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術相關的論文
與美術相關的論文
美術論文知道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整合的一些關于美術的論文,歡迎借鑒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工藝美術大師楊堅平簡談傳統(tǒng)工藝美術
最好的石雕在歐洲,最好的木雕在中國。中國木雕遍布近20個省市,但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系統(tǒng)性研究,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傳統(tǒng)工藝美術既重要又處于弱勢。傳統(tǒng)工藝美術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項瑰寶,是祖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技藝的精華,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它的重要性。楊堅平認為人生在世,最大的價值就是多出幾本書,留給后人一些文化論著、思索的東西。
楊堅平在開展傳統(tǒng)工藝美術理論研究工作遇到的難處很多:第一,本行業(yè)人員素質相對比較差,要他們來寫技藝總結非常困難。如果要讓行業(yè)外面的人來寫難度更大,他們對于本行業(yè)的歷史技藝不熟悉,也不愿意進行田野調查。第二,投入多,得益少;時間長,回報少。難度最高的應該算是撰寫吧。因為傳統(tǒng)工藝理論的提升需要如實地反映歷史,它不可能記載成相傳什么年代都可以,而必須是有依據,即史實上的依據、實物上的依據。這本身就要求作者要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查找很多書和史料。以楊堅平出版的《木頭上表演的戲劇》為例,要查出一百部潮劇的歷史故事,所以光查這一百部的故事就很困難了。
楊堅平提出現今一些書籍上犯錯誤的例子,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彩瓷》,其中把潮彩寫成福建的東西。他表明這說明作者本身態(tài)度不嚴肅,這也是學術的問題,犯這樣的錯誤很不應該。所以一方面要加強理論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撰著作者的態(tài)度和嚴肅性也很重要,不然書一出來就會引起后人的誤導,本來是件好事卻變成壞事了。
現在全國傳統(tǒng)工藝的制作水平與幾十年前相比,從總體上來看,楊堅平覺得現在的作品還不夠優(yōu)秀,絕大多數的作品沒辦法超越歷史水平。一個是社會的原因,就是待遇的問題。清代宣統(tǒng)年間,從事粵繡創(chuàng)作真正有本事的名藝人、名師,一天的工資待遇達到一至兩個大洋,而當時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才一個大洋。因此,大量的超越歷史的刺繡技藝都是那個時候創(chuàng)造出來的。當前,做刺繡的,狀況非常不樂觀。第二個原因是現在存在于傳統(tǒng)工藝藝人群體中的一個普遍問題,即藝人追求名利而很少追求藝術精品。而且在藝人中間彌漫著這么一種情緒:都認為自己了不起。他們聽不進別人對他們的批評和意見,現在我們傳統(tǒng)工藝美術藝人中間的毛病就在于缺乏“自知之明”。
傳統(tǒng)工藝現今在創(chuàng)作方面出現了四種怪現象,即“大”“搬”、假”、炒”。“大”表現在追求作品的大尺度上,像汕頭就出現了像籃球場那么大的“石拼畫”。那是用各種各樣的小石頭拼起一個“蒙娜麗莎”。工藝美術不是大就好,工藝美術是實實在在的,歷史上也有一些小而精、非常好的藝術品。求“大”,其實是違背了工藝美術“適用、經濟、美觀”的創(chuàng)作原則。“搬”指的是模仿照搬。如一卷《清明上河圖》,被反反復復搬上木雕、瓷板畫、刺繡、石雕,甚至成為泥塑的摹本。“假”這方面楊堅平曾經去調查研究過,廣州的、潮州的、湖南的人都拿刺繡品到蘇州鎮(zhèn)湖那邊去做,做完之后拿回來的粵繡、湘繡或汴繡,其實都是些假貨。“炒”的問題在工藝美術這個領域也很嚴重。為了抬高藝術大師的身價,很多人常常在報刊里頭說某個藝術品的價格要3000萬、8000萬,有時候還報道大師不愿意賣出的消息,真實性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
潮汕木雕是潮州市傳承千年的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在木雕史上有著重大的發(fā)展并取得輝煌的成就。楊堅平有多部著作是關于潮汕木雕的。對于潮汕木雕的發(fā)展,要借助于當前全國在搶救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工程的契機,依托汕頭潮汕工藝美術研究院這個為民間工藝家服務的“平臺”,宣傳推介潮汕木雕藝術家的藝術成就;藝人們更應該迫切地改變舊觀念,提高與時俱進的新思路,揚長避短。潮州的木雕藝術,其鏤通雕技藝是別的地方所不能及的,是藝術性較高的雕刻技藝,是潮汕之所長。但因為技藝越高,純手工雕刻時間較長,造價稍高,這是潮汕之所短,必須進一步開展學術探討,創(chuàng)新同現代建筑裝飾結合的藝術水平較高、價格適當的新作品。
美術論文知道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整合的一些關于美術的論文,歡迎借鑒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舞臺美術與文化傳承
一、舞美設計的多元化發(fā)展
