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美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
英美文學涉獵內(nèi)容較為廣泛,包括哲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提高英美文學教學水平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語言綜合素質(zhì)。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大學英美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的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大學英美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篇1
淺析英美文學的精神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東西方文化存有差異,而一個社會群體的價值觀與它的文化特征是息息相關(guān)的,文學能借助于語言去反映其所承載的文化特征。因此,我們可以透過研究英美文學,去發(fā)掘西方世界的精神價值,使得我們擁有不一樣的文化體驗,更好地促進東西方交流。
一、英美文學中人文主義的價值
研究英美文學,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英美文學中所呈現(xiàn)的人文精神是指人類對自己本身價值的追求,它強調(diào)科學和人文精神的相容性,人類價值與精神的沉淀正是人文精神演變而來的。
(一)英國文學中的人文主義
英國文學的發(fā)展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期間出現(xiàn)了成百上千的優(yōu)秀文學家,他們的作品對世界英語文學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其中莎士比亞可謂是世界級的文學作家,他的作品無疑是英國文學的典范,對世界英語文學的發(fā)展影響最為深遠。研究他的文學作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人文主義作家,他很多作品都體現(xiàn)了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本質(zhì)是解放“人”,即人應該有獨立意識和主觀意識。薄伽丘等人強調(diào)的人文精神只是身體的解放,層次較低,而莎士比亞則認為人是“萬物的凌長,宇宙的精華”,擁有復雜情感,應該擺脫宗教神學的枷鎖,追求心靈的解放,重視今生而非來世。以《哈姆雷特》為例,在莎士比亞筆下,哈姆雷特是一個有著愛恨情仇的新興資產(chǎn)階級人文主義者,為了心靈的自由,他敢于與國王克勞狄斯長期斗爭,與之前的文學家所塑造的形象相比,哈姆雷特這個形象顯得更為豐富和真實。在哈姆雷特這個角色身上,我們能清楚看到當時英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個人與社會的沖突、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
但正如莎士比亞所揭示的那樣,哈姆雷特的思索多于行動,剖析偏于哲理。導致他最后成了一個悲劇人物。因此,莎士比亞覺得人要通過實際的奮斗舉措,才能實現(xiàn)理想的思想。哈姆萊特的反抗和國王克勞狄斯的殘暴凸顯出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他批判封建貴族以犧牲人民而爭權(quán)奪利,并認為只要改善人的道德就能產(chǎn)生明君,構(gòu)建理想的社會。另外,莎士比亞還極力頌揚人世間的真摯感情,提倡純潔的愛情。
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例,《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部文藝復興晚期富有朝氣的“樂觀主義的悲劇”。它詮釋了人性中最真最純的情與愛。在封建思想盛行的中世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觀念深入人心。君王們善用后代來“保存”自己,而不愿為后代放棄自己。因此,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自然而然地成了時代的犧牲品。有著人文思想的莎士比亞對此持強烈批判態(tài)度,正如他自己所說:“放棄你自己吧,唯此才能保存你自己。”他認為后代才是人們永生的希望[1]。而愛情作為人類與生俱來的迫切需要,是黑暗勢力無法抹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死雖是舊時代的悲劇,卻為一個全新的時代拉開了帷幕,人們的自我意識自此覺醒,后繼的青年人不會再重蹈他們的覆轍。
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雖然有階級的局限性,不能站在階級斗爭的高度去認識社會現(xiàn)象,但在扼殺人性的封建社會,莎士比亞能發(fā)現(xiàn)美好的人性,倡導人文精神,也不失為一種思想的進步。
