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小學要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在學校主樓參觀“尊師重教、筑夢未來—慶祝第30個教師節(jié)主題展”時,他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習的話而人尋味,引人深思。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許多經典的著作傳誦千年而不朽,閃爍著中國古人的智慧光芒,其中所蘊含的真理和文化,對我們今天的工作生活、為人處事仍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對于塑造良好的道德品格、品味古典文化的深厚魅力、啟迪人的思維、傳承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文明是是世界最悠久的歷史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傳承數千年沒有中斷的文明。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獨樹一幟,如一座大海中的燈塔,指引著人們不斷向著光明前進,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精神,成為構成中國社會的基本框架。
閱先秦文化典籍,看諸子百家爭鳴,讓我們體會到了當時的文化繁榮和各類思想的碰撞,更看到了古人在治國理政、治家修身等方面的不同觀點,不管是“治大國若烹小鮮”的舉重若輕,還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治國理念,無不凝聚著我們偉大祖先的智慧。
讀經典,讓我們足不出戶,即可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帮w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廬山瀑布的恢宏氣勢如在眼前;“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的一首《望岳》,讓我們如登泰山之頂,無限美景無盡想象;一篇《荷塘月色》讓人如沐春風、心曠神怡,更把作者本人的政治理想寄寓其中,發(fā)人深思。
讀經典,更讓我們看到了一部中華民族仁人志士的家國情懷,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秦末的陳勝、吳廣均為饑寒交迫的“甕牖繩樞之子”,即使遭到周圍人的嘲笑,他也只是悵然嘆息:“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始終不放棄對自己信念的追求。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讓人無限惋惜的同時,又看到了一個政治家品格,為后人師表。
作為中華民族文明構成的主要元素,傳統(tǒng)文化無論是在歷史的任何時期,都應該積極弘揚期精華,繼承和發(fā)揚其時代精神,成為不斷凝聚中華力量的、傳承中華文明的有效載體。
二、中小學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存在著現(xiàn)實而緊迫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前,甚至可以說在整個封建社會時期,中華文化一直是代代相傳,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進步而不斷豐富完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與國之間、各民族之間不斷交流融合,各種思想文化不斷碰撞、交鋒,各種意識形態(tài)也不斷的進入人們的頭腦。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伴著接觸到的信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無論是鄉(xiāng)村還是城市,思想上的影響和變化,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和對人群的爭奪,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
一是我們在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上有所疏漏。傳統(tǒng)的中國是以家庭為單位自給自足的生產經營模式,人們接受的還是樸素的道德觀念和簡單而實際的傳統(tǒng)文化,無外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類。工業(yè)革命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復雜而多變,在以“一切向錢看”、“一切以賺錢為目的”的思想支配下,我們似乎不再重視傳統(tǒng)的文化教育傳承了,“讀書無用論”也一度甚囂塵上,人們相互交流多數圍繞如何賺錢,如何提高生活品質。書店里網絡上,炒股、投資等資料成了香餑餑,而經典文化典籍卻少有人問津。各類投資、銷售的培訓場面萬人空巷,而傳統(tǒng)文化的講堂卻門可羅雀。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在社會轉型期在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上出現(xiàn)了問題。
二是課改導致一些優(yōu)秀的文化經典淡出教材。隨著經濟社會化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fā)生著變化,有些人認為傳統(tǒng)的教材中一些古典文化已經過時,甚至認為會對社會、對青少年產生不利影響,主張從教材中刪掉。不可否認,傳統(tǒng)的文化中是有一些糟粕,但我們在學習中完全可以批判地繼承,棄其糟粕,取其精華,不能因為有一點瑕疵就全盤否定,這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不負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講,說,很不贊成課本中把經典詩詞和散文去掉,是對這種否定傳統(tǒng)文化的有力回擊。
