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國考古十大發(fā)現
近日,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報、《文物天地》雜志社等共同主辦的2000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評選活動正式揭曉。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大家有用。
2000年中國考古十大發(fā)現-1、福建三明萬壽巖舊石器時代遺址
時代:舊石器時代
發(fā)掘地點: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qū)巖前村
發(fā)掘單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福建省博物館、三明市文管辦、三明市博物館
簡介:
萬壽巖由灰?guī)r構成,巖溶發(fā)育,生成十幾個洞穴,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埋藏在靈峰洞和船帆洞兩個洞內。遺址總面積1200多平方米,發(fā)掘面積400平方米,共出土800多件石制品、少量的骨角器和20 多種動物化石。文物考古專家和第四紀地質專家認為其年代分別為18.5萬年前和1至3萬年前,且福建三明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fā)現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其中靈峰洞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的發(fā)現,把古人類在福建生活的歷史提前了十幾萬年,填補了福建省考古學年代上的一段空白,也是華東地區(qū)迄今發(fā)現最早的洞穴類型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船帆洞發(fā)現的人工石鋪面,屬全國首次發(fā)現,在世界范圍內亦屬少見。船帆洞發(fā)現的磨制骨、角器與粗糙的石制品組合的發(fā)現,為研究舊石器時代向高階段發(fā)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靈峰洞與船帆洞遺址同處一座巖體山上,時間上跨越了舊石器時代的早、晚、末三個階段,是福建省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地區(qū)目前所僅有的。在兩個遺址中出土少量的銳棱砸石核和石片,對研究閩臺史前文化淵源意義重大。
2000年中國考古十大發(fā)現-2、江蘇連云港藤花落龍山時代城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fā)掘地點:江蘇省連云港市
發(fā)掘單位: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藤花落遺址發(fā)掘面積二千一百平方米,鉆探十五萬平方米,城兩部分;外城平面呈圓角長方形,由城墻、城壕、城門等組成,城圍一千五百二十米,墻基二十一至二十五米,殘高一點二米,總面積約十五萬平方米,用堆 筑和板筑相結合的技術組成;內城位于外城內南部;由城垣、城外道路、城門和哨所組成;城址平面呈圓角方形,主要由版筑夯打而成。城內眾多房址中有一座“回”字形大房址,面積約一百一十平米。此外,城內還發(fā)現有供排水用的水溝、寬三至四米的道路、石埠碼頭、水稻稻田和兒童尸骸等遺跡二百多處,出土石斧、石錛、石刀和陶鼎、缽、盆、盤、杯、紡輪以及動植物標本、玉器等共計一千二百余件。通過對遺址土壤植物硅酸體測定和眾多遺址現象初步認定,城外和北部外城之間有著保存較好的稻作農業(yè)生產區(qū),并發(fā)現一百多粒炭化稻米粒,充分證明這一時期居民的生產生活活動以稻作農業(yè)為本。中國文物局有關考古專家認為,藤花落遺址距今四千多年,是中國目前發(fā)現的史前城址中最典型的,對研究中國史前城址的平面布局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海岱地區(qū)的古文化和中國文明的起源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2000年中國考古十大發(fā)現-3、河南新密古城寨龍山時代古城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fā)掘地點:河南省新密市曲梁鄉(xiāng)大樊莊古城寨村
發(fā)掘單位: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簡介:
