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學前教育畢業(yè)論文
寫學前教育畢業(yè)論文
"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其中80%左右是農民工)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所在地而產(chǎn)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寫學前教育畢業(yè)論文的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寫學前教育畢業(yè)論文篇1
淺談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
在全面構建"和諧社會" 和提倡"教育均衡"的今天,和諧教育至關重要,可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已成為農村和諧教育實施的"絆腳石"。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是我國農村大量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所帶來的"附屬產(chǎn)物",是指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他們不得不和自己的孩子分離,將孩子托付給年邁的父母或他人照管,所以就造成了這一群體的大量出現(xiàn)。
我校地處中國西部的一個貧困山區(qū),也是這一特殊群體的重要集中地。從我校的留守兒童情況來看,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大致存在著三種結構類型:一是"單親教育"型;二是"隔代教育"型;三是"寄養(yǎng)教育"型。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這三種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放任的,另一種是專制的。"留守兒童"由于遠離父母,失去親情的呵護,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他們的心理問題增大,道德品行出現(xiàn)偏差,行為習慣也存在問題。這類兒童表現(xiàn)出的比較突出的心理問題有:性格內向、自卑、孤僻、偏激、懶惰、暴躁、冷漠、自私和不愿意合作等。由此產(chǎn)生的行為問題有:厭學、個人衛(wèi)生習慣差、經(jīng)常與別的同學鬧矛盾、不完成作業(yè)、沉迷游戲、說謊、偷盜等。這些問題最終造成他們人格發(fā)展不健全,學習成績下降,思想品德發(fā)生危機,違紀行為增多等。這種種問題的出現(xiàn),情況著實令人擔憂。
俗話說,兒童的教育就是愛與善的傳承。那么,我們怎么實施對這個特殊群體的教育和管理,才能培養(yǎng)出符合素質教育和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要求的學生呢?
1.教師要做到愛生如子
"留守兒童"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親情缺失,他們經(jīng)常有一些想法和心里話卻無法和長輩、親戚們溝通交流,所以,這時作為老師的我們一定要扮演好慈父愛母的角色。去體貼照顧好這些孩子,并努力改善師生的關系,經(jīng)常與他們談心、溝通和交流,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用師愛來填補缺失的父愛和母愛,也使我們能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上的參謀、顧問和助手,以此增強他們學習、生活的信心和動力。
2.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的檔案
班主任老師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建立包括基本情況、家庭狀況、監(jiān)護人情況、學習成績、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留守兒童的檔案,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xiàn)記入檔案。從而對留守兒童進行動態(tài)管理,并及時向監(jiān)護人和外出務工的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局面。
3.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由于缺少了父母的教育,他們的親情關系不夠健全,從而也影響了他們的人格發(fā)展和品德發(fā)展。因此他們就容易從別的地方去獲取一些成長所需的信息,這個過程中就夾雜了有同伴的不良文化、越軌行為、不健康的東西等,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通過主題班會、聯(lián)誼會等,引導學生互助互愛,激勵他們向更好更高的方向發(fā)展,讓他們充分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從而促進身心的健康成長。
4.建設良好的農村寄宿制學校
學校教育是留守兒童教育和幫扶的重要途徑。要讓他們快樂健康的成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寄宿條件,讓更多的留守兒童能到學校這個大家庭里生活、學習,讓他們能夠在集體的生活中獲得生活的樂趣,感受到家的溫暖,他們也才能有好的個性的發(fā)展,也才能不斷進取,不斷提高。
5.建立教師課題研究小組
希望學校能通過召開研討會、座談會等方式,強化教師責任意識,服務意識。讓我們教師主動承擔起家長或監(jiān)護人的部分責任,積極營造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從學習上、生活上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愛,用心去愛他們,用情去感化他們。讓他們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和自信心,以此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6.架設一座無形的"心橋"
