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個體差異,合理分層教學
時間:
李萍1由 分享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而現(xiàn)行的“平行分班”,由于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不同,再加上感知、理解、記憶、思維和想象等心理特點,他們接受教學信息的情況也就有所不同。分層遞進教學是一種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它強調了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提高,達到班級整體優(yōu)化。”為了使學生在自己原有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在每一節(jié)課內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漸漸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我嘗試了分層遞進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學生分層
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客觀存在的差異,不僅教師心中有數(shù),往往大多數(shù)學生也各自心領神會。當代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具有8種智力,只是其組合和發(fā)揮程度不同。同樣,每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的優(yōu)勢智力領域,在數(shù)學學習方面差一點,只說明他的數(shù)學邏輯智能略顯不足,其他某個方面肯定占優(yōu)勢。要實施分層教學,教師就不能回避這一問題,但要考慮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要講究方法。比如,可分別找學生談心,引導他們冷靜地面對差異,肯定他其他方面的優(yōu)勢,明確自己的定位層次;同時,要讓學生懂得這種分層是相對的、動態(tài)的、暫時的,只要自己努力,就可進入更高層次;還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教師進行分層的目的,不是置自己于“死地”,不是給自己難堪,而是幫自己選準“起跑線”,讓每個學生放下思想包袱,樂意接受。
對學生的分層不能簡單的以分數(shù)來分,也不宜在剛接手新班就分,應在對學生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根據(jù)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學習習慣(如作業(yè)速度、上課紀律)等,將學生大致分成三個層次:A,知識基礎、水平智力較差,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B,知識基礎和智力水平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這一層一般占大部分;C,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自覺,方法正確,成績優(yōu)秀。
二、教學目標分層
著名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曾提出成功的驅動力有三部分:一是認識內驅力,即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內驅力;二是自我提高內驅力,即個人通過自己勝任能力和工作成就的提高來贏得相應的地位和自尊心的內驅力;三是附屬內驅力,即以獲得長者或集體的贊許為目的的內驅力。所以,要激發(fā)學生這三方面的內驅力必須讓他們明確自己所選的學習目標,允許學習目標有彈性,既要對學困生給予關懷和幫助,又要對優(yōu)秀生“開小灶”,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發(fā)展?jié)撃苁艿阶鹬睾烷_發(fā)。
在同一班級內采用相同的教材實行分層教學,應該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可能性為每一層學生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它包括基本目標(A層學生達到)、中層目標(B層學生達到)、發(fā)展目標(C層學生達到)。教學目標分層符合學生的實際,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fā)展。制定這樣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可以使A 組學生理解教材最基本內容,從培養(yǎng)實際能力入手,達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使 B、C 組學生進一步發(fā)揮他們的學習潛能,他們的思維能力及分析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也得到培養(yǎng)。
三、作業(yè)分層
練習設計要因層制宜。設計數(shù)學練習,不在乎“量”,而在于“質”,應在緊扣教材的同時,針對各層學生的目標要求和具體情況,適當設計一些難易不一、梯度不一的習題,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具體做法是:練習或作業(yè)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在處理練習時要具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知識的直接運用和基礎練習,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第二層次為變式題或簡單綜合題,以B層學生能達到的水平為限;第三層次為綜合題或探索性問題。第二、三兩層次的題目為選做題,這樣可使A層學生有時間完成最基本的練習,及時鞏固新知,也有機會適當拓展;B、C兩層學生也有充分發(fā)展的余地,而不至于“無事可干”,這樣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因而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
教師還可開展多種形式的競賽活動,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因為好強、好勝、不甘落后是每一個學生共同的心理特征。注意把學生個人競爭和集體競爭結合起來,把學生好強、好勝的心理引入正軌。在小組里個人爭第一,在組與組之間是各組組員共同合作爭第一。個人努力的成果,有助于小組成員互相提高,而且又能促進個人的進步。同學之間既是學習互助的好友,又是學習競爭對手。他們?yōu)橥瑢W的成績好而樂,為同學的學習困難而憂,人人樂于幫助同學進步。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全體學生便可長久保持健康的樂觀的情緒,積極向上,為成為一名學習的成功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評價分層
分層教學的目標就是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并承認在差異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這一現(xiàn)象不僅體現(xiàn)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還應在測試和考核甚至作業(yè)中有所體現(xiàn),這樣才能較好地把握教學的完整性,否則就會造成教與評的脫節(jié),導致學生積極性遭受挫傷。評價分層要注意:對A層次學生以表揚為主,對B層次以鼓勵為主,對C層次學生可以采用評價提高其競爭意識。評價分層重在指出學生學習上的成就與問題,而不宜以排名次為手段。還可采用愉快教育的分步評價法,在教學中,不以一個完美的發(fā)現(xiàn)或解答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是對學生思維、解答的某一步驟乃至一個符號、一個數(shù)據(jù)的正確運用都加以肯定(尤其是對A層次學生更應如此),對于差錯或不足盡可能引導學生自己進行修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