對于人文主義,不少莎士比亞之后的文學家也作了深入研究。約翰·彌爾頓就是其中之一,他不僅敢于擺脫世俗的束縛,還倡導使用多種方式去認知事物。以《失樂園》為例,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敢于挑戰(zhàn)上帝的魔鬼形象:“他握有雷霆,確實強大,誰知道這兇惡的武器竟威力無比呢?可是,那強有力的威力,那勝利者的狂暴,都不能叫我沮喪,雖然外表的光環(huán)消失了,但不移的信念和岸然的驕矜決不轉(zhuǎn)變”。此番言論出自魔鬼之口,表面上看好像是作者在褻瀆上帝。而從全文來看,作者是很尊重上帝的,作者并沒有反抗上帝的意思,作者只是借魔鬼之口來表達自己對國王復辟的憤怒和內(nèi)心的苦悶。
(二)美國文學中的人文主義
相比英國文學,美國文學的發(fā)展幾乎沒有受到封建貴權(quán)的束縛,美國文學作品中所呈現(xiàn)出的人文精神的特點是追求個性和精神的解放[2]。如美國民族詩人華爾特·惠特曼將自己的詩歌結(jié)集取名為《草名集》,其中“草”代表著一切平凡的人事,也代表惠特曼自己對民主和自由的期許。惠特曼的詩歌中有著“自我”的色彩,不過,詩中的“自我”并非詩人自己,而是美利堅人民。正如他在《我自己的歌》中寫道:“我贊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承擔的你也將承擔,因為屬于我的每一個原子也同樣屬于你。”
詩人通過“自我”來贊揚眾多建設美洲大陸的勞動人民,抒發(fā)出一種大“我”的胸懷和氣魄。他的作品始終圍繞民主精神,頌揚民主主義先進思想,贊美自然人的價值觀和人間真摯的情感。而有著“美國莎士比亞”之稱的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畢生致力于撰寫冒險小說。他認同邪惡的普遍性,對社會的進步持悲觀態(tài)度,作品中常常帶有悲劇的色彩。如他通過在《巴特爾比:一名抄寫員》一文中描寫巴特爾比的無聲抗爭,對超驗主義的樂觀主義理論提出了質(zhì)疑,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任何事物的性質(zhì)都不是絕對的。愛默生所信奉的超驗主義樂觀精神對龐大社會中的個人的發(fā)展并沒有實質(zhì)的作用,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根本無法與社會抗衡[3]。
二、英美文學中理性主義的價值
著名小說家索爾·貝婁有著敏銳的洞察力,是英美文學理性主義的杰出代表,他在作品中深入分析了當時人們對物質(zhì)的追求與精神需求之間的矛盾,以及因此產(chǎn)生的精神隱患[4]。
以作品《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為例,“心碎”一詞正是很多現(xiàn)代人心靈的真實寫照。對于處于崩潰邊緣的現(xiàn)代人來說,內(nèi)心所受到的折磨比肉體上的痛苦危害更大。作者通過描寫美國工業(yè)后期社會的消費情況,極力地抨擊了“把消費作為重心”的消費主義。再如作品《赫索格》,它向人們揭示了工業(yè)社會后期扭曲的物質(zhì)化,人們?yōu)樽非蠊γ摚斐扇伺c人關(guān)系的異化。
親情、愛情不再是人與人關(guān)系的主軸,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完全變成了一種消費關(guān)系。索爾·貝婁作品中人價值觀的物質(zhì)化是社會的悲劇。一方面,索爾·貝婁認為科技的發(fā)展不一定能為人們帶來心靈上的快樂和幸福,另一方面,他也在反思工業(yè)進步和價值觀弱化的潛在聯(lián)系。這兩部作品是索爾·貝婁對人類社會發(fā)展、道德與價值觀、個人與自然等重要問題的深刻反思。但是,從他在作品中提出拯救計劃,我們不難看出作者仍然對工業(yè)社會后期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正是基于這種情感寄托,他的整個作品都具有一種烏托邦式情感。
三、英美 文學中黑色幽默的價值
黑色幽默是以大笑來代替悲苦感情,并以荒誕的方式來宣泄悲苦感情的新型文學 藝術(shù)。小說家通過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 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tài)度表現(xiàn) 環(huán)境和個人(即“自我”)之間的互不協(xié)調(diào),并把這種互不協(xié)調(diào)的現(xiàn)象加以放大,扭曲,直至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jīng),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以作品《第22條軍規(guī)》為例,故事以黑色幽默貫穿始末,期間穿插了人們對于“第22條軍規(guī)”的各種無奈。
黑色幽默讓整個作品顯得荒誕有趣,但也讓作品中的主人翁變得絕望。作品對約塞連的描寫有很多,包括行為、思想等。從無知到絕望的一系列描寫讓我們對“第22條軍規(guī)”有了新的認識。故事中“第22條軍規(guī)”讓主人公不斷充滿希望,又不斷失望,,,,周而往復,最后,主人公徹底絕望,而這正是作者想表達的地方?!兜?2條軍規(guī)》中很少有對情感進行具體描寫,但這些情感卻無形地隱藏于那些荒.唐可笑的情節(jié)中,這些情感之美既不在于熱烈澎湃,也不在于纖細柔和,而在于它的“絕望”。這種情感的“絕望”之美對人心靈的沖擊力顯得更加沉重和深遠。
四、英美文學的現(xiàn)實意義
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時,除了感受西方 文化的獨特魅力,得到愉悅的閱讀體驗,還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5]。具體表現(xiàn)為幾個方面:
