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工作在農村中小學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時間:
張軍1由 分享
閱讀是課堂教學有益、有效的補充和延伸,是擴大學生視野,豐富其知識面,拓展心靈空間,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寫作能力的主要渠道。是在“減負”條件下,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校園文化建設,學風建設,各種形式的教學改革,都應把圖書工作放在首要地位。
學校應當充實圖書,開放圖書,形成校園濃郁的智力氛圍。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學校圖書室的意義,指出:“在農村學校里,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創(chuàng)造一種學生在其中進行學習的氣氛??梢?學校圖書工作不僅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必需,更引領著家庭和社會讀書的風尚和智力氛圍。人類已經進入新的世紀,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視,終身教育已經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但如果學校圖書問題沒有解決好,我們的學校的功能就不能更好更完全的發(fā)揮,我們的教育就仍然有缺陷,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風氣就帶動不起來,也培養(yǎng)不起來。
以我調查過的幾所學校為例,學校早就設有圖書室,也有一些藏書,但一段時間來卻未能真正發(fā)揮作用。一是藏書數量少,這除了總體數量少還包括同一品種書的數量少,大都是孤本,不適應學校圖書工作的需要,不便于組織學生閱讀;二是品種少,且繁雜。學科輔導類多,教育說教類多,專業(yè)類少,文學文化類更少,許多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中外文學名著未容納進來,可以說在有限的圖書中,精品書更少(有些人甚至把精品書理解為精裝書),不成系統(tǒng),無法分類存放,給查尋借閱造成了許多不便。再則,存書中有許多不適合中小學生閱讀,或是七八十年代早已過時的書,缺乏時代精神,時代特色,又不是傳之千古的名著,引不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三是受場地條件限制,藏書室、閱覽室二者合而為一,又由于學校作息時間、按事先安排的課表開展教學及有關活動,在能夠讀書的時間,大家都進圖書室?guī)缀醪豢赡?即使是分批進閱覽室,循環(huán)一輪,也有一個相當長的周期,造成僅有圖書閑置,不能有效地在師生中流轉的問題;四是沒有專門管理員,兼職管理員用于圖書工作的時間有限,而且變動頻繁,為了防止圖書的流失,只要上級不檢查,沒有特別的需要,也只好管死不用,造成資源閑置浪費;五是圖書室及管理人員專業(yè)化水平不高,都是不能搞教學的人員充任,管理不科學,談不上閱讀指導和參謀的作用,也造成了學校圖書不能很好地盡其所用的問題。上述情況,由于受資金等條件的限制,又不可能很快地改變。那么,如何在現有條件下使農村中小學圖書館發(fā)揮應有的作用,下面談幾點拙見:
在充實上舍得投入
為了教育教學長遠利益及學生發(fā)展的需要計,學校應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圖書館事業(yè)投入。為此學校要實行資金預算,從計劃上保證生均、師均各種圖書購買的資金,并實行??顚S?、賬簿核對,確保學校公共藏書逐漸增加,而且真正買到好書、有價值的書,盡量使學校公共用書配套,形成系統(tǒng),體現出學校特色,使農村中小學圖書事業(yè)真正走在科技文化發(fā)展的前沿,給青少年一代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糧。同時,要嚴把進貨關,要研究進書方式,以便管理、借閱。
在管理上下工夫
怎樣管理才便于借閱呢?根據筆者的經驗和思考,在管理上下工夫,分組集體借閱可以解決場地、管理力量不足等諸多矛盾。這就是以班級和年級組為單位,將有關學生分成人數大體相等的若干小組,集體借書,分組交換,輪流閱讀。這樣在一個月或一個學期只借還一次書,但學生可以看到基本不同內容的書。照此閱讀,便于檢查、管理,大大加快了已有圖書的流通周轉速度。這就要求我們在進書時,品種上應該成系列,不同品種書的具體數量,應考慮學生分組的需要。
在方法上講求靈活多樣
學校充實圖書畢竟有限,但如果把個人閑散的書分門別類集中利用起來,則是對學校公共圖書不足的很大補充。首先,動員各任課老師和學生把自己擁有的圖書集中起來,分門別類,建立“班級圖書角”或“個人圖書館”供同學們交換借閱。這樣可以調動個人購書的積極性,多渠道解決了圖書品種單調、數量不足的問題。再者,個人圖書往往可讀性強,范圍更廣,使用時也便于監(jiān)督,便于管理。
在效果上做文章
解決了圖書的問題后,關鍵是解決讀。一是遵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原則,通過課堂教學、專題講座輔導,使學生掌握讀書的方法,培養(yǎng)其良好的閱讀習慣。二是切實落實“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要求,引導學生做讀書筆記,積累知識。還可以經常舉行讀書活動,讀書心得體會交流及讀書報告會等活動,監(jiān)控學生讀書,激發(fā)學生讀書的積極性,使有限的圖書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總之,農村中小學圖書室工作應充分考慮農村學校、農村學生的實際,把多方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走學校購書,社會投書,師生個人集書(所有權仍歸自己)的路子,落實學生讀書的措施,靈活地組織引導學生讀書。同時,教育部門和新聞出版部門密切配合做好選書、出書的工作,以便多、快、好、省地充實農村學校圖書室,或對口供應并不富裕的農村中小學生購買,以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促進中學生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
