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時間:
王其菊1由 分享
現(xiàn)在正處在課改的新時期,大力推行生本教育。生本教育要求學生要進行課前預習,所以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
一、讓學生學會利用學具進行學習
皮亞杰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之間的聯(lián)系就不能發(fā)展。生本教育特別強調要以生為本,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教師演、學生看”的被動局面,多讓學生利用小棒、圓片以及各種學具自己進行實際操作。在擺弄學具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路會隨之展開,這樣學生在感性認識和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就能逐步地展開探索,逐步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比如教學數的組成時,就主要是通過學具的操作進行的,學生將2根小棒等分成兩部分,在學生頭腦中建立“2”的分法的表象,在這個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很快就熟識了2的組成。以后再教學3~10的組成,學生自覺地借助學具的操作,很快就掌握了它們的組成。通過簡單的動手,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和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在知識的學習中,要以知識的學習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并不是單純地讓學生會計算就可以了。這就需要教師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培養(yǎng),并把它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
比如這樣一道題,是一幅圖,框子里邊有24個紅蘿卜,外邊是5個蘿紅卜,讓學生列一道算式。這個時候教師不要急于引導做加法還是減法,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然后自己列出算式來。學生可能有的列的算式是24+5=29,這時教師可以問:“你為什么這樣列?。?rdquo;或:“你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也可能有的學生列的算式是24-5=19,這時可以讓列算式的學生說說表示什么意思,也可以讓其他同學說說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回答的同學可能只說出一種意思:“框子里邊比框子外邊多幾個蘿卜?”這時可能有的學生說想法不一樣,要馬上讓他回答,可能就會說出:“框子外邊比里邊少幾個蘿卜?”
這樣既讓學生列算式,又讓學生說意思,學生不但對算式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舉一反三、深層次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再比如,根據一幅情境圖讓學生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列出算式。在教學時也是不要急于跟學生說根據哪些信息列什么樣的算式,要讓學生自己觀察后列式,交流時一定要讓學生說說算式的意思。
這樣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和生活是密切聯(lián)系的,因此,要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的需要,從而產生學習興趣。
現(xiàn)在的課本安排的練習題,大多都是和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貼近學生的愛好。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造一些情境讓學生學習。
例如學生學習元角分的知識時,組織學生進行“開辦小商店”的游戲活動。讓每個學生帶一些書本、鉛筆、卷筆刀、橡皮及玩具等,標上價格,作為商店里的貨物。各個小組各選派一名學生做營業(yè)員,其他組員做顧客,老師發(fā)給做顧客的學生一些錢,也可讓小組準備一些,然后分幾個商場進行買賣活動。在活動中,人人爭做優(yōu)秀營業(yè)員或文明顧客,秩序井然,個個都購到了自己喜愛的物品,而營業(yè)員的賬目清清楚楚,分文不差?;顒咏Y束后,老師就讓學生回憶買賣貨物的經過,提出一道或幾道數學問題并解答出來。這樣,把學生組織到游戲活動中,在游戲中既學習了知識,又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寓教于樂,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培養(yǎng)學生細心和善于檢查的良好習慣
粗心是很多學生的一大特點,因此,從一年級開始就要培養(yǎng)學生細心的習慣和做完題后認真檢查的習慣。小學生一開始不會檢查,教師就要加以引導。比如當學生做完題后就開始玩,老師可以說:“你做完了嗎,如果你能從頭就像沒做一樣再想一遍就更好了,看看你這次想的答案和開始是不是一樣。”學生會去看,老師要適時表揚,慢慢地學生就會養(yǎng)成檢查的習慣。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并且要有耐心,從一年級就開始逐步培養(yǎng),當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讓學生學會利用學具進行學習
皮亞杰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之間的聯(lián)系就不能發(fā)展。生本教育特別強調要以生為本,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教師演、學生看”的被動局面,多讓學生利用小棒、圓片以及各種學具自己進行實際操作。在擺弄學具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路會隨之展開,這樣學生在感性認識和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就能逐步地展開探索,逐步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比如教學數的組成時,就主要是通過學具的操作進行的,學生將2根小棒等分成兩部分,在學生頭腦中建立“2”的分法的表象,在這個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很快就熟識了2的組成。以后再教學3~10的組成,學生自覺地借助學具的操作,很快就掌握了它們的組成。通過簡單的動手,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和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在知識的學習中,要以知識的學習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并不是單純地讓學生會計算就可以了。這就需要教師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培養(yǎng),并把它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
比如這樣一道題,是一幅圖,框子里邊有24個紅蘿卜,外邊是5個蘿紅卜,讓學生列一道算式。這個時候教師不要急于引導做加法還是減法,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然后自己列出算式來。學生可能有的列的算式是24+5=29,這時教師可以問:“你為什么這樣列?。?rdquo;或:“你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也可能有的學生列的算式是24-5=19,這時可以讓列算式的學生說說表示什么意思,也可以讓其他同學說說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回答的同學可能只說出一種意思:“框子里邊比框子外邊多幾個蘿卜?”這時可能有的學生說想法不一樣,要馬上讓他回答,可能就會說出:“框子外邊比里邊少幾個蘿卜?”
這樣既讓學生列算式,又讓學生說意思,學生不但對算式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舉一反三、深層次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再比如,根據一幅情境圖讓學生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列出算式。在教學時也是不要急于跟學生說根據哪些信息列什么樣的算式,要讓學生自己觀察后列式,交流時一定要讓學生說說算式的意思。
這樣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和生活是密切聯(lián)系的,因此,要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的需要,從而產生學習興趣。
現(xiàn)在的課本安排的練習題,大多都是和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貼近學生的愛好。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造一些情境讓學生學習。
例如學生學習元角分的知識時,組織學生進行“開辦小商店”的游戲活動。讓每個學生帶一些書本、鉛筆、卷筆刀、橡皮及玩具等,標上價格,作為商店里的貨物。各個小組各選派一名學生做營業(yè)員,其他組員做顧客,老師發(fā)給做顧客的學生一些錢,也可讓小組準備一些,然后分幾個商場進行買賣活動。在活動中,人人爭做優(yōu)秀營業(yè)員或文明顧客,秩序井然,個個都購到了自己喜愛的物品,而營業(yè)員的賬目清清楚楚,分文不差?;顒咏Y束后,老師就讓學生回憶買賣貨物的經過,提出一道或幾道數學問題并解答出來。這樣,把學生組織到游戲活動中,在游戲中既學習了知識,又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寓教于樂,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培養(yǎng)學生細心和善于檢查的良好習慣
粗心是很多學生的一大特點,因此,從一年級開始就要培養(yǎng)學生細心的習慣和做完題后認真檢查的習慣。小學生一開始不會檢查,教師就要加以引導。比如當學生做完題后就開始玩,老師可以說:“你做完了嗎,如果你能從頭就像沒做一樣再想一遍就更好了,看看你這次想的答案和開始是不是一樣。”學生會去看,老師要適時表揚,慢慢地學生就會養(yǎng)成檢查的習慣。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并且要有耐心,從一年級就開始逐步培養(yǎng),當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