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啦勵志演講稿
如果我們把傳統(tǒng)文化,放在古代一個真實的社會場景下面來認識它的本質,它真正起的作用,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承”。以上是中央電視臺節(jié)目開講啦的勵志話語,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開講啦勵志演講稿,歡迎閱讀。
開講啦葛劍雄勵志演講稿:文化的傳與承
上一次下面的同學剛剛大學畢業(yè),所以我講的題目是“讀書永無畢業(yè)”。你其它可以畢業(yè),讀書不能夠畢業(yè),要一直讀下去。那么今天講什么呢,我想講講我這幾年,我自己讀書的一點體會,包括讀紙質的書,讀電子書,讀這個社會的書,過程中的一些思考。我就想談談,對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一些看法。
我把“傳”跟“承”分為兩個概念,“傳”我認為就是使它保存、流傳;“承”,那就是要使它延續(xù)、繼承,這兩個不同的概念,給我們提出了不同的任務,我們也應該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對于“傳”,我認為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我們要盡我們的可能把前人留下來的精神的、物質的文化,這些遺產都要在我們這一代,盡可能把它完整地保存下來。如果我們再不自覺地保存的話,它們很可能就在我們這一代人里面,它就絕了。不要去區(qū)分它到底是有用還是無用,先進還是落后,沒有必要,有的時候你爭論它該不該保存的過程中間,可能這個老建筑就倒塌了;這個文化的人,可能就已經去世了,或者已經喪失了再傳的能力了。不爭論,保存下來。
那么有的人擔心,你保存了糟粕怎么辦呢?沒有關系,糟粕也好,顯示人類的丑也好,它都是我們歷史的一部分。你看法西斯當年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現(xiàn)在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遺產什么?這也是一種遺產,否則后人的話,可能很難想象出當年法西斯的殘酷。在中國從宋朝到清朝,婦女都是纏腳的,變成三寸金蓮小腳,當然這是一種陋習。但是如果你有關纏小腳的歷史資料,有關具體的,比如說當時他們欣賞的三寸金蓮這些小腳的鞋,你把這些都通通毀了,我們的后人包括在座的各位,你們就怎么理解曾經中國歷史上有過這么一個階段?
還有一些可能是古代人他們一種生存智慧,我們可能一時不理解的,你真把它毀滅了,或者任由它自生自滅,那么等你意識到的時候,也許已經沒有辦法再深入了解研究,更談不上能夠繼承弘揚了。比如辛亥革命以后,中國就宣布廢除原來的農歷,完全實行公歷。但是我們慢慢發(fā)現(xiàn)中國的農歷并不是當時反對它的人說的是陰歷,它是一種陰陽合歷。特別是其中的二十四個節(jié)氣,它是非常好地使中國那么多的農民能夠把握住生產跟生存的節(jié)奏,這是一種古人生存的智慧。中國以這么小的比例的耕地養(yǎng)活這么多人口,那么其實很大程度上,在兩千多年前形成的這二十四節(jié)氣,這樣的一種生存智慧是有關的。所以大家知道,最近這已經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很多我們可能今天還認為是一種迷信,一種不好的習俗,也許它包含了當時的人,他們在特殊的條件下這樣一種生存的智慧,那我們不妨把它留下來以后慢慢地研究。
所以總而言之,我覺得講“傳”的話,那是無條件的。但是“承”呢,那就不同了,我們要繼承的,不可能是它的百分之百。首先要理解這種文化,其中哪些部分我們可以照原樣繼承下來,這樣的它是不多的。但是哪些部分,可以經過我們現(xiàn)代的、科學的轉換,散發(fā)出它的精神實質,它的精華,用新的形式,成為我們今天的生活,今天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為未來做出貢獻。當然完全不適合的,這些糟粕的,我們要剔除。但是長期以來,我總覺得我們對這些看法往往只停留在理論,沒有做出實際的事情來。所以我自己在考慮,我們到底古代文化里面,哪些是值得我們今天“承”的?“孝”,我們傳統(tǒng)文化里講忠孝節(jié)義,現(xiàn)在沒有人說孝不好吧,沒有人覺得不好吧?那么請問大家,這些我們放在今天,我們怎么來學,怎么來做呢?從孔子、孟子一直下來,為什么這個孝道,這么長時間的流行呢?
