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交際禮儀(2)
鞠躬時必須伸直腰、腳跟靠攏、雙腳尖處微微分開,目視對方。然后將伸直的腰背,由腰開始的上身向前彎曲。
鞠躬時,彎腰速度適中,之后抬頭直腰,動作可慢慢做,這樣令人感覺很舒服。
注意事項
鞠躬時要注意如是戴著帽子時,應(yīng)將帽子摘下,因為戴帽子鞠躬既不禮貌,也容易滑落,使自己處于尷尬境地。鞠躬時目光應(yīng)向下看,表示一種謙恭的態(tài)度,不要一面鞠躬,一面試圖翻起眼睛看對方。
跪拜的禮儀
我國在漢以前,還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jìn)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鋪墊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多墊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連朝廷的最高統(tǒng)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過,所坐的東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舉行大朝覲時,五者所坐的席位,設(shè)有繡著黑白斧形的屏風(fēng),屏風(fēng)前面南向鋪設(shè)著莞草編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擺設(shè)玉兒,給王者憑依。
一、坐
因此,古代所謂“坐”的姿勢,和我們現(xiàn)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樣。坐時要兩膝著地,然后將臀部坐于后腳跟之上,腳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跪。在接待賓客中,每當(dāng)“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二、拜
古人認(rèn)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guī)定,當(dāng)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yán)格的規(guī)范,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后,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jié)。一般用于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后來,用于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
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對上的敬禮。(“頓首”兩首,后來也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對人家恭敬。)
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其他如振動,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后還要“踴”,即跳踴,一般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表示極度悲哀,兇拜,即行禮時,先頓首,后空首;吉拜,則在行禮時,先空首,后頓首;奇拜,奇為單數(shù),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為重。
三、肅拜
肅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拜時跪雙膝后,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肅,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來在書信來往中,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往往上“謹(jǐn)肅”。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即源于此
四、作揖
漢族民間傳統(tǒng)的一種禮節(jié),拱手為禮,是古代賓主相見時常用的禮節(jié)。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因為不需要觸碰手部,它相比于外國人的握手有更衛(wèi)生的特點。然而,近代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中國人接受并使用握手禮,像作揖這樣優(yōu)美的見面行禮方式卻漸漸地被中國人所摒棄甚至遺忘。
作揖根據(jù)不同場合有不同用法,右手在內(nèi)左手包于外上稱為“吉拜”,常用于過年等喜慶場合,反之則是“兇拜”,一般用于吊喪。女性的手勢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
到了漢代以后。才漸漸有高座,凳椅先后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來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變化。但跪拜禮仍然存在,卻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biāo)志,主要廣泛運用于官場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時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禮。在民間,如祭祀、祝壽等風(fēng)俗中,仍世代相傳。后來,又增加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后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jié),直到辛亥革命勝利,隨著幾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滅,才結(jié)束了這種跪拜禮。
看了中國傳統(tǒng)交際禮儀的人還看了:
3.中國人見面的禮儀
6.個人交際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