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電影論文參考
電影作為一種文藝產品,它與民族文化同根同源,密不可分,電影作為現代科技產品,作為新的藝術形式,不僅承載文化,而且又影響文化的發(fā)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電影論文,供大家參考。
關于電影論文范文一:小議電影藝術中的美術設計
一、影視作品中的場景設計
影視作品中的場景設計有助于渲染環(huán)境氛圍,從而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影視作品將劇情的特殊要求和現實中的建筑等實物進行有效融合,為觀眾營造一種特定的環(huán)境氛圍,實現與觀眾心靈上的共鳴。如王家衛(wèi)導演執(zhí)導的《東邪西毒》,整部影片都圍繞拒絕與被拒絕的感受來進行氛圍渲染。美術設計師運用美妙的音樂、個性的攝影角度、傾斜式的構圖等,將影片中的荒漠營造出冷僻、疏離和孤獨的氛圍,給觀眾一種迷茫的空洞感。在這種絕美的凄涼中,為觀眾展現了古典的現實美,在拒絕與被拒絕之間徘徊,逐步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又如《老店》,在楊掌柜對伙計進行訓話時,掌柜在二樓的樓梯上,伙計在天井中,這種空間位置上的高低差異顯示了人物地位的尊卑之分,為我們展現了楊掌柜的驕橫。影視作品的美術設計師通過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彰顯了影視藝術魅力,有效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二、影視作品中的色彩設計
在影視作品的美術設計中,色彩是一種獨特的介質,是直接對觀眾視覺產生沖擊的語言符號,對有效傳遞作品信息、表達作品內涵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此,色彩設計是影視作品中美術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影視作品中的色彩設計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在影視作品中對色彩進行有效運用,可以對主人公的人物個性、情感等進行有效塑造,為觀眾呈現鮮活的人物形象。如電視劇《末代皇帝》,通過對色彩進行靈活設計與運用,對末代皇帝———溥儀從關押到特赦期間的整個心路歷程進行了完美演繹。關押初期,電視以灰暗色為主色調,來為觀眾呈現一個淪為階下囚的偽滿洲國皇帝經歷身份地位的驟變所體現出的頹廢與消沉。在關押的期間,溥儀接受監(jiān)獄管理所的改造,認識到自己的叛國行為。這時的劇情增添了白色、淡粉色和綠色等色彩,色調開始趨于明亮,以向觀眾表達溥儀開始逐漸從陰霾中走出,心情得到釋然,整個人感受到陽光的普照。劇情在色彩、色調上的變化處理,為我們展現了溥儀心靈上的釋放,展現了他對新生活的渴望。當溥儀離開拘禁所之后,開始在植物園進行任職。這時的劇情色彩以綠色為主,配以多種鮮明的色彩,畫面具有極高的飽和度,向我們展現了溥儀得到了重生。電視劇《末代皇帝》中色彩的有效運用,完美塑造了影視作品的人物形象。色彩的有效設計對觀眾視覺產生強烈沖擊。在影視作品中,通過對色彩進行奇特運用,可有效傳達作品內容,在視覺上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沖擊。如由西班牙導演阿爾莫多瓦執(zhí)導的電影《高跟鞋》,影片中的女主人公蕾薇卡用槍殺害了她的丈夫,卻沒有承認。在她的母親臨死之前,她承認了所有的罪行。這時,影片在她臉上賦以溫柔的傍晚的陽光,腳上穿著紅色的高跟鞋,并讓她想起很多小時候的事情。但是當她轉身發(fā)現自己的母親已離去時,影片的光線逐漸暗淡,在黑暗中賦以蕾薇卡的哽咽。同時,影片還于結尾處射入一道側光,以向觀眾傳遞女主人公蕾薇卡的新生。這種色彩的不斷變化,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營造了對女性的關懷氣氛。又如,電影《老井》是一部對革命老區(qū)現狀進行反映的紀錄片。因此,影片用黑黃色為主色彩,來展現生活環(huán)境的艱苦、生活條件的拮據。然而,革命老區(qū)的人們卻穿著顏色鮮艷的服飾來展現自己對生活的熱情,體現他們頑強的奮斗精神。影片的整個畫面為觀眾展現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通過顏色上的巨大反差,給觀眾造成視覺上的沖擊,展現作品的藝術魅力。影視作品中的色彩設計是作品表情達意的無聲語言。
