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片子免费,色综合久,欧美在线视频看看,高潮胡言乱语对白刺激国产,伊人网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碰就硬老熟妇

學習啦>學習方法>高中學習方法>高中勵志>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歸納

時間: 淑娟0 分享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要背的東西特別多,大家最好整理在一塊對比記憶,這樣效果更好。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歸納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1

盤點18個常見文言虛詞之用法

一、而

(一)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勸學》)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

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升斗之祿。(《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轉(zhuǎn)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7.表示因果關系。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系。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可譯為“你”“你的”。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三)通“如”,譯為“好像”“如同”。

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二、何

(一)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翻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二)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作語氣助詞,相當于“啊”。

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通“呵”,可譯為喝斥。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喝斥他是誰。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三、乎

(一)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1)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2)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揣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二)介詞,相當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2)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

(3)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三)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1)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四、乃

(一)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強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3.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二)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可譯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其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shù))。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可譯為“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6.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六、且

(一)連詞

1.遞進關系,可譯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2.遞進關系,可譯為“況且”“再說”。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3.讓步關系,可譯為“尚且”“還”。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4.并列關系,可譯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副詞

1.將,將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2.暫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動詞

譯為“像”“好像”

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織》)

(二)代詞

1.表人稱,相當于“你”“你們”。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連詞

1.表假設,相當于“如果”。

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zhàn)》)

2.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3.至,至于。

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

八、所

(一)名詞

表處所、地方。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2.“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九、為

(一)動詞

1.做,作為,當成,成為。

(1)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2)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3)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2.以為,認為。

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3.判斷詞,是。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2.介紹原因或目的,譯為“為了”“因為”。

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

3.介紹涉及的對象,譯為“給”“替”。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4.對,向。

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等到”等。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可譯為“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十、焉

(一)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論語》)

(2)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3)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于“于何”,譯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詞

1.相當于“之”。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3.置于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十一、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zhàn)》)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十二、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可譯為“拿”“用”“憑著”。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示憑借,可譯為“憑”“靠”。

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可譯為“把”。

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赤壁之戰(zhàn)》)

4.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5.表示依據(jù),可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

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zhàn)》)

(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系,可不譯。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3.表示目的關系,可譯為“來”“用來”“以致”等。

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辭》)

(三)助詞

作語氣助詞,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

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

可譯為“緣由”“原因”。

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已”,止。

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七)連詞

連接上、下、東、西、往、來等字,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等界限。

十三、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jù)。

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2.依靠,憑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3.趁著,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

4.通過,經(jīng)由。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5.因為,由于。

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夢溪筆談》)

(二)副詞

1.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2.原因,緣由,機緣。

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jù)。

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襲,繼續(xù)。

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十四、于

介詞

1.在,從,到 。

乃設九賓禮于廷。(《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

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4.向,對,對于。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

5.被。

而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6.與,跟,同。

(1)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鄒忌諷齊王納諫》)

(2)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7.比。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十五、與

(一)介詞

1.和,跟,同。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2.給,替。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3.比,和……比較。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連詞

1.和,跟,同。

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勾踐滅吳》)

(三)動詞

1.給予,授予。

生二人,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2.結(jié)交,親附。

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3.對付。

龐煖易與耳。(《史記·燕世家》)

4.參加,參與。

蹇叔之子與師。(《蹇叔哭師》)

十六、則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2.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表示并列關系,用在分句中,可譯為“就”,或不譯。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4.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系,可譯為“可是”“卻”“雖然”“倒是”。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5.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使用,可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二)副詞

1.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示強調(diào),可譯為“已經(jīng)”“原來已經(jīng)”。

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崤之戰(zhàn)》)

十七、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譯為“……的”“……的(人、東西、事情)”。

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2.用在數(shù)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1)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zhàn)》)

(2)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4.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于“的”。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

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zhàn)》)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十八、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1)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2)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3)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3)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二)助詞

1.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5.用在時間名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三)動詞,到……去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2

現(xiàn)代文閱讀術語及表達技巧

一、常用術語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是指作家運用了哪些寫作原則、規(guī)律和方法來塑造文學形象和表現(xiàn)作品的內(nèi)容的。具體來說,對文章的表達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達方式運用上的技巧和文體知識運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其他相關寫作方面的技巧。

從高考試題來看,對表達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學生判斷某種表達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賞析其表達的作用。