許多時候,我們總是以成績的好壞來判定一個學生的優(yōu)劣,從而壓抑了孩子的天性,阻斷了其智能發(fā)展。學校教育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讓每個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至少有一個方面的長處,這樣做,學生就會熱切地追尋自身內在的興趣,這種追求,不僅培養(yǎng)了學習過程中的樂趣,也是他們堅持不懈努力的內在動力,這也是我們實施分層遞進教學的一個目的所在。
一、學生分層
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客觀存在的差異,不僅教師心中有數(shù),往往大多數(shù)學生也各自心領神會。當代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具有8種智力,只是其組合和發(fā)揮程度不同。同樣,每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的優(yōu)勢智力領域,在數(shù)學學習方面差一點,只說明他的數(shù)學邏輯智能略顯不足,其他某個方面肯定占優(yōu)勢。要實施分層教學,教師就不能回避這一問題,但要考慮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要講究方法。比如,可分別找學生談心,引導他們冷靜地面對差異,肯定他其他方面的優(yōu)勢,明確自己的定位層次;同時,要讓學生懂得這種分層是相對的、動態(tài)的、暫時的,只要自己努力,就可進入更高層次;還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教師進行分層的目的,不是置自己于“死地”,不是給自己難堪,而是幫自己選準“起跑線”,讓每個學生放下思想包袱,樂意接受。
對學生的分層不能簡單的以分數(shù)來分,也不宜在剛接手新班就分,應在對學生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根據(jù)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學習習慣(如作業(yè)速度、上課紀律)等,將學生大致分成三個層次:A,知識基礎、水平智力較差,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B,知識基礎和智力水平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這一層一般占大部分;C,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自覺,方法正確,成績優(yōu)秀。
二、教學目標分層
著名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曾提出成功的驅動力有三部分:一是認識內驅力,即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內驅力;二是自我提高內驅力,即個人通過自己勝任能力和工作成就的提高來贏得相應的地位和自尊心的內驅力;三是附屬內驅力,即以獲得長者或集體的贊許為目的的內驅力。所以,要激發(fā)學生這三方面的內驅力必須讓他們明確自己所選的學習目標,允許學習目標有彈性,既要對學困生給予關懷和幫助,又要對優(yōu)秀生“開小灶”,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發(fā)展?jié)撃苁艿阶鹬睾烷_發(fā)。
在同一班級內采用相同的教材實行分層教學,應該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可能性為每一層學生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它包括基本目標(A層學生達到)、中層目標(B層學生達到)、發(fā)展目標(C層學生達到)。教學目標分層符合學生的實際,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fā)展。制定這樣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可以使A 組學生理解教材最基本內容,從培養(yǎng)實際能力入手,達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使 B、C 組學生進一步發(fā)揮他們的學習潛能,他們的思維能力及分析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也得到培養(yǎng)。
三、作業(yè)分層
練習設計要因層制宜。設計數(shù)學練習,不在乎“量”,而在于“質”,應在緊扣教材的同時,針對各層學生的目標要求和具體情況,適當設計一些難易不一、梯度不一的習題,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具體做法是:練習或作業(yè)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在處理練習時要具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知識的直接運用和基礎練習,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第二層次為變式題或簡單綜合題,以B層學生能達到的水平為限;第三層次為綜合題或探索性問題。第二、三兩層次的題目為選做題,這樣可使A層學生有時間完成最基本的練習,及時鞏固新知,也有機會適當拓展;B、C兩層學生也有充分發(fā)展的余地,而不至于“無事可干”,這樣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因而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
教師還可開展多種形式的競賽活動,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因為好強、好勝、不甘落后是每一個學生共同的心理特征。注意把學生個人競爭和集體競爭結合起來,把學生好強、好勝的心理引入正軌。在小組里個人爭第一,在組與組之間是各組組員共同合作爭第一。個人努力的成果,有助于小組成員互相提高,而且又能促進個人的進步。同學之間既是學習互助的好友,又是學習競爭對手。他們?yōu)橥瑢W的成績好而樂,為同學的學習困難而憂,人人樂于幫助同學進步。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全體學生便可長久保持健康的樂觀的情緒,積極向上,為成為一名學習的成功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評價分層
分層教學的目標就是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并承認在差異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這一現(xiàn)象不僅體現(xiàn)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還應在測試和考核甚至作業(yè)中有所體現(xiàn),這樣才能較好地把握教學的完整性,否則就會造成教與評的脫節(jié),導致學生積極性遭受挫傷。評價分層要注意:對A層次學生以表揚為主,對B層次以鼓勵為主,對C層次學生可以采用評價提高其競爭意識。評價分層重在指出學生學習上的成就與問題,而不宜以排名次為手段。還可采用愉快教育的分步評價法,在教學中,不以一個完美的發(fā)現(xiàn)或解答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是對學生思維、解答的某一步驟乃至一個符號、一個數(shù)據(jù)的正確運用都加以肯定(尤其是對A層次學生更應如此),對于差錯或不足盡可能引導學生自己進行修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
許多時候,我們總是以成績的好壞來判定一個學生的優(yōu)劣,從而壓抑了孩子的天性,阻斷了其智能發(fā)展。學校教育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讓每個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至少有一個方面的長處,這樣做,學生就會熱切地追尋自身內在的興趣,這種追求,不僅培養(yǎng)了學習過程中的樂趣,也是他們堅持不懈努力的內在動力,這也是我們實施分層遞進教學的一個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