孩子對父母感情的親情依賴,是其他任何感情都不能取代的。我們的家長恰恰忽視了這一點,他們往往寄給孩子許多錢物,卻常年不給孩子一封信或一個電話,這就造成了孩子的情感饑渴。我希望能通過學校牽線搭橋,動員家長能定期通過書信或電話與孩子進行情感溝通。我確信,這個方式的施行,一定能收獲良好的教育效果。
7.成立家長學校
由于留守兒童所受的家庭教育都是非常規(guī)的教育,對他們實施教育的監(jiān)護人大多年老體衰,以文盲和半文盲居多,他們無法輔導孩子的學習,也難以承擔起孩子的教育責任,往往是重"養(yǎng)"而不重"教",這也就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那怎么辦呢?希望當?shù)卣艹闪⒓议L學校,對監(jiān)護人進行相關教育方法和技能的培訓,幫助監(jiān)護人提高自身素質,增長教育觀念,使其懂得留守兒童的心理和應注意的問題,以此提高監(jiān)護人的監(jiān)護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總之,擺在我們面前這塊不容忽視的 "絆腳石"已成為影響和諧教育的敏感問題,也成為了困擾農村小學教師的一個突出問題。我希望我們的學校、家庭、社會一起來努力,共同解決好這個棘手的問題,使身處這個特殊群體的孩子們能真正沐浴到"花季"的陽光,感受到"雨季"的滋潤,從而健康、快樂的成長。
寫學前教育畢業(yè)論文篇2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對策分析
[摘要]“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農村社會轉型過程中伴隨農村勞動力轉移而產(chǎn)生的新問題,涉及未成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教育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社會所不可忽視的,針對這一問題,政府應著力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以改善“留守兒童”受教育狀況:第一,政府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第二,學校采取寄宿制度;第三,父母應做好監(jiān)護孩子的責任;第四,老師應對留守兒童加倍關心。
[關鍵詞]教育均衡;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
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的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guī)模速度加快,鄉(xiāng)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率逐年提高,以農村青年為主體的打工群體逐漸流向城市和沿海發(fā)達地區(qū)。但外出務工的農民因為流動性比較強,所以更多的是把子女留在戶籍所在地的學校讀書,這些留守在家就學的孩子年齡大多不滿14周歲,一年內很少甚至不能見到自己的父母,我們稱這類孩子為“留守兒童”。 據(jù)全國婦聯(lián)調查顯示,目前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5000多萬。各地開展的省一級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品牌活動有60多項,共培訓留守兒童代理家長315萬名。
因為親情的缺乏導致的“情感饑餓”,20世紀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對于兒童來說最好的環(huán)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說:“母親必須喂養(yǎng)子女,當她出門時不應單獨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中。兒童需要‘營養(yǎng)’與聯(lián)結母子間的‘愛’,因為她們可以解決兒童適應上的困難。”因為長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了的諸多問題。由于這些孩子大部分在10—16歲之間,這里面有大部分孩子在思想與行為上缺乏自制能力,以及其監(jiān)管人在時間、空間及文化素質上的原因造成這部分孩子在行為上產(chǎn)生如下兩種類型:
(一)、放縱型
大部分“留守兒童”是屬于這種的。監(jiān)護人通常會滿足他們物質上的需求,這樣就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對于孩子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關注的很少,一切順其自然,任其發(fā)展.只要孩子不犯大錯,監(jiān)護人對其行為一般不過問,因而缺失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紀律渙散,沒有時間觀念,自由散漫,不遵守規(guī)章制度,經(jīng)常性遲到、曠課、逃學、迷戀“網(wǎng)吧”等,養(yǎng)成了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部分父母由于在外工作的原因平時很少關注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覺得自己長期在外,沒時間照顧孩子,心里產(chǎn)生負疚感,于是采取“物質給予 ,行為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補償留守兒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經(jīng)濟來源的前提下,留守兒童用物質來掩蓋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獲得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世。留守兒童的自卑和錯誤的價值觀,導致他們把得不到的親情的原因歸結于社會和金錢,對社會充滿敵意,做出一些逆反的行為。以致養(yǎng)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部分“留守兒童” 看到?jīng)]上過什么學的父輩照樣能在外打工掙錢,,認為“這書讀不讀也沒啥區(qū)別”。外出父母又管不到,留守兒童幾乎生活在無約束狀態(tài)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
