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爭辯的禮儀
與外界交往,每個人都會遇到相異于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觀念、為人行事之道;小至對某人、某事的看法與評判。這些程度不同的差異都會轉(zhuǎn)化成人與人之間的爭執(zhí)與論辯,任何獨立的、有主見的人都應(yīng)正視這個問題。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為大家準備的關(guān)于爭辯的禮儀,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關(guān)于爭辯的禮儀
每個人留心自己的周圍,就會發(fā)現(xiàn),爭辯幾乎無所不在:一場電影、一部小說能引起爭辯;一個特殊事件、某個社會問題能引起爭辯;甚至,某人的發(fā)式與裝飾也能引
起爭辯。爭辯留給我們的印象往往是是不愉快的,因為它的目標指向很明白:每一方都以對方為“敵” ,試圖以一己的觀念強加于對方。
能不能使爭辯成為一種愉快的、平和的思想交流呢? 當然能。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您讓我口服心服。”我們稱之為積極的爭辯。
獲得積極的爭辯的第一要點是避免無益的爭辯。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意見與他人相左時,當言行遭人非議時,很多人的第一本能大概就是奮起辯駁。許多毫無意義的事情往往就在這時發(fā)生了。其實,只要稍稍冷靜一點,考慮一下這么幾個問題,就可以避免誤入歧途:
?、?如果能最終獲得爭辯的勝利,它有什么意義? 如果敗了呢?如果保持沉默呢? 比較一下這三種可能出現(xiàn)的效果。
?、?自己辯駁一番的欲望更多的是基于理智還是感情(虛榮心、表現(xiàn)欲或面子上下不來等) ? 如果是后者,大可就此打住。
③ 對方是充滿敵意的嗎? 彼此有著深刻的成見嗎? 如果是,那么在這種非理性的氛圍中最好不要再火上澆油。
爭辯中運用這種感情攻勢主要從兩點出發(fā):一是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傷人自尊心是一般人常犯的錯誤,比如尖刻申斥的口氣,居高臨下的不屑眼神,嘲諷甚至侮辱的詞句,貌似洶洶,其實正反映出說話人毫無修養(yǎng),這時,即使他非常占理,卻也爭不回對手一點點心悅誠服。相反,還會引起在場每一個人(不僅是被傷害者)的反感。這一切決定了傷人者注定要失敗。
其次,是注意保護和鼓勵對方的自尊心,這是更高的要求。大致說來應(yīng)做到以下幾點:
(1)先禮后兵。開口之前,不妨先來一番和風(fēng)細雨,或謙虛或抱歉,然后再理直氣壯地切入正題。
(2)有理不在言多,言多必失。爭辯中說話應(yīng)有所節(jié)制,只要點中要害就夠了。
(3)抑揚有節(jié),不要急于求成。對方滔滔不絕或多有沖撞冒犯之時,盡管任其發(fā)揮,自己一旁心平氣和,處之泰然,這才是心懷必勝之念的風(fēng)度。
(4)同情之心。每一個人的言行都有他自認為足夠正當?shù)睦碛?,他的意見、看法雖然不同,但仍要表示理解他這么想、這么做。這樣至少在感情上與對方取得了統(tǒng)一,無形中也瓦解了他的一部分斗志。
(5)不揭隱私。樹怕剝皮,人怕傷心。每個人都會有大大小小的隱私與忌諱,尤其是在爭辯的場合,雙方帶有敵對的意識,對這些更是千倍的敏感,一旦被觸動,傷痛之苦簡直無法彌補,因此要慎而又慎。
(6)口下留情,適可而止。俗話說,兔子急了都能咬人。眼看對方啞口無言,敗勢已定,便應(yīng)拿出不殺降者的氣魄來,結(jié)束對立的場面,給他一個臺階下來,重歸于和平。
(7)不要讓爭辯在爭辯中結(jié)束。當將對方打得一敗涂地,切不可為一點點虛榮把旗幟掛在臉上。人在得意之時,克制更是美德。結(jié)束爭論,給對方端一杯茶,笑言一句 “瞧我像孩子一樣,這么認真!”或輕松自然地轉(zhuǎn)一個話題。記住:爭辯是一事,交情又是一事。人性都是很脆弱的,易被擊垮也易被扶起。只要一兩句好話,便可恢復(fù)一個人剛剛失去的心理平衡,讓他重返愉快平靜,何樂而不為?
綜觀以上七點,貫穿其中的要旨只用四個字便可說明,那就是“尊重別人” 。
不要和世界觀不同的人爭辯
常與同好爭高下,不共傻瓜論短長,這是《歡樂頌》里的一句話。有觀眾說,這里的「傻瓜」包含了太濃烈的精英意識。
我并不認同,卻也能理解,畢竟在劇中,安迪是海歸麗人,邱瑩瑩是平凡失業(yè)少女,她們的社會階層在客觀上是懸殊的,但這并不能斷章取義的理解為,在精英女性眼中,草根少女的思維就是「傻瓜」式的。
拋開兩人的社會地位不談,安迪是理性清醒的,而邱瑩瑩當時被失戀失業(yè)折卷,狼狽到終日抱著勵志書空喊口號,安迪這才出于善意上前勸阻,無果反招敵意之后終于放棄,曲筱綃便獻上這句話?!覆还采倒险摱涕L」,你永遠無法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哪怕是你洞悉一切,無私而又善意,也還是要點到為止。
沒有人能叫醒一個嗜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