn),認真、深入地研究,尤其是研究學校藝術教育和發(fā)展的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去體現(xiàn)其重要性,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fā)展。
我國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堅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方向,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的新新人類,從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陶冶高尚的情操、促進智力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有力手段。藝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他學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藝術教育之所以能在學校教育中獲得一席之地并必須擁有這一席之地,可以說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具體說,這是現(xiàn)代人和現(xiàn)代教育試圖通過藝術和藝術教育,進一步發(fā)展與完善自身的必然結果。
“人需要藝術,人人都是藝術家。”
人需要藝術,因為藝術把人本來看不見的生活的本質和規(guī)律用活靈活現(xiàn)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讓人們從中認識到自身生活的價值。藝術不但擔負著探索人生意義的使命,而且承擔著指導人生道路的責任。它探索人生的美點、捕捉現(xiàn)實的弊端。
人需要藝術,因為藝術把人的心靈深處最隱秘的東西展示出來,讓人體驗到一種難以名狀的審美愉悅,具有一種令人解放的性質。
人需要藝術,因為藝術形式與生命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異質同構的關系,藝術無處不是人的標志,從藝術中可以觀照人自身。
因此,人需要藝術,歸根結底是因為藝術能提高人的生存質量。無論是從人的本性出發(fā)還是從社會現(xiàn)實方面去考慮,可以說,人人都需要藝術,人人都應該成為藝術家。他不一定要具有創(chuàng)造藝術作品的能力,但他必須具有欣賞藝術作品的能力,或者說,他必須懂得藝術。
教育需要藝術,至少表現(xiàn)在這樣兩個方面。其一,教育對象的全面和諧發(fā)展需要藝術;其二,教育活動本身的正常進行需要藝術。教育需要藝術,不僅僅表現(xiàn)在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需要藝術這方面,還表現(xiàn)在教育活動本身也同樣需要藝術。
藝術與教育有著極為深刻的內在聯(lián)系,它表現(xiàn)在藝術具有教育性和教育具有藝術性上。
教育是一門藝術,這是一種廣義上的表述,我們應該是從教育活動與藝術活動所具有的共同特性上去理解,從我們通常所說的“教育藝術”這一層面上去理解。
藝術的核心概念是創(chuàng)造,而創(chuàng)造也是教育的本質要素,正因為這樣,教育才具有藝術性。
教育藝術是一門最復雜、最難把握的綜合藝術,與其他形式的藝術相比,它并不是注意藝術技能技巧的掌握,而是注重于對藝術創(chuàng)造性這一本質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搞教育的人盡管并不一定要有多高的藝術技能技巧,但他必須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
提高師生的藝術修養(yǎng),有著多種途徑,甚至包括教育藝術本身。對于教師來說,可以在實施教育藝術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也可以在工作之余加強自我學習,但最主要的是要在學生時代就接受良好的藝術教育。對學生來說,提高藝術修養(yǎng)的最主要途徑顯然就是學校藝術教育了。
藝術教育理論需要真正的符合藝術教學本性的藝術教學原則去充實,藝術教育實踐呼喚真正的符合藝術教學本性的藝術教學原則來指導。
作為一種嘗試。我們在下面提出了兩條藝術教學原則。一方面是試圖借此在理論上使目前所存在的“藝術教學原則不很集中,藝術學科的本性不很突出,現(xiàn)實指導意義不是很強”的這一狀況有所改變;另一方面則是從教學內容的有機聯(lián)系、教學形式的靈活多樣、教學過程與結果的優(yōu)化等三個不同角度,可以說它們是一種實踐性原則。針對具體的教學實踐,新的藝術教學原則將會提出,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大中專院校藝術教學發(fā)展的需要,符合當前藝術教育模式。
從藝術和藝術教育自身的價值出發(fā)去評價藝術教育,是我們首先在進行藝術教育評價必須把握的基本點。藝術的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其審美的價值,而非求真、求善的價值。
所以,我們在評價藝術教育時,應抓住藝術教育的著眼點,把一個人作為全面發(fā)展的人,而不僅當作一個藝術匠或藝術家來培養(yǎng)。因此,在藝術教育中,要把教育的范圍大大擴展,要使兒童從小就有社會學、哲學、歷史學等方面的知識。從倫理、道德角度來看,人要成為一個有道德的有個性的人;從為社會進步做貢獻的角度看,人要成為一個有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從人的幸福與愉悅的角度看,人要成為一個有藝術欣賞價值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并且會審美的人。
藝術教育需要人們不斷地去研究與探索,更需要教育研究者的創(chuàng)造與完善,為進一步發(fā)展藝術教育體系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茅原,未完成音樂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中學生藝術教育論文范文相關文章:
3.初中美術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