(二)、自卑、孤僻型
“留守兒童”的內心比較孤獨,留守兒童處在身心迅速發(fā)展時期,對生理心理以及人際交往方面遇到困擾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們得不到幫助和引導, 內心的煩惱得不到解決,進而導致他們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護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時,農村留守兒童相比較與家庭完整的兒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覺得家境不如別人,父母不如別人,沒有其他孩子討人喜歡,進而沉默寡言,封閉自己,不愿與老師同學交流,自卑心理嚴重。加之撫養(yǎng)他們的老人們所生活的年代和社會背景不同,存在明顯的“代溝”,難以相互溝通。一般來說,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jīng)歷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而留守兒童的父母有的一個月或甚至幾個月給家中打一次電話,有的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斷裂或缺位,許多孩子出現(xiàn)了性格內向、孤僻、不善于與人交往、膽小、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有被歧視的感覺和強烈的自卑感、在學習上缺乏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心不在焉,敷衍了事。性格較內向,很少發(fā)言,常常不完成作業(yè),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持久等等。而對于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chǎn)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
目前,學校的留守兒童數(shù)量越來越多,成為義務教育發(fā)展面臨的一個新問題,市、縣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必須予以高度關注。切實關注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關系到人口的未來素質,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就是關注國家未來建設者的前途和未來。解決好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留守兒童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僅有利于我國義務教育在農村的落實,有利于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還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更關系到我國廣大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因為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需要學校給與更多的幫助與關心,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fā)展形成的影響。這些孩子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正面教育或教育不當,不僅會出現(xiàn)學習成績較差的現(xiàn)象,還會產(chǎn)生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可能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至關重要。
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留守兒童”在學校是特殊群體,他們大多處于6—14歲這個階段,正是身心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心理發(fā)育變化大,可塑性強。然而,這部分群體的教育卻面臨著很大的問題, “留守兒童”凸顯的教育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留守兒童”缺失親情教育
心理發(fā)育不健康
不少年輕家長外出打工,常年在外,不關注孩子,很久才通一次電話、寫書信等方式與孩子溝通。這樣遠遠是不夠的,他們認為掙錢給孩子,讓他們吃飽、吃好、穿暖就行了,其他就無所謂了。家長的這種認識存在著“誤區(qū)”,根本就是不負責的表現(xiàn)。有很多的初中生和小學生因缺少情感溝通,思念父母,出現(xiàn)心理障礙,性格孤僻、偏執(zhí)、自私、冷淡,有的行為異常,而且他們覺得反正父母不在家,沒人可以管得到我,所以養(yǎng)成了自由散漫、無拘無束的習慣,甚至有的人染上吸煙、上網(wǎng)吧等不良行為,他們的身心得不到健康發(fā)展。
(二)“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
“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大多是年邁的祖父母或者是親友托管,對于孩子學習進行適度輔導和心理疏導是很難,祖父母文化都不是很高,孩子有什么不懂的問題他們很多都解決不了,也不能糾正孩子做錯的作業(yè)。而且有的祖父母溺愛孩子,什么都順著他們。有的孩子認為老人家好騙,所以很多時候明明有作業(yè)也說沒有。在規(guī)范孩子學習行為習慣上也力不從心。由于農村教師素質跟不上,他們不能及時對這些孩子進行引導、疏通,使部分孩子出現(xiàn)厭學、逃學、曠課等現(xiàn)象,尤其是初中生出現(xiàn)厭學現(xiàn)象較多。整天就在學校當小混混。這部分“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甚至部分學生面臨輟學。
(三)“留守兒童”監(jiān)護和生活狀況問題