三是社會轉型期保持思想和文化的獨立有其現(xiàn)實意義。人類文明之所以璀璨奪目,就是其各具特色,有其深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點,更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就是這朵文明之花中光彩奪目的一部分。習講“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就是要求我們要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立性,保持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代代相傳不中斷。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愛國、孝道、重義、明禮、誠信等道德理念,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積極的意義,必須傳承好;我們的古典詩詞、經典散文,朗朗上口,文字優(yōu)美,意境悠遠,更有許多傳播千年、遠播海外的經典名篇。放棄了自己的文化,就是拋棄了自己,就是一具只有軀殼沒有血肉的稻草人。
四是從國家戰(zhàn)略角度出發(fā),必須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往往從文化開始,始于文化也終于文化。當一個民族的人對自己的文化產生不認同、不愿學習傳承的時候,那就離死亡不遠了。我們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不愿戰(zhàn)爭的,但世界就是這樣,存在著斗爭,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它是現(xiàn)實存在的,而且就在你我身邊。當孩子們天天沉湎于外國大片,言必稱自由、民主,吃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比吃餃子要多,過圣誕比過春節(jié)還興奮的時候,他們已經深深地被國外的文化所影響了,進而產生對別國別民族的文化認同,對自己的文化排斥、挑毛病,甚至產生對政治、社會的不認同。因此說,加強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引導,其意義也不僅僅是完成教學任務,更不僅僅是讓學生會背幾首詩,幾篇音樂家,讀幾本書,而是要放在民族文化、國家戰(zhàn)略的角度來考慮。
三、中小學校要做傳統(tǒng)文化教育傳承的主陣地
學校教育是基礎的教育,中小學尤其如此。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中小學抓起,讓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深深地植根于孩子的腦海中,不斷發(fā)展成長。
1.學校教育是最基礎、系統(tǒng)的教育。從當前社會形勢來講,我們學的基礎的知識、傳統(tǒng)的文化,更多的是來自學校。如果說小農經濟時代家庭教育是傳承文化的主陣地的化,那現(xiàn)在這種情況基本已經不存在了,經濟發(fā)展的大潮把大量的勞動力卷入了工業(yè)化的機器中,人生觀、價值觀已基本定型的成年人在接受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時間、方式上都存在許多不足。因此當前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主陣地應放在學校,放在中小學。其他社會教育機構、媒體作為輔助,共同做好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傳播工作。可喜的是,這幾年,我們黨和國家陸續(xù)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提出了要求,建立了規(guī)章制度,學校里學“三字經”、誦經典、學書法、讀名著基本成了必修課,社會上各類的漢學班、孔子學院等也如雨后春筍,蓬勃而發(fā)。
2.中小學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培育的重要時期,要緊緊抓住并利用好這一時期。梁啟超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胡錦濤同志也曾指出,贏得青年,就是贏得未來(胡錦濤2011年“七一”重要講話)。傳承中華文化,就要從青少年抓起。把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內容豐富起來,充實更多的經典文化進入教材,進入課堂。把學習的方式活起來,充分運用學校條件、開發(fā)學生智慧,把學生的參與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增強學習的效果。把學習負擔降下來,不讓學生產生為完成任務任務而學,為升學而學,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把外在的學習內化于自身的行動,從而在中小學這一人生的重要成長階段養(yǎng)成學習傳統(tǒng)文化、喜歡傳統(tǒng)文化、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習慣。
3.以學校為主、家庭為輔、社會參與,共同營造傳統(tǒng)文化學習傳承的濃厚氛圍。學校應作為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主陣地,這一點必須做把握好。目前來講,社會力量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也正積極健康地發(fā)展,而家庭則需要做好這方面的配合,支持學校的工作,保持孩子的積極性,有條件地參與社會力量組織活動。從目前情況來看,學校、家庭、社會都有很好的反應。許多電視臺組織的漢文化學習,如“絲綢之路文化”、“漢字英雄”、“漢字聽寫大會”等,形式多樣,寓教于樂,家長和孩子的參與積極性很高。這一點也值得學校借鑒。
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彌足珍貴的寶貴遺產,是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累的豐富的人生智慧,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精神家園。每一名中國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有責任、有義務學習、宣傳、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斷增強廣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國家民族的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