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方面的論文(2)
電影方面的論文
電影方面的論文篇2
論電影《建黨偉業(yè)》的主題思想和敘事結構
電影《建黨偉業(yè)》自上映起至今,熱評如潮,可以說是開創(chuàng)了華映電影的商業(yè)奇跡。作為一部定位非常準確的主旋律電影,《建黨偉業(yè)》無論在商業(yè)價值和藝術價值上來說都是非常成功的。電影講述了了以南昌起義為開端,以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為結束的長達十年的歷史故事和其間出現的風云人物。電影非常重視對中國近代事件的講述,準確地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根據歷史的波動,引出歷史答案,真正地觸及了社會的根本――人民大眾才是社會發(fā)展的主力軍。影片從不同角度,無一不展現了它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一、電影的主題及中心思想
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該片以一種真誠的態(tài)勢把握電影的脈絡,清晰的展現中國的近代歷程,借用邏輯中的因果關系,論證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是歷史的選擇。
電影從中國近代歷史入手,很好地把握了歷史的發(fā)展走向。通過描述歷史脈絡,找到中國積貧積弱的根源。電影用較長的篇幅,渲染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及狀況,描述了中國人民經歷過的許多歷史性的選擇,卻最終無法走向成功,中國始終不能擺脫任人宰割的局面,始終不能屹立于世界強國之列,從而隱晦地表達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主題。電影導演利用較強的敘事能力和駕馭能力,經過精妙的邏輯分析,推出歷史的邏輯聯系,用科學的方法論證這一主題。避免了如《董存瑞》等早期電影一般的、簡單的“喊口號”式的表述方法,在提高了電影藝術價值的同時,也加強了觀眾對電影主題的認同感。從而使電影在內容上做到了深層探索,形式上做到了簡練質樸,風格上做到了含蓄雋永。
同時,《建黨偉業(yè)》在主題表達上也比同類電影更加客觀,更加真誠,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歷史,做到了“不虛美,不隱惡”。電影還原歷史真實,刻畫歷史重要人物,不再像以往的主旋律電影一般,將敵人描寫成簡單的邪惡符號,而在于著重還原歷史人物原貌。通過對人物性格的全面描寫,真實的反映歷史的同時,也把握了電影的主題。利用歷史真實人物的原貌,這就大大增加了講述歷史的可信性,用真誠打動了觀眾,同時,也很具客觀性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電影用歷史中的主要人物為敘事中心,用多方位視角反應中國歷史狀況,表達了中國近代歷史中,蒼茫大地上,不合時宜的多數英雄人物,皆被雨打風吹去。電影也表達出時代造英雄的特質,但是在歷史的舞臺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任何個人英雄主義都不可能力挽狂瀾。要數風流人物,還要看人民大眾。電影在表達“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主題的同時,也表述了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觀,人民大眾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更加深化了主題,增強了電影的思想深度和敘事寬度,從而加強了觀眾對電影的認同感。
二、電影的敘事結構
影片的敘事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開展:一方面是對從1911年到1921年這10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的講述,另一方面是對重大事件中的一些重要人物的成長經歷、個體認知,乃至性格、情懷等進行講述,頗具時代特征。從敘事結構上來看,《建黨偉業(yè)》的敘事基本都是采用了分階段歷史的結構。電影主要分為三個敘事段落,分別是“近代歷史背景”、“五四愛國運動”、“建黨偉業(yè)過程”這三個階段。三個段落事件不同,人物各異,其敘事策略也相應地呈現出不同的對策。然而結構只是形式,與它同樣重要并且密不可分的是內容,因此,分析敘事結構離不開對內容的理解。三個敘事段落在按照歷史發(fā)展的時間順序描述的過程中,依然隱藏著一個隱晦的因果邏輯??梢院唵蔚目偨Y為“種樹――開花――結果”的因果關系。