(一)敘述人稱

1.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2.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xiàn)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xiàn)實比較靈活自由。

(二)敘述方式

1.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2.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敘:對主要情節(jié)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jié)更加完整,結(jié)構(gòu)更加嚴密,內(nèi)容更加充實豐滿。

4.補敘:對上文內(nèi)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敘: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fā)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三)描寫

總體來說,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現(xiàn)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nèi)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huán)境。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環(huán)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xiàn)人物。

4.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tài),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寫、側(cè)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xiàn)人物、事物;側(cè)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辭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比擬:給物賦予人的形態(tài)情感(指擬人),描寫生動形象,表意豐富。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夸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lián)想;創(chuàng)造氣氛,揭示本質(zhì),給人以啟示。

5.對偶:便于吟誦,易于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節(jié)奏鮮明,內(nèi)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辟,條分縷析;長于抒情。

7.反復: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分清層次;多次強調(diào),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8.對比:使所表現(xiàn)的事物特征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

9.設問: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fā)讀者的思考。

10.反問:強調(diào)語氣,語氣強烈,強化情感。

(五)結(jié)構(gòu)安排

布局謀篇的技巧

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卒章顯志、伏筆照應、層層深入、過度鋪墊、設置線索;結(jié)構(gòu)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后照應;設置懸念,制造波瀾,起承轉(zhuǎn)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關系的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

線索:

記敘文常以時間推移、空間轉(zhuǎn)換、情景變化、思維邏輯順序等來安排層次。散文構(gòu)思的線索,一般常見的有如下幾種:以情為線索;以理為線索;以物為線索;以空間位置為線索。

從結(jié)構(gòu)上明確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統(tǒng)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后文做鋪墊、埋下伏筆;

2、尾句——總結(jié)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后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

3、轉(zhuǎn)承句——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5、點睛句——點明全文中心,統(tǒng)領全文;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后能給人以啟迪。

6、情感句——抒發(fā)強烈內(nèi)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nèi)涵,表達深刻見解。

(1)記敘文(散文)的結(jié)構(gòu)特點

①按時間順序或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順序組織材料。

②按觀察點的變換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樓閣》。

③按場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內(nèi)蒙訪古》。

④按材料性質(zhì)歸類安排結(jié)構(gòu),如《瑣憶》。

⑤按作者認識的過程或感情的變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作為行文線索安排材料。

(2)議論文的結(jié)構(gòu)特點

①按邏輯思維分,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緒論、本論、結(jié)論三部分。

②按篇章結(jié)構(gòu)分,常見的結(jié)構(gòu)有并列式、對照式、層進式和總分式。

(六)表達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記敘文中的議論往往起畫龍點睛、揭示記敘目的和意義的作用;

2、議論文中的記敘往往起到例證的作用;

3、說明文中描寫、文藝性筆調(diào)起到點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動形象的作用。

4、夾敘夾議,記敘與議論交叉運用的寫法,使文章在輕松活潑之中,闡發(fā)議論,讀來饒有興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記敘是為議論服務的,而議論又以記敘為基礎,敘為議提供了事實依據(jù),使立論有根有據(j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七)語言

1、語言是否準確、簡練、生動、形象;

2、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

3、運用了什么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通感等)。

(八)表現(xiàn)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xiàn)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nèi)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xiàn),增強文章的表現(xiàn)力,象征手法的“托義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2、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3、先抑后揚,引發(fā)好奇,感情鋪墊,引發(fā)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虛實結(jié)合,可以抓住重點,突出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從而更鮮明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xiàn)事物、景物的特點,更集中地揭示題旨。結(jié)構(gòu)緊湊,筆墨集中。

7、動靜相襯,動襯靜,靜襯動,生動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xiàn)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語言或事件、環(huán)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zhì)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比較一下,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的不同點:渲染在于對某種事物的有意重彩潑墨式的描寫; 襯托卻是通過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的描寫,對該事物起到映襯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10、聯(lián)想想象,所謂聯(lián)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lián)想想象經(jīng)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nèi)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xiàn)力。

(九)、議論文論證方法

1、比喻論證,其作用是將抽象的道理寓于具體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容易被人接受。

2、類比論證,通過講故事、打比方的辦法將相類似的兩件事進行比較,從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結(jié)論的論證方法。它以淺寓深,以近比遠,形象鮮明,有很強的說服力。