古城寨龍山時代城址建于溱水東岸的河旁臺地上,為東西長方形,現存三面城墻和南北相對兩座城門缺口。城址規(guī)模宏大,墻高溝深,氣勢雄偉,城址面積17650平方米,最高處達十六米,最寬處達四十余米。周圍環(huán)繞護城河南河,寬34至90米不等。在古城寨城址的東南部,還發(fā)現了大面積的龍山時代夯筑建筑群,此處原為低洼地帶,筑城時為擴大面積,不惜調用大批人力物力、墊土夯墻基,最深處達10米,墻基寬度多在60米至100米之間,再加大地面之上的高大城墻,其工程之大,在中國早期筑城史上極為罕見,其中已清出一座大型宮殿基址和大型廊廡式建筑,且與城墻的方向一致,為南北長方形,長28.4米、寬13米,面闊7間,南、北、東三面有回廊。據介紹,這座古城址是目前發(fā)現的龍山文化時期面積最大、結構最復雜的宮殿式建筑,同時也是中原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也是全中國城墻保存最好的龍山時代晚期城址。專家認為該城的建造是事先經過統一規(guī)劃和精心設計的,不僅反映出當時城建規(guī)劃、夯筑技術和土木建筑技術的進步,也體現了使用者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尊嚴。龍山時期的晚期遺存是探討夏文化的重要對象,河南古城寨城址的發(fā)現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新的線索,也為研究中國文明起源與國家形成增添了重要資料。
2000年中國考古十大發(fā)現-4、廣東博羅橫嶺山先秦墓地
時代:先秦時期
發(fā)掘地點:廣東博羅橫嶺山
發(fā)掘單位:廣東省考古研究所
簡介:
在博羅橫嶺山8000平方米范圍內發(fā)掘出古墓葬300多座,少量屬于商時期,大多數屬于兩周時期,并從古墓葬中發(fā)現了方格紋、夔紋等印紋硬陶碎片,同時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原始瓷器、銅器、玉石器、鐵器等,其中首次在廣東兩周時期的墓葬中發(fā)掘出土了銅甬鐘。這是廣東迄今所發(fā)現和發(fā)掘的同類墓葬中數量最多、出土物最精美、品種最豐富的青銅時代墓葬群。據此不僅證實了嶺南歷史上確曾存在過文明程度相當高的青銅時代,同時也提供了古縛婁國存在的可能性,從而使經過考古認證的嶺南文明史得以上溯至3000年前。
據《呂氏春秋》記載,百越之地曾經存在過古縛婁國,譚其鑲教授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冊》的戰(zhàn)國地圖上也詳細標明在博羅縣境內有縛婁國,但從來沒有實物證據能夠證明它確實存在。此次從墓葬群中發(fā)掘出了銅甬鐘和鼎,連同墓葬群的其它出土物所反映出的“鐘鳴鼎食”之貴族氣象,說明這里可能曾經存在過一個古國。另一有力證據是,墓葬群以等級地位為規(guī)范排列得非常整齊,貴族墓葬區(qū)基本在山腰以上和山脊,大件銅器主要在這里出土,而平民墓葬區(qū)基本集中在山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些先人生存于一個相當完整的社會組織中,并且建立了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這些發(fā)現連同90年代初以來在博羅、增城一帶的系列考古發(fā)現,共同為尋找和復原先秦之前的縛婁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
2000年中國考古十大發(fā)現-5、湖北潛江龍灣宮殿遺址
時代: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早期
發(fā)掘地點:湖北省潛江市
發(fā)掘單位:不詳
簡介:
遺址面積521萬平方米。根據臺基分布情況,自東向西可分為四大群體:放鷹臺宮殿基址群、瓦屋場夯土臺基群、打鼓臺夯土臺基群、娘娘墳夯土臺基群。 龍灣楚宮殿基址群的主要特點,一是規(guī)模大,現已探明在4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分布有19座大型夯土臺基,總面積達21余萬平方米。二是建筑規(guī)格高,春秋時期三層臺的宮殿基址在全國東周遺址中是首次發(fā)現,貝殼路、土木結合的榫卯結構大型柱洞、土木結構夯土臺基,臺內地梁的設置,以及貝殼路、完整的地下排水管道,在全國均屬罕見。三是建筑風格奇特,它突破了我國古建的傳統模式———以南北向為中軸線、東西對稱、前堂后室等,而是講究東西高低錯落,北高南低,貝殼路及長廊環(huán)繞,回廊、庭院交錯,呈現出一派離宮別館風光。專家認定,龍灣楚宮殿基址群就是楚國章華臺宮殿苑群落遺址。據此推測,附近的黃羅崗遺址可能為楚國都城。龍灣章華臺遺址和黃羅崗遺址的關系,應是楚國的行宮和都城的關系。
2000年中國考古十大發(fā)現-6、四川成都古蜀國大型船棺獨木棺墓葬遺址
時代:戰(zhàn)國早期
發(fā)掘地點:不詳
發(fā)掘單位: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這是一處古蜀開明王朝晚期約相當戰(zhàn)國早期的大型多棺合葬的土坑豎穴墓,墓向為東北-西南向,墓坑長約30米,寬約20米,面積達600平方米,局部在漢代曾被破壞,墓坑現存船棺、獨木棺等葬具17具,其中大型葬具4具,最大的一具長達18.8米,直徑1.7米,堪稱中國的“船棺王”。13具小型葬具中有一些為殉人或專置隨葬品的小型木棺。所有棺木均用貴重的楠木整木刳鑿而成,葬具下墊有縱橫交錯的眾多枕木。各木棺周圍滿填青膏泥,因青膏泥有密不透氧的性質,木棺及隨葬的漆木器和竹席均保存較好。在墓坑東南側還發(fā)現一個巨大的以獨木舟端作成的柱礎,更為重要的是,在該墓葬南邊發(fā)現有帶榫頭的條形方木,方木呈長方形分布,東西長約 15米,南北寬約7.5米,推測應是建筑的基礎,在其東西兩側還有各長約15米,寬約7.5米的邊廂。這種條形方木在墓坑上部沿東側一線也有發(fā)現,估計也是建筑的基礎部分。這說明當時在該墓葬之上還應有地面建筑,這跟古代文獻中記載當時的宗廟及陵寢制度中的“前朝后寢”的建筑形式是相吻合的,而這在以前國內考古發(fā)掘中從未見過。 從已知的墓葬情況可以確定,這應是一處極其罕見的古蜀國開明王朝王族甚或蜀王本人的家族墓地。