農村學校小學生全部住宿在家,初中只有少部分住宿在校。這些監(jiān)護人大多都沒什么文化、年齡偏大,難以與孩子進行知識信息的溝通,加上一些老年人溺愛孩子,只管他們吃飽穿暖,沒有能力管教孩子,與學校配合溝通不暢通,往往出現(xiàn)監(jiān)管失控局面。而且外出打工農民在認識上存在“誤區(qū)”,往往給孩子用錢十分慷慨,無計劃、無節(jié)制,借此來補償對孩子“關愛”的缺失,還認為“孩子在校,家庭出錢,學校管理,家長不用操心,承擔監(jiān)護的祖(外祖)父母管生活”就行了。這種認識上的偏差造成一部分“留守兒童”追求生活享受,學習不吃苦、不思進取,養(yǎng)成自由散漫等不良行為習慣。這種家庭監(jiān)管失控局面,增加了學校教育的難度。
(四)學校、家長、社會對 “留守兒童”關心不夠
“留守兒童”缺乏家庭教育,而學校又無法承擔本應由父母承擔的監(jiān)護和教育責任。家長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甚至連電話也沒有打過,學校無法聯(lián)系家長,監(jiān)護孩子的祖(外祖)父母年事已高,無能力與學校溝通。學校無奈也只好在春節(jié)或者收購季節(jié)召開一次家長會。因此,農村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溝通、協(xié)調存在很多困難,再加上農村社會文化娛樂活動越來越活躍,網(wǎng)吧、歌舞廳出現(xiàn)在農村街頭,給學校教育帶來了新的難點。如果學校與家庭管理配合不當、管理存在失控的狀態(tài)下,兒童、少年因為自制力不強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其成長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五)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fā)展有差異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的兒童在心理發(fā)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 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 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fā)展的消極影響。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教育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速發(fā)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分析
要切實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僅是家庭、學校的責任,政府及社會各界也是責無旁貸。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出發(fā),深入開展對“留守兒童”的全面調查,認真研究對策。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高度關注“留守兒童”,形成共識,齊抓共管,在以下方面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政府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
市、縣政府清醒地認識到農民“背井離鄉(xiāng)”外出務工,謀求發(fā)展和增加收入是根本原因。發(fā)展縣城經(jīng)濟,打造現(xiàn)代農業(yè),振興地方工業(yè),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推進城鎮(zhèn)化建設步伐,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縮小地方經(jīng)濟收入與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的收入差距,使農民“離土不離鄉(xiāng)”,這是從源頭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面對現(xiàn)實問題,政府在經(jīng)費調控、政策扶持、社會管理方面積極主動,切實解決問題,尋求新對策。
第一,增加農村義務教育投入,解決“留守兒童”住宿問題。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不足,校舍緊張,寄宿學生不具備條件,政府結合中小學布局調整、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在“留守兒童”數(shù)量較多的鄉(xiāng)鎮(zhèn)首先創(chuàng)辦寄宿制學校,為學校、教師承擔教育任務提供條件,也有利于教育功能的發(fā)揮。同時,學校良好的住宿、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能夠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jiān)管、照顧和關愛,以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
第二,組織社會力量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組織“留守兒童”參觀歷史文化古跡、科技活動展館,為學校與校外青少年教育基地搭建合作平臺,以鼓勵、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二)學校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學校是兒童少年成長的樂園,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應當貫穿于學校教育各環(huán)節(jié),這要求在學校教育與管理上進一步科學化、規(guī)范化。一是要建立學校“留守兒童”管理檔案,建立學校熱線,教師、學生與家長保持經(jīng)常性聯(lián)系,有助于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及時溝通,學生學習生活上的障礙能及時破解,家庭教育也得到一些彌補。二是要豐富校園文化。農村學校要充分利用地域優(yōu)勢,開展經(jīng)常性的文體活動(如主題班會、演講比賽、作文比賽、講故事),這樣既可以展示“留守兒童”的才能,又使他們感到學校、教師、同學的關愛,消除孤獨與失落,求得心理上的滿足。三是要發(fā)揮教師引導、指導的育人作用。
