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512汶川地震九周年演講稿
地震災害是自然災害中較嚴重的一種,具有預測難度大、突發(fā)性強、持續(xù)時間長、破壞性大、容易產生次生災害、影響深遠等特點,不僅會給災區(qū)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還會造成較大的間接經濟損失。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悼念512汶川地震演講稿,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大家前來借鑒!
悼念512汶川地震演講稿篇1
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周而復始,日月輪回。今天是5月14日,第十六周的星期一,嶄新的一周又開始了。我演講的主題是:防震減災,安全在我身邊。
五年前的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區(qū)發(fā)生了自新中國以來最為可怕的災難——8.0級大地震,地震造成7萬余人遇難,37萬余人受傷以及巨大的經濟損失。為此,我國把每年的“5月12日”定為了“防震減災日”。 這,既是紀念四川汶川大地震故去的人們,也是提醒我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增強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fā)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乃至巨災時有發(fā)生,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
防災減災,安全在我身邊。作為高中生,我們平時應該注意哪些要點?
第一、我們要樹立足夠的危難意識,珍愛生命。災難往往發(fā)生在不經意的平時,又常常是突然給人以致命的打擊,所以,需要我們有居安思危的危難意識。但是,難意識并不意味著盲目聽信謠言。帶有迷信色彩或伴有離奇?zhèn)髡f的地震預測,由某某專家或機構發(fā)出的而不是由人民政府發(fā)出的預報,都可以視為謠言。我們在樹立危難意識的同時,也要注意識別謠言,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第二、我們要學習應急避險知識,提高應對突發(fā)時間的能力,掌握必要的自我保護能力,最大限度的保護自己,為生命設防。如:正在上課時,如果發(fā)生地震,同學們一定要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自己的課桌下。第一次震感過后,還是要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有序、抱頭撤離教室,在樓道里不驚慌、不喊叫、不擁擠,沖出教學樓,沖向操場。特別應注意的是千萬不能跳樓。汶川大地震,安縣桑落中學2200名學生毫發(fā)無損,正是因為平時掌握相關知識技能,防患于未然,創(chuàng)造了零傷亡的奇跡。
第三、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為科學事業(yè)發(fā)展貢獻出一份力量,預測地震。古今中外,人類對地球的探索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從張衡到李四光,我們有著非常令人驕傲的科學進展。但是,由于地質構造非常復雜,加上地震類型的復雜多樣,到目前為止,還不能做到每一次準確的提前預測地震,從而把災難損失降到最低。因此,在我們國家,在這個世界,就更加需要我們青少年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能夠為人類事業(yè)作出貢獻。
我們這個世界,有的人因為自然災害而喪生,也有不少人的喪失是由于無知。死于災難是不幸的,而死于無知是可悲的。所以,我們應該珍愛生命、樹立危難意識,多學習一些科學知識和自救自護安全逃生知識。做到防震減災,安全在我身邊。我相信,隨著科學日新月異的進展,人類終將變得越來越成熟,終能克服自然災害所釀造的悲劇。
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悼念512汶川地震演講稿篇2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談起地震,人們總是不寒而栗,沒錯,地震是人類的天災,是不可阻擋和不可改變的,但是,面對地震人們真的就束手無策了嗎?我想不是的,只要明白一些地震常識,就一定能在地震中脫離危險,掌握這些常識也是每個公民應該具備的知識。
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災害之一,也是損失最為嚴重的災難,帶給社會和人們的是破壞和毀滅。目前,人類對地震的預報,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學難題。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地震預報工作極為重視,我國地震工作者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成功地預地震上,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F(xiàn)在全國建有400多個臺站,網(wǎng)點2000多個。廣西建有觀測臺站29個,觀測網(wǎng)點50多個,觀測項目39項。筑起了一道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防護網(wǎng)。
當?shù)卣饡r也不要慌張,要在鎮(zhèn)定中作出正確的選擇,可以躲在桌子等堅固家具的下面,晃動時間約為1分鐘左右。首先,在重心較低、且結實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緊緊抓牢桌子腿。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也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
當大地震時,一定要注意關火,否則就十分危險 關火時也要注意幾個問題,大的晃動來臨之前的小的晃動之時:在感知小的晃動的瞬間,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關火!”,關閉正在使用的取暖爐、煤氣爐等。 在大的晃動停息的時候:在發(fā)生大的晃動時去關火,放在煤氣爐、取暖爐上面的水壺等滑落下來,那是很危險的。大的晃動停息后
去關火。 在著火之后:即便發(fā)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鐘之內,還是可以撲滅的。為了能夠迅速滅火,請將滅火器、消防水桶經常放置在離用火場所較近的地方。
地震發(fā)生的時候也不要慌張的往門外跑,玻璃、廣告牌等掉下來砸在身上,是很危險的。此外,水泥預制板墻、自動售貨機等也有倒塌的危險,不要靠近這些物體。 將門打開,確保出口,如果出口被堵,要及時退會房間,躲在安全的地方等待救援。
知道了這些關于地震的知識,相信大家一定對地震也有所了解,也不會對地震還有先前的恐懼心理了,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的運用這些地震知識保護自己,我們一定要記?。悍勒饻p災,從我做起!