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而文化多元的時代,隨著各種技術文藝的創(chuàng)新,越來越多的時尚發(fā)展被要求賦予這個時代應有的內涵,無一例外,舞美設計也正順著多元的方向蓬勃興盛。不得不提舞美設計實質是一種特殊的演出。演出最初的給人的印象大多是起源于一些服裝和小道具的,后來逐漸完善,加上布景,給觀者添上一副更美的視覺彩宴。再后來演出場所也由室外走向室內,一來略顯高端闊氣,二來也打消了壞天氣侵襲的顧慮,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室內的燈光也成了可以利用的元素。
而舞美設計的發(fā)展卻不完全依照演出的組成元素,它兼容并蓄,內容形式并多元。組成元素由簡單的布景燈光升級為多元,藝術造型由單一走向多元,再加之將社會、靈感、形象與抽象思維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現代化思維和雄厚的科技力量的支撐,才為舞美設計的發(fā)展鋪好了多元路。
“?術的生命就是深刻的思維和崇高的激情。”是法國著名畫家安格爾的名言,也正如文學巨匠魯迅先生也曾提及“文藝創(chuàng)作開掘要深”。這都啟示舞美設計要想真正繁盛,必須將這種藝術形式賦予思想的深度與深遠的文化內涵從而實現質的飛躍。面對世界文化的多元,舞美設計的現代化發(fā)展必須要有形式和內容的統(tǒng)一,而其思想深度,又要求它作為一種載體,重現一種精神。
二、舞臺服裝中的舞美文化內涵
藝術源于生活,與我們有很大的聯系。舞臺服裝的存在可以更好的彰顯舞臺的人物形象,使之表現的更加生動,更能凸顯出舞臺人物形象的底蘊和內涵,從而滿足觀眾們的視覺審美需求[2]。舞臺服裝作為舞臺藝術的一個表現形式,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其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在音樂和舞蹈以及戲劇的配合下,舞臺服裝對舞臺人物角色的展示,體現了舞臺服裝的文化魅力,與此同時也帶給觀者唯美的視覺盛宴。舞臺服裝之所以不為空洞,是其背后的舞美文化熠熠發(fā)光。舞美服裝作為一種物質載體,塑造出不同風格的人物形象,帶來的是一種語無倫次的靜態(tài)美;舞美文化作為服裝背后的文化精髓,帶給觀者的是透過服裝的欣賞與思考,是沉浸在服裝背后不可磨滅的精神脊梁,這不關乎于組成元素與技術,這是埋藏在年華的藝術的風味。舞美文化豐富了舞臺服裝,包裝了舞臺服裝,讓舞臺服裝包裹著藝術的氣息,文化的芬香。
三、堅持舞臺服裝創(chuàng)作中的舞美文化傳承
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待傳統(tǒng)文化我們給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的態(tài)度。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可以提高事物的可欣賞度,帶領我們領略那一股朦朧的文化精神。
為了更好地體現舞臺服裝的豐富內涵,增強欣賞者眼前一亮的創(chuàng)新體驗感,我們在舞臺服裝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僅要求舞臺服裝能夠符合時代性的考驗,更要堅持對舞美文化持取其精華而古為今用的態(tài)度。在舞臺服裝的創(chuàng)作中,堅持對舞美文化的傳承,更好地展現舞臺服裝,是支撐我們努力下去的信條,但是我們所展示的舞臺服裝不是表面簡單的布與布的交錯剪裁與拼合,更重要的是服裝背后所闡釋的文化精神,這是一種對舞美文化的尊崇[4]。也恰好是由于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堅持賦予服裝以文化內涵,才讓舞臺服裝更加豐富多彩,富有韻味。
堅持舞臺服裝創(chuàng)作中對舞美文化的傳承,這不僅僅是對服裝造型的發(fā)展,更是對文化精神的闡釋。以舞臺服裝為載體,我們更能深刻地體會到服裝背后蘊藏的舞美文化的味蕾。通過傳承舞美文化,舞臺服裝所潛藏的文化精神也會逐漸讓更多人津津樂道,舞臺服裝這種演繹形式也會讓更多人所接納。
堅持舞臺創(chuàng)作中的舞美文化傳承,讓我們透過舞臺服裝,看到了那更深層次的舞美文化。舞臺服裝是欣賞后加以考量才接受的,而舞美文化是知曉以后加以思考才接納的。堅持賦予舞臺服裝以悠遠的文化韻味,讓我們看到服裝創(chuàng)造者們,這些未來的接班人,他們對于舞美文化真誠地熱愛。傳承舞美文化是對發(fā)展舞臺服裝提出的不從放棄的要求,只有堅持傳承舞美文化,才讓舞臺文化有味可尋,有美可欣。
發(fā)展舞臺服裝,不可以忽視對舞美文化的傳承。一個“美”字美至今,只因文化源遠流長魅力永不減!
舞臺藝術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是對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而舞臺服裝更是這一藝術中的新穎之作。為讓服裝變得富有生機活躍起來,創(chuàng)作者們?yōu)榉b實現走上舞臺的初夢,加以時代追求的風格,鑲嵌潭潭發(fā)香的傳統(tǒng)文化的風韻,演繹不同的時代角色,逐漸一種獨特的舞美文化,熏陶出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借以帶給人們賞心悅目的服裝,傳播一種文化的盛宴。
我們可以不去尋找美,但一定要擁有一顆善于發(fā)現美的心靈之窗。我們可以不依賴服裝去裝飾我們自己,但我們要學會去欣賞衣服內在所演繹的文化精神。舞美文化為中華文化的發(fā)展畫上一篇精彩紛呈的景象,如今也發(fā)展成一匹深遠的文化樹洞,越來越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支柱。
美術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