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學語文教師語言修養(yǎng)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時間:
李鳳榮1由 分享
摘要:良好的語言修養(yǎng)是教師的必備品質。當前農村中學語文教師在語言修養(yǎng)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單調、粗糙、濫俗等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分析了這些原因并探討了提高農村中學語文教師語言修養(yǎng)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中學;語文教師;語言修養(yǎng)
我國古代教育專著《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這就告訴我們,教師良好的語言修養(yǎng)是“善教”的標志。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由此可見,提高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是極為重要的。
目前,隨著新課標的推廣以及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亦開始正視語言修養(yǎng)的重要性。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相當大一部分的語文教師在語言修養(yǎng)方面仍存在不足,尤其是部分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現(xiàn)總結如下:
一、當前農村中學語文教師語言修養(yǎng)存在的問題
1.單調——缺乏靈活變化
(1)語調方面
美國心理學家賽門斯說過:“從根本上講,聲調并不是教師的技能和設備中一個重要部分,但是一種不好聽的或低沉的聲調很可能阻礙教師事業(yè)成功。”可見,聲調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但有些教師上課的聲音平直,上課時自始至終保持同一聲調,這樣一來,學生不但聽不清教師話語中的重點,更容易走神,甚至昏昏欲睡;有些教師講課時喜歡提高聲調,聽起來十分刺耳,也聽不真切,令人心生厭惡,也容易造成學生的聽力疲勞;有些教師則習慣了用鼻音說話,殊不知學生對高高在上的鼻音腔總有種恐懼感,還會對此產生抵觸情緒;有些教師平時說話時語音正常,一到講課時語調卻不自然,常把語調拖得過長或是使用其他怪怪的語調。
(2)語速、節(jié)奏方面
在語文課堂中,有些教師講課的語速過快,學生的思維跟不上焦師的步伐,不能很好地接受和消化課堂知識。語速偏快的現(xiàn)象在女教師身上比較突出。而有些教師的語速又過慢,學生覺得膩煩、焦躁,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到別的地方去。不少教師在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上未注意應有的“度”,松弛不當,甚至一講到底,不懂“留白”的藝術,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對知識點進行消化吸收。
2.粗糙——缺乏規(guī)范與嚴謹
(1)農村語文教師語言的粗糙首先體現(xiàn)在語音的不標準上。大部分教師方言太重,讀音不準。有些教師只在課堂上與學生運用普通話進行交流,課外則使用本地方言,最嚴重的是某些教師竟然在授課中都使用方言教學,他們認為只要學生能聽得懂能學到知識即可,殊不知這樣對學生語言修養(yǎng)和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毫無益處的;有些語文教師甚至會誤讀字詞。在一節(jié)聽課中,有教師把“憤懣”讀成“fèn mǎn”,把“呆板”讀成“ái bǎn”等,這樣不僅影響了身為語文教師的威信,還會誤導學生。學校是推廣普通話的重要場所,教師則是推廣普通話的帶頭人。要使學生掌握規(guī)范的普通話,教師首先要能說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使語文課堂趨于規(guī)范。
(2)農村語文教師語言的粗糙還表現(xiàn)為口頭禪的存在,一些教師在授課時總是夾雜著“這個”、“然后”之類無實際意義的口頭禪。少量口頭禪的存在是可以接受的,但部分教師的口頭禪過多,每句講解語必以口頭禪開始或結束,好似離了口頭禪就無法把話說出來。這樣不僅影響了授課語的連貫性,影響了學生的理解,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好的口頭禪更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
3.濫俗——忽視平等與真善美
課堂上的暴力語言是對學生無形的傷害,有些甚至會影響學生的心靈成長、人格發(fā)展,其嚴重后果不容輕視。有些教師沒有從心態(tài)上把自己和學生擺在平等的位置,習慣了高高在上地俯視學生,與學生特別是后進生對話時常用發(fā)號施令的口吻。教師往往用要求、命令、強迫的語氣要求學生做某件事,而在制止學生的某種行為時,教師常用命令和警告的語氣。諸如此類生硬的語氣只會使學生反感,產生抵觸和逆反情緒。
最嚴重的是對學生進行奚落、諷刺、羞辱的暴力語言,比如有些教師說學生是“豬”“白癡”“社會的敗類”“一鍋湯里的那粒老鼠屎”等等,嚴重打擊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些教師脫口而出的一句否定話語,甚至會在學生心中留下一生的陰影,這是必須引起每一位教師深刻重視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應該為人師表,在語言方面也不例外,粗俗野蠻的語言和人民教師應該是永遠絕緣的。
二、提高農村中學語文教師語言修養(yǎng)的對策
1.提高教師自身思想道德修養(yǎng)
古代思想家文子說過:“人之情,心服于德而不服于力。”教師要使學生信服,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應該做到愛事業(yè)、愛學生。魯迅說:“教育是根植于愛的。”只有心中有愛,事事把學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教學當成一種事業(yè)而不僅僅是工作,教師才會真正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考慮教學,教師的語言才會真誠質樸而熱情,才會擁有吸引學生的魅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那種熱愛自己的事業(yè)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師,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肅靜,使兒童特別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傾聽他的每一句話,才有力量激發(fā)學生的良心和羞恥心,這種力量才是一種無可爭議的威信。”
