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專業(yè)論文代發(fā)(2)
藝術專業(yè)論文代發(fā)篇2
淺論閩南民居水車堵彩畫的藝術意蘊
水車堵(水車垛)這個名詞是由閩南的方言組合而成,“水車堵”的“水”與閩南話的“美”同音,“車”與閩南話的“斜”同音,指很美的墻上斜垛,這一稱呼流行于漳、泉、廈與臺、澎一帶的建筑界。水車堵大多位于傳統(tǒng)民居的房檐下,是一條水平狀的建筑裝飾,其高約20公分,深約8公分,長則根據民居的長度來定,一般是與民居的長度相等,但廈門、漳州一代的傳統(tǒng)古民居的水車堵長度則可由民居的正面延伸至側面。由于水車堵的位置比較高,為了令觀賞者在欣賞時不至于因仰視等視覺角度而產生形體比例反差,故而水車堵中的彩繪裝飾都會往前傾。在這些彩繪裝飾中,最引人注意的還屬戲文彩繪藝術本文就以南安市碼頭鎮(zhèn)的傳統(tǒng)古民居中的水車堵裝飾藝術來淺論閩南民居水車堵戲文彩畫的藝術意蘊。
南安市碼頭鎮(zhèn)位于南安市的北部,交通較為便捷,屬于半山區(qū)半丘陵的地理特征,受地理位置的影響,許多人漂洋過海,外出謀生。這也使得該鎮(zhèn)成為南安市的著名僑鄉(xiāng)。據不完全統(tǒng)計,該鎮(zhèn)先今旅居海外的僑親約有8萬多人,足跡遍及全球各地。由于受到宗教信仰、氣候、地區(qū)和海洋文化等的影響,使得南安碼頭鎮(zhèn)傳統(tǒng)民居水車堵中的彩畫裝飾呈現多樣性。
例如水車堵裝飾中白色和藍色的海洋性色彩的運用和類似于海彪、海馬等與海洋類動植物相關場景的彩畫就是閩南地區(qū)受海洋文化影響的真實寫照。受益居和成功居的水車堵彩繪藝術是南安碼頭鎮(zhèn)傳統(tǒng)民居中保存最為完整的,這些的裝飾彩繪大約于1978年至1979年間繪制而成的,至今也有快40年的歷史了。其水車堵彩繪的繪制題材主要包括動植物繪畫、戲文故事畫和神話傳說。
一、水車堵藝術中的地域文化因素
眾所周知,閩南是一個文化大融合的地區(qū),閩南人的形成和發(fā)展經歷了不同時期的人口、風俗習慣及文化等的融合,形成了其自身復雜而獨特的性格特點。首先,受地理環(huán)境影響。閩南地區(qū)山多地少,除了小面積的平原外,多為山地丘陵,因此很難大面積發(fā)展種植業(yè),但由于閩南地區(qū)位于東南沿海地帶,便具有了發(fā)展海外貿易和灘涂養(yǎng)殖的優(yōu)勢。
早在宋元時期,泉州更是發(fā)展成為了聞名國內外的東方大港,成為海外貿易的中心。宋人謝履詩云:“泉州人稠山谷瘠,雖欲就地耕無地辟,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位于南安碼頭鎮(zhèn)的金溪曾經也是南安人的“海上絲綢之路”之一,而碼頭鎮(zhèn)也因為曾經是一個碼頭而得名。由于這一地理位置,閩南地區(qū)的海外貿易和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這也造成許多南安人為了生計,不惜遠渡重洋,到海外謀生,從而形成了南安人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再者,受宗教文化的影響。閩南是一個多種宗教并存、具有多元文化的地區(qū),在泉州市區(qū)就有一些著名的宗教建筑,如佛教的開元寺、伊斯蘭教的清凈寺,此外,分布于城郊間的大大小小的____教堂和佛教、道教宮廟更是數不勝數。
這些宗教的教義大多教人向善、忠孝節(jié)義,在宗教文化的熏陶下,閩南人變得更加重情重義,非常重視孝道、禮義廉恥。閩南人的性格特征在繪制于南安碼頭鎮(zhèn)傳統(tǒng)民居水車堵上的戲文彩畫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例如《望云思親》是二十四孝圖之一,主要講述了唐朝宰相狄仁杰,孩時雖家庭貧困,卻奮起讀書,終成國家棟梁,受人愛戴。他的一位同僚奉命將出使邊疆,但家中老母身患重病,其無法在身旁侍奉,倍感悲痛。
狄仁杰獲知此事,便奏請皇帝收回成命,改派他人。有一天狄仁杰登上太行山頂,往下俯視,想起了白云底下的親人,便留下了思親之淚,徘徊許久未曾離去。后有詩頌曰:“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從這則故事中,我們不難感受到主人公對親人的思念之深和其至孝至親的形象特征。而該故事彩畫之所以繪制于南安碼頭鎮(zhèn)的傳統(tǒng)民居上,一方面表現了“孝”在這個地區(qū)的民眾心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對子孫后代起到了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
在宗教文化方面,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古代的一個重要港口,在宋元時期曾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作為一個對外貿易的港口城市,經濟鼎盛,對外來文化接觸廣泛,使得泉州成為一個具有多元文化的、多種宗教信仰并存的城市,除了信仰佛教、道教外,還信仰伊斯蘭教、____、印度教和摩尼教。這些宗教文化在閩南地區(qū)不斷地碰撞、融合,對閩南的影響是非常廣泛的。我們從南安碼頭鎮(zhèn)傳統(tǒng)民居中的水車堵彩繪裝飾中就可以看出其與宗教相關的元素。在裝飾內容上,繪制的人物有的取自直接與宗教相關的人物故事,如《麻姑獻瑞》中的麻姑就是道教信奉的女仙,《西天取經》中的唐僧師徒四人講述的則是關于佛教的故事;有的取自反映宗教精神的民間戲曲小說故事,如上文提到過的《望云思親》《大鬧長坂坡》《單騎救主》等都表現了宗教教義中的重忠孝節(jié)義的精神。在裝飾色彩和紋飾上,水車堵彩畫中常用的藍色、白色、綠色、紅色、黃色等伊斯蘭教裝飾藝術中的常用色彩,在伊斯蘭教的建筑內部裝飾和部分日用中的花紋圖示都可以見到這些色彩的應用,水車堵堵頭部分的繪制題材中常用的曲齒紋、卷草紋、如意紋等復雜、艷麗的裝飾,也與伊斯蘭教的建筑裝飾非常接近。