2000年中國考古十大發(fā)現-7、山東章丘洛莊漢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遺址
時代:西漢
發(fā)掘地點:山東濟南章丘洛莊
發(fā)掘單位: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山東大學考古系
簡介:
濟南洛莊漢墓考古出土金銀飾品有700多件,它們大的有70多克,小的只有5、6克,并出土一大型編鐘。專家鑒定,洛莊出土的大型編鐘工藝考究、保存完好,為西漢第一編鐘。這套編鐘是在洛莊漢墓主墓室陪葬坑內出土的,同時出土的還有6套石磬和鼓、笙等西漢王室樂器。這套編鐘共19件,上面14件為稍小的鈕鐘,下面則是大型的甬鐘。洛莊漢墓出土的這套編鐘是目前為止國內考古中發(fā)現的第一套西漢時期的編鐘,它與戰(zhàn)國編鐘在形態(tài)、花紋等方面都有明顯區(qū)別。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套編鐘不是為殉葬而專門制作的禮器,而是一套實用編鐘。這一套19件編鐘當年都是調過音的,今天仍然可以用來演奏。而且這套編鐘是雙音鐘,用特制的木棰輕輕敲擊編鐘不同部位,可以聽到兩種不同的聲音。
2000年中國考古十大發(fā)現-8、江蘇南京鐘山六朝壇類建筑遺址
時代:東晉至南北朝
發(fā)掘地點:江蘇南京鐘山
發(fā)掘單位:南京市文物研究所
簡介:
南京鐘山六朝壇類建筑遺址共由二個祭壇與一處祭壇附屬建筑組成。三組建筑遺存南北排列長達300多米,占地約2萬平方米,規(guī)模龐大結構復雜。順鐘山南坡一凸出于主山體的山嘴上自高向低呈南北排列,各自都按南北中軸對稱建構。按六朝都城建康是依天干、地支規(guī)劃,這次發(fā)現的壇類遺存,正處于建康都宮城東北方的“丑”位上,與文獻所載當時位于宮城東南之“巳”位的南郊壇遙相呼應,其空間位置和現尚存的北京明、清時代的天、地壇及其與皇宮的相對方位完全一致,體現了我國封建時代都城中宮城與天、地壇的布局方位關系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理念。主壇體呈方形結構,與“天圓地方”說相吻合。南京鐘山六朝時代郊壇禮儀建筑遺存的發(fā)現,對研究我國早期郊壇禮儀制度有重要作用,為研究六朝時期禮儀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為研究六朝至隋唐時代的地壇制度的演變提供了條件。壇址中發(fā)現的不同空間的建筑和各類文物對探索六朝禮儀建筑思想和建筑風格、郊祀儀式等也具有重要意義。
2000年中國考古十大發(fā)現-9、浙江杭州南宋臨安府治遺址
時代:南宋
發(fā)掘地點:浙江省杭州市清波北門的荷花池頭
發(fā)掘單位: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簡介:
南宋臨安府治遺址發(fā)掘面積880平方米。出土的南宋遺跡有書院廳堂、西廂房、庭院、天井和東回廊、七邊形水井等。其中西廂房位于書院廳堂的西側,總長度超過68米,它的中段與書院廳堂緊貼并設門相通,北段與南段的前方都有壓欄石并與書院廳堂的前后壓欄石相連。書院廳堂的北面是一個寬10.9米的天井,南面是一個長度超過25米的庭院。在庭院西側排水溝的北端,還有一個深4.5米的七邊形水井。在南宋層的上面疊壓著元、明代建筑遺址。這次考古還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的南宋遺物,有木質仕女俑、建筑構件、弩石和瓷器碎片,瓷器器型有粉盒、碗、盤、碟、釵、燈盞等。遺址營造考究、規(guī)模宏大,對宋代建筑史特別是基礎建筑的研究具有很高價值。其反映的官府建筑式樣目前在全國無其它遺址可與其相比,對宋代建筑史特別是建筑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南宋臨安府治的發(fā)現,將與皇城遺址、太廟遺址組成龐大的南宋建筑遺址群。
2000年中國考古十大發(fā)現-10、河南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
時代:北宋
發(fā)掘地點:河南寶豐清涼寺
發(fā)掘單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清涼寺古窯址分布范圍之廣,為河南瓷窯址所罕見;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共分為四個發(fā)掘區(qū),這次發(fā)掘僅限于約4800平方米的汝官窯燒造區(qū)的西北部,清理出窯爐15座,作坊2座,大型澄泥池2個,排列有序大型陶甕10余個,灰坑22個等重要遺跡,出土遺物極為豐富,絕大數為汝官窯瓷器,尤其是發(fā)現了相當數量的傳世品中所罕見的新器形,取得了陶瓷考古的又一重大突破,并出土一大批形制比較完整且品種豐富的汝官窯瓷器和匣缽、墊餅、墊圈、支燒等窯具。此次發(fā)掘發(fā)現了研究陶瓷工藝燒造技術不可缺少的窯爐、作坊和各種有別于民窯的窯具,彌補了長期以來研究汝官窯瓷器不見窯址和實物標本缺乏的遺憾,也為解決汝官窯的燒造年代提供了科學而可信的地層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