學校應當建立“代理家長制”,通過實行教師與學生結對的幫扶制度、家訪制度,設置心理咨詢室、開辦家長學校,開展學校與家長通信活動等各種措施,搭建教師與學生、家長共同育人的平臺。四是要落實幫助“留守兒童”的責任機制。學校教師“代理家長”要形成制度,規(guī)定定期談心、幫助的內容;學校還要建立“代理家長”培訓制度,聘請心理教師給監(jiān)護人、臨時監(jiān)護、代理家長講授兒童少年心理輔導課和教育學知識,提升教師、監(jiān)護人的交流藝術水準。
同時學校要建立關注“留守兒童”生活的后勤保障機制,使兒童在學校不僅有豐富的學習生活保障,而且能養(yǎng)成節(jié)儉、衛(wèi)生的生活習慣等。各種工作機制的構建,使學校形成全方位幫扶“留守兒童”的制度機制,以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四是成立 “留守兒童之家”,關愛留守兒童,也需要家長的配合。因此我校建立起了留守兒童之家組織機構。建立起了“愛心圖書室”,開通了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每月與家長通一次電話,給家長寫一封書信,彌補這些孩子“親情上的缺失”。
(三)老師對留守兒童應加倍關心
老師要學會用真情從平時生活細節(jié)、親情體驗、心理教育等各個方面加強教育引導,讓留守兒童找回親情、找回快樂,健康成長。
一是建立檔案,多溝通 。在實踐中,為每個留守兒童建立了動態(tài)專門檔案。。同時,并適時根據(jù)本班學生變動情況,及時補充或變更檔案的相關內容。通過這種方式,有效建立起學生家長與老師之間方便的溝通渠道,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聯(lián)系網(wǎng)絡。
二是用心關愛,多引導 許多教育家都指出,沒有對學生的愛,就不會有真正的教育,愛是教育學生的前提,在班主任工作中應把愛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因此,作為班主任要努力從生活上、學習上給他們無微不至的愛,從小事上細節(jié)上多關心他們。時刻關注他們的思想變化,及時溝通。
三是制定計劃,注重平時根據(jù)留守兒童不同情況,逐個進行分類、分組,制定幫扶計劃,將每個學生的學業(yè)情況、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效果逐一列成表格,按計劃實施。并在平時學習生活中,對留守兒童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
四是區(qū)別對待,因材施教 作為留守兒童每個家庭環(huán)境、經(jīng)濟狀況迥然不同,其情況也千差萬別。有意識組織這部分留守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健康有益活動,使他們生活在歡樂、和睦的氛圍中, 找到回家的感覺,增強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成長的快樂。
五是利用活動,多鼓勵。在課內、課外盡量多組織一些有趣味、有意義的活動,如主題班會、演講活動、留守孩子的生日party等,給他們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充分發(fā)揮留守學生的特長、優(yōu)勢,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興趣愛好,使他們自覺遠離不良誘惑,同時也覺得自己成為被關愛的對象,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忘卻遠離父母的孤單,逐步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六是尋找機會,多表揚 缺少親情,缺少關愛,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兒童”們變成了“問題學生”。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待留守兒童,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班主任要珍視留守兒童的這些特質,利用一切契機激勵、表揚他們,培養(yǎng)他們自立自強精神。
(四)、學校采取寄宿制度
首先,寄宿制有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的優(yōu)勢。一方面留守兒童大多住在離鎮(zhèn)中心學校較遠的農村,如果不住校,放學回到家已經(jīng)很晚,較難按時完成作業(yè)。監(jiān)護人忙于農活,也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對他們的學習進行指導,大多隔代監(jiān)護人更是沒有能力對孩子進行學習輔導,致使他們遇到學習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如此日積月累的學習負擔就會逐漸拖垮孩子的學習成績。另一方面,走讀的留守學生,放學回家路途遠,沿路的游戲廳、網(wǎng)吧、錄像廳經(jīng)常使得孩子們往往控制不住自己,這怎會不影響學習呢?而實行寄宿制,避免了走讀中可能發(fā)生的問題。學校規(guī)定住校學生早、晚時間必須上自習課,在自習課上認真復習功課,預習新課。學校在早、晚自習課時間,安排相關的授課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及時解疑釋惑。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更好的促進留守兒童的學習。
其次,寄宿制有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人身安全保障的優(yōu)勢。近年來由于農村入學率偏低和各村組入學率差異大,為了節(jié)省教育成本、集中資源辦學,地方教育部門都對農村中小學進行了大幅撤并和布局調整,寄宿制在培養(yǎng)留守兒童良好行為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留守兒童行為的偏差主要源自集體觀念的缺失,一個學生心中沒有集體意識,往往在行為時心中就沒有一桿秤,就會放任自流,做出一些非正常的舉動。另外,留守兒童特別是隔代監(jiān)護的留守兒童,由于祖輩對他們過分的溺愛,加之祖輩年齡偏大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和相關的知識培育他們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甚至老人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對他們或多或少的影響也給他們的行為習慣帶來偏差。但如果留守兒童住校,情況就會不一樣。