?、傥膶W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是英美作家對其人生經(jīng)歷、社會現(xiàn)象的提煉和 總結(jié),英美文學既可以看做是一種特有的留言方式,又可以看做是對某些社會現(xiàn)實、情感經(jīng)歷的記錄方式。其筆下描述的西方社會能讓學生獲得一種有別于其它藝術(shù)形式的體驗。
?、谟⒚牢膶W能夠讓學生對 英語產(chǎn)生更為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學生在閱讀各種單詞組合的同時,能得到有別于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情感體驗,體味西方社會的酸甜苦辣。
?、塾⒚牢膶W能幫助學生完善自我。在英美文學作品中,作家為了呈現(xiàn)某一社會現(xiàn)象,將塑造性格色彩鮮明的人物。英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會對學生產(chǎn)生強大的號召力,給學生帶來正面的激勵作用,對學生審美情趣、價值觀、人生觀等的形成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學生會進入作品中的角色,受到人物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效仿作品中的人物,以完善自身的性格特點。不僅如此,英美文學還能促使學生探索和追求帶有英語文化特征的事物,獲取美的感受。
?、苡⒚牢膶W家作為 語言大師,能夠為學生帶來急需的語言文化,他們善于運用生動形象,精煉的語言去闡述自己的思想,學生能夠在閱讀中體味英語的內(nèi)涵,進而提高自己對英語的運用能力。
⑤英美文學有助于學生建立西方思維模式和理性觀念。多媒體技術(shù)的迅猛 發(fā)展,使得學生過多地將視線放在具有美感的畫面上,而忽略了對語言文學的學習。英美文學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紙質(zhì)媒體,能很好地填補這個空擋,能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考習慣和能力。
五、結(jié)語
在物質(zhì)文明急速豐盈、精神文明急需提高、文學影響力逐漸弱化的今天,學生的精神世界急需多元化、高深的文學藝術(shù)來灌溉。而英美文學作為多元化文化、包容性極強的文學藝術(shù),其文學價值不可小覷。高校有必要進一步開發(fā)英美文學的文學價值,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促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大學英美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篇2
淺探英美文學選讀課教學法
摘 要:文學是人生體驗的文化表征。英美文學是英語語言藝術(shù)與西方人文精神的整合體。信息化時代對高素質(zhì)人才的需求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及英美文學的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以文學賞析為中心,聯(lián)結(jié)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與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形成語言――文學――文化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將提高語言應用能力與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相結(jié)合。
關(guān)鍵詞:語言 文學 文化
針對大學英語改革及英語自主式教學模式的教研探討,文學選讀課旨在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轉(zhuǎn)變學習觀念,由階段學習轉(zhuǎn)向長效學習,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并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幫助學生樹立在全球化語境下互動交流的多元文化意識。講授內(nèi)容分幾個部分:西方文化源流,英詩欣賞,英國小說。學生普遍增強了西方文化及英國文學發(fā)展簡史的知識,并對文學原著的閱讀掌握了一定的賞析方法,達到了提高語言能力與加強人文素養(yǎng)的教學目的。
一、文學教學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
顯而易見,無論語言教學還是文學教學,在大學的英語教學中,我們都應該抱有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gòu)意識這一共同目的。語言知識有兩個層面:“運用(USE)”和“用法(USAGE)”。“用法(USAGE)”涉及的是語法規(guī)則的知識,而“運用(USE)”指的是如何把這些規(guī)則運用于有效的交際。文學文本能否有助于其中之一呢?大多數(shù)文學性文本可以為拓展語言用法(USAGE)提供基礎(chǔ)。更進一步,詞匯的擴展也可以通過文學性文本來實現(xiàn),現(xiàn)代英語中的許多詞匯、用法等來源于文學作品就是一個例證。Povey在總結(jié)ESL課堂中利用作品的目的時指出“文學會增進所有語言技能,因為文學可以通過提供廣泛細微的詞匯用法實例、復雜精確的句法從而擴展語言知識”①。
