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領導的你成為了“后見之明”的“聰明人”嗎
作為領導的你成為了“后見之明”的“聰明人”嗎
“我早知道了”、“我早預測到了”、“尋找偽規(guī)律”、“事后諸葛亮”這四種后見之明,會以“智慧”的光芒掩蓋著我們實際上的愚蠢,讓我們看起來大愚若智。所以很多問題需要我們更加認真的加以思考,它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我所料得理所當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管理知識,一起來看看吧!
后見之明:那些假裝智慧的“聰明人”
文 / 王世民
01你遇到過這類的“聰明人”嗎?
1、因為預言到某家公司的倒閉而佩服自己的英明?
2、因為自己預測到某只股票的上漲而洋洋自得?
3、因為發(fā)現(xiàn)某個不為人知的規(guī)律而興奮異常?
4、覺得某些研究很傻,浪費大量時間金錢得出了一個“慢跑能夠減肥”的結論?
5、對身邊的某個人恨鐵不成鋼,自己給的建議那么好,他卻不聽結果吃虧了?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甚至5條都中了的話,那恭喜他,他擁有非凡的后見之明,而且還是專業(yè)級的。
以上全中的可能是特例,但事實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后見之明”的現(xiàn)象。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何會有這樣的后見之明。
02后見之明之一:我早知道了
根據對全國各大院線的統(tǒng)計,2018年全國影院所售飲料的收入超過了爆米花的收入。
你覺得這會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我問了好幾位同事,她們給我的回答分別是:
◆ 同事甲:因為如果兩個人去看電影的話,只會買一份爆米花,但會買兩杯飲料。
◆ 同事乙:因為人更會渴,所以買飲料是必須的,而爆米花不一定會買呀。
◆ 同事丙:因為飲料拿起來更方便,爆米花帶起來不方便。
看了上面這些解釋,你會不會覺得這個統(tǒng)計調查挺傻缺的?
這不是早就知道的事嘛,還費錢費力去統(tǒng)計。
不過真實的情況卻是爆米花比飲料的銷售收入要高。
這就是“我早知道了”的真相:我早知道了的感覺,往往是發(fā)生在我們知道了結果之后。
就像“慢跑能夠減肥”的結論一樣,我們也會覺得自己早就知道了(事實上過分肥胖的人慢跑才會減肥,一般人是不會的,甚至過分消瘦的人還會增重)。
知道了“事實”后我們大腦就會很自然地編造出解釋這個“事實”的理由,并將這個“事實”視為“我早知道了”的理所當然之事。
這種“我早知道了”的后見之明,帶來的害處就是想當然——會覺得別人做出的東西很簡單,沒啥可學習或借鑒的,從而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吸取他人經驗的機會。比如,鄧小平提出的“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好多人聽了就覺得沒啥水平——這誰不知道呢!
再比如,我們將YouCore解決問題的方法提煉為一句簡單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后 ,好多人也會覺得“我早知道了”,然后就不去深入思考了。
其實只要你去思考下,這個“你早知道了”的事,是在怎樣的情境下,經過怎樣的分析或提煉才得出來的,你所吸取的經驗就完全不一樣了。
03后見之明之二:我早預測到了
我2006年的時候因為對塞班系統(tǒng)的不看好,預言過諾基亞手機弄不好一下子就會倒閉,結果2008年諾基亞手機果真崩盤了。
我2017年預測過比亞迪港股的上漲,結果這支股票真從港幣30多元漲到港幣80多元了。
這是因為我分析水平出眾、預測能力驚人嗎?
完全不是。
我們在回憶某件事的同時,由于已經知道接下來發(fā)生了什么(即這件事的結果),于是我們的大腦便會本能地尋找簡單的因果關系,并對事件的順序重新整合,這就是敘事謬誤現(xiàn)象。
如果一個事件果真發(fā)生了,我們就會夸大自己此前作出的預測的可能性;如果可能的事件并未發(fā)生,我們就會錯誤地回憶 說自己當初一直都認為此事發(fā)生的可能性不大。
這種“我早預測到了”的后見之明,帶來的害處就是對自己能力的錯估——妄自尊大,高估自己的智慧。
比如,有人猜準或“算準”了幾次股票的漲跌后,就儼然以股神自居,盲目相信自己找到股市漲跌的規(guī)律了,結果虧得血本無歸。
再比如,一家以老板一言堂的風格發(fā)展起來的企業(yè),其老板往往會因為過去的“成功經驗”,盲目相信自己的能力,結果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所以,不要相信你“我早預測到了”的感覺,不要盲目自大,而要繼續(xù)兢兢業(yè)業(yè)地對待每件事,認真地聽取反對意見。
04后見之明之三:尋找偽規(guī)律
我2007年剛入行做管理咨詢的時候,曾經也很熱衷于看各種介紹商業(yè)成功經驗的書籍,特別是吉姆·柯林斯的《從優(yōu)秀到卓越》、《基業(yè)長青》這兩本書,讓我覺得如獲至寶。
為什么呢?
