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禮儀的由來
禮儀作為人際交往的重要的行為規(guī)范,它不是隨意憑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無的。了解禮儀的起源,有利于認識禮儀的本質,自覺地按照禮儀規(guī)范的要求進行社交活動。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禮儀的由來,供大家參考!
關于禮儀的由來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于祭祀。古代“禮”字寫法見上圖。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禮”字的解釋是這樣的:“履也,所以示神致福也”。意思是實踐約定的事情,用來給神靈看,以求得賜福。“禮”字是會意字,“示”指神,“ ”(發(fā)jī音)指祭祀時盛祭品的器皿,從中可以分析出,“禮”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古時祭祀活動不是隨意地進行的,它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進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指出:“禮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擴展而為人,更其后而為吉、兇、軍、賓、嘉等多種儀制。”這里講到了禮儀的起源,以及禮儀的發(fā)展過程。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于法庭的規(guī)定。在西方,“禮儀”一詞源于法語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古代法國為了保證法庭中活動的秩序,將印有法庭紀律的通告證發(fā)給進入法庭的每個人,作為遵守的規(guī)矩和行為準則。后來“Etiguette”一詞進入英文,演變?yōu)?ldquo;禮儀”的含義,成為人們交往中應遵循的規(guī)矩和準則。
另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于風俗習慣。人是不能離開社會和群體的,人與人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漸漸地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久而久之這些習慣成為了人與人交際的規(guī)范,當這些交往習慣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并同時被人們自覺地遵守后,就逐漸成為了人們交際交往固定的禮儀。遵守禮儀,不僅使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變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時也能使人與人在交往中更具有親和力。1922年《西方禮儀集萃》一書問世,開篇中這樣寫道:“表面上禮儀有無數(shù)的清規(guī)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和易近人。”
從禮儀的起源可以看出,禮儀是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為了維護一種穩(wěn)定的秩序,為了保持一種交際的和諧而應運產生的。一直到今天,禮儀依然體現(xiàn)著這種本質特點與獨特的功能。
中國傳統(tǒng)禮儀
“九賓之禮”。這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節(jié)。它原是周朝天子專門用來接待天下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個諸侯國,周天子按其親疏,分別賜給各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諸侯國內的官職又分為三等:卿、大夫、士,諸侯國國君則自稱為“孤”。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來稱為“九儀”或稱“九賓”。周天子朝會“九賓”時所用的禮節(jié),就叫“九賓之禮”。“九賓之禮”是很隆重的:先是從殿內向外依次排列。
九位禮儀官員,迎接賓客時則高聲呼喚,上下相傳,聲勢威嚴。按古禮,“九賓之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戰(zhàn)國時代,周朝衰微,諸侯稱霸,“九賓之禮”也為諸侯所用,演變?yōu)橹T侯國接見外來使節(jié)的一種最高外交禮節(jié)了。《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設九賓之禮”就是指此。
“跪拜禮”。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產生,但那時人們僅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無尊卑關系。進入階級社會后,情況就不同了,特別是在封建社會里,“跪拜”是一種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輩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禮”其表現(xiàn)形式有多樣,但主要有以下幾種: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禮。拜者頭首著地,并停留較長一段時間;⑵“頓首”:即叩首、叩頭。頭一觸地就起,是一種用于平輩間的,比較莊重的禮節(jié)。古人就常常在書信的頭或尾書以“頓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還有“空首”、“再拜”等。
“揖讓禮”。“揖”是作揖,雙手抱拳打拱,身體向前微傾;“讓”表示謙讓。這是一種大眾化的禮節(jié),一般用于賓主相見時,或平輩間、比較隨便的場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種引見,也表示一種寒暄問候。這一禮節(jié),最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謙讓”的美德。
“袒臂禮”。又叫“左右袒”,是一種特定場合下的特殊禮節(jié)。所謂“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擁護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于事態(tài)嚴重的場合,通過“袒臂”表示擁護誰,藉以解決爭端。相當于今天的舉手表決。這種禮節(jié),大約產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
“虛左禮”。古人一般尊崇左,故以右為較尊貴的地位。但乘坐車輛時,卻恰好相反:車騎以“左”為尊位。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車騎,虛左,自迎夷門后生。”后來經過演變,“虛左”就表示對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給某人留下官位”時。常謙稱“虛左以待”。“虛左以待”的行為,就成為尊重人的一種禮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