2009年3月2日,經國務院批準,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1989年,聯(lián)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將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確定為“國際減災日”,旨在喚起國際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敦促各國政府把減輕自然災害列入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
在設立“國際減災日”的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設立本國的防災減災主題日,有針對性地推進本國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如日本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防災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為“防災周”;韓國政府自1994年起將每年的5月25日定為“防災日”;印度洋海嘯以后,泰國和馬來西亞將每年的12月26日確定為“國家防災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發(fā)生7.6級地震后,巴基斯坦政府將每年10月8日定為“地震紀念日”等。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fā)生8.0級特大地震,損失影響之大,舉世震驚。設立我國的“防災減災日”,一方面是順應社會各界對我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國家設立“防災減災日”,將使我國的防災減災工作更有針對性,更加有效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
悼念512汶川地震演講稿篇3
敬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斯為浩劫,誠為國殤:截至5月13日21時08分,四川汶川地震死亡人數(shù)已超過1.2萬人,僅四川省已有12000余人遇難,受傷26206人,被埋9404人,入院傷員近7000人,而處于震中區(qū)域的約6萬人仍杳無音信。血淚之地,生民之哀,家國之痛。當數(shù)以萬計的生命失去了迂回與生還,也同時將我們所有人帶向了悲傷與疼痛。
“5·12”,像一塊突如其來的黑紗,系在我們每個人的左臂。如果說災情即是最大的政治,那么我們以“第一時間”的反應表達政治的良知。第一時間作出指示,共和國第一時間趕赴災區(qū),解放軍和中央多個部委第一時間發(fā)起響應與聯(lián)動,國外政要第一時間表示慰問與哀悼。
與此同時,權威的信息第一時間穿透災難的屏障,以跑在謠言前面的方式抵達公眾。而且就在災難發(fā)生的次日,北京奧組委負責人表示,要把奧運火炬?zhèn)鬟f和抗震救災結合起來。奧運火炬將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縮減規(guī)模,簡化程序,注重簡樸,講求實效。在火炬?zhèn)鬟f開始前,全體參與者將默哀一分鐘,向在地震災害中遇難的同胞表示哀悼。在火炬?zhèn)鬟f的起點、終點和沿途設立募捐箱,懸掛抗震救災標語,把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奧運圣火傳遞的熱情與抗震救災的實際行動緊密結合起來。
摒棄那些政績、形象與名聲的負累之慮,為所有亡靈騰出一方靜穆的祭堂,為現(xiàn)實的苦難留出一方凈地,更為一切公共與政治找到它最人性的初衷與最本質的立場。悠悠萬事,惟“災”為大。那些永遠靜默于廢墟下的生命,足以讓我們低首致哀;那些仍在等待救援的同胞,足以讓我們此心如焚。大災豈敢漠視,人事豈能怠慢,惟有在危局之中保持果斷,災難面前傳遞堅定,始能煥發(fā)舉國同心的能力與勇氣。
災情是最大的政治,而積極投入救災就是最好的愛國表達。在那些被掩埋與被隔絕之地,依然隱藏著我們所有人的祈求與祝福。我們哀悼死者,更祈望生還者的名錄上能夠盡量多地增加一些鮮活的姓名。各級政府與部隊在緊急行動,民間組織和國際社會在迅速響應。“早一秒鐘就可能救活一個人”,“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盡百倍努力”,“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價”,所言即為災難之下的國家表達,國民訴求,更是對所有愛國者的動員令。
奧運之年,圣火經行之處點燃蓬勃愛國熱情。然而災難來了,它以另外一種方式激發(fā)我們的愛國熱情。那些排隊捐贈的市民,那些挽起衣袖獻出熱血的大學生,那些趕赴災區(qū)的志愿者,包括所有那些時刻關注災情、為災區(qū)祈福的人們,都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書寫最有力的愛國大字。這是大災難后的大救援,因此也必將是大悲痛后的大團結。
天佑中華,天佑災區(qū)。從來大難興邦,手足同胞之情將我們系于一脈。汶川“5·12”大地震,更是一條迎風飄揚的黃絲帶,高懸中國。這條上書SOS的黃絲帶,是親人離散后的求助標志。那些身在震區(qū)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所要竭力尋找的離散于災難、血濃于水的親人。
當悲傷傾盡,有我們眾志成城;當淚盡血續(xù),有我們守望相助。若此,則天變仍不足畏,人言仍不足恤,我們仍將因此獲得文明與前行之力。
悼念512汶川地震演講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