那么這幾年,又需要重新講“孝”了。我看有的農村里面,把二十四孝圖都重新放上去了。那這個“孝”里面,有些就是今天看來很可笑的。老人生了病,自己割塊肉給他煮了吃了,就算你的心完全是好的,那么今天現(xiàn)在我們也明白人的肉不能治病的。那個冰里面,冬天,老人要吃魚了,他躺在冰上說讓冰融化然后魚就出來,這也是,你澆點開水也可以嘛!對吧!你說這個人,這宣揚什么呢?宣揚這個,這叫“孝”?這些二十四孝里面的糟粕部分,模仿也沒用的。還有的今天講孝,叫小孩子穿一個漢服啊,跪著磕頭啊,但是起什么作用呢?所以我這幾年,特別我接觸研究中國人口史,我慢慢體會到了,“孝”的本質不是那些表面文章,“孝”的實質就是要一代一代的人,為家族、民族、社會的繁衍、延續(xù),做出貢獻。為什么中華民族,特別它的主體民族——漢族,今天在世界上還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呢?“孝”的觀念,起的作用是不容否認的。所以你看從春秋戰(zhàn)國時候,很多流傳下來的故事,包括《趙氏孤兒》,那保存一個家族的后代,這是很神圣的事情,它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綿延的確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到了今天,“孝”的本質變了沒有呢?我覺得沒有變。
我們看看,以前我們年輕的時候,只是知道發(fā)達國家他們開始晚婚了,不結婚了,不愿生孩子了?,F(xiàn)在呢,連亞洲這些原來的傳統(tǒng)國家現(xiàn)在也面臨這個任務了,日本已經嚴重到人口下降,有人說將來到哪一天,如果現(xiàn)在這個人口下降不改變,日本人都要消失了。我們知道日本的內閣,專門有一個部叫少子化的對策部,對付什么?孩子生得少要想辦法,但對付這么多年,好像沒有改變這個事實。最近一次日本高考,已經很多學校招不到學生了。這是個世界性的難題。那么中國呢,我們也碰到這個難題了,最典型的是上海,上海的戶籍人口,不包括現(xiàn)在外面新來的,戶籍人口是連續(xù)出現(xiàn)負增長。也就是上海的戶籍人口,每年生的少、死的多,老齡化問題也非常嚴重。那么到現(xiàn)在政府放開兩胎,大得人心,但是結果怎么樣呢?并沒有出現(xiàn)有些人想象放開以后的所謂的井噴,什么原因呢?大家都在計算生孩子的代價。所以我就想到我們這個孝道,今天有沒有作用?我認為是有的,保證這個民族,這個國家人口繁衍。如果我們真的這樣做了,我想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它就可以解決當代世界上,面臨的這個難題。
那我這樣講這個孝道是不是就沒有糟粕,沒有需要揚棄的呢?也有的,比如說古代講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個“后”是不包括女孩子的,男尊女卑,這個就是糟粕。這個部分,我們今天講的,那應該是男女平等的,我們講的“后”包括女性,所以我想,我這是舉的“孝”這個例子,其它我們今天,我們講,如果說繼承傳統(tǒng)文化,我想都應該把它具體化,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面,停留在盲目地頌揚。如果我們把傳統(tǒng)文化,放在古代一個真實的社會場景下面來認識它的本質,它真正起的作用,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承”,在我們這代人里面有選擇性地,進行合情合理地創(chuàng)新、轉換,那么這樣的傳統(tǒng)文化,就能成為我們今天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到我們的生活,并且通過我們傳給子孫后代,使它在中國、在世界永遠地發(fā)揮它的積極的作用。謝謝各位,謝謝大家。
開講啦韓永進勵志演講稿:我們?yōu)槭裁匆x書?