2.系統(tǒng)學習理論知識
人們常說:“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中學語文教師應該掌握扎實的漢語言文學知識、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只有具備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才能深入理解課文內涵,把握文章重點,再通過語言去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從而使學生從語文教學中得到涵養(yǎng) ,使語文課堂充滿人文性。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漢語言文學知識,懂得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要素的構成規(guī)律,才會使自己的語言合乎邏輯、富有文采和情感。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十幾歲的中學生,如何讓學生喜歡語文課,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目的——這些都需要語文教師鉆研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并切實運用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去。
此外,語文課本中有不少涉及面很廣的課文,教師只有廣泛地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才能把課文講活。也只有學習面廣了,教師才能在講課中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來。特級教師朱雪丹就把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為:“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和他的文化素養(yǎng)、文化水平有密切的聯(lián)系,要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就必須多看書,從書面語言中吸取豐富的營養(yǎng)。”
3.加強實踐鍛煉,學習他人經(jīng)驗
(1)教師要加強普通話訓練。農村語文教師練習普通話要從聲韻上下功夫,勤學苦練,使自己的普通話趨于規(guī)范。
(2)廣播電視也是教師練習普通話的最佳途徑。新聞播音員字正腔圓、音色優(yōu)美,節(jié)目主持人儀態(tài)端莊、大方自然、優(yōu)雅睿智、幽默風趣,這些都是值得語文教師學習的。
(3)在向他人學習的基礎上,語文教師更要注重實踐,把自己的收獲運用到實際的語文教學當中去。在鍛煉過程中不能躁進,可以有針對性地、一項一項地來對自己的語言修養(yǎng)進行提高。
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語文教師的語言力爭達到規(guī)范性、教育性、科學性、生動性、可接受性的要求,力爭遵循達意、適境、得體的基本原則。這樣,農村中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農村中學生的語言修養(yǎng)將會得到很大的改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倪寶元.語言學與語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國家教育委員會師范教育司.教師口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關鍵詞:農村中學;語文教師;語言修養(yǎng)
我國古代教育專著《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這就告訴我們,教師良好的語言修養(yǎng)是“善教”的標志。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由此可見,提高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是極為重要的。
目前,隨著新課標的推廣以及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亦開始正視語言修養(yǎng)的重要性。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相當大一部分的語文教師在語言修養(yǎng)方面仍存在不足,尤其是部分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現(xiàn)總結如下:
一、當前農村中學語文教師語言修養(yǎng)存在的問題
1.單調——缺乏靈活變化
(1)語調方面
美國心理學家賽門斯說過:“從根本上講,聲調并不是教師的技能和設備中一個重要部分,但是一種不好聽的或低沉的聲調很可能阻礙教師事業(yè)成功。”可見,聲調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但有些教師上課的聲音平直,上課時自始至終保持同一聲調,這樣一來,學生不但聽不清教師話語中的重點,更容易走神,甚至昏昏欲睡;有些教師講課時喜歡提高聲調,聽起來十分刺耳,也聽不真切,令人心生厭惡,也容易造成學生的聽力疲勞;有些教師則習慣了用鼻音說話,殊不知學生對高高在上的鼻音腔總有種恐懼感,還會對此產生抵觸情緒;有些教師平時說話時語音正常,一到講課時語調卻不自然,常把語調拖得過長或是使用其他怪怪的語調。
(2)語速、節(jié)奏方面
在語文課堂中,有些教師講課的語速過快,學生的思維跟不上焦師的步伐,不能很好地接受和消化課堂知識。語速偏快的現(xiàn)象在女教師身上比較突出。而有些教師的語速又過慢,學生覺得膩煩、焦躁,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到別的地方去。不少教師在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上未注意應有的“度”,松弛不當,甚至一講到底,不懂“留白”的藝術,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對知識點進行消化吸收。
2.粗糙——缺乏規(guī)范與嚴謹
(1)農村語文教師語言的粗糙首先體現(xiàn)在語音的不標準上。大部分教師方言太重,讀音不準。有些教師只在課堂上與學生運用普通話進行交流,課外則使用本地方言,最嚴重的是某些教師竟然在授課中都使用方言教學,他們認為只要學生能聽得懂能學到知識即可,殊不知這樣對學生語言修養(yǎng)和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毫無益處的;有些語文教師甚至會誤讀字詞。在一節(jié)聽課中,有教師把“憤懣”讀成“fèn mǎn”,把“呆板”讀成“ái bǎn”等,這樣不僅影響了身為語文教師的威信,還會誤導學生。學校是推廣普通話的重要場所,教師則是推廣普通話的帶頭人。要使學生掌握規(guī)范的普通話,教師首先要能說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使語文課堂趨于規(guī)范。