文學被用于開發(fā)語言的運用的好處在于文學在背景參數(shù)和角色關(guān)系的言語(DISCOURSE)中來展現(xiàn)語言。表現(xiàn)某一特殊標記或方言的語言包含在某種社會環(huán)境中,這樣,就為判斷某一特殊語言形式提供了基礎(chǔ)。因此,文學是培養(yǎng)語言運用意識的理想工具。其次,文學學習要求學生去閱讀文本,大量地閱讀文學文本能夠很好地幫助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就能夠達到提高成績和就業(yè)的目的。閱讀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一直就被高度關(guān)注,“閱讀也不僅僅是對文本簡單的反應,而是作者與讀者之間通過文本進行的互動的過程。
這種互動的過程發(fā)生在兩個層面上:語言的;觀念的①。通過解讀文本,學生能夠在語言環(huán)境里去適應復雜的句法結(jié)構(gòu),從而形成英語的思維觀念。而將閱讀視為互動的前提是學生愿意對文本做出反應。正是在這里,閱讀過程中的動機因素變得至關(guān)重要。最后,有些批評家認為文學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特殊文化視角,這對ESL學生來說是困難的。
但是文學文本里的特殊文化視角是否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好處呢?盛寧曾說,一種文學‘典律’(canon)實際上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集中體現(xiàn),是這個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知識精英對世界、對自己的認識和把握的集中體現(xiàn)”文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分析世界,增強學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辨析能力,以及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
二、語言教學中進行文學教學的教法
由于首次針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開設文學閱讀課,在積極聽取師生的建議和意見基礎(chǔ)上,在語言教學中進行文學教學的試行方法如下:
1. 教學目標:
我們可以借鑒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大綱規(guī)定:“文學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zhì)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在大學英語中其教學目標也應基本如此,但更傾向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英美文學課程應達到的首要目標是擴大英語詞匯量;提高閱讀能力;培養(yǎng)英語思維方式及了解西方文化。
其次,掌握英文寫作技巧;掌握文學評論的基本知識和方法;了解英美文學發(fā)展史。再次,培養(yǎng)文學鑒賞能力,陶冶個人情操。
2. 教材選編:
大學英語英美文學教材應有別于英語專業(yè)教材,因為我們應該承認專業(yè)英語學習者和非專業(yè)英語學習者之間英語水平的差距。認為大學英語教材的選編應遵循以下幾個要求:
其一:可讀性強。以近現(xiàn)代作品為佳,語言規(guī)范,可模仿性強。難度適中,避免晦澀難懂的作品以免學生望而生畏。
其二:代表性強。應盡量選取代表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名家名篇。通過有限作品的閱讀盡可能讓學生了解不同風格和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文學作品。其三:趣味性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趣味性強的作品學生自然喜歡,從而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3. 講授及學習方式:
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應延伸課堂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外完成原著閱讀及總結(jié)歸納等任務。泛讀為主精讀為輔。文學作品大多冗長復雜,不宜當精讀看待,了解大意欣賞作品為要。所以應以泛讀為主。但一些要求學生能準確理解而又超出學生理解范圍的關(guān)鍵所在,自然應如精讀視之。
針對大學英語課時少的情況目前比較現(xiàn)實可行的辦法一是采用專題講座的形式挑選一些中國學生耳熟能詳?shù)挠⒚雷骷胰缟勘葋?、雪萊、狄更斯、海明威等人的作品進行分析、講解、討論如開設《西方名著賞析》;也可專講某一文學專題如《浪漫主義文學》、《圣經(jīng)文學》、《希臘神話》等;二是把英美文學教學融入西方文化的教學中如開設《英美文化》等;三是采用課外作業(yè)的形式,增加學生英美文學的閱讀量。在此學期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教學輔助課文閱讀,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文學教學不是適用于所有的文本的,比如說詩歌、散文、實用性文章等就很少在語言教學中使用。但情節(jié)性(plot)很強的敘事文學文本大都可以運用。