寄宿制基本屬于封閉式管理,學校制訂了科學、嚴格的作息時間,要求學生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做規(guī)定的事情,可以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對他們的行為又是一個很好的約束,如果學生沒有遵守相關的規(guī)定,學校就會教育他們,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必要時還會采取懲罰手段予以矯正。同時,學校為留守兒童配備的生活老師和心理輔導員可以對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行為變化進行科學的引導,這樣他們在教師教育幫助下能夠端正態(tài)度,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
最后,寄宿制在培育留守兒童人際交往、心理健康發(fā)展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發(fā)展理論認為:有意識的人格發(fā)展是在同他人的交往、合作和共同活動過程中進行的-4j。兒童在少年時期未形成穩(wěn)定的個性 ,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可塑性很強,因此,兒童少年時期與同伴的友好交往和學校對他們經(jīng)常性的教導是塑造其良好個性、促進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馬卡連科說:“只有當一個人長時問地參加了有合理組織的、有紀律的、堅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種集體活動的時候,性格才能培養(yǎng)起來”。寄宿制正是為留守兒童提供了一個彼此相互影響、學習的機會和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平臺。
目前,如何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已經(jīng)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比如建議政府建立專門的打工子弟學校,賦予孩子在父母身邊接受學校教育的權利,享受所在地學生就讀的待遇。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和良好愿望,將給問題的解決帶來希望,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努力,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在目前情況下實行集中寄宿制是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最佳途徑。
(五) 父母應做好監(jiān)護孩子的責任
目前多數(shù)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后勤部長”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師們去管教。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正確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班主任聯(lián)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fā)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xiàn)盲區(qū)。
盡可能調整好家長外出方式,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學習條件。父母之間最好留一個在家照顧和監(jiān)護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與影響氣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雙方都出去打工,首要問題就是選定好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人最好是比較有文化、有責任感、能監(jiān)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既不要嬌慣孩子,也不要讓子女干過多的家務、農活,保證子女充分的學習時間。如是祖輩監(jiān)護,一定要囑咐其對孫輩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yè)的監(jiān)護。
家長應加強與“監(jiān)護人”聯(lián)系及親子間的溝通。一方面,加強與“監(jiān)護人”的聯(lián)系,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yè)、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另一方面,應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動態(tài)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致,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xiàn)狀,通過溝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上,除電話外,可采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璞”,只要心里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