學校應當充實圖書,開放圖書,形成校園濃郁的智力氛圍。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學校圖書室的意義,指出:“在農村學校里,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創(chuàng)造一種學生在其中進行學習的氣氛??梢?學校圖書工作不僅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必需,更引領著家庭和社會讀書的風尚和智力氛圍。人類已經進入新的世紀,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視,終身教育已經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但如果學校圖書問題沒有解決好,我們的學校的功能就不能更好更完全的發(fā)揮,我們的教育就仍然有缺陷,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風氣就帶動不起來,也培養(yǎng)不起來。
以我調查過的幾所學校為例,學校早就設有圖書室,也有一些藏書,但一段時間來卻未能真正發(fā)揮作用。一是藏書數量少,這除了總體數量少還包括同一品種書的數量少,大都是孤本,不適應學校圖書工作的需要,不便于組織學生閱讀;二是品種少,且繁雜。學科輔導類多,教育說教類多,專業(yè)類少,文學文化類更少,許多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中外文學名著未容納進來,可以說在有限的圖書中,精品書更少(有些人甚至把精品書理解為精裝書),不成系統(tǒng),無法分類存放,給查尋借閱造成了許多不便。再則,存書中有許多不適合中小學生閱讀,或是七八十年代早已過時的書,缺乏時代精神,時代特色,又不是傳之千古的名著,引不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三是受場地條件限制,藏書室、閱覽室二者合而為一,又由于學校作息時間、按事先安排的課表開展教學及有關活動,在能夠讀書的時間,大家都進圖書室?guī)缀醪豢赡?即使是分批進閱覽室,循環(huán)一輪,也有一個相當長的周期,造成僅有圖書閑置,不能有效地在師生中流轉的問題;四是沒有專門管理員,兼職管理員用于圖書工作的時間有限,而且變動頻繁,為了防止圖書的流失,只要上級不檢查,沒有特別的需要,也只好管死不用,造成資源閑置浪費;五是圖書室及管理人員專業(yè)化水平不高,都是不能搞教學的人員充任,管理不科學,談不上閱讀指導和參謀的作用,也造成了學校圖書不能很好地盡其所用的問題。上述情況,由于受資金等條件的限制,又不可能很快地改變。那么,如何在現有條件下使農村中小學圖書館發(fā)揮應有的作用,下面談幾點拙見:
在充實上舍得投入
為了教育教學長遠利益及學生發(fā)展的需要計,學校應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圖書館事業(yè)投入。為此學校要實行資金預算,從計劃上保證生均、師均各種圖書購買的資金,并實行??顚S?、賬簿核對,確保學校公共藏書逐漸增加,而且真正買到好書、有價值的書,盡量使學校公共用書配套,形成系統(tǒng),體現出學校特色,使農村中小學圖書事業(yè)真正走在科技文化發(fā)展的前沿,給青少年一代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糧。同時,要嚴把進貨關,要研究進書方式,以便管理、借閱。
在管理上下工夫
怎樣管理才便于借閱呢?根據筆者的經驗和思考,在管理上下工夫,分組集體借閱可以解決場地、管理力量不足等諸多矛盾。這就是以班級和年級組為單位,將有關學生分成人數大體相等的若干小組,集體借書,分組交換,輪流閱讀。這樣在一個月或一個學期只借還一次書,但學生可以看到基本不同內容的書。照此閱讀,便于檢查、管理,大大加快了已有圖書的流通周轉速度。這就要求我們在進書時,品種上應該成系列,不同品種書的具體數量,應考慮學生分組的需要。
在方法上講求靈活多樣
學校充實圖書畢竟有限,但如果把個人閑散的書分門別類集中利用起來,則是對學校公共圖書不足的很大補充。首先,動員各任課老師和學生把自己擁有的圖書集中起來,分門別類,建立“班級圖書角”或“個人圖書館”供同學們交換借閱。這樣可以調動個人購書的積極性,多渠道解決了圖書品種單調、數量不足的問題。再者,個人圖書往往可讀性強,范圍更廣,使用時也便于監(jiān)督,便于管理。
在效果上做文章
解決了圖書的問題后,關鍵是解決讀。一是遵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原則,通過課堂教學、專題講座輔導,使學生掌握讀書的方法,培養(yǎng)其良好的閱讀習慣。二是切實落實“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要求,引導學生做讀書筆記,積累知識。還可以經常舉行讀書活動,讀書心得體會交流及讀書報告會等活動,監(jiān)控學生讀書,激發(fā)學生讀書的積極性,使有限的圖書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總之,農村中小學圖書室工作應充分考慮農村學校、農村學生的實際,把多方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走學校購書,社會投書,師生個人集書(所有權仍歸自己)的路子,落實學生讀書的措施,靈活地組織引導學生讀書。同時,教育部門和新聞出版部門密切配合做好選書、出書的工作,以便多、快、好、省地充實農村學校圖書室,或對口供應并不富裕的農村中小學生購買,以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促進中學生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