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片子免费,色综合久,欧美在线视频看看,高潮胡言乱语对白刺激国产,伊人网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碰就硬老熟妇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經濟學論文 > 國際貿易 >

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與克魯格曼新貿易理論之比較

時間: 若木1 分享

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告訴我們,在國家和階級存在的歷史條件下,所謂的自由貿易只能是一種有條件的“自由”。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認清國際貿易中存在的不平等交換的實質,甚至錯誤地高估本國工業(yè)的發(fā)展水平,錯誤地堅持和實踐發(fā)達國家倡導的所謂自由貿易,勢必會給國民經濟的發(fā)展造成極大危害??梢哉f,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給了我們一種科學的方法,讓我們能夠認清形勢,明辨是非。但是,在具體貿易戰(zhàn)略和政策的制定上,我們應該借鑒西方有益的貿易理論??唆敻衤男沦Q易理論雖然是針對發(fā)達國家的國際貿易發(fā)展形勢提出的理論對策,但是由于它改變了傳統貿易理論的假設條件,并據此提出了重視技術創(chuàng)新的戰(zhàn)略性貿易政策,非常符合我國當前經濟發(fā)展階段和制定貿易戰(zhàn)略的需要,對我們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與克魯格曼新貿易理論的主要區(qū)別
馬克思和克魯格曼由于各自所處歷史時代背景迥異,所秉承的價值觀不同,進行貿易理論研究的目的不同等諸多原因,二者的貿易理論必然也會存在著很多的差異。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不同
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fā),考察了國際貿易的起源、發(fā)展、變化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同時運用了邏輯分析的方法,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抽象到具體,從一般到特殊的順序,通過對歷史沿革的敘述,深入探討了國際貿易的性質及其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間的本質關系。馬克思認為,對外貿易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和結果。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不僅在16世紀揭開了資本的近代生活史,作為實現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對促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起到了積極的決定性作用。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之后,不斷擴大對外貿易就成為了這種生產方式自身發(fā)展的內在要求,而這種生產方式也在為對外貿易的擴大提供越來越有力的支持。馬克思從本質上揭示了國際貿易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間互為條件、相互促進的密切關系。
保羅·克魯格曼是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20世紀70年代末期,克魯格曼借用DS模型分析方法第一次系統地將產業(yè)組織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應用到了國際貿易問題分析中。他打破了傳統貿易理論中完全競爭和規(guī)模收益不變的假設,在不完全競爭和規(guī)模收益遞增的前提下分析了國際貿易的起因和利益來源,解釋了傳統理論無法回答的諸如產業(yè)內貿易、技術創(chuàng)新與壟斷利潤等新的貿易現象,探討了稅收和補貼政策對國際貿易和產出的影響,并首次創(chuàng)建了戰(zhàn)略性貿易政策模型。因此,他的理論被稱為“新貿易理論”。但在研究方法上,新貿易理論一如其他西方經濟理論一樣,主要使用了實證分析的方法??唆敻衤\用了大量的數學模型來闡述自己的理論,這些模型從國際貿易的現實出發(fā),論證嚴謹,結構簡潔,首次從模型上證明了規(guī)模經濟是國際貿易的另一起因,揭示了從比較優(yōu)勢向競爭優(yōu)勢轉變的可能性。
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方法決定了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與克魯格曼新貿易理論的不同內容和特征。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目的在于揭露資產階級的剝削本質,研究對象是處于世界市場范圍內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根本矛盾。與馬克思貿易理論和西方傳統貿易理論都有所不同的是,克魯格曼新貿易理論把政府和企業(yè)都作為獨立的、參與國際貿易活動的主體來進行研究,對他們的行為進行博弈分析,并強調政府干預的作用。因此可以說,馬克思的貿易理論是歷史的、本質的和理論的,而克魯格曼的新貿易理論則是階段的、對策的和應用的。
2. 理論基礎不同