第一個敘事段落:北洋軍閥混戰(zhàn)時期。在這期間不僅是權力更迭、政體革新,各種思潮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同時,各類陰謀和各種論調更是屢見不鮮、層出不窮。影片選擇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作為影片的開場,不僅是因為武昌起義打響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帝制的近代革命的第一槍,同時也對其后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一時期既有袁世凱、段祺瑞等地方軍閥的混戰(zhàn)、制衡格局,也展現了孫中山、黃興、蔡鍔等一批革命黨人的光輝英雄形象。于是,在中國近代北洋政府的無能與軟弱、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的社會背景下,最終播下了民族救亡運動的種子。正因為播下了民族救亡的種子,于是產生了第二個敘事段落:“五四愛國運動”時期。
第二個敘事段落:五四愛國運動時期。影片第二部分主要敘述十月革命后,中國知識分子精英們探索革命發(fā)展的道路,并在探索的過程中對國家、民族的未來進行理性思考。歷經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與傳播、巴黎會議的召開以及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fā)的全過程,這就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理論和宣傳的基礎。正因為“五四運動”的宣傳,愛國青年們逐漸意識到要想救中國,就必須結束這種群龍無首的混亂運動局面,進而建立拯救中國的政黨――中國共產黨。至此,影片切入第三個敘事段落。
第三個敘事段落: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期。這一部分主要是講中國的進步青年們在一次又一次的經驗教訓中,意識到西方列強完全靠不住,而列寧的成功卻如一盞明燈,為他們指明了方向。這群朝氣蓬勃的社會精英們開始彼此來往交流,誓要建立中國人民自己的政黨無產階級政黨。1921年7月22日,13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代表團聚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以北京大學師生暑期考察團的名義,參加了這次歷史性的會議,與會的“中國共產黨人”齊聲吟唱《國際歌》,至此,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電影的整個敘事安排,使電影整體結構非常合理,這種結構打破了傳統(tǒng)電影的線性結構理念,開創(chuàng)了全新的電影敘事方式和技巧,極大地豐富了電影的表現力。電影在最后段落的敘事中,還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表達了第一次黨的會議之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貢獻,更加切合主題,使整個電影結構完整嚴密。
三、電影情節(jié)的敘事手法
影片利用了漸變和突變的情節(jié)發(fā)展手法,這也是電影情節(jié)時間變化的具體體現。漸變是實現突變的手段,而突變則是漸變的最后結果。他們兩者是“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從電影的一開始到發(fā)展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從天的不斷疊加,漸變也隨之疊加,當漸變到達一定程度時,電影就會出現突變,從而發(fā)生質的變化,至此達到電影的高潮。
《建黨偉業(yè)》就是一個典型的運用漸變到突變發(fā)展的電影。導演運用“漸變――突變”的敘事手法,將中國民眾逐步的喚醒,通過個人的力量,喚醒思想沉睡的人們。從而導致了敘事的突變――“五四運動”的爆發(fā)。對于最終結果,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五四運動”的爆發(fā)又成為了一種漸變的過程。沒有領導核心的運動注定是失敗的,“五四運動”的非理性的行為,如“燒桌子”等愚昧行為,從側面反映了“人民運動”需要一個政黨的科學領導。于是,在五四運動這個“漸變”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成為一個“突變”的結果。這種敘事手法,非常有力的論證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歷史的呼喚,是人民的選擇”,同時也證明了人們大眾“主沉浮”的主題。
甘瓜苦蒂,物不全美,任何一部電影都不會是完美無缺,電影《建黨偉業(yè)》也不例外,《北京日報》就曾批評《建黨偉業(yè)》“明星蓋劇情,揭示社會矛盾不夠”,“所談歷史不太真實”。畢竟,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作為主旋律電影來說,我們不能太過苛求電影中的方方面面,而忽略了《建黨偉業(yè)》作為主旋律電影對影視藝術的貢獻。中國電影還有很遠的路要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輩當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