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放”中提升科學素養(yǎng)
時間:
呂紀玲 翟所璞1由 分享
摘 要:科學課的教學,給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開放性、趣味性、科學性、探究性等特點為學生提供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操作能力和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做中學”。記得美國蘭本達教授說過:我們不是為了純粹的愛好而讓孩子們去向實際存在的事物學習或是去收集各式各樣的實例,而是希望讓孩子們經過多年的教育學會一種思想方法,這種思想方法與他們生活的社會相適應,使他們在生活中、在將來都會自行探索、創(chuàng)造,利用已有的智慧解決面臨的新矛盾、新問題。
關鍵詞:開放 提升 科學素養(yǎng) 生活的有心人 課堂的小主人 真實的科學人
《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所謂科學素養(yǎng)包括知識、能力、興趣、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科學思想、良好的心理品質等。”由此可以看出,科學教師素質的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必須堅持走“開放式”的科學教學之路。
一、開放學生的心靈,做生活的有心人
例如:青島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活中的材料》中的木頭、陶瓷、金屬、玻璃與塑料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材料,但學生對其性能、特點、作用等方面并不是很了解,為此課前我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看看在哪些地方能看到這些材料并發(fā)現它們的應用。因為在平時的訓練中,孩子們已經基本養(yǎng)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并且能夠在自己的細心觀察中發(fā)現現象,用生活經驗解釋現象,所以課上孩子們在探究交流中便游刃有余。
二、放開學生的雙手,做課堂的小主人
如在教學《有趣的磁鐵》一課時,我發(fā)現孩子們帶來了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磁鐵,所以課堂上我沒有作過多的講解,而是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積極地探索各種有趣的實驗方法,在自己的操作中發(fā)現,在自己的發(fā)現中創(chuàng)新、學習。結果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上出現了這樣的熱鬧場面:有的把凳子拿到桌子上,上面放著鐵釘、鐵環(huán)等,再把磁鐵放在凳子的底面,進行“鐵釘自己跑”的游戲;有的把磁鐵放在桌子的底面,上面放個小鐵人,表演起了“鐵人跳舞”;有的在桌面上玩起了“磁鐵追磁鐵”的游戲……幾分鐘過后,同學們便按奈不住內心的喜悅,紛紛向我匯報:“老師,快過來看,鐵人能跳舞!”“老師我有問題,我把磁鐵放在鐵釘盒里,再把磁鐵拿出來,為什么磁鐵每一部分吸的鐵釘不一樣多?”“老師,為什么磁鐵這樣放能追另一塊磁鐵(把磁鐵同極放一起),而如果把磁鐵這樣放就能和另一塊磁鐵吸在一起(把磁鐵異極放一起)?”“老師,你說為什么當我用線把磁鐵中間綁住,過一會兒,磁鐵不動了,卻總是朝著南北方向?”“老師,我還發(fā)現了……”一個簡單的“開放”舉措卻讓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了提高和發(fā)展。
三、挖掘課程資源空間,做真實的科學人
如在學習《哪杯水多》一課時,由于準備那么多的杯子很麻煩,于是我投機取巧,要求孩子們自己準備。
在上課的前一天布置學生每人帶一個杯子,紙杯、塑料杯、玻璃杯都可以,上課前將杯子里裝上適量的水,不超過半杯。這下好了,各種各樣的杯子應有盡有,五花八門:大大的可樂杯、高高的玻璃杯、花花綠綠的塑料杯、各種漂亮花色的紙杯,當然紙杯中有一些是相同型號的。由于材料準備得不充分,我也為這節(jié)課的效果有些擔心……
然而,實際情況并非想象的那樣,遠遠在我的預料之外。
還沒有開始上課,有的學生就問:老師,讓我們準備這么多水干什么?是不是要比較水的多少?我笑而不答,讓他們去猜。
一上課,我便開門見山地說:同學們,大家面前都有一杯水,誰杯子里的水最多呢?你能想辦法比較出來嗎?話音剛落,學生們便積極地行動起來。我好像沒事先生一樣來回于各個小組之間,觀察他們的做法與比較,傾聽他們的討論與交流,隨時融入他們的活動中。
還是來聽聽學生的談話吧:
生1:我們把這4杯水放在一起,好比較。
生2:對,編上號更好,要不,說“×××的杯子”太麻煩了。
(生同意,編上1、2、3、4號)
生3:這兩個杯子一樣,放在一起。
生1:對,1號和3號杯一樣大。
生2:3號杯比1號杯里的水多。
師:為什么3號杯的水多?(生一愣,抬頭看師)
生2:因為3號杯的水比1號杯的水要高一些。(師點頭,生繼續(xù)交流。)
生4:我覺得3號杯的水比2號杯的水多。
師:是嗎?