3、舉例論證,用確鑿典型的事實來證明論點,事實勝于雄辯,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4、對比論證,運用正反兩方面的事例或道理進行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鮮明的對比,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深刻。

5、引用論證,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

6、引申論證,通過對事理原因或結(jié)果的周密分析,層層剖析,從而證明論點的正確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題技巧提醒

1、高考對表達技巧題的考查多是主觀題,需要組織文字準確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內(nèi)容、效果。也就是運用了什么技巧,表達了什么內(nèi)容,達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條分縷析。有些文段所顯示的表達技巧不只一個,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盡的,而且高考題已取消了字數(shù)的限制,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fā),條分縷析,答得更全面更詳盡一些。特別是在答賦分較高的概括性題目時,一定要設①②③等序號回答,這樣清晰明白,顯示了答題的深度和廣度,也讓閱卷老師一目了然。

3、用術語:

一要熟記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表達技巧的名稱,如動靜相襯、以小見大、虛實結(jié)合、欲揚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啟下、卒章顯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對比、象征、反襯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排比的作用是節(jié)奏鮮明,增強氣勢,便于抒情;第一人稱真實,第二人稱親切,第三人稱客觀;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體現(xiàn)了什么,強調(diào)了什么,強化了什么,營造了什么,表現(xiàn)了什么,還有深化了主題,點明了題旨等等。

二、常見題型及答題模式

高考中的現(xiàn)代文主觀題閱讀(一般是有一定的閱讀難度和信度的文學作品,主要是散文,再就是小說),因其分值高,難度又大,一直是學生語文高考的瓶頸。能否正確解答這類題,基本決定了學生的語文成績的高低。對現(xiàn)代文閱讀題的畏難心理、長期以來的挫敗感以及掌握答題方法不到位,使許多同學陷入束手無策的尷尬境地,常常望“文”興嘆。

(一)、有關語言修辭的題型

描繪類

提問方式: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或:文章的某個句子說成另一個句子好不好?為什么?

答題模式: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具體(形象、準確)地寫出了+對象+效果,換了后就變成+不好的效果?;颍翰恍?,因為該詞比另一詞的感情更強烈 (或該詞比另一詞更切合對象的性格特征)。

答題示例:山間林密,泉隱其中,有時,泉水在林木疏朗處閃過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尋,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tài),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時,常常繞我膝下的愛女。每見我伸手欲攬其近前,她必遠遠地跑開,仰起笑臉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顧,她卻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間。好一個調(diào)皮的孩子!(節(jié)選自謝大光《鼎湖山聽泉》)

問:“好一個調(diào)皮的孩子”,為什么不說成“真是可愛的孩子”?

答:因為“好一個”比“真是”感情更強烈,“調(diào)皮”比“可愛”更切合愛女的性格特征。

結(jié)構(gòu)類

提問方式:某兩個或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diào)換?為什么?

答題模式: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表達了……

答題示例:“記?。合胝急阋说娜?,往往占不到便宜!”父親指著碗里的荷包蛋告誡兒子……“記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虧!”父親指著蛋教訓兒子說……“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會讓他吃虧!”父親意味深長的對兒子說。(節(jié)選自《荷包蛋》)

問:文中的“告誡”“教訓”“意味深長”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diào)換?為什么?

答:不能。因為文中這三個詞語是遞進關系,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

修辭類

提問方式: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答題模式:確認修辭手法+修辭本身的作用+結(jié)合句子語境

1.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 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主旨起強化作用等;強調(diào)了+對象+特性

3. 對比:強調(diào)了……突出了……

4. 設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問:強調(diào),加強語氣等;

6. 反復:強調(diào)了+加強語氣

答題示例:兩千多年前的這個關于知音的傳說,已經(jīng)深深地珍藏在無數(shù)華夏子孫的心坎里,有時發(fā)出細微的聲響,讓人們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時卻又像颶風似地咆哮,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神往和渴求充滿了崇高友誼的知音,是一種多么純潔而神圣的情操。(節(jié)選自2002年全國卷《話說知音》)

問:怎樣理解這一段中“有時發(fā)出細微的聲響,讓人們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時卻又像颶風似地咆哮,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的表達作用?