作為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基石的是馬克思的國際價值理論。國際價值理論是馬克思勞動二重性學說在國際范圍內的應用。馬克思認為;“國家不同,勞動的中等強度也就不同;有的國家高些,有的國家低些。于是各國的平均數形成一個階梯,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因此,強度較大的國民勞動比強度較小的國民勞動,會在同一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價值,而這又表現為更多的貨幣。”① 馬克思在這里明確指出了商品的國際價值不是由某個國家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來決定。因此,在國際貿易中,國際價值和國內價值是互相轉化的。較少的國內價值可以轉化為較多的國際價值;反之,較多的國內價值也可以轉化為較少的國際價值。
雖然改變了一些理論研究的假設條件,克魯格曼的新貿易理論仍然秉承了古典經濟學的核心內容和基礎理論。他繼承了斯密的分工理論,同時承認大衛(wèi)·李嘉圖的比較優(yōu)勢理論。他認為:“經濟學家呼吁自由貿易并非出于盲目的偏見,而是建立在一套具有嚴密邏輯的理論框架基礎之上的。即便是那些已經開始改變我們對貿易的看法的新思想,也只是修正而非全盤否定這一框架。”② 克魯格曼是在傳統貿易理論的基礎上,運用產業(yè)組織理論的新成果提出了自己的“新貿易理論”。因此這種“新理論”仍然是西方經濟學范圍內的一種理論創(chuàng)新,不可能在價值觀和方法論上有什么根本改變。
馬克思繼承的是古典政治經濟學中最為科學和根本的勞動價值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科學的和批判的國際貿易理論。而克魯格曼雖然繼承了古典經濟學中關于社會分工、自由貿易和比較優(yōu)勢等一些理論,但其分析工具和價值判斷已經遠遠偏離了古典經濟學。這也就注定了他和馬克思的理論不可能會有相同的理論基礎。3. 政策主張不同
在對外貿易政策方面,馬克思認為,決定一國采取哪種貿易政策的根本依據是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國內產業(yè)結構的需要,保護貿易政策和自由貿易政策都是資產階級國家按照自身利益要求而制定的。因此,從本質上講,資本主義對外貿易政策是服務于壟斷資本的需要,無論采取何種政策,都是在現代資本主義生產制度的范圍內兜圈子,并不能真正改變無產階級受剝削的歷史地位。無產階級如果想要改變貧苦和受壓迫的生活,必須采取徹底的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
克魯格曼的新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中有一些戰(zhàn)略性部門,具有較高的利潤和強大的正外部性。這些部門并非傳統的貿易理論所說的規(guī)模報酬不變或遞減,而是存在規(guī)模報酬遞增或規(guī)模經濟。但是通常這樣的部門研發(fā)成本都很高,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僅憑私人資本進入這樣的領域很困難。而且即使進入之后維持高額的壟斷利潤也是極具挑戰(zhàn)性的。因此,為了幫助本國企業(yè)和行業(yè)獲得競爭優(yōu)勢,增強本國的國家競爭力,政府應該對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產業(yè)進行保護,通過補貼鼓勵出口,用關稅限制進口,以此獲得更大的貿易利潤,即壟斷租金。
從根本上講,馬克思研究國際貿易的目的在于揭露資本家在國際市場范圍內對無產階級進行剝削的本質。克魯格曼的研究目的在于解決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理論和實際難題,并且提出相應對策使其能夠得到解決。當然解決方案應當限制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范圍以內。二者不同的階級立場和研究目的決定了他們在政策主張上也必定是迥然而異的。
二、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與新貿易理論的主要相似之處
盡管年代相差久遠,研究方法和對象差別很大,但是兩種理論在某些方面的認識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對這些一致性的探討是我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和價值所在。馬克思貿易保護思想與克魯格曼新貿易理論的主要相似之處表現在對貿易保護政策所具有的歷史性作用的認同,以及對完全自由貿易理論的批判。
貿易保護政策在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初期被認為是西歐一切文明國家的正常政策。其原因就在于它最符合當時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階段。恩格斯指出:“現代工業(yè)體系即依靠用蒸汽發(fā)動的機器的生產,就是在保護關稅制度的卵翼之下于十八世紀最后三十多年中在英國發(fā)展起來的。”“英國在國內市場上實行的保護關稅制度,又用在國外對它的商品的一切可能的消費者實行自由貿易作了補充。由于兩種制度的這樣巧妙的結合,到戰(zhàn)爭終了時,即1815年,英國就已經成了一切最重要的工業(yè)部門的世界貿易的實際壟斷者。”③ 可見,英國工業(yè)的發(fā)展也曾經歷了一段必要保護關稅制度的庇護,而并非其標榜的自始至終的自由貿易。至于后起的美國,要建立自己的現代工業(yè),實現經濟趕超,必須實行保護關稅,用25年堵住英國的來路,25年后在自由的世界市場上占有一個地位。顯然,后一條道路更為經濟和便捷。因此,恩格斯總結道:保護關稅制度不僅可以有益于還在繼續(xù)同封建制度作斗爭的尚未充分發(fā)展的資本家階級,而且也可以有益于像美國這樣的國家的新型資本家階級。