生4 :這兩個杯子里水的高度差不多,3號杯子粗,肯定水就多。
(師點頭微笑,生有了信心)
師:1號杯和2號杯,哪杯水多呢?
生3:我覺得好像是2號杯的水多,因為2號杯比3號杯稍微細一點,而1號杯的水比3號杯的水要少許多,所以我覺得還是2號杯的水多。
生1:4號杯下面細,上面粗,可是這個杯子很大,里面的水也挺高的,應該是最多的。
師:你們按水的多少給杯子排排隊,再討論討論,準備交流。
學生的談話和比較的方法令我震驚:他們已經找到了比較哪杯水多的方法,不僅相同的杯子可以比較,不同的杯子而水的高度差不多時也可以比較,親身經歷的感受是最難忘、最深刻的,這要比我直接去教給他們比較的方法好十倍百倍,更要比我設想準備三個特定形狀的杯子來比較要好得多。
科學課堂應該貼近孩子的生活,發(fā)現學生身邊的科學,挖掘我們身邊的課程資源,利用現有的材料、條件,去生成一個真實的科學課堂,而不是刻意地去創(chuàng)設一個實驗探究情境,讓學生在限定的范圍內研究、思考。
科學課的教學,給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開放性、趣味性、科學性、探究性等特點為學生提供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操作能力和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做中學”。正如美國蘭本達教授所說:我們不是為了純粹的愛好而讓孩子們去向實際存在的事物學習或是去收集各式各樣的實例,而是希望讓孩子們經過多年的教育學會一種思想方法,這種思想方法與他們生活的社會相適應,使他們在生活中、在將來都會自行探索、創(chuàng)造,利用已有的智慧解決面臨的新矛盾、新問題。
關鍵詞:開放 提升 科學素養(yǎng) 生活的有心人 課堂的小主人 真實的科學人
《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所謂科學素養(yǎng)包括知識、能力、興趣、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科學思想、良好的心理品質等。”由此可以看出,科學教師素質的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必須堅持走“開放式”的科學教學之路。
一、開放學生的心靈,做生活的有心人
例如:青島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活中的材料》中的木頭、陶瓷、金屬、玻璃與塑料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材料,但學生對其性能、特點、作用等方面并不是很了解,為此課前我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看看在哪些地方能看到這些材料并發(fā)現它們的應用。因為在平時的訓練中,孩子們已經基本養(yǎng)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并且能夠在自己的細心觀察中發(fā)現現象,用生活經驗解釋現象,所以課上孩子們在探究交流中便游刃有余。
二、放開學生的雙手,做課堂的小主人
如在教學《有趣的磁鐵》一課時,我發(fā)現孩子們帶來了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磁鐵,所以課堂上我沒有作過多的講解,而是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積極地探索各種有趣的實驗方法,在自己的操作中發(fā)現,在自己的發(fā)現中創(chuàng)新、學習。結果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上出現了這樣的熱鬧場面:有的把凳子拿到桌子上,上面放著鐵釘、鐵環(huán)等,再把磁鐵放在凳子的底面,進行“鐵釘自己跑”的游戲;有的把磁鐵放在桌子的底面,上面放個小鐵人,表演起了“鐵人跳舞”;有的在桌面上玩起了“磁鐵追磁鐵”的游戲……幾分鐘過后,同學們便按奈不住內心的喜悅,紛紛向我匯報:“老師,快過來看,鐵人能跳舞!”