因為這兩本書闡述的是企業(yè)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而且都是經過長時間的潛心研究,并通過大量的數(shù)據和事實來證明的。
為了寫《優(yōu)秀到卓越》,柯林斯團隊花5年時間考察了1435家公司40年的歷史。
為了寫《基業(yè)長青》他們又收集了28家公司過去50年,甚至更早的所有文章,閱讀并系統(tǒng)整理了6000篇文章,記錄了2000多頁的專訪內容,創(chuàng)建了3.84億字節(jié)的電腦數(shù)據。
柯林斯將他的工作描述為“尋找適用于一家組織的永恒而普遍的答案”。
通過研究,他找到了這個答案:“只要認真使用我們所發(fā)現(xiàn)的思想框架,幾乎任何組織都可以極大提高自身的境界和表現(xiàn),甚至成為一家卓越的組織”。
《基業(yè)長青》被《哈佛商業(yè)評論》評選為“90年代最重要的兩本管理書籍之一”,柯林斯也因為這兩本書獲得了“影響中國管理十五人之一”的稱號。
但悲劇的是,柯林斯找到的這個永恒而普遍的答案被事實無情地擊碎了(也幫我告別了各種商業(yè)成功的書籍)。
截至到2012年,《從優(yōu)秀到卓越》中研究的11家“卓越”企業(yè),一家破產了,六家股票的表現(xiàn)不如股市整體水平。
《基業(yè)長青》中18組卓越公司和不怎么成功的對比公司,在書籍出版過后的一段時間里,兩類企業(yè)在企業(yè)效益和股票收益等方面的差距幾乎趨近于零。
選取成功的案例,再去尋找共同特點以找出規(guī)律,是我們總結經驗常用的做法,柯林斯也是這么做的。
但這么做存在兩個問題:
① 幸存者偏差
符合成功案例的共同特點,同時也是失敗案例的共同特點,甚至失敗案例可能更多。
?、?尋找出的共同特點與結果之間并無因果關系
數(shù)據聚集現(xiàn)象無處不在,甚至存在于隨機數(shù)據之中。想要尋找某種解釋的人,一定能從數(shù)據中找到一種解釋。
比如,柯林斯找出來的企業(yè)發(fā)展的終極規(guī)律,“股神”找出來的股市漲跌規(guī)律。
這種“尋找偽規(guī)律”的后見之明,帶來的害處就是不能吸收到真正的經驗。
比如,有人分析了10名百歲老人的共同特點,得出了一個長壽的規(guī)律“他們都早晚各吃一個雞蛋”,這種規(guī)律是荒誕的,但可惜的是這種荒誕卻充斥在我們的社會之中。
要避免這種柯林斯式的后見之明,我們要特別留意三點:
?、?不能只選成功案例,而是按照某種篩選標準同時選擇所有案例。
?、?不能只做前半截——按過往的共性提煉出“規(guī)律”;還要去認真做好后半截——去驗證下這個規(guī)律能否預測到我們期待的結果。
?、?不能忽略了毫無理由的隨機事件生成幸運或不幸模式的容易程度。運氣的成分越多,我們總結出的規(guī)律價值就越少。
05后見之明之四:事后諸葛亮
你有沒有經歷過下面這樣的場景呢?
你在做一個決定的時候,大家事前都一聲不吭,或者七嘴八舌地根本給不出什么建設性的意見。
但一旦事情發(fā)生后,特別是結果不好的時候,他們就都冒出來了,像先知一般,以各種教訓的口氣跟你講“我早就跟你說過了….”。
其實,即使他們真的說過,但事后十分清晰明了的事情,事前卻沒有那么清晰可辨:
① 事前的線索千頭萬緒,你并不清楚哪一個會影響到未來的走勢
比如,美國911事件發(fā)生前,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總部就已經收到了一條警告的線索了,但在68000條的線索中,你如何知道“這一條”才應該是需要關注的呢?
?、?各種隨機因素的存在,你并不能確定最終的結果會是如何
人類并未掌握這個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環(huán)境越復雜,我們受到隨機因素的影響就越大。
比如同樣是一次沒有把握的冒險決定,有的人運氣好成功了,于是這個人就成了我們心目中的孤膽英雄;反之,有的人運氣不好失敗了,于是這個人就成了我們口誅筆伐的莽夫。
這種“事后諸葛亮”的后見之明,帶來的害處有兩個:
?、?導致自己討人厭
“事后諸葛亮”完全于事無補,偏偏又喜歡事后指指點點,這樣的行為換了誰都討厭。
② 導致保守現(xiàn)象發(fā)生
“事后諸葛亮”們不關注過程的合理性,更不會承認隨機因素的影響,他們只會用結果來評判一個人。
由于結果的不可控制性,因此會導致組織和個人為了預防可能的指責增加很多本來不必要的防范措施。
比如,公司在做決策時會反復開會討論,相互扯皮,誰都不肯簽字擔決策風險。
我去醫(yī)院看病時,哪怕就是一個簡單的咳嗽,大多數(shù)醫(yī)生也是開單抽血、拍片,通過過度檢查以規(guī)避風險。
因此,我們不要受到“事后諸葛亮”的影響,將他們的指責性評論丟在一遍,客觀去分析和對待已發(fā)生的事。
自己更不要去當“事后諸葛亮”,當家庭、親戚、朋友或同事的某個結果不如意的時候,避免“如果當初你怎么怎么,就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了”的事后指責。
06小結
“我早知道了”、“我早預測到了”、“尋找偽規(guī)律”、“事后諸葛亮”這四種后見之明,會以“智慧”的光芒掩蓋著我們實際上的愚蠢,讓我們看起來大愚若智。
導致我們陷入這四種后見之明的原因主要有四個:
1、大腦基于“事實”編造簡單因果關系的傾向
2、大腦重新編輯故事的敘事謬誤現(xiàn)象
3、幸存者偏差和數(shù)據聚集效應的統(tǒng)計方法錯誤
4、忽略無處不在的運氣影響
因此,我們要認真思考:
1、我早知道的事是不是真的那么理所當然?
2、我早預測到的事是不是只是自己的幻覺?
3、我視若秘訣的某個規(guī)律其實只是統(tǒng)計謬誤?
4、我是不是沒有意識到運氣在這件事情中的成分?
以上,希望我們都能走出后見之明的偏差,開始真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