從而,教師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地選擇適當?shù)奈谋緦W生進行文學教學。那么,采用何種方法才能使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同時又能結(jié)合文學的學習呢?下面舉出幾種常用的有助于理解或欣賞文學文本的教學策略。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可利用這些方法逐漸提高閱讀文學作品的技能,最終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1)預測故事(prediction of stories)
大多數(shù)敘事文本按照情節(jié)的發(fā)展都會出現(xiàn)很多的懸念――接下去將會發(fā)生什么呢?對文本地預測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極大的興趣。教師在講課時,在關(guān)鍵的地方暫停,引導學生預測故事將如何發(fā)展,可以讓學生提高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培養(yǎng)英語的思維習慣。
(2)詞匯和意群的完形(cloze of words and meanings)
正如許多教師所了解的,這也是一種預測,重點放在個別詞匯或詞序而不是文本的延伸。其實,在一些故事敘事中對細節(jié)的關(guān)注也會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加強文學學習,提高閱讀水平和能力。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這段文本本身就包含了許多個語言學習者要學習的語言點,學習者可以獲得諸如強調(diào)句型和acknowledge,in want of等語言知識點。但是如果能夠把文本延伸開來,回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期,我們可以認識到作者Jane Austen對那個時代金錢社會的鄙視和對美好愛情的向往,針砭了社會,弘揚了真愛。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夠在語言的教學過程中,同時分析語言的意境、作品的主題、風格、背景、甚至音律等,然后讓學生在體會這種內(nèi)在的審美情趣的同時去模仿運用這種語言用法,我們的教學效果會更好的。
(3)概括總結(jié):文章的大意(summarize)
另一個使學生關(guān)注故事發(fā)展的方法是對文章進行概括總結(jié)??偨Y(jié)時要避免落入釋義(paraphrase)的俗套。要注意這種概括大意不同于釋義而僅僅是對文本所述事情的描述。在這項活動中,教師為學生規(guī)定出字數(shù)是十分必要的。理由有兩點:第一,對字數(shù)限制使這種練習成為語言性的練習,因為學生要面臨許多句法重建、省略、詞匯再造等,教師以此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及文學概括能力。第二,對字數(shù)的限制就要求學生認真考慮文本內(nèi)容,全面、正確、精練地表達出故事內(nèi)容。學生因此了解到概要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個解讀原文并對它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行為。
總結(jié)
在大學英語中加強文學閱讀,使學生能夠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在敘事作品中的作用,也更好地幫助了解英語國家作者的思維過程,這樣也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及寫作水平。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更有效的方法有待于發(fā)現(xiàn)和研究。比如有些教師專門為英語非專業(yè)學生開設英語文學欣賞課,或選用一些與所學教材相關(guān)的文學作品進行專門閱讀欣賞。這些方法都對大學英語教學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Brumfit,C.J. Reading Skills and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n a Foreign Language[A].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Mckay,Sandra. Literature in the School Foreign Language Course[A].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Yan,Jinlan. Culture:What to teach and How to Teach It in an EFL Class[J]. 中國外語教學,2001,(12).
[4]顧嘉祖.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何云波,彭亞靜.中西文化導論[M].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
[6]王松年.英國文學作品選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7]王爽,李敏銳.論文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