我還沒有以這種方式來讀過書,讀書是希望環(huán)境很安靜、人很少,然后心靜下來,再慢慢讀書。今天站在舞臺上,和這么多朋友交流讀書的體會,這還是第一次。但我感覺這更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讀書和交流的方式,我特別想把我的感慨與在座的各位分享。
大家所提出的問題,也是我在工作中常被問及:“為什么要讀書啊?讀書有什么用啊?”本來我以為是這種問題還用問,后來我一想,我年輕時候也這樣。二十多歲時,我曾經到一位功成名就的老先生家去,當時他已經八十多歲了,我看他還在看本書,然后我就把這疑問問出來了,我沒好意思說您這么大歲數(shù)還看書有什么用,沒想到他倒反問了我一句:“看書難道還要有用嗎?”就像誰會問吃飯有什么用嗎?這就回答了,讀書本身是很有用的。
現(xiàn)在,我也經常碰到一些年輕朋友問我,讀書能有什么用?能幫我漲工資嗎?看一本書,今天掙一百,明天掙二百?看完找工作的攻略,然后馬上就能夠找到一份好工作?看完愛情雞湯以后,能夠找到白馬王子和女神?雖然這些是功利主義,但是讀書也確實有這方面的作用。
其實讀書的最高境界,是把讀書作為一種追求,作為一種人生的態(tài)度,作為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當人們餓了,就需要吃飯;當人們精神饑渴的時候,就需要讀書、學習。
1977年中國高考制度改革,當時我正在農村上山下鄉(xiāng)。我作為一個農民,天天在地里干活,干活一天挺累的,再去抽時間讀書也的確實是個很苦的事。但是還是要一點促使自己想要讀書,是什么?就是心靈的苦惱、心靈的沙漠,想讀書。特別是當時正處于漲知識的時期,對人生、社會都有很多想去了解。所以即便生活條件苦一點、差一點,但是能讀到一些書,還是能讓自己得到心靈上的滿足?!啊焙蠡謴透呖嫉牡谝荒辏揖涂忌狭舜髮W,成為了大學生。
這是我個人的例子,是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后來我仔細一想,如果要是沒有高考制度的改革呢?中國沒有改革開放呢?那我讀再多的書,能改變個人的命運嗎?我忽然悟到我個人的讀書學習,是和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讀書學習是離不開的。
我們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推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這樣的一個根本的路線。“實事求是”哪兒來的?最早見于《漢書·河間獻王傳》里的一句話:“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書中確實有我們思想的閃電,有我們歷史的智慧,有我們文學的滋養(yǎng)。
當今世界出現(xiàn)了這么多問題,戰(zhàn)爭、疾病等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一位諾貝爾得主就提出,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回到2500年前去,向孔子尋找智慧。
耳熟能詳?shù)摹斗▏藱嘈浴分?mdash;—“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現(xiàn)在已經被譽為世界的黃金定律,這也是汲取了我們古人的智慧。
再過三年,也就是2020年,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社會哪兒來的?兩千年前《詩經》里面的,最早提出來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啊”,兩千年前的古人對未來的社會就提出了歷史的期盼,社會安定,人民富裕。所有的這些歷史的智慧,都在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
屠呦呦女士,獲得了諾貝爾獎,她就講到中國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典籍給她以巨大的啟示。為什么要讀書,讀書的意義是,只要讀進去一定會大有收獲的。
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經歷了那么多次民族、國家的磨難,文明卻不間斷的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脈絡。幾千年綿延不斷的精神特質、精神追求,是通過歷史的典籍傳承下來的,典籍是用文字書寫下來的。國家圖書館的藏書,將幾千年的歷史的記憶、幾千年的知識、幾千年的智慧,存藏在里邊了。
我們要使中華文明傳承下去,要使中華文明能在當今發(fā)揚光大,我們就只有一條路,就是讀書。了解我們古人的記憶、古人的思想、古人的智慧,我們才能很好地把這樣的文化傳承下去。
人們常會問我,你怎么看待現(xiàn)在的閱讀現(xiàn)象。比如地鐵里,現(xiàn)在大家都是在那兒低頭看手機,而發(fā)達國家(包括日本),看到大家都是拿一本紙質書在看,你對這些現(xiàn)象怎么看?而現(xiàn)在我們中國人現(xiàn)在沒有這種閱讀習慣啊,到底賴誰呀?我說只要了解一下中國近代歷史,就一定會有正確的答案。
1840年以來,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軍閥混戰(zhàn),天下大亂,民不聊生。1935年,一二·九運動中,當時有一個最有名的口號叫“偌大的北平,已經放下不了一張平靜的書桌了!”當我們的民族像《黃河大合唱》所唱的,像豬羊一樣地宰割的時候,當大敵當前時,還有心情讀書嗎?還能夠讀書嗎?能有閱讀習慣嗎?