二、水車堵藝術中的商貿文化特征
上文已經提到由于閩南的地理特點,迫使閩南人必須出海謀生。這為閩南地區(qū)的商業(yè)貿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使泉州成為了當時全國重要的港口城市。港口的發(fā)展使得閩南成為一個商貿文化色彩濃郁的地區(qū), 在商貿環(huán)境的推、拉作用下,不僅使得閩南地區(qū)成為一個宗教文化大雜居的圣地,也影響著閩南的人文發(fā)展和審美情趣。從水車堵裝飾藝術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海洋文化對閩南地區(qū)審美的影響。
在用色上,從碼頭鎮(zhèn)水車堵裝飾彩繪中可以清楚地知道藍、白、綠、紅、黃等幾種顏色是最為常用的,而這些顏色在我們生活中也是最為常見的。特別是在海上時,這幾種顏色表現得更加明顯和自然,白云、綠樹、彩霞、陽光,以及海和天的藍交相輝映,儼然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尤其是藍色,在水車堵中的運用最為廣泛,水車堵堵仁的四條邊框全部都用藍色來裝飾。每幅彩繪的邊框、人物的衣服、飄帶和裝飾圖案都大量地運用了這種藍色。
在題材上,水車堵裝飾中具有許多海洋性的裝飾題材,如海馬、海彪、海獅、金魚、海草等,這些海洋動植物繪畫或獨立成圖,繪制于水車堵堵仁中,或作為水車堵的邊框裝飾。此外,讓我們最能直觀感受到商貿文化對閩南民居水車堵裝飾的是在水車堵堵仁中繪制的關于出海貿易的漁民和船只的彩繪。這些彩繪不僅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yōu)榄h(huán)境所迫,出海貿易的情景,更是對一個時代的記錄。
三、水車堵藝術中的時代特色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水車堵彩繪裝飾藝術也表現出時代性。在題材的選擇上,開始關注與私人空間、世俗性的故事相關的題材。例如《荔鏡傳》,又名《荔枝鏡》或《陳三五娘》,是閩南梨園戲中的經典劇目,至今仍活躍在閩南戲劇的舞臺上。這則故事主要講述了泉州男子陳三護送嫂子去投靠在廣州做官的哥哥的路途中,正好經過潮州,時值元宵燈會,由于郡守是陳三哥哥好友,陳三與嫂子便在潮州游玩幾天,在元宵觀燈時邂逅已經與林大鼻訂婚的黃九郎之女黃五娘,在郡守的幫助下,陳三聽從郡守師爺的計謀,經過一番波折后,終于與黃五娘喜結連理。該劇的來源頗受爭議,有的學者認為是明代的,而有的則認為是宋朝的民間愛情故事。此外,泉州與潮州一帶對于主人公陳三與五娘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不同的地方和劇團,其演出的內容和形式都有一定的差別,上述故事只是其中的一個版本。
但無論是哪個版本的《陳三五娘》,最終都表達了當時的人們敢于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寄托了他們對美好生活和愛情的向往?!蛾惾迥铩愤@則故事在當時和禁書《西廂記》一樣,都是屬于突破封建禮教的作品,根本就不可能公開地繪制在水車堵上。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民意識的覺醒,這些違和封建禮教的民間故事和傳說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此外,1978年繪制于成功居的彩繪《全國人民舞翻遷》正好處于1796年“”結束不久,全國上下百廢待興,人民歡呼雀躍。此時水車堵上繪制這幅彩繪,顯然也是對于時事的一種記錄和對時代的反映。
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南安碼頭鎮(zhèn)的傳統(tǒng)民居正在逐漸減少,具有水車堵彩繪裝飾的傳統(tǒng)古民居更是少見。由于水車堵藝術長期裸露在空氣中,在風化作用下,許多水車堵彩繪已被腐蝕,再加上“”時期,受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影響,許多水車堵彩繪都遭到嚴重毀壞,許多彩繪泥塑的頭部和四肢被弄斷,有的彩畫更是被白漆涂抹掉,很難辨清其內容。因此能夠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的水車堵彩繪裝飾更是屈指可數。這些水車堵彩畫藝術是閩南傳統(tǒng)民居建筑裝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其題材、形式和技法等方面,依然可以推斷出閩南地區(qū)的風俗習慣、人文藝術和性格特點等一系列現象,仍然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和審美情趣。
猜你喜歡:
2.藝術類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