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的飲食風俗
廣州人的飲食風俗
廣州是中國十大美食之都,民間有“食在廣州”的美譽。廣州每年都有美食節(jié),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為了增進大家對這座城市的了解,今天小編就來具體介紹廣州人的飲食風俗。
先敬土地后敬人
廣州人喜歡餐前飲老火湯,不用分長輩先后,隨到隨飲,但飲前必須用筷子沾幾滴,然后在碗外輕輕彈到地上(飲茶飲酒亦有此習慣),儀式完了就可以飲了。謂之“先敬土地后敬人”。
斟茶斟酒也有規(guī)矩,“茶半敬人,酒半欺人”,飲的禮儀與上同。
起筷
起筷前晚輩一定要先請長輩食飯,必須由最小的開始續(xù)個叫,年紀由最大到小的“食飯”,長輩說“起筷”,然后大家一起講“起筷喇!”才能動筷。
食七
廣州人無論貧與富,可以獨孤一味,亦可以九大簋,但絕不會煮七道菜,除非要辦“白事”,“食七”不好意頭。
飛象過河
筷子不得挾到對面去,如果挾到對面媽媽就用自己的筷子一隔,然后說:飛象過河! 其實“飛象過河”的象就是象棋的象。象當然不能過河。抓筷子放筷子也有很多禮儀,抓筷子不可手指指,放筷子不可打橫放等等。
掉筷子
有一次,不小心把放在桌邊的筷子弄掉了一支,想彎腰去拾,媽媽眼快,我還來不及拾上來,媽媽就把另一支也弄掉,我好奇我媽媽為什么這樣做?媽媽說:“開心快樂,好事當然成雙!”等到飯后才與其他碗碟一起收拾。
廣州人有哪些飲食習慣
一、飲早茶
飲早茶,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早上見面,往往以“飲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嗎”)作為問候,可見對飲茶的喜好。飲茶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民間流傳著“清晨一壺茶,不用找醫(yī)家”的諺語。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習慣叫茶居)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作為早餐);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不僅填飽肚皮,還順便傳播新聞、敘說友情、洽談生意。可見,廣州人的飲茶實際上是一種社會交際的方式。
二、飲涼茶
涼茶,是指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藥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廣州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同時,廣州人愛吃,會吃,有時吃的煎炸東西多了,難免會上火,于是飲涼茶也成了廣州人常年的一個生活習慣。廣州的涼茶歷史悠久,涼茶品種甚多,有王老吉涼茶、三虎堂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葫蘆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苦瓜干涼茶、徐其修涼茶,生魚葛菜湯、紅蘿卜竹蔗水等,也成為廣州人喜愛的傳統(tǒng)老牌涼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涼茶,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特別是亞運會王老吉作為贊助商之后,其知名度大大地提高了。廣州的主要成份是夏枯草、冬桑葉、野菊花、綿因陳、崩大碗、崗梅、車前草、地膽頭、水翁花、金銀花、紫蘇、薄荷、布渣葉、半邊蓮等等。可以這樣說,廣州涼茶就是糅合了中醫(yī)藥理論的精華,即人與自然界的合一和諧,有“天人合一”的意味。
三、飲糖水
廣州人四季喜愛飲糖水,認為經煲制某些藥材、豆類、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潤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
糖水品種名目繁多:豆類的有紅豆沙、綠豆沙、眉豆沙;糊類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鳳凰奶糊;藥材類的有百合糖水、蓮子糖水、清補涼糖水;還有燉蛋、燉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湯丸、蛋奶、姜汁撞奶、糖西米、豆?jié){、豆腐花等。在炎熱的夏天,坐在涼涼的空調房里,喝一杯淺淺的甜甜的糖水,真的是一種極大的享受。廣州夏天很悶,很熱,喝上一杯清涼下火的糖水,整個人精神煥發(fā)。
廣州的飲食文化特點
廣州菜博取中外烹飪技藝之長,融匯成多樣而完善的烹調方法。在唐代,廣州人已經懂得運用多種的烹調方法,以后發(fā)展為20余種,有其他地方常用的煎、炒、炸、蒸、燉、焗、燴,還有熬、煲、扣、扒、屈、焅、燜、浸、灼、滾、燒、鹵、氽、泡、川等。即便是相同的方法,又因用料、刀工、口味、菜式的不同,而又采取具體不同的方法,如“煎”便有干煎、濕煎、蛋煎、軟煎、煎封、煎釀和半煎炸等7種煎法。廣州菜烹法的多樣和完善,再與刀工、火候、油溫、調味、造型等配套,就能制作出數(shù)千款的菜肴來,使廣州萊格外地豐富多彩,成為嶺南飲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廣州菜口味清淡,不同于北方菜肴重油、重味,而追求清、鮮、嫩、滑、香。白切雞、白灼蝦、清蒸海鮮等富有地方風味的廣州名菜,其制作都只是把食料蒸熟或煮熟,烹制時不加任何佐料,食用時配以熟油、姜、蔥等,原汁原味,清鮮可口。廣州菜是清中求鮮、淡中求美,隨時令而變,夏天特別追求清淡,冬天稍可濃郁。
廣州人的湯種類繁多,可以用各種湯料和烹調方法,烹制出各種不同口味的湯來。湯料可以是肉、蛋、海鮮、蔬菜、干果、糧食、藥材等;方法可以是熬、滾、煲、燴、燉等;味道可以是咸、甜、酸、辣、酸辣等。炎夏喜用三滾的肉片、魚片、青菜湯,冬天則喜用藥燉的、肉熬的濃湯。用慢火熬的肉湯、雞湯、魚湯,湯水如奶,味鮮美而不肥膩??谖兜那宓c喜用濃湯,用湯因時制宜,按時令而變等,這就是廣州菜肴文化中飲食辯證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