在1949年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的四十年來,我們經濟上這樣強大起來了,那么我們古人說得好啊:“倉廩實,知禮節(jié);衣食足,知榮辱!”富了口袋以后,我們更希望富腦袋,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所以讀書學習成為了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倡導的,“全民閱讀,書香社會”,這些都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條件。
現(xiàn)在中國確實還有很多這樣的讀書人。大年三十、大年初一,我們中國國家圖書館每天都有幾千人在書香中過大年。剛剛視頻里拍到的一個鏡頭,是我們一位大年初一的第一位讀者,他是什么時候來到圖書館的呢?是大年三十的晚上的十點,一直等到大年初一。為什么?因為大年初一第一個進館的讀者,我們獎勵一套文津獎的圖書。我作為一個館長,我在放假值班的時候,看到這些讀者在館里,我都非常地感動。中國國家圖書館現(xiàn)在平均每天到館的讀者,一萬多人。還有,我們網站的點擊量14億次,國外人一聽都很驚訝,天文數(shù)字!
我說我們中國人愛讀書的人也很多。記得當年魯迅說,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這些人是中國人的脊梁。隨著我們社會發(fā)展下去,我相信愛讀書又善讀書的人會越來越多。我們趕上了一個讀書學習的最好的時代。
《四庫全書》是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鎮(zhèn)館之寶,多少字?7.8億字?!抖氖贰范嗌僮?四千萬字。在這個浩如煙海的書海中,我們怎么讀書?必須要是讀經典。所謂經典就是思想精深、文化厚重,審美意識非常強,特別是經過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歡迎的。
我特別想給大家推薦一本書,《老子繹讀》。這部書首先是老子的《道德經》,是關于人生、關于社會的根本的一些問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都在這五千六百字里。除此之外,這本書是我們的任繼愈老館長第四次修改的,九十歲的高齡解釋了老子這本《道德經》。
什么是經典?這就是經典!經典要反復讀,一字一句地讀。我特別欣賞張載的“橫渠四句”,作為一個圖書館人,作為我們這一個當代的讀書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開講啦張雙南勵志演講稿:我們?yōu)槭裁慈鄙倏茖W精神
我今天想給大家分享的主題就是科學,因為科學的知識大部分是從書本上來的。一本和科學有關的書,對我來講具有特別意義的這一本書,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史蒂文·溫伯格所寫的《最初三分鐘》。這本書其實是他拿諾貝爾獎之前三年寫的,所以寫科普書一個好處,就是很可能三年之后,你就獲得諾貝爾獎了。我是在八十年代末那個時期讀到這本書的,那時候我已經做研究生了,那本書給我一個非常大的震撼,是什么呢?仰望星空,看到有非常非常多的星星,那么這些物質是哪里來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這也是哲學家們問了兩千多年的問題。在這本書里面,他講到物理學家、科學家現(xiàn)在有一個理論叫大爆炸理論,得到了實驗和觀測的驗證,這個理論說,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僅僅三分鐘的時間里面,就形成了后來形成恒星的這些物質。所以哲學家們問了兩千多年,但是沒有答案的一個問題,宇宙的起源是什么,物理學家和科學家就這么簡單地回答了。這對我來講是個巨大地震撼,科學的威力就這么大,它可以解決我們哲學家們,我們人類一直想找到的問題的答案。