答:此處運用了比喻、比擬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達了知音的傳說帶給人們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關布局謀篇的題型

提問方式:某句(段)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題模式:

1. 文首:開篇點題;照應題目;總領全文;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為下文作輔墊。

2. 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jié)上文;呼應前文。

3. 文末:點明中心;升華感情,深化主題;照應開頭,結(jié)構(gòu)嚴謹;畫龍點睛;言有盡而意無窮。

答題示例:我怕我父親,他打我是真打。看著他瞪圓了眼,一步一步逼近,還不敢躲,繃緊了肌肉等著,于是一巴掌扇過來,于是腦袋嗡的一聲……(節(jié)選自韓羽《父子之間的怯意》)

問:請簡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為下文寫父親對“我”的愛作反襯;(2)為文末寫父親對“我”的怯意作鋪墊;(3)照應了“父子之間的怯意”這個題目。

(三)、有關表現(xiàn)手法的題型

藝術類

提問方式:文章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效果、作用?

答題模式:使用的方法+內(nèi)容+效果(或作用)

答題示例:這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內(nèi)涵,不可一概而論,卻都是時代浮沉的側(cè)影,歷史浩蕩前進中飛濺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決于地理距離的遠近。我們第一代的華僑,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兒育女,卻世代翹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做了慷慨的奉獻。香港蕞爾一島,從普通居民到各業(yè)主王、紳士爵士、翰苑名流,對大陸踴躍捐助,表示休戚相關、風雨同舟的情誼,是近在眼前的動人事例。(節(jié)選自2003全國卷《鄉(xiāng)土情結(jié)》)

問: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寫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并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jié)合情結(jié),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

答:把鄉(xiāng)土情結(jié)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來認識,豐富并深化了鄉(xiāng)土情結(jié)的涵義。具體說明了鄉(xiāng)土情結(jié)不因時間的悠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應了開頭,也使本文的主題得到深化。

人稱類

提問方式:使用這種人稱寫的好處是什么?或:為什么要改變?nèi)朔Q?

答題模式: 第一人稱:親切、自然、真實,適于心理描寫;第二人稱:便于感情交流,進行抒情,還能起擬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稱:顯得客觀冷靜,不受時空限制,便于敘事和議論。

答題示例:但幻想畢竟是幻想,封閉終不能封閉。幾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帶著環(huán)佩的響聲在月夜中歸來了。幾多寒霜凍硬的弓弦,射出了斷喉的利箭。薊門被踏平,燕臺被摧垮,呼嘯著風聲的寶劍,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們發(fā)現(xiàn):邊墻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長城)不再是嵚奇。它變得可笑,仿佛受盡了時間與空間的嘲弄。在風沙剝蝕下,它過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說,你是一個文化愚鈍的標志,長城!(節(jié)選自2000年全國卷《長城》)

問: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結(jié)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將長城擬人化:A. 便于與長城對話,B. 便于抒發(fā)感情。⑵因為這句話承接“由是人們發(fā)現(xiàn)”而來,寫的是“人們”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

(四)、有關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題型

提問方式:請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內(nèi)容要點。

答題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劃分本段的層次,第二步提取要點詞語,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題示例:母親愛花,我也跟著愛起花來。家住在石門鄉(xiāng)間,前后有兩個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種了不少雜七雜八的植物,按著季節(jié),也會開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時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來淡淡的清香,覺得自己好像也安靜古雅了起來。夏天的傍晚,茉莉會不停地開,摘下兩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記憶都會隨著它的香氣出現(xiàn)在我眼前。我想,我愛的也許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時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著我珍惜的記憶。(節(jié)選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問:本段寫我愛花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點,請概括寫出。

分析:四句話中很顯然前兩句各是一層,后兩句是一層。再提取每層的要點詞“母親的愛花”“安靜古雅”“珍惜的記憶”,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親的愛花的影響 (2)花讓自己變得安靜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記憶。

(五)、有關鑒賞人物形象的題型

提問方式:請簡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題模式:按總分(分總)來回答。先用一句話從整體上對該人物作出一個定性分析,然后再從幾個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從幾個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話作定性式的總括。