(2)農村語文教師語言的粗糙還表現(xiàn)為口頭禪的存在,一些教師在授課時總是夾雜著“這個”、“然后”之類無實際意義的口頭禪。少量口頭禪的存在是可以接受的,但部分教師的口頭禪過多,每句講解語必以口頭禪開始或結束,好似離了口頭禪就無法把話說出來。這樣不僅影響了授課語的連貫性,影響了學生的理解,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好的口頭禪更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
3.濫俗——忽視平等與真善美
課堂上的暴力語言是對學生無形的傷害,有些甚至會影響學生的心靈成長、人格發(fā)展,其嚴重后果不容輕視。有些教師沒有從心態(tài)上把自己和學生擺在平等的位置,習慣了高高在上地俯視學生,與學生特別是后進生對話時常用發(fā)號施令的口吻。教師往往用要求、命令、強迫的語氣要求學生做某件事,而在制止學生的某種行為時,教師常用命令和警告的語氣。諸如此類生硬的語氣只會使學生反感,產生抵觸和逆反情緒。
最嚴重的是對學生進行奚落、諷刺、羞辱的暴力語言,比如有些教師說學生是“豬”“白癡”“社會的敗類”“一鍋湯里的那粒老鼠屎”等等,嚴重打擊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些教師脫口而出的一句否定話語,甚至會在學生心中留下一生的陰影,這是必須引起每一位教師深刻重視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應該為人師表,在語言方面也不例外,粗俗野蠻的語言和人民教師應該是永遠絕緣的。
二、提高農村中學語文教師語言修養(yǎng)的對策
1.提高教師自身思想道德修養(yǎng)
古代思想家文子說過:“人之情,心服于德而不服于力。”教師要使學生信服,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應該做到愛事業(yè)、愛學生。魯迅說:“教育是根植于愛的。”只有心中有愛,事事把學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教學當成一種事業(yè)而不僅僅是工作,教師才會真正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考慮教學,教師的語言才會真誠質樸而熱情,才會擁有吸引學生的魅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那種熱愛自己的事業(yè)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師,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肅靜,使兒童特別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傾聽他的每一句話,才有力量激發(fā)學生的良心和羞恥心,這種力量才是一種無可爭議的威信。”
2.系統(tǒng)學習理論知識
人們常說:“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中學語文教師應該掌握扎實的漢語言文學知識、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只有具備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才能深入理解課文內涵,把握文章重點,再通過語言去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從而使學生從語文教學中得到涵養(yǎng) ,使語文課堂充滿人文性。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漢語言文學知識,懂得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要素的構成規(guī)律,才會使自己的語言合乎邏輯、富有文采和情感。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十幾歲的中學生,如何讓學生喜歡語文課,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目的——這些都需要語文教師鉆研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并切實運用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去。
此外,語文課本中有不少涉及面很廣的課文,教師只有廣泛地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才能把課文講活。也只有學習面廣了,教師才能在講課中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來。特級教師朱雪丹就把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為:“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和他的文化素養(yǎng)、文化水平有密切的聯(lián)系,要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就必須多看書,從書面語言中吸取豐富的營養(yǎng)。”
3.加強實踐鍛煉,學習他人經(jīng)驗
(1)教師要加強普通話訓練。農村語文教師練習普通話要從聲韻上下功夫,勤學苦練,使自己的普通話趨于規(guī)范。
(2)廣播電視也是教師練習普通話的最佳途徑。新聞播音員字正腔圓、音色優(yōu)美,節(jié)目主持人儀態(tài)端莊、大方自然、優(yōu)雅睿智、幽默風趣,這些都是值得語文教師學習的。
(3)在向他人學習的基礎上,語文教師更要注重實踐,把自己的收獲運用到實際的語文教學當中去。在鍛煉過程中不能躁進,可以有針對性地、一項一項地來對自己的語言修養(yǎng)進行提高。
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語文教師的語言力爭達到規(guī)范性、教育性、科學性、生動性、可接受性的要求,力爭遵循達意、適境、得體的基本原則。這樣,農村中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農村中學生的語言修養(yǎng)將會得到很大的改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倪寶元.語言學與語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國家教育委員會師范教育司.教師口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