所以1984年從清華大學畢業(yè),我覺得我書讀得顯然不夠多,那么怎么辦?在科學院讀了兩年的研究生,我覺得我書讀得還是不夠多,知道的東西還是很少,我出國留學,到英國去讀書,我到英國才發(fā)現(xiàn),我書讀得真的是不夠多。為什么呢?在我和我的同事們一起討論我們的研究的時候,他們經常問一個問題,他說:“What’s the science of it(這里面有什么科學原理)?”就說你做的這個研究,或者我們討論的問題,里面的科學是什么,問這個問題。每次聽到這個問題,我都一臉茫然,我知道什么是天文,我知道什么是物理,我也知道什么是化學,生物,我都知道,我就是不知道科學是什么。這讓我想起來,我讀了這么多年的書,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然后一直到英國留學,竟然從來沒有人,從來沒有老師,教過我什么是科學,我學的都是科學知識,我學了很多,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科學精神是什么,科學方法是什么,一直都不知道。
我給大家講兩個故事,一個是跟孔子有關的,叫作兩小兒辯日。這兩個小孩兒在那吵架,孔子發(fā)現(xiàn)了,孔子好奇心很強嘛,看看這倆小孩兒在干啥,發(fā)現(xiàn)一個小孩兒說,孔先生您是個圣人,您什么事情都知道,我們兩個現(xiàn)在吵架,吵不出結果來,您給判一判。一個小孩兒說,肯定是早晨的時候太陽離我們近啊,為什么呢,早晨太陽看起來很大,那大嘛表明是離我們近;另外一個小孩兒說,胡扯八道,早晨的時候特別地涼,中午的時候很熱,那熱顯然是離我們近嘛,但是看起來小一些??鬃右幌脒@玩意兒麻煩了呀,早晨時候,那個又大又涼,這個又熱又小,到底什么時候近。所以孔子說,我不知道這個答案是什么。所以這個故事到這兒,是怎么結束的呢?兩個小孩兒就嘲笑孔子說,哈哈哈,原來你并不比我們知道得多。但事實上,到底是太陽早晨離我們近,還是中午離我們近,必定只有一個答案。當然我們今天知道一樣近,對不對。為什么早晨涼,但看起來大呢?為什么中午看起來小,但是很熱呢?這里面有大氣科學問題,有測量學的問題,有傳熱學的問題,各種各樣一系列的問題。但是兩千多年來,我們沒有去刨根問底,追問背后的道理,到底是什么。這是典型的,以詭辯代替刨根問底,以贏得辯論代替追求真理。
第二個故事其實更加膾炙人口,就是杞人憂天。杞國有一個人,他整天擔心,這個氣為什么不塌下來把他給砸死,天上的星星啊、太陽啊、月亮啊,為什么不掉下來把他給砸死,腳下的這個地,是不是不結實,會不會把他給掉下去了,那不就活不成了嘛,天天擔心這些問題,所以寢食不安。他有一個朋友開導他,他說,你這個人真是沒事找事,你看這個氣就是氣嘛,你天天在里面呼吸,在里面行走很自如,呼吸自如,行走自如,它顯然不會塌下來,所以它不會塌下來。那行吧,氣不塌下來,那天上的星星為啥不掉下來呢?然后他這位朋友又開導他,應對如流說,這個星星啊,這些東西就是光,光怎么會掉下來呢?就是光掉下來,砸著你也沒事啊,對不對,說了沒事了。他又說,那地要是萬一陷下去怎么辦?他說你看,你跺一跺腳,這個地就是一大塊東西,結實得不得了,你不可能掉下去。所以結論就是說,因為天不塌,所以天不塌,因為地不陷,所以地不陷,不要擔心。
這位朋友一聽,哈哈,沒事了。所以咱們這個故事到此就結束了。但事實上為什么氣不塌下來?為什么星星在天上跑而不掉下來?西方人追問這個問題,產生出來了牛頓力學對不對,我們不追問這個問題,我們認為這個問題是無稽之談。這些問題都是嚴肅的天文學問題、力學問題、大氣科學問題、地球科學問題,一系列的科學問題。兩千多年來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用杞人憂天這個成語來嘲笑異想天開,不切實際的人。所以這個故事又告訴了我們什么?以自圓其說代替刨根問底,因為不塌所以不塌,因為不陷所以不陷,以實用主義代替追求真理,既然沒塌下去,為什么擔心塌下去呢。大家想一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事情?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問題?這和一個科學史上非常有名的問題是有關系的,這個問題叫作李約瑟難題。李約瑟是英國的一個學者,歷史學家,他研究中國的科技史得到了一個結論,中國古代的文化和技術都比西方要先進,而且先進得很多,但是科學不是在中國產生的,他問為什么?