影視作品中的色彩設計,不僅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審美,同時也對有效傳遞劇情意境起著重要作用。如著名導演張藝謀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善于將冷暖色調進行強烈對比,達到對劇情的有效渲染。電影《紅高粱》中運用暖色調紅色來描述高粱酒、花轎和奶奶的紅棉襖,用黃色來描述高粱地;用冷色調黑色來描述爺爺的皮膚,從而在強烈的色調對比中進行了劇情的強烈渲染,對人的生命儀式得以完成。電影《黑影中的舞者》以主人公塞爾瑪的眼疾為主線,通過灰黑色和鮮艷的顏色對他眼中的現實世界和幻想世界進行描述。這種顏色的對比運用,向觀眾完美地展現了現實世界與內心世界中丑陋與美好的強烈反差。
三、影視作品中的服裝設計
在影視作品的美術設計中,服裝設計是一個重要的門類,可以推動影視主題的完整展現。同時,服裝設計所蘊含的藝術性,增強了影視作品的觀賞價值和藝術魅力。
一方面,服裝設計有助于真實地反映影視作品。第一,服裝設計有助于更好地表現影視作品的時代背景。影視作品中的服裝設計要和劇情中的特定時代、民族與地方相吻合,以體現真實的時代特色。即影視作品中的服裝設計真實地反映了影片的時代背景。如,由謝晉導演執(zhí)導的《鴉片戰(zhàn)爭》,影片的真實性首先通過服裝的精心設計來體現。清代服飾雜糅了中西文化、滿漢文化與前朝、清王朝的時代特色,是極具特色的服裝類別。因此,影片在清朝服飾的設計上需要充分考慮當時的歷史事實。如,皇帝的袍服既傳承了漢民族中龍的傳統(tǒng)文化,將款式設計為滿式,繡以五爪金龍和五彩祥云,并且繼續(xù)沿用明代的補子。又如文官的袍服在剪裁和色彩上都做出相應改變,一品官員官服繡以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云雁、五品為白鷴、六品為鷺鷥、七品為灞鸛、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影片中的官員嚴格按照等級來進行服飾穿戴,真正體現了歷史的真實背景。第二,服裝設計有助于更好地凸顯人物特性。在影視作品中,服裝不僅是必要的實物品,同時也對表現人物的社會地位、性格特征等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經過藝術加工的服裝有助于營造影視作品氛圍,提高審美價值。第一,對服裝進行適當的藝術裁剪,以更好地服務劇情需要。如由李少紅導演執(zhí)導的《橘子紅了》,影片中的服裝以中國清朝末年的服裝為主,并對其加以適當的藝術加工,使影片中角色的服裝既富有時代特色,又具有審美價值,對烘托影片氛圍具有突出作用。首先,影片的服裝設計師將女主人公的袖子變得更寬,內衣的袖子也加寬;其次,對主人公服裝的面料、裝飾等細節(jié)充分修飾,對于內衣的袖口也進行與外面大襖同樣精心的裝飾;再次,主人公服裝的輪廓一改清末時的修身特點,而變得肥大且富有層次性;最后,影片的服裝設計師還充分借鑒中國的傳統(tǒng)服飾與少數民族服飾的設計精華,自己進行大膽想象,設計出令觀眾耳目一新的服裝,如喬禾的服裝、大媽的服裝等,都使服裝成為影片在特定場合中的有效生命體。服裝設計師的這些藝術加工,有效烘托了影片氛圍,使影片中主人公的服裝彰顯美感,凸顯了影片的審美價值。第二,巧用配飾來增添服裝亮色,為劇情主人公增光添色,提高影視作品的藝術美感。如影片《印第安納•瓊斯》中的主人公哈里森•福特身穿皮夾克,頭戴軟呢帽,給人一種堅挺的感覺,從而為觀眾營造了一個精神抖擻的男主人公形象。
四、結語
美術設計處處體現在影視作品中,其所蘊涵的無與倫比的魅力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在影視作品中,美術設計隨著影視作品的性質不同而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如背景、臺詞、演員等。美術設計對于影視作品的成功之處就體現在它對劇情需要的充分滿足,并更好地彰顯影視作品的藝術價值。因此,影視作品中的美術設計,不論是場景設計、色彩設計,還是服裝設計,它們都有效服務于整個影視作品,在不同的方面對影視作品進行烘托,從而增加影視作品的鮮活力,表現影視作品的藝術魅力。