馬克思客觀分析并認同了貿易保護政策的歷史作用,同時對資產階級所謂的“自由貿易”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辛辣的嘲諷。他指出:“在現代的社會條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貿易呢?這就是資本的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礙著資本前進的民族障礙,只不過是讓資本能充分地自由流動罷了。不管一種商品交換另一種商品的條件如何有利,只要雇傭勞動和資本的關系繼續(xù)存在,就永遠會有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存在。”“假定一旦不再有谷物法,不再有海關,不再有城市進口稅,一句話,假使工人迄今認為是使自己處于貧困境遇的那些偶然情況都全部消失,那時,一向掩蓋著他的真正敵人的一切帷幕就被揭開了。他將看到擺脫羈絆的資本對他的奴役并不亞于受關稅束縛的資本對他的奴役。”④

但是從革命的角度來看,馬克思認為貿易保護政策是保守的,而自由貿易可以更快地促進階級革命的爆發(fā),使無產階級得到徹底的解放。馬克思認為,我們贊成自由貿易,因為在實行自由貿易以后,政治經濟學的全部規(guī)律及其最驚人的矛盾將在更大的范圍內,在更廣的區(qū)域里,在全世界的土地上發(fā)生作用;因為所有這些矛盾一旦擰在一起,互相沖突起來,就會引起一場斗爭,而這場斗爭的結局將是無產階級的解放。“自由貿易引起過去民族的瓦解,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對立達到了頂點??偠灾杂少Q易制度加速了社會革命。先生們,也只有在這種革命意義上我才贊成自由貿易。”⑤ 顯而易見,馬克思所講的“贊同”自由貿易并不是真的贊同,而是對資本主義國家貿易政策的一種嘲諷,諷刺他們在以更快的速度為自己掘墓。
克魯格曼的新貿易理論對傳統意義上的自由貿易持批判態(tài)度,或者可以說新貿易理論是一種貿易保護理論,只是它不同于傳統的貿易保護理論。克魯格曼認為,世界已經發(fā)生了變化,一直可以用來說明1880年甚至1950年的經濟狀況的古典的自由貿易理論,已不適用于解釋1984年的世界經濟。“貿易特征的變化和經濟理論的深入發(fā)展,使人們再不能這樣為自由貿易辯護了。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占世界貿易大部分的產業(yè)根本不能用供需分析來描述,供需分析認為,讓市場自行其是是最好不過的了。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相當一部分貿易需要用規(guī)模經濟、學習曲線和動態(tài)創(chuàng)新來解釋,而這些現象都與自由貿易是最好的政策這一結論的理想化架設不相容。”⑥ 由于自由貿易與自由競爭已經不能完全地解釋現實和解決問題,新貿易理論提出政府可以適當進行干預??唆敻衤救擞绕鋸娬{對發(fā)展中國家而言,適當的政府管制比盲目地追求自由市場要安全和有效率得多。1998年9月,他在美國《財星》雜志以專文提出,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A計劃在解決經濟危機失效后,有必要實行B計劃:實行外匯管制。他呼吁:亞洲國家自救的惟一方法,就是暫時恢復外匯管制,一方面遏制國際投機者,另一方面保留有限的資金發(fā)展經濟。這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難免短期陣痛,但政府可采取擴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引導利率下降,復蘇經濟,外資終將回流,那時管制可以取消。這種顛覆傳統自由市場觀念的論調,儼然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庭抗禮。
馬克思和克魯格曼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批判了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政策,對貿易保護政策和手段的歷史性作用表現了一致的認同。馬克思認為,貿易保護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初期,在資產階級需要的時候,發(fā)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當他們強大起來并占據了工業(yè)發(fā)展的先機有利地位之后,便開始鼓吹自由貿易。其本質是通過自由貿易實現更大范圍的對無產階級的掠奪。如果說馬克思是從歷史的角度對資產階級的自由貿易政策進行了批判,那么克魯格曼就是從現實的國際貿易問題出發(fā),對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進行了理論質疑。
三、對我國當前對外貿易的主要借鑒意義
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的科學性體現在它對歷史和現實都具有很強大的解釋力。強調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的指導意義,并不是因為要固守什么或堅持什么,而是因為它對于現實的深刻揭示和對未來道路的明確啟示。在這樣一個充斥著不同國家利益、不同民族利益、不同利益集團利益和不同個人利益的世界里,階級利益不僅存在,而且形式變得更加復雜。例如在國際貿易活動中,發(fā)達國家便以一個整體資本家的形式對發(fā)展中國家進行剝削。而且只要國家發(fā)展水平不相等,國際貿易中的剝削就永遠存在。馬克思認為,國際貿易中比較富有的國家總是在剝削比較貧窮的國家,“兩個國家可以根據利潤規(guī)律進行交換,兩國都獲利,但一國總是吃虧……一國可以不斷攫取另一國的一部分剩余勞動而在交換中不付任何代價”⑦。事實上,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在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生產體系中,發(fā)展中國家普遍地依附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形成中心外圍關系,并且普遍地存在不平等交換。就像資產階級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⑧