我們經常講,我們中國古代有輝煌的科技成就,例子,古代的四大科技發(fā)明,這四件中國古代的輝煌的成就全部都是技術,沒有任何科學。我們沒有刨根問底,追問這些技術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你如果要追問的話,指南針背后的科學,背后的道理是什么?電磁學呀;造紙術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化學呀;活字印刷術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自動化科學呀;火藥是什么?化學呀。如果我們追問這背后的道理,把它搞清楚,我們中國的科學早就領先了,落后的技術給我們中國帶來的是什么,我想我們大家都是知道的。這也是我們對科學和技術不能夠區(qū)分的一個例子,我們認為好的東西,就是科學的東西,但我們并沒有真的知道,科學到底是什么。
幾年前,當普京還是俄羅斯總理的時候,俄羅斯跟德國在合作研制一個天文衛(wèi)星,這個項目它的科學的目標就是想理解暗能量是什么。普京聽了這個匯報之后說,講得非常地好,這個項目看來挺有意義的,但是我有兩個問題,我想請教各位科學家,第一,暗能量有沒有用?第二,暗能量是不是危險?他想知道這兩個問題,因為花很多錢嘛。俄羅斯科學家一臉蒙,不知道怎么回答,德國科學家說,這個問題好回答,他說總理先生,如果一百年前我們問愛因斯坦相對論有沒有用,相對論危險不危險,愛因斯坦的回答,就像上次王所長在這個地方對所有問題的回答一樣,三個字——不知道!為什么回答不知道呢?回答不知道的原因是這樣,科學研究我們關注的是科學規(guī)律,愛因斯坦也不知道,但是一百年之后,我們看看相對論有沒有用,危險不危險。核電站所基于的原理,相對論,我們都要到醫(yī)院里面,經常啊,希望大家不要去,但是大家還是有機會去的,X射線的檢查,還有CT的檢查等等,我們經常都要用的加速器,加速器基于的原理,狹義相對論。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相對論很有用,危險不危險,危險得一塌糊涂,原子彈、氫彈的原理,就是相對論。暗能量,我們今天絕對不知道它有沒有用,危險不危險,一百年之后是怎么樣,也沒有人知道,也可能很有用,但是用在哪,不可能知道,也可能很危險,怎么危險可能也不知道,這就是科學??茖W所關注的是研究科學規(guī)律,發(fā)現(xiàn)科學規(guī)律。
到底什么是科學?科學簡單地來講,就是刨根問底四個字??茖W本身還有三個性質,我把它叫作科學的三個要素,記筆記的趕緊記下來,一會兒說不定要考你們啊。第一個要素,科學的目的,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梢允亲匀唤绲囊?guī)律,也可以是人的行為的規(guī)律,可以是社會活動的規(guī)律,可以是經濟學的規(guī)律,都可以,只要是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為目的的,這就可能是科學,但不一定就要是科學??茖W的第二個要素是科學的精神。
科學的精神有三條:質疑、獨立、唯一。質疑指的是什么事情?有地心說,大家一再質疑,你到底對不對啊,和觀測結果能不能對得上啊,有了日心說,開普勒還在質疑,你這個圓軌道對不對呀,你到底和天文觀測能不能結合上啊,有了開普勒定律,牛頓還不滿足,為什么有開普勒定律呀,不斷地質疑??茖W精神的第二個是獨立。獨立的意思是說,不管誰做這個科學研究,美國人做,英國人做,中國人做,只要做對了,結果都是一樣的。唯一是說,最后你追求的科學規(guī)律是唯一的,即使牛頓不發(fā)現(xiàn)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如果我們等的時間足夠長,也可能小撒會發(fā)現(xiàn),叫作小撒萬有引力定律,但是是一樣的,無非是早晚而已,不同人發(fā)現(xiàn)的,所以這個都是一樣的,這是它的唯一性。那么科學還有方法:邏輯化、定量化和實證化。邏輯化就是你可以根據(jù)一些公理假設,按照你的邏輯往下走,就叫邏輯化。定量化就是你要能夠做計算,這個使用的是數(shù)學工具。第三條是實證化,你需要做觀測、做實驗才可以發(fā)展科學。所以科學有三個要素,有科學的目的,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方法。
我們國家是航天科技的大國,去年我們的發(fā)射的次數(shù),跟美國是持平的,但是我們如果數(shù)一數(shù),我們在天上的,比如說天上的做科學研究的衛(wèi)星的話,我們占的比例非常小。但是好的地方在于,現(xiàn)在我們國家逐漸地認識到了科學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要同步發(fā)展。所以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面,我相信我們在使用我們先進的航天技術做科學的探索,來探索宇宙、認識宇宙里面的科學規(guī)律,在這件事情,應該會做得越來越多。這實際上也是我本人,十幾年前回國的一個原因。我覺得中國的未來,肯定會給我們提供越來越多的機會。我的演講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