“老師我有問題,我把磁鐵放在鐵釘盒里,再把磁鐵拿出來,為什么磁鐵每一部分吸的鐵釘不一樣多?”“老師,為什么磁鐵這樣放能追另一塊磁鐵(把磁鐵同極放一起),而如果把磁鐵這樣放就能和另一塊磁鐵吸在一起(把磁鐵異極放一起)?”“老師,你說為什么當我用線把磁鐵中間綁住,過一會兒,磁鐵不動了,卻總是朝著南北方向?”“老師,我還發(fā)現了……”一個簡單的“開放”舉措卻讓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了提高和發(fā)展。
三、挖掘課程資源空間,做真實的科學人
如在學習《哪杯水多》一課時,由于準備那么多的杯子很麻煩,于是我投機取巧,要求孩子們自己準備。
在上課的前一天布置學生每人帶一個杯子,紙杯、塑料杯、玻璃杯都可以,上課前將杯子里裝上適量的水,不超過半杯。這下好了,各種各樣的杯子應有盡有,五花八門:大大的可樂杯、高高的玻璃杯、花花綠綠的塑料杯、各種漂亮花色的紙杯,當然紙杯中有一些是相同型號的。由于材料準備得不充分,我也為這節(jié)課的效果有些擔心……
然而,實際情況并非想象的那樣,遠遠在我的預料之外。
還沒有開始上課,有的學生就問:老師,讓我們準備這么多水干什么?是不是要比較水的多少?我笑而不答,讓他們去猜。
一上課,我便開門見山地說:同學們,大家面前都有一杯水,誰杯子里的水最多呢?你能想辦法比較出來嗎?話音剛落,學生們便積極地行動起來。我好像沒事先生一樣來回于各個小組之間,觀察他們的做法與比較,傾聽他們的討論與交流,隨時融入他們的活動中。
還是來聽聽學生的談話吧:
生1:我們把這4杯水放在一起,好比較。
生2:對,編上號更好,要不,說“×××的杯子”太麻煩了。
(生同意,編上1、2、3、4號)
生3:這兩個杯子一樣,放在一起。
生1:對,1號和3號杯一樣大。
生2:3號杯比1號杯里的水多。
師:為什么3號杯的水多?(生一愣,抬頭看師)
生2:因為3號杯的水比1號杯的水要高一些。(師點頭,生繼續(xù)交流。)
生4:我覺得3號杯的水比2號杯的水多。
師:是嗎?
生4 :這兩個杯子里水的高度差不多,3號杯子粗,肯定水就多。
(師點頭微笑,生有了信心)
師:1號杯和2號杯,哪杯水多呢?
生3:我覺得好像是2號杯的水多,因為2號杯比3號杯稍微細一點,而1號杯的水比3號杯的水要少許多,所以我覺得還是2號杯的水多。
生1:4號杯下面細,上面粗,可是這個杯子很大,里面的水也挺高的,應該是最多的。
師:你們按水的多少給杯子排排隊,再討論討論,準備交流。
學生的談話和比較的方法令我震驚:他們已經找到了比較哪杯水多的方法,不僅相同的杯子可以比較,不同的杯子而水的高度差不多時也可以比較,親身經歷的感受是最難忘、最深刻的,這要比我直接去教給他們比較的方法好十倍百倍,更要比我設想準備三個特定形狀的杯子來比較要好得多。
科學課堂應該貼近孩子的生活,發(fā)現學生身邊的科學,挖掘我們身邊的課程資源,利用現有的材料、條件,去生成一個真實的科學課堂,而不是刻意地去創(chuàng)設一個實驗探究情境,讓學生在限定的范圍內研究、思考。
科學課的教學,給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開放性、趣味性、科學性、探究性等特點為學生提供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操作能力和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做中學”。正如美國蘭本達教授所說:我們不是為了純粹的愛好而讓孩子們去向實際存在的事物學習或是去收集各式各樣的實例,而是希望讓孩子們經過多年的教育學會一種思想方法,這種思想方法與他們生活的社會相適應,使他們在生活中、在將來都會自行探索、創(chuàng)造,利用已有的智慧解決面臨的新矛盾、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