發(fā)達國家憑借其先發(fā)的技術優(yōu)勢對發(fā)展中國家進行的掠奪,既表現在直接的商品交換活動中,也表現在通過跨國公司所進行的投資活動中。僅以我國為例,在來料加工的貿易方式中,國家實際能夠得到的外匯收入約為貿易額的20%,國民所得更為有限。在OEM貼牌生產過程中,利潤額的92%都要被外資公司拿走,中國最多只剩8%。投資加工貿易使這些跨國公司攫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外資企業(yè)占加工貿易的比重也從1996年的64.5%迅速地上升為2005年的83.7%,增長了19個百分點,而國內企業(yè)所占比重則從35.5%大幅下降為 16.3%。而且外資企業(yè)主要從事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國內企業(yè)只能從事低附加值產品的加工,核心技術環(huán)節(jié)都被外資企業(yè)所控制。
改變我國在與發(fā)達國家對外貿易中的被動的、受剝削的地位,必須首先改變我國的對外貿易戰(zhàn)略。我國傳統的貿易戰(zhàn)略是以“出口創(chuàng)匯”為基本指導原則的。這種出口導向型貿易戰(zhàn)略的理論基礎是“比較優(yōu)勢理論”。也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國在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方面的優(yōu)勢,集中力量發(fā)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力圖獲得更多的比較利益。不斷擴大的出口使我們對外打開了國際市場,對內增加了外匯收入,解決了勞動力就業(yè),為國民經濟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在“三高一低”(高污染、高能耗、高依存度、低附加值)模式下獲取的貿易利益只能是暫時的、階段性的和伴隨巨大代價的。照這樣的“比較優(yōu)勢”模式發(fā)展下去,只能使我們喪失技術進步的動力,過度依賴發(fā)達國家的高科技產品,導致外貿結構畸形、貿易條件惡化、社會整體福利水平下降,并最終陷入“比較優(yōu)勢陷阱”。
因此,我國的對外貿易戰(zhàn)略雖然要重視發(fā)揮“比較優(yōu)勢”,但不能以比較優(yōu)勢戰(zhàn)略作為基本的戰(zhàn)略模式,而需要突破以比較優(yōu)勢理論為基礎的傳統國際分工模式的束縛,變“比較優(yōu)勢戰(zhàn)略”為“競爭優(yōu)勢戰(zhàn)略”。所謂“競爭優(yōu)勢”是指企業(yè)在提供某種商品的過程中所具備的在價格、技術和服務等方面超越對手的、獨特的、持久的一種能力。具備充分競爭力的產品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并由此可以獲取更多的壟斷利潤。與比較優(yōu)勢不同的是,這種能力既可能依賴于自然資源和產地,也可以憑借技術水平來創(chuàng)造。即使是自然資源貧乏,或者整體生產能力暫時落后的國家,也完全可以憑借技術創(chuàng)新在某些方面獲取競爭優(yōu)勢。
“競爭優(yōu)勢”理論為落后國家趕超先進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但是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政府,在塑造民族工業(yè)競爭優(yōu)勢的最初階段扮演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實施競爭優(yōu)勢戰(zhàn)略首先應該頒布具有明確導向性作用的經濟政策,旗幟鮮明地支持出口企業(yè)創(chuàng)造有競爭力的品牌,憑借領先技術和優(yōu)質服務來擴大出口,而不是依靠價格戰(zhàn)進行低水平的擴張。政府可以通過補貼鼓勵企業(yè)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以創(chuàng)造出原來沒有的比較優(yōu)勢或絕對優(yōu)勢;可以通過保護和扶持的貿易政策,支持這些產業(yè)的廠商擴張產量,提高產業(yè)的市場規(guī)模效應和廠商的收益性外部經濟,從而促進這些產業(yè)較快地增強國際競爭力。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14頁。
②[美]保羅·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14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56、457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59頁。
⑥[美]保羅·克魯格曼:《戰(zhàn)略性貿易政策與新國際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01頁。
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頁

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