關于電影論文范文二:語文課堂電影藝術論文
一、個性解讀評電影
推薦孩子們看電影,只是一個手段和載體,更重要的是利用這一資源,做好融合文章,定時進行電影系列活動,為語文課堂教學服務。如筆者借鑒央視電影頻道的《佳片有約》節(jié)目形式,搭建一個“我說電影×××”平臺,利用每堂語文課鈴聲響后的5分鐘,每次輪流2人當“影評員”,上講臺進行評說。
二、靜音回放猜電影
為了更好地學習和利用影片中的語言藝術,筆者在實踐中注重擇取那些音響效果好、語言表達生動的片段,把角色對話消除或靜音,只保留音響和畫面,或只提供視覺畫面,讓學生結合已看過的影片內容,引導猜一猜這些精彩對白,當一當配音演員,給其配上音,以開拓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創(chuàng)造性表達能力。
三、影像再現演電影
孩子們好動好演,有善于模仿的特點,因此以“演”為主的電影活動形式頗受學生歡迎。“演”,是指導學生對電影片段、精彩對白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再現,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加深刻地解讀電影。
四、觀后引導寫電影
1.臺詞摘抄
電影臺詞的摘抄是對電影語言的一次思考,也是對語言文字的一次提煉和組織應用,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很有幫助。如電影《蝴蝶》看似兒童電影,其實劇本寫得聰明巧妙、深入淺出,在每個問題的背后,都隱含了人生的哲理。學生摘錄下的臺詞:為什么我們的心會滴答?因為雨會發(fā)出淅瀝聲。為什么時間會跑得這么快?是風把它吹跑了。這些對話除了邏輯快感以外,是異常唯美的視覺體驗。
2.電影筆記
孩子看電影受限于情節(jié)的線性發(fā)展,因此,在初級階段是不大可能如文本一樣可以抽離、跳躍。電影筆記是以欣賞為主的,更側重于孩子觀賞的一個自我生長、自我孕育的過程,引導學生要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思考。電影筆記字數不要求太多,只需寫出自己觀影后的感想即可,讓孩子將電影看得更簡單、輕松、沒有負擔。
五、比較閱讀補電影
電影閱讀是書本閱讀的有力補充,尤其是世界經典電影,給人的震撼往往比書本更直入內心。進行書本和電影的對比閱讀,不但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文本鑒賞能力,并可進行超文本互讀。
六、學后拓展用電影
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有直接對應的整部電影,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深切地體驗到生動的電影對語文教學效果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對于有些課文描述的情景,由于年代久遠,學生沒有親身經歷,不可能有那種切身感受,通過朗讀、理解課文,也缺乏直觀、形象、身臨其境的感覺。如,觀看《狼牙山五壯士》后,電影綜合運用圖像、聲音、色彩、音樂、語言、情節(jié)、背景活動等再現了當時的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八、自主遷移親電影為了使學生們接觸更多題材、更多內容、更多表現手法的電影作品,還應通過節(jié)假日家庭親子電影欣賞活動,讓孩子們動員自己的父母加入到觀看影片的隊伍中來,創(chuàng)設家庭“打開電視看電影”的氛圍。著名兒童電影專家、電影表演藝術家于藍這樣認為:電影是最形象、最生動的,也是最為孩子們所喜歡的,所以送給他們看了以后,并不一定會馬上直接得到效果,而不知不覺中,就像春雨在夜里潤物細無聲一樣地影響他們的思想,可以使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
關于電影論文參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