答題示例:女主人很快發(fā)現(xiàn)了我的反常行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煙味。即刻提出了質(zhì)疑。那時我正站在廚房里陶醉地聽著三兄弟的叫聲,我已經(jīng)能夠準確地分清他們聲音中的微小差異了,有一個不叫我就會心事重重。女主人說,傻瓜蛋,有吸油煙機不用,你有神經(jīng)病啊?我剛給她干活時,她對我的稱呼是四個字 ——文學青年。這四個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話發(fā)出來,顯得無比的惡毒。雇用我三個月后,她叫我的就是這三個字——傻瓜蛋,她說之所以沒有解雇我,是因為我看上去不像別的人一樣嚇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聲一點,低聲說,煙囪里有一窩小麻雀,他們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個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廚房,在門口她從牙縫里擠出了兩個字——農(nóng)民。我喜歡這個稱呼,雖然它同樣惡毒,但我確實是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我認為做個農(nóng)民并不可恥。(節(jié)選自安勇《煙囪里的兄弟》)

問:文中的“女主人”是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請用一句話加以概括,并舉一例說明。

答:是一個鄙視進城打工農(nóng)民的城里人形象。如:從牙縫里擠出了兩個字——農(nóng)民。(或無比的惡毒地將“我”稱為“文學青年”“傻瓜蛋”等)

幾組手法區(qū)別

1、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來是國畫的一種手法,在需要強調(diào)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詩歌則往往用來對環(huán)境、景物等進行描寫,這些描寫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本是中國山水畫的傳統(tǒng)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顯突出。用在詩文中則指從側(cè)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xiàn)的事物鮮明突出。

2、對比和襯托

襯托則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qū)α⒌臈l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xiàn)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襯托有正襯、反襯兩類。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襯托就是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就是反襯。它強調(diào)的是通過比照“襯”出其中的一個。

對比則是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敘,加以比照,來使人從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強烈而清晰地傳達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旨,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xiàn)手法。它強調(diào)的是通過比照更鮮明強烈地表達某種意旨。

對比和襯托都有對照的意味,都是通過對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進行對照來完成。但是對比僅限于相對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對照,而襯托還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對照。對比通過對照落腳點不在于相互對照的任何一方,而是從對照中昭示某種情感認識;襯托通過對照落腳點在于凸顯相互對照的某一方。

3、襯托和烘托

不論哪種襯托,強調(diào)的都是兩個事物通過比較而使其中一個更加凸顯。落腳在一個“襯”,特別強調(diào)由相近或相對的事物進行對照。

烘托強調(diào)的是對一種事物從側(cè)面著意進行描述或鋪排,來使該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腳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對的事物進行對照,而強調(diào)側(cè)面地對該事物進行 “烘”。

襯托和烘托都是著眼于“托”,即使某種事物某個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顯。但是兩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襯托主要通過對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與其相似或相對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對照映襯來完成;烘托主要通過對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側(cè)面的描寫來實現(xiàn)。

襯托,就是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別的東西來陪襯和對照的修辭手法。襯托,若就襯體與主體的性質(zhì)與關系而言,可分為正襯與反襯這兩種。

正襯,即是用一與本體事物一致的觀點或景物,從正面去陪襯、烘托本體事物的格式。

反襯,即是把一種與本體事物相反或?qū)α⒌挠^點、事物從反面去陪襯烘托本體。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總結(jié)歸納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總結(jié)歸納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大全

高中語文基礎語法知識總結(jié)

高中語文課文基礎知識歸納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歸納

高中語文學習基礎知識點總結(jié)

高中語文的基礎知識點總結(jié)分析

高中語文知識點歸納總結(jié)

高中語文知識點歸納匯總大全

語文基礎知識整理大全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歸納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要背的東西特別多,大家最好整理在一塊對比記憶,這樣效果更好。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高中語文基礎知識1盤點18個常見文言虛詞之用法一、而(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_高中語文必修1-5成語匯總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_高中語文必修1-5成語匯總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不需要用成塊時間去學習,因為語文知識點比較多、雜,大家可以利用零散的時間學語文,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高中語文基礎知識

  •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歸納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歸納

    高中語文在高考的時候主要的考點就是平常背誦的古詩和閱讀、作文等,其實只要認真的背誦喝長積累知識點就能掌握好語文,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

  • 高中語文基礎語法知識總結(jié)
    高中語文基礎語法知識總結(jié)

    高中語文有很多的文學常識需要學生掌握,這些都是語文學習的重點之一,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高中語文基礎語法知識,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

  • 高一數(shù)學必修4所有公式
    高一數(shù)學必修4所有公式

    嚴謹是數(shù)學證明中很重要且基本的一部分。數(shù)學家希望他們的定理以系統(tǒng)化的推理依著公理被推論下去。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高一數(shù)學必修4所有公式

53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