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最早甲骨文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考古最早甲骨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國考古最早甲骨文
四千三百多年前的帝嚳攝政甲骨文,可謂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甲骨文實物。
甲骨文記載著帝嚳八十八歲時的攝政宣言,帝嚳退居二線,由其子摯代天子行政,黃帝王朝國家中央權力的顛峰,二日并存。
該甲骨文來自山東南部蘭陵地區(qū)民間收集,殘存部分高22cm寬14cm,上面留存古25個方塊文字和一鳥圖形。與商代甲骨文曲線弧形字體相比,該甲骨文字更顯古樸原始。中國的像形文字,發(fā)展到現(xiàn)代正體字的橫平豎直,返古歸真得其古代自然美的真?zhèn)?,此甲骨文就是明證。
甲骨文最上面二字,二和十二,合成二十二。二十二,在中國歷法天干地支表中是“乙酉”,十二屬相中“酉”是雞年,古帝王自負天上飛鳥。鳥形圖騰,是黃帝時代帝嚳的徽記。古籍中,稱帝嚳為鳥夷的始祖太暭。此甲骨文佐證,帝嚳登位天子的元年,是乙酉鳥年。
天干地支時間計數(shù)法,簡稱干支歷,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歷史最大的發(fā)明貢獻。天干十循環(huán)計數(shù),地支十二循環(huán)計數(shù),干支結合六十循環(huán)計數(shù),對人類多方面的文明生活,產(chǎn)生深遠影響。中華民族發(fā)明使用干支歷法的紀首元年,第一甲子年,距離公元2007年,已經(jīng)有7284年歷史。這就是《全編》推崇區(qū)別于公元歷的天干地支中元歷法。
甲骨文上,帝嚳鳥圖騰圖形面東而立。這里按地圖習慣東為左上。鳥圖形下面,東第二排第三、四字,是數(shù)字五十、十三,合稱五十三?!度帯凤@示,帝嚳五十三年是八十八歲,這是一個需要休養(yǎng)的年齡。不少古代帝王在這個年齡上下,選擇退休,由接班人代行天子政。身體好時退而不休,巡狩照常進行。從本甲骨文知道,在帝堯高齡退居二線,賢讓帝舜,前面有一個模范榜樣,是帝嚳。又查《全編》,顓頊九十二歲時退攝,帝嚳代行天子政。相比較,顓頊退休攝政年齡最大。
古時候環(huán)境自然沒有污染,人的壽命長。帝王工作年齡能達到八、九十歲左右,從人類環(huán)境保護意義來說,可以令現(xiàn)代的國家元首們羨慕不已。中國歷史的帝王紀年,基本上是以帝崩之年來計算。太上皇和新皇帝紀年交叉,在沒有明確注明時,又帶來迷惑,這也是曾經(jīng)的歷史斷代的困難原因之一。
甲骨文東第三豎排,在黃帝王朝的國家中央權力顛峰,有兩個“日”。東面“日”字,離中心較遠一點,表示帝嚳此年退居二線。該甲骨文最西面豎排大字,兩方國頂峰上,立著帝摯和帝干,帝嚳在帝摯的下面。從《史記》里知道,帝嚳就是帝幹,幹是繁體字的干。帝干和下面的“少”字之間,可以見到“日”在少昊、太暭新老元首之間平穩(wěn)交接,少昊肩頭擔當著“日”的責任。
《史記》里附有,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青陽之孫。帝摯是帝嚳第四位夫人常儀所生,繼承帝嚳帝位。堯是帝嚳第三位夫人陳豐氏慶都所生,帝摯繼承帝位,封同父異母兄弟堯在唐國。九年后,摯禪讓于陶唐帝堯。歷史上也有稱帝摯為少昊,帝嚳為太暭。“昊”“暭”同音,可見二者的父子相承關系。
鑒定4391年前帝嚳甲骨文的碳測年代,既能證實《史記》注解中,關于帝嚳、帝摯的紀年,證實中國黃帝王朝曾經(jīng)實際的存在,即所謂“信史”,又能夠提高歷史考古學界對碳測年代精確度的科技水平,同時證明《全編》的可靠性。
中國歷史典籍和古文物中,含有大量的干支紀年信息。商代的甲骨文數(shù)量龐大,可做碳測年代的有機材料樣品多多?!度帯肥占⑶移谱g大量出土文物的制作年代信息,試舉一二,以作參考樣例。1,二里頭“龍”形飾墓骨殖主人卒年,公元前1744年,34歲;2,《合集》27655“伊尹升歲十羊”,公元前1586年;3,徐州獅子山墓主人卒年,公元前637年,≦35歲。其中1、3系同一家族,可能具有相同的DNA。至于良渚、陶寺、三星堆、新干等遺址,歷史上最后的風光,《全編》均有解,精確到年,考古學家的辛勤勞動終能幸慰。碳14衰變時間測定技術,是西方文明最偉大的發(fā)明貢獻之一。相信科學,尊重科學,排除干擾,實事求是,也是歷史考古應該遵循的原則。碳14年代測定技術和《全編》合作,研究中國和世界文化遺址文物的歷史,前景可觀。
甲骨文的基本介紹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xiàn)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jīng)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吉兇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xiàn)了大量的形聲字,已經(jīng)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fā)展的關鍵形態(tài),被稱為“最早的漢字”?,F(xiàn)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甲骨文于清朝末年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學家王懿榮所發(fā)現(xiàn),盛行于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大規(guī)模挖掘,有大量的龜甲和獸骨出土,加上別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幾萬片,其中單篇文章最長者達百余字,可以看出應用文雛形。(節(jié)選自《應用寫作》月刊1992年第3期《應用文的雛形——甲骨文》)
甲骨文現(xiàn)有的發(fā)現(xiàn)
截至2012年,發(fā)現(xiàn)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y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2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xiàn)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tài)??淘诩坠巧系奈淖衷缦仍Q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xiàn)通稱甲骨文。
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可參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shù)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農(nóng)業(yè)、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人文、災禍......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現(xiàn)有發(fā)現(xiàn)中,還有包括廣西平果感桑遺址出土的石刻文、骨刻文字以及東巴文、水書等。從廣義上說都同屬甲骨文,成為研究古代中國文化淵源的重要資料。
中國考古最早甲骨文
上一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考古
下一篇:中國考古最早的時間