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中的“四追問”(2)
時間:
肖永明1由 分享
三、借助范文追問——觸類旁通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引導、啟發(fā)學生認真讀好范文,熟讀、品讀,在“讀”中領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獲得語感,尤其是文中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段,更要促使學生讀得爛熟于心。“學而不思則罔”,讀而不“思”永遠是別人思想的跟隨者,因此我們要以教材中的范文為例,適時設計追問,訓練學生多角度的聯(lián)想、發(fā)散思維能力,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有一位老師在教學生圍繞“成長的煩惱”為題寫作前,提供了題為《“好學生”難當》這篇范文。這位老師先讓學生瀏覽后,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交流,如:“好學生”為什么難當?小作者列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都寫得很詳細嗎?小作者為什么討厭上奧數(shù)班?……學生在老師的追問下,茅塞頓開,寫作的激情油然而生。
四、借助修改追問——錦上添花
葉圣陶先生指出:“改與作文關系密切,改的優(yōu)先權應該屬于作文的本人。”自我修改作文的過程既是一種糾錯和思維成型的心智活動,也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并能使學生在不斷獲得有關信息的反饋中最終達到對某項技能的掌握。
“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一定也聽說過詩人為了這個“綠”字進行了反復推敲的典故,可見古人是多么注重對文章的修改。但現(xiàn)在的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修改作文后讓學生看”的現(xiàn)象。這樣,學生不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鍛煉,還會錯誤地認為修改作文是老師的事,養(yǎng)成寫完了事的不良習慣,這對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極為不利。筆者認為,教師要轉(zhuǎn)變觀念,變“教師修改作文”為“教師提出追問,讓學生自己修改”。
根據(jù)小學生好表揚的特點,教師在提出修改問題時,應激發(fā)學生改文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改文的興趣,如:“這個詞語換一個會更好,你試試看。”“主人公的語言很逼真,如果再配上豐富的表情描寫定會為你的文章錦上添花,老師相信你會寫好的。”……這些鼓勵修改的評語費時少,效果好。學生從這些評語中品讀出老師對他們的愛。實踐證明,老師常把情感傾注在筆尖,化作熱情的問題,寫在學生作文本上,往往會激發(fā)學生修改作文的積極性,產